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历史,图片中的两道历史选择题要怎么理解
第一题选D
记住两个时间点:前449年,前404年;或者公元前5世纪中叶,公元前5世纪末
前者(前449)是希波战争的结束,是雅典的全盛时期。
后者(前404)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代表雅典的衰落。
雅典衰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古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这种弊端的典型表现,就是题目所描述的政治家利用演讲技巧迷惑群众这一现象。那这道题为什么选D不选C呢?
分析题目:提干中有三个地方强调了时代变化,“开头的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成风”、“已经胜过”,这都隐约暗示雅典发生了什么变化。C选项所描述的现象,自雅典建立民主政治起就有了,谈不上时代变化。而D选项则表达出了时代的变化:前5世纪末到前4世纪,是雅典的下降期而不是上升期或者稳定期。
第二题选B
你选错成A,可能是因为注意到了“16世纪20年代”这个时间点和德国这个地点,没错,马丁路德在1517年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宗教改革运动。这个时间和地点都跟宗教改革很相符。但这里确实不是在谈宗教改革,原因如下。
从宗教改革方面讲
一方面,马丁路德一开始被认为是异端,他在1517年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仅仅过了3年,不可能就成功的改变了教育制度。那时候他还在被追捕,影响力也还没有完全散开。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不可能改教“教会拉丁语”为“古典拉丁语”。马丁路德确实对语言有很大贡献,但他的贡献在于促进了德语的形成,因为他主张圣经应该被翻译给看不懂拉丁语的普通人看并且自己把圣经翻译成了德语。而“教会拉丁语”和“古典拉丁语”的区别,宗教改革没什么兴趣。
2. 从文艺复习方面讲
没错,文艺复兴14世纪就开始了,课本上应该说的是14世纪到16世纪。但这很容易引起人的误解。
说它14世纪就开始,是因为那时候就有了萌芽。而说它16世纪结束,不要以为16世纪就只剩个尾巴了。
其实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基本都活跃在16世纪!比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都活跃在16世纪,而莎士比亚则更晚,1564年他才出生。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复兴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复兴前期在意大利出现,其他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则是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传播过去的影响,要晚很多。这一点很重要,以后或许还会考到。
题目之所以选B也没什么疑问了。德国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接受了意大利的影响也开始文艺复兴的。
而所谓“教会拉丁语”和“古典拉丁语”的区别:你需要知道拉丁语是古罗马的语言,是后世欧洲知识份子才会的“文言文”。圣经一般读的就是拉丁语版,不过是古罗马晚期以及后世写的。而文艺复兴,复兴的什么?复兴古希腊罗马文明,自然需要阅读古罗马初期和鼎盛时期、作家用拉丁语写的文学和技术类书籍。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晚期圣经风格的拉丁语”,一个是“早期文学技术风格的拉丁语”。
古典一词在欧洲往往跟古希腊罗马联系在一起,你需要有这个意识。
❷ 高中历史选择题怎么区分表现和原因
1. 题型特征
表格数据型选择题是以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现象等统计表格数据为载体而设计的一种选择题。数据表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命题多是根据现成的表格数据或者根据文字记载编制的表格数据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形象分析、理解、判断历史现象变化的能力。一般有表格、公式、统计图、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动态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方面较多。
2. 高考例析
(2012·安徽高考)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表格数据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观察表中时间和城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数据的变化,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可以得出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成效显着,B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开始,且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增长率而非消费水平,排除D项。
3. 解题技法
(1)数据表格、统计图题:首先,根据题干材料和问题、图表表头和注释等进行知识定位,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知识内容、阶段特征、基本理论等)。其次,按顺序读图表。要横看、纵比再综合,全面寻找有用的历史信息。读图表时不要只是看表格的数字,还要从中总结出数据间的变化趋势,是递增、递减、持平还是曲折发展。(横看要看那种因素占多数;纵比要得出变化趋势;综合要根据时间找变化原因)
(2)折线曲线图题:要找准变化发展趋势的关键点(起点、顶点、终点、转折点等),运用所学知识把关键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重大事件等与变化发展趋势相印证。
(3)饼状图题:要阴晴圆缺看大小,主要看不同事物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阶段特点找到答案。
另外,如果遇到表格要素较多时,可先将表
❸ 历史选择题的9个技巧是什么
1、表述型选择题
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要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内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2、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容选择答案,平时练习切忌翻书寻找答案。频繁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看不懂材料,也没耐心认真阅读材料,想凭借翻书去找到答案,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
用语文阅读的方法认真、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总结出材料所表达的含义,再根据所给的选项,去寻找和你判断意思最接近的答案。
3、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对于表格型(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3、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4、推理型选择题:
指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的、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这类题型具有较强的考查功能,近年来出现频繁,值得探讨。
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推理型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
5、否定型选择题
又叫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这种题型是对学生基本功扎实程度的考查,对一般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心细,逆向选择就可以。
❹ 历史选择题要怎么理解呐
