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高陇镇历史上的进士有多少

高陇镇历史上的进士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3-01-22 08:21:59

‘壹’ 清朝末年武状元和武举人的名单有吗

武国栋、张三甲、张鸿翥、卞赓、张宪周等。

1、武国栋

武国栋,男,光绪二十一年武状元,也是中国倒数第二个武状元,直隶天津人。

2、张三甲

张三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十月五日生于开州户部寨村,一个清贫而又尚武世家。自幼因受父辈熏陶学到不少招数,及长武艺日精,不管是枪、刀、剑、戟,还是弓箭、软鞭等各有独至之处,尤以大刀起舞称着乡里。

3、张鸿翥

张鸿翥(1868—1931)字长河,号高腾,江西饶州鄱阳东湖里(今波阳县)人,及第日期不详,首任安德参将。

张鸿翥出身农民,自幼随父母在农田劳动,练得一副好身体,身材魁伟,臂力过人,又拜师学习武艺,参加乡试中武举人,参加会试时,因家庭贫困而无路费,老师赠他白银一锭,银元二百块,以备途中使用。

经过骑射、演刀、博虎、抛练共四场比武,鸿翥夺得一甲第一名,由皇帝亲点为武状元,初授头等侍卫。

4、卞赓

卞赓(1850~1906年),字虞卿,东海郡(现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中正社区)人,因排行第三,又称卞三,清光绪十八年壬辰武科状元。

5、张宪周

张宪周(1862-1914),字道东,山东曹州郓城(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人),因张宪周中状元,其村后人更名状元张楼,清末武状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国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三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鸿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卞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宪周

‘贰’ 甘肃有哪些着名历史人物

1、秦非子

秦国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在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2、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秦始皇是甘肃陇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大一统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3、贾诩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着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4、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5、李广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

