Ⅰ 正确的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何为正视历史,就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历史事件,有些事情是历史的必然,没必要过关争论,也许史书的不一定对,因为历史毕竟是有胜利者所书写的,但是有一条“以史为镜、传承文明”才应该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很多人都仇日,我也不理外,可是当我们真正用历史来衡量的话小日本还不够格,就以民族为例:元朝时期,当局对汉族实行三不存二的屠杀;清朝初期,当局对汉族也是三六九等;再看五胡乱华,汉民更是十不存三。
同样对外战争中又有多少民族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没有人知道,我们之所以仇日,因为我们这段历史理我太近,更因为书写那段历史得是我们的先祖!滚滚的历史长河,在永不停息的流淌。
不要去批判历史,因为我们没有说话的权利。
对待历史事件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综合的评定。
谁对谁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要怎么做。
有人说你这是在和稀泥。
对就是对,错就错。
问题是我们谁都说不清那段故事,在争论有意义嘛?争论不如总结,学习和总结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现在的问题!过去的和未知的不是靠争论能解决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古兴亡后人评。
真正关注历史的人从不争论历史。
再此给大家提个建议,观看他人的历史论贴时不要过于激动和愤怒,以为那些只是我们个人根据自己对史料的理解所发表的,因为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不同,有分歧是必然的!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才能增加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Ⅱ 怎么看待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历史现象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其实政治的兴明只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小小因素,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军事实力,而不是所谓的政治,没有城池,没有收地,国家得不到扩充,那就意味着国家还停留在原地,即便政治再清明,但实质上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政治和军事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收获了非常多的赞誉,他创立儒家学派,并被后人推崇。
Ⅲ 试举例说明:如何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人物
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要求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问题。说白了就是一分为二,在评价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时,就要看到这个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发展,生产力进步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这个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
Ⅳ 历史教学中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Ⅳ 如何看待抗战历史中出现的汉奸现象
应该说,“汉奸现象”就是抗战期间中华民族最大的“痛点”。我们赞美近代中国百年沉沦后的民族觉醒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无数中华义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史诗,但也不能忘记,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多少民族败类变节投降、卖国求荣,认贼作父、助纣为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奇耻大辱的一笔。直到今天,抹黑英雄、洗白叛徒、为汉奸“翻案”的奇谈怪论,仍在挑战我们的价值和道德底线。
历史因多元、复杂而愈显其波澜壮阔。重新审视历史的创痛,晾晒民族虫蠹发霉的一面,深刻反省“汉奸现象”,彻底扫除美化汉奸的雾霭,对于培塑国人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巨大精神力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Ⅵ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借用唐朝李绅的一首诗词来说明: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古代出现很多英雄不得善终的悲剧,是跟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的价值观紧密相关的。
从帝王角度看,一方面帝王争权夺利需要利用英雄,另一方面帝王又会猜忌英雄的能力和名声,于是难免出现兔死狐烹、鸟尽弓藏的事情;
从英雄角度看,自己能力出众,能为君王打天下、保天下,可是另一方面,自己有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从内心讲,谁不希望做人上人?
所以从英雄和统治者两者考虑,都存在矛盾心理,而统治者掌握着更多权力,所以英雄总是穷途末路,没有好下场。
Ⅶ 试举例说明:如何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人物
第一,要充分了解事件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是不一样的.
第二,分析写历史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会依据当时社会的感官去写某件历史事件或某个人物.
第三,充分比较不同文献,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辨别真伪.
Ⅷ 高中历史 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类型题目怎么回答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这个题目应该是一个老题目。我们这初中也总会遇见到。 “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基本上是出现在材料题当中。这就是自己平时的课外积累十分重要,而且在考验你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首先,你要把题弄明白,它讲的是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不要把题意理解偏差了,这样就容易跑题,得低分。 其次,你要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想好了再写。不要在卷面乱涂乱画,必要时可以打一个草稿。 最后,你最好是结合课本的知识和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来答,就是说你自己的看法,要敢写,别怕错。如果这道题空着就肯定没有希望了。这也是一个题量少的问题,平时多做点历史材料题吧,很有帮助的,还要关注一些社会热点什么的。 希望你历史进步,有问题请继续追问。
Ⅸ 你是如何看待春秋争霸这一历史现象
春秋争霸是历史的一个必然取向。一个是周王朝的没落,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制度的改变。周王朝是奴隶社会,而春秋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最显着的是奴隶地位的上升,鲁国有条政令就是鲁国人要是遇到鲁国人沦落为奴隶,一定要买下来,回来政府报销。还有孔子的“始作俑者”,正是说那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用人俑代替奴隶殉葬的现象。一方面是人权的加强,另一方面是神权的减弱。
除此之外,还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崛起,打破了之前的旧贵族阶层。包括后来的商鞅变法,让秦国产生了大量的新贵族。
总而言之,由神权过渡到人权,有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正是春秋争霸的主要原因。而中央集权只是一个原因,却并非是决定因素。
用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