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姓氏是
中国最早的“姓”,确切年代其实已无法考证,现在流行的各种说法都是根据古代文献、传说和现代学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发展情况推测的,伪说谬误极多,目前学界普遍认可且有考古学例证的是“姬”、“姜”等。当然,这已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不排除母系社会之初人们以“石、林、水、火、风”等自然物为姓的可能。“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根据文献传说,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氏是嗄
【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
“奚”因奚仲而得氏,据《姓源》载:夏朝奚仲任车正(掌管马车的官),其后代以“奚”为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在大禹治水时,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的典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可见,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
3. 上哪知道历史上第一个姓XX的人
黄帝
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的人是谁
恰如俄国学者伊•谢•科恩在《自我论》里所称,原始人姓名的诞生是古人自我意识萌芽的出现。没人能确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的人,但这个人一定是存在过的,从他意识到自己为自己命名的那一刻起,有关起名的争议和学问就逐渐展开了。
古代圣王尧舜禹的名字分别是伊祁放勋、姚重华和姒文命,但这到底是其真正的名字,还是后世的附会,就如尧舜禹其人是否真的存在过一样,目前还尚存疑问。但从夏朝开始,古人名字的符号意义就开始被重视,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最为重视名字的,当是当时的“帝王家”。
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殷商古人多为君主、贵族,在当时,平民大多是没有名字的,至于奴隶更不会有名字,最多有个诨号,便很“了不起”了。殷商贵族多用天干为名,是很多人的共识,其实对此说法,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太甲、太戊、武丁、武乙等王的名字,应该不是真名,而是类似后世谥号或庙号一类的称号,但也有其在生前就使用的情况。不管怎么说,当时的人起名字,大概不会这么刻板单调。比如,商纣王名受,考虑到商王姓子,商纣王的名字应该是“子受”,但约定俗成的说法却是帝辛、纣王等。
武王伐纣后,史书上依然罕见平民的名字。但起码在周朝后,姓氏的问题就愈发凸显了,这大概跟当时兴起的祖先崇拜有关。在西周时期,人名大多都是单字名,这大概是因为当时人口较少,不存在太多重名现象,也没必要用更多的字来起名字。比如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其单字名响亮而易懂。
但有更多的人名,让人搞不懂什么意思,甚至十分古怪。比如周昭王南征楚地,乘坐的船到江心却融化了,自己掉在水里淹死了。《史记》上记载,当时跳下水试图救昭王的大力士,名字叫辛游靡。这个名字十分奇怪,无论是名字结构还是用字,都令人十分不解,除了史书上讲他是一个胳膊很长的护卫,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从辛游靡开始,史书上的“奇怪”名字越发多了起来。春秋时即使君王,也有一些不避俗物的名字。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名小白,在今天,宠物狗才叫这个名字。晋文公名重耳,颇有舜帝“重华”的风貌,但显然耳朵和眼瞳的“地位”不可比。至于黑臀、黑肱、痦生等国君名字,更谈不上高雅。
但古人对名字并非不重视。起码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有人在论述起名的必要和注意事项了。如《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述,“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古人对名字的避讳首先是政治性的,其次才会考虑避开所谓的低俗。
先秦古人里最让我不解的人名,大概就是着名的“大阴人”嫪毐了。“毐”是品行不端之义,很难想象嫪毐是其本名,更像是结合其性格后起的诨号,类似《水浒》里的“混江龙”“黑旋风”一类的名字。并非没有这样的先例,比如舜的父亲叫瞽叟,这显然也是个诨号,而刘邦的父亲名为刘太公,这也只是个尊称,至于其本名为何,连距离当时并不久远的司马迁也说不清楚了。
或许,当时的平民对待名字并不很在意,所以游走于市井的嫪毐才可以让人忘记曾经的本名。其更吊诡的是,似乎历史上也找不到第二个姓“嫪”的人,或许连这个姓都是假的。不过,后来曾考古出土有一件更早的兵器,名为“嫪偭镰”,或许这个“嫪偭”便是嫪毐的祖先。但这只是后世的猜测,历史的真相恐怕早就迷失在时光的尘烟里了。