‘叁’ 大长陇的族内名人



陈仕杰:明万历十二年(1588年)戊子科举人。
陈国器:字鼎弼,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
陈玉斋:清朝红顶商人,官进士,苏州广东商会会长,玉斋公中年就成了苏州的富商,当上苏州广东会馆的会长,小说《干隆下江南》开头保护方世玉的那位广东会馆值事师爷陈玉书就有玉斋公的身影。为大长陇分支普宁占陇华林村陈氏,大长陇陈秋月第十四世孙。
陈娘康:(一1854)洋乌都大长陇乡(今属普宁)人。据考证,他是清代后期广东天地会东路潮州府属农民起义洪兵的首领。自嘉(庆)、道(光)以来清朝政治腐败内外交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时义军所到之处,毁衙署开狱于囚开仓济贫惩治贪官酷吏劣绅。咸丰四年(1854)陈娘康与梅花乡郑油春聚众陈店墟揭竿起义举“忠义安良”旗号。3月22日凌晨义军数百人乘着浓雾突入潮阳县城西门直闯游击署。知县汪政令紧闭城门守备李从龙率官兵抵抗并发射喷筒烟火。激烈巷战后义军坠城退出于郊外活动人数越来越多。4月潮州知府吴均闻报约会惠州协副将膺保、?城司巡捡章坤同至潮阳镇压。膺保悍战、章善带兵官军进驻潮阳吴均屯兵峡山膺保、章坤先驱清剿。4月14日陈娘康率众于司马浦之大布上、下村一带迎击诱敌陷入烂泥田中然后伏兵四起挫败官兵膺保、章坤及外委、千总、把总等近10名头目被杀吴均退守潮阳县城。陈娘康乘胜追击并分兵占据大长陇、峡山、司马浦、石井、桑田、梅花、沙陇等地。4月27日陈娘康进军县城激战于双望官兵溃败退入城内。29日义军驻城西南。5月初三夜义军在南门桥置放火药遇雨不能引爆,再架云梯登城被官军用抬枪射退。初四日早义军分两路攻城东路跨越红桥杀死岭东乡兵蔡鸭逼近八公池,北路占据望楼岭再进军北坛。东路于八公池守棚兵燃放百子炮和惠州抬枪队射击攻城未遂,北路军也因受后溪乡兵和抬枪队阻击攻城未遂而撤退。数日后义军于石港山聚众万余人再次围攻潮阳城并分兵进攻惠来。5月12日义军攻克惠来县城活捉知县孙廷英、游击孙鼎甲、教谕彭瑞龙等并就地处死。义军开仓济贫惩治劣绅,为民解决怨案。义军路过惠来华湖见一大汉押一再嫁少妇以为她违犯族规而处死,于是阻住并宣传三从四德违背天道好生之德应当废除当众释放少妇大快人心。继而普宁北山许阿梅起义响应,天地会潮州东路义军风起云涌。6月,陈娘康卒于军中。吴均官军趁势出击攻破梅花寨郑油春逃亡海外,义军溃散。
陈克威、陈克光:法国华人首富,祖籍普宁大长陇村人,1934年出生在老挝的一个华人家庭。1975年,到法国寻求发展。1976年6月的一天,“陈氏兄弟公司”在巴黎12区的街道上开业,到1987年,公司营业额已经达到2.7亿法郎,到2000年,公司的营业额已超过10亿法郎。陈克威分别被法国具有权威性的经济杂志《新经济学人》和《扩张》列为法国商位排名第152位,大巴黎地区各行业排行第359 位,从而跻身法国着名大企业家的行列。被列入法国大型商业企业行列,成为被列入法国企业名单的首家华人企业。
陈伟:1930年出生,祖籍普宁市军端口镇大长陇管区。现旅居香港,任香港普宁同乡联谊会创会第一副会长、香港沙田区首届议员、香港汕头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新界工商业总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陈伟企业公司董事长、汕头市政协委员、汕头经济特区顾问。1940年到香港,1950年转赴越南,1968年举家回香港,创立陈伟企业有限公司和统权贸易有限公司,从事经营发展物业以及金融和出入口业务。 热爱祖国,执心支持家乡社会福利事业,在国内各地兴办公益事业60多项,捐资达3000多万元,在普宁居首位。市政府首次颁发“铁山兰花奖后,他曾多次获此殊荣,并荣获揭阳市政府首届颁发“荣誉市民称号,2008年荣获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
陈汉松:2004年以来连续两届被评为珠海市人大代表 ,CCTV-7《致富经》(2011年1月4日人物)人们叫他“孖指”是因为他的右手跟一般人长得不一样,有两根拇指。在珠三角地区,把这种情况就叫“孖指”。1980年,陈汉松刚刚高中毕业,来到珠海办了个小场,孵化鸭苗、鸡苗卖给周围的养殖户,然而辛苦做了10年,一个月的销量也就是一两千只。1997年,香港爆发禽流感,岛内活鸡被大量捕杀,所有供港活鸡全部停止运输。当时香港的鸡苗多数产自广东,禽流感一来,广东很多种鸡厂都缩小了规模。就在这一年,陈汉松却一脚踏进了财富大门。预测到了市场空白,陈汉松反其道而行,扩大鸡苗孵化量,果然,在禽流感风波过去后,马上有十几个香港农场到内地寻找鸡苗,价格内地是2元一只,而香港客商出价4元一只。这时,陈汉松一个月能卖10万只鸡苗,达到10万元纯利润。陈汉松后来又杂交出一种麻鸡,大受欢迎,又用毛色亮黄的公鸡跟麻鸡杂交,产出的鸡苗母的是麻色,而公的就变成了亮黄色,公鸡苗供应云贵川市场,母鸡苗供应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市场,正好形成互补,现在陈汉松每年的鸡苗产量一年达到1100万羽。
陈田:深圳市潮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田原在老家普宁市大长陇乡务农,1985年到深圳创业,1992年成立深圳市潮泰实业有限公司,下辖的“潮泰牛肉店”餐饮连锁品牌,是专营全牛系列火锅为主的绿色食品餐饮品牌,是深圳市饮食服务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多次被中国餐饮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新闻媒介评为文明单位、优秀餐饮企业、全国绿色餐饮企业等荣誉称号。
