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众所周知,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古代人比较重视诚信,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在民间,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往往会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类的话。而身居高位的君主在对臣子许诺的时候,也喜欢说自己“一言九鼎”。那么“一言九鼎”为何会象征着说话有诚信有分量呢?下面我们来大致回顾一下关于“一言九鼎”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楚国君王听了毛遂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出兵救赵。于是平原君回国以后,便发了个感慨,感慨的大致意思就是夸赞毛遂能说会道,他的一句话能比得上九个鼎。
后来,“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延续至今,就演变成了说话有分量,讲诚信的意思了。
⑵ 《一言九鼎》这个典故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毛遂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出自汉_司马迁《史记_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⑶ 一言九鼎这个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平原君(-前251)战四公赵贵族
即赵胜赵武灵王惠文王弟贤能闻名刻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礼贤士门食客至数千朋友关系处理注意礼貌待平民名门客指导平民搞关系威名震
毛遂战末期梁身赵公平原君赵胜门客居平原君处三未展露锋芒公元前257赵孝王九自荐使楚促楚、赵合纵声威振并获三寸舌强于百万师美誉
言九鼎典故: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吕毛先三寸舌强于百万师胜敢复相士
⑷ "一言九鼎"这个典故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涉及秦昭王、平原君、毛遂。
【典故】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在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释义】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主要作用。
⑸ “一言九鼎”是出自哪个历史人物之口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⑹ 一言九鼎成语中的历史人物是那位
是指的毛遂。《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⑺ “ 一言九鼎”这个典故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一言九鼎】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