有些“怪名”,今天看起来奇怪,但了解当时的语言用法后,也就可以理解了。比如,汉朝名为“食其”者不少。“食其”读音为“异基”,《汉书》上讲“食”为饮食、饭食之义,“其”为“箕”,“食其”的意思是粮食丰收。在以农为本的时代里,出现郦食其、审食其、赵食其这样的名字,也就不足为怪了。
东汉三国以“单名”为主,甚至几乎找不到非单字名的人,当然,像尹大目这样的诨号、黄承彦这样的字号、沙摩柯这样的少数民族名字不在其列。只有曹安民、傅士仁、胡车儿、吕伯奢、严白虎等个别人是双字名。
这是为何?传统观点认为与王莽托古改制有关,“令中国不得有二名”,以单字名为尊贵。这或许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纵观历史,从先秦到三国,大多数人名都是单字,我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因为当时人口较少、重名率低,用单字名完全可以满足起名需要。
而经过数百年的中原混战,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和中原人不断融合、同化,单字名和双字名的情况都有出现,而仍以单字名为主。
重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如果说在汉代之前,重名现象还不普遍,从汉魏六朝开始,此问题开始得到时人的关注。
由于前文所述的单字名的流行,读史时常常会遇到让人糊涂的地方。比如,王莽改制前后,活跃在史书上的3个王匡,2个王兴,3个王凤,其中有些是王莽阵营的,还有人是王莽敌对阵营的,至于王莽这个名字,在汉武帝时期也有一人叫王莽,只是新皇帝王莽名气太大,让人淡忘了前面的王莽。连名人都是如此,普通人就更难避免重名问题。
翻阅史料可知,南梁元帝萧绛曾写过一本《古今同姓名录》,他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历史上有3个董仲舒,3个孔子,3个周瑜,3个王羲之,4个刘秀,9个张衡,9个张良……这还是在当时能留下名字的人,加上难留名字市井百姓的,重名者肯定更多。
到了隋唐以后,名字的避讳现象更加凸显,或许是考虑到使用的麻烦,从唐代开始的皇帝名字(尤其是出生在深宫中的太平天子),名字用字愈发冷僻,这点在南宋和明代皇亲国戚的取名中也格外明显。
出于避讳考虑,贵族不与百姓生活用字“争字”,倒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如果所有的帝王都用“世民”这样的字,恐怕会干扰到日常用字,毕竟避讳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甚至连古人都会“抢占”今人的使用权。比如,李家夺定天下后,先祖李虎的“虎”字也要避讳,史书上的隋代名将韩擒虎只好“改名”为韩擒或韩擒豹。此类例子比比皆是。
除了重名与避讳现象,“热门字”现象在后世依然留存。五代十国时期,名字里带“彦”字者甚多,可见当时的人对这个字的偏爱。《尔雅·释训》有言:“美士为彦”,“彦”字有丰富的美好内涵,但这依然不能解释五代北宋人为何偏爱“彦”字。
据清代大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统计,五代以“彦”为名者多达145人,如王彦章、杨彦温、张彦超等,而不列入史籍的名“彦”者就更不可计数了。毕竟,只有贵族和名人才能在史书上留名,但平民百姓未必不热爱“彦”字。
宋代文人对内倾和自省式的文化思维更加迷恋,取名也更加雅致,且双字名开始成为主流。金朝、元朝时多民族混杂,出现了燕帖木儿这样的混杂名,还有石抹狗狗、完颜驴粪等颇为生猛的名字。
从明代开始,传统的崇尚文雅的取名风气复归,明清两代,堪称知识分子取名花样的巅峰期,大多数名留史书者都语出有典故,取名所谓“男楚辞,女诗经”的说法大概就是那时候流行开来的。
清代取名的学术文雅气一直保持到了民国。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民国人物的名字,和今天很不一样,一方面,重名率较低,双字名多;同时,名字多有丰富寓意,但上流社会取名和老百姓很不一样,这点比较复杂,就不展开叙述了。
共和国成立后,“建国”“建军”“国庆”“兵”“红”等带有明显政治意味的“新词”成为取名的主流,这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名现象。80年代后,家长给小孩取名,开始去政治化,但对单字名的“迷恋”,同样造成80后和90后重名者甚多,“张伟”“李伟”“李明”“李华”等名字高居同龄人同名榜首,也就不奇怪了。
从对政治和国家概念的追逐,到复归个人、家庭“寄托”,当代国人的名字特征的变化与时代保持了有趣的关系。到了00后的孩子们,据说起名用字最多的是“子轩”“紫萱”“涵”“欣”“梓”等颇有琼瑶风的名字。
有些名字今天看来十分“新潮”,但可能只是错觉,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新潮”,那么将来它会成为重复率很高的名字。当我看到唐太宗有个皇子也叫“李明”、唐代有个文人也叫“李华”的时候,并不觉得这名字用滥了,因为在古代,这样的名字十分少见,尽管在今天十分普遍。
如果要标新立异,崇尚个性,还是要避开时代风潮,晋代的“之”、唐五代的“彦”,建国初的“建国”,未来的“轩”,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爱用的字,长远来看还是要有“逆向思维”。
5. 中国人最初的姓是什么
一