陈克齐:先生祖籍广东普宁大长陇,其父陈仲卿少年时代到泰国谋生。经过几十年的拼搏,陈家企业成为世界着名的华人企业。陈克齐在泰国的企业已形成多元经营的局面,公司主业是罐头和米业,均居泰国前三位之内,产品以出口为主,行销世界五大洲七十余个国家。由于经营有方,陈先生获得泰国“模范企业家”称号,并荣获企业界的最高奖--“金帆船奖”。受其父亲热爱家乡思想的影响,陈氏兄弟长期以来,关心中国内地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伟业。不仅在内地投资、发展经贸合作,而且在中国两次申办奥运的活动中,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颇获各界好评。
陈楚生:籍贯广东普宁大长陇,1981年7月25日出生于海南,中国当红原创歌手,因参加2001年上海电视台“亚洲新人大奖赛”获得“亚洲最具潜质新人奖”而出名,之后又参加了2007年“快乐男声”,夺得全国总冠军。陈楚生的父亲陈合池是普宁大长陇人,1970年从汕头乘船赴海南当知青。 1976年,陈合池在海南和潮汕老乡方玉卿结婚,方玉卿是潮南区陇田镇人,1981年生下了陈楚生。
陈秀珠:籍贯广东普宁大长陇,1979年参选香港小姐,虽然三甲不入,但清丽脱俗的她很快在娱乐圈闯出了名堂,与TVB签约并受力捧。曾主持“K—100”,并是“体育世界”第一代主持人。主演时装剧《风雨晴》、《痴情劫》、《假日风情》、《超越爱情线》;民初剧《戏班小子》、《苏乞儿》;古装剧《射雕英雄传》、《欢乐长安》、《钟无艳》、《碧血剑》、《雪山飞狐》等。80年代中期更作为女一号主演两部广受欢迎的大型金庸古龙剧——《笑傲江湖》和《陆小凤之凤舞九天》。《笑傲江湖》中陈秀珠饰演任盈盈与周润发合作。后来又因翁美玲的去世,代替她出演《陆小凤之凤舞九天》,与万梓良合作。
陈楚蕙:女,潮剧小生,1958年参加香港新天彩潮剧团,师承香港名教戏张木津先生。后又向京剧老师周文伟先生学习小生表演程式,向关正良、李少华学习北派武功,成为该团担纲小生。1960年由她主演的《扫窗会》、《后母心》、《雌雄剑》等拍摄成潮剧艺术影片,一举成名,有香港“任剑辉”的赞誉。唱声宽亮明澈,吐字清晰,讲究平仄,行腔平中有奇,情发于中而寄于声,自如流畅,形成刚中有柔的演唱风格。陈楚蕙不管文戏武打,皆能胜任。由她主演的角色有《扫窗会》的高文举,《天仙配》的董永,《孟丽君》的元成宗,《红鬃烈马》的薛平贵,《黑海丹心》的范天鹏,《严兰贞打破玉花瓶》的曾荣,《三看御妹》的封加进,《弟妇告姐夫》(《恩仇记》)的施子章,以及《碧玉簪》、《皇姑嫁何人》、《王金龙》、《桃园冤尸》、《秦原闯道》、《红书宝剑》、《井边会》等生角。主演并拍摄成潮剧艺术影片的有《天仙配》、《钗头凤》、《牡丹亭》、《严兰贞》、《辞郎洲》、《孔雀东南飞》、《红鬃烈马》、《刘璋下山》、《红梅记》、《碧玉簪》、《恩仇记》、《穆桂英》、《孟丽君》等50多部,由她演唱录灌唱片和卡式带的剧目有《一门三进士》、《潇湘秋雨》、《秦原闯道》、《红书宝剑》、《怒斩杨廷芳》、《貂蝉》、《五子挂帅》、《桃园冤尸》、《皇姑嫁何人》、《双月华》、《三家福》、《义重如山》、《荆柯》、《碧海丹心》、《孙安动本》、《三代闯婚》、《双贵子》等。1966年起,随新天彩潮剧团到泰国演出。1971年婚后息演,但新加坡潮剧观众对她感情殊深,有30 多位潮剧爱好者联名请她复出,她又重新披挂粉墨登场,成为东南亚最受观众喜爱的潮剧演员。1984年和1985年两度受泰国泰中潮剧团聘请,参加港泰名伶大会演。在《碧海丹心》中饰范天鹏,为此而半年苦练“舞大旗”和“踢铜锤”功夫,演出获得成功。1990年她已近50岁,在演出《曹翠娥》的长连戏出时,从晚八时开始,演至次日凌晨三时还能从人物激烈情绪需要,连续甩发40多次,赢得台下观众热烈掌声。
陈开芹:农民家庭出身。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924年,入汕头商业学校。求学期间受革命潮流影响,思想进度很快。次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汕头的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党组织安排他回乡进行隐蔽活动。他深入到大南山东部的一些乡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成为潮阳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1928年初,他被选为中共潮阳县委常委,同澎湃一起在金溪、潘岱一带活动。是年秋,因特委机关被敌人破坏,仍在大南山一带坚持斗争,昼伏夜出地开展工作。1929年初,任中共潮阳县委书记。带领县委的同志,深入乡村,发展党组织和农会领导抗租抗债斗争。这期间,他在潮阳建立党支部21个,建立了许多农民组织,还积极做营救被捕革命同志的工作。同年7月,担任潮普农民武装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四十七团政委。1930年4月,敌军2000多人进犯,他指挥部队从大南山林招右侧两面夹攻,毙敌百多人,缴获大批枪支和军用物资。5月,攻陷普宁县城流沙镇。11月,任新成立的中共潮普惠县委组织部长。创办了《潮普惠红旗》,并写了创刊词。此后,先后担任东江红军独立师红二团、红一团政委。1933年1月,任新改选的中共东江特委军委委员,带领红一团第三营留在激石溪保护海陆紫县委机关。4月,敌军发动进攻。他命部队迅速掩护机关转移,自己带传令兵殿后阻击。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逝年28岁。
陈财燕:泰国盘古银行原总经理兼香港分行经理。上世纪八十年代,独资捐建大长陇燕营学校。
陈少波:广东省委政法委副秘书长、省综治办主任。
陈奕和:广东省粮食厅副厅长。
陈乌纵:揭阳市防空办主任,处级干部。
陈振治:泰国金业工会主席、泰国中华总商会新第25届主席。
陈克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陈克平:曾任普宁市人民医院院长,普宁市政协原副主席。
陈阳生:普宁市人民医院院长,普宁市政协副主席。与陈克平为普宁市的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为普宁市人民医院成为三级甲等医院,做出了巨大贡献。