跟其他题其实区别不大,首先要用到排除法,大概能排除一半的选项,再分析主干,特别是材料,和主旨,基本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特别要注意,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也没有提到,这也不是正确答案的,这类的选项最误导人了。
❺ 历史的选择题
一、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五,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第六,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二、解题方法
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下面结合各类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
1.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例: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项可以排除;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B项。C项迷惑性最大,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排除C项。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D项。
答案:D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例: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解析:本题通过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史实,考查分析历史现象与现象间因果关系及辨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如掌握好史实,ABD项都能排除。
答案:C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例: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
不包括
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
解析:本题主要从时间上进行判断,没收官僚资本是在解放战争中提出和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实行的,发生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由此可判断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推理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例: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解析:如果考生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一系列自上而下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此题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
答案:A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1)议会组建“新模范军”(2)国王宣布讨伐议会(3)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4)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A.2143 B.4213 C3412 D1234
解析:如果考生能记住最先发生的是②国王宣布讨伐议会,可以确定A
两项可能正确,从而排除了BC两项;然后,再分析A对两项的差别,会发现最后的结束事件,A项是③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D项是④查理一世被送上台,据此,可用直接推断法或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A。
答案:A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例:唐中期以后,藩镇割据的特点是1藩镇不向中央缴纳赋税2节度使自委派官吏3节度使死了,由儿子或部将继任4藩镇可铸造货币
A1234 B.123 C234 D23
解析:如果考生能断定④藩镇可铸造货币不符合题意,使可排除含④的备项A、C两项。然后,比较B、D项,发现B、D项均含②③,即②的特点,最后只要能确定①符合题干要求,便可得出正确答案B项。
答案:B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7.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解析:本题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件有关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考查对社会经济主张的理解和评价。两个文献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质思想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面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对两部文献的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作出客观评价后,不难得出结论,既不能“互为补充”,也难以“大同小异”,更不是“完全一致”,而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答案:A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例:“我们让奥地利和法国的这场战争僵持下去,然后我们出动全部兵力挥师南下。”说这句话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 B.加富尔 C.俾斯麦 D.尼古拉
解析:本材料选自1859年5月俾斯麦(时任普鲁土驻彼得堡公使)写给阿文斯勒伯爵的信。通过提取材料提供的奥、法及言论者的信息,再联系当时的历史及地理知识和所列人物,先判断出法国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再据“南下”这一指示语而做出判断
答案:C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8. 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例: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闭关政策”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教材对这一概念并没有予以明确阐释,只能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与外国交往活动方面进行概括。从实际看,此时,中外交往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所以A、C、D项都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而“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的规定,与B项是相符合的。
答案:B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❻ 历史选择题的技巧是什么反映和表明有何不同
排除法、比较法。一般常用这两个。
排除法多用在题目设置了时间,用这个时间来排除选项。比较法多用在题目问意义、原因这样,比较选项之间的递进或因果关系。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在审题中的失误主要有以下方面:
1.没有全面把握题干中的限制条件。 2.对题干中隐蔽的限制条件熟视无睹
❼ 历史选择题"主要体现了什么" 与"意义"有关吗是答深层次的意义还是答表面上的体现
有关系但表达的方面不同, 以台儿庄战役为例,体现了中国军人英勇抗战视死如归。和国民政府抗日的决心。意义是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烟,在战略上阻止了南北日军通联占领区,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 体现是就这件事而言, 意义是从这件事引申出的后果和好处。 意义是体现的具体化和延申。更深刻涉及面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