首先,针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姓氏,存在多个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认为“风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姓氏。风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根据《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就是风姓。燧人氏(生卒年不详),风姓,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四
最后,和姬姓出自黄帝相对应的是,姜姓则是炎帝神农氏的姓。根据史料记载,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在北宋时期的《百家姓》中,姜姓排在第32位。从古至今,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比如吕、许、谢、纪、丘、卢等姓氏。在此基础上,姬姓和姜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因为繁衍出众多姓氏,所以被誉为“万姓之祖”。
6. 中国历史记录有名有姓的第一个人是谁
伏羲
伏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领袖人物。其实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因为出现的太早了,地位又太高了,所以才被神话。
其实你问的很别扭,历史记录,哈哈前不可追古人,还不可追来者啊。具体说哪本书比较合适。
7. 中国第一个姓氏是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
所以应该是“善”
8. 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姓氏是哪个
[编辑本段]姓氏概述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着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于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比较稳定;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是——风。
1、风织女,是第一个叫风姓的人,是华夏(汉)族最早的女首领。
弇兹朝:君主织女氏风织女,立都天墉城(昆仑氏筑城),约1万5000年前-公元前7724年,纪元为女帝元年,以凤为图腾,弇兹朝为燧明朝分裂后燧人氏与弇兹氏合婚后建立的中古文明时代第一朝。弇兹朝分弇兹氏朝和弇兹帝朝,弇兹氏朝时间约1万5000年前-约公元前8000年,弇兹帝朝时间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7724年。织女氏自立姓氏为“风”,共分风姓十部。弇兹朝约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把北极星命名为织女星(全称太乙织女星)。弇兹朝与燧明朝一起研创了十大发明,弇兹朝第一次诞生了以苎麻为材料制作的原始华服。弇兹朝的婚姻制度禁止人与兽通婚,始建“人道”的血缘婚姻制度。有文字符号记载始于弇兹朝末期,距今约九千年的文字文明记载由此开始。此朝人类可以称为新人类。
2、风伏羲,是最有名的一个叫风姓的人,是华夏(汉)族的首领。
凤女娲,本来姓凤,随夫也姓风,故又叫风女娲,在风伏羲死后是华夏(汉)族的女首领。
伏羲女娲朝:第一任君主青帝风伏羲,立都陈仓城,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纪元为罗奉元年。第二任君主凤女娲,纪元为女皇元年,以青龙和白蛇为图腾,立朝78位帝王。女皇二年(丙申,公元前7705),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击败共工氏,此战中女娲被尊称为圣母。女皇十年(甲辰,公元前7697),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首创一夫一妻婚姻,开婚姻法之先,以兽皮为婚姻信物,开婚礼之先。
10.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姓氏是哪个
据古文献记载,传说在伏羲氏时期已经确立了姓氏的定义,姓的本义是表示血统,但传递方式明确为父系,由男子继承。文献中第一个姓是风姓,而不是带女字边的姓,姬、姜等姓均晚于风姓。在伏羲氏时期之前,没有发现一个能表明母系传递的姓的任何记载和传说。
可以这样认为,至目前所看到的古文献证明,我们所知道的全部中国人姓氏都是父系传递的,中国人姓氏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至于有关中国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说法,目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理上,还缺乏明证实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