‘肆’ 唐朝时期考中进士的名人

1、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

2、许远

许远(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上)人,一说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唐代名臣,右相许敬宗玄孙(许敬宗孙子许彦伯的孙子)。

许远为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得罪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召为睢阳太守。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遭安庆绪部将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以数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

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执,送至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时,遭杀害。后诏赠荆州大都督,图像于凌烟阁,并敕建双忠庙于睢阳,岁时致祭。

3、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4、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

博学多才,擅长文学。考中进士,授上党县尉,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刑部尚书。

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号文贞。

先后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5、娄师德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颜真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许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九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娄师德

‘伍’ 高陇镇的介绍

高陇镇地处高阜,依田垅走向,故名高垅,后演化为高陇。位于茶陵县东北部,省道S320贯穿全境,距县城34公里,东邻秩堂乡,西南毗火田镇、八团乡,东北接江西莲花、永新两县。集镇有公安、工商、税务、电信、广电、电力等28个行政事业单位分支机构。全镇全镇下辖:光明、星高、石床、荔市、松江、光泉、龙集、星丰、古城、庄田、仁源、石冲、马渡、白陇、水头、长兴、九渡17个村,1个居委会,154个村(居)民小组,19500人。耕地22241亩,林地15万多亩。 按田垅走向,此地处高阜而得名高拢,后“垅”演变为“陇”。1949年属三区,1959年设高陇公杜,1984年建镇。原湘东乡1949年属二区、三区,1956年属高陇乡,1958年属建苏公社,1961年析置湘东公社,1984年复置乡。2001年撤销湘东乡,并入高陇镇。2005年底,总人口24181人(包括汉背办事处40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56人(包括汉背办事处4069人)。蕴藏丰富的钽铌、钨、铜、锡、煤、铁矿石、萤石等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其中钽铌储量4885万吨,煤炭595万吨,铁矿石150万吨,萤石矿100万吨。2014年7月1日吉衡铁路茶陵南站建成通车,从茶陵南站坐火车去西部107公里处的衡阳只要16.5元,90分钟。

‘陆’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走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湖广填四川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柒’ 天津清朝武举人名录

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
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干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⑤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干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这样一味迁就,使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了。当时社会上歧视武人之风很盛,经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成纤纤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清代着名学者赵翼有一段记述,最能反映武举内场考试的实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武人的轻蔑:
“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余尝主顺天乙酉科武乡试,其策有极可笑者。如‘一旦’二字多作‘亘’字,‘丕’字又作‘不一’字,盖缘夹带小本字画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誊讹错耳。又如‘国家’字应抬高一字,则凡论古今地名处,如‘国家四郊多垒’、‘社稷危亡’之类,亦无不抬头。武生自称‘生’,则应于行内稍偏,乃又将‘生人’、‘生物’、‘生机杀机’之生字,一概偏在侧边。如此者不一而足。然外场已挑好‘双好’字号,则不得不取中。幸武闱无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⑥
实际上康熙注意到了科举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备人材的问题,他曾要求打破考试中的传统界线,允许文武生员举人交叉考试,武科举人可以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可以改考武科进士。康熙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⑦然而,整个清代,文武交叉考试者寥寥无几。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长的人材也就越来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材,却很难造就出云文云武的博通人材,应该说这是科举制度的弊端之一,也是清朝中后期政坛上出将入相人材日见匮乏的原因之一。
上面所讲考试办法,是会试一级的,乡试、童试的考试办法与会试大致相同,只二场弓、刀、石的份量相应降低,马步射降为九发二中为合格。
清朝对武科乡试、会试的录取额有具体规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一半,全国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隶),一百零八名,其他各省六十名以下不等。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录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间。康熙十八年定额一百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考虑到各省都有名额,但一甲、二甲只依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左右,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计,那么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几人中取一名,显然,考取武进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落第的武举人,雍正年间曾规定按路程远近发给回家路费,多则十两,少则四、五两。而大部分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
清代武举制度与大清帝国相始终。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御侮战争中,早就显露出武举人材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除了长矛大刀与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外,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素质和军事思想上的差距。然而朝野上下株守陈规,玩岁愒日,武举考试竟一直被延续下去。光绪二十一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他说:“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⑧他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然而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一拖便是几年,光绪二十四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然而依旧未能实行改革。⑨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可惜这已经太晚了,仅仅十年后,大清帝国便宣告灭亡了。

清朝以铁骑劲弓得天下,所以前期几个皇帝都很重视讲习武艺,时时强调“文武并重”,力图保持满族劲悍尚武的传统。然而,由于受到汉文化的不断浸润和持续执行“右文”政策,使朝野上下重文轻武之风日益浓烈。于是,不但在观念上,就是实际待遇上,武科地位也比文科低得多。文科殿试揭晓后,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及名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刻在“进士题名碑”上,这些碑至今还完整无损的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此外,官私刊印的《馆选录》、《鼎甲录》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一类书籍很多,差不多随处可见,因此清代文科进士的情况非常清楚。武科就大不相同了,既没有“题名碑”制度,也很少有专载其事的书籍,对整个清代武科概况,包括武科鼎甲情况,不要说后代,就是当时人也往往不能言其详。
幸好近人朱彭寿曾做过一番统计,留给我们一份珍贵材料。⑩加上还有其它方面的材料,使我们对清代武举鼎甲情况大致有所了解。
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说一共产生了一百一十二个武状元,还有一百一十二名榜眼和探花,总计武科前三名(鼎甲)是三百三十六名。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这九十二个武状元,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东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苏六名,河南、山西各五名,广东四名,甘肃、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陕西各一名。此外,汉军旗六名,满军旗三名。
这个统计不完备,也不是很准确的,不过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所谓武举基础,可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尚武风气,二是文教水平。河北省武状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省武风素盛分不开。正因为河北省武风基础好,所以清朝对河北省特别重视,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得多。陕、甘二省古多名将,尤其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材健壮,强勇者多,骑射娴熟,胜于他省。”⑾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中的名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都出在陇右,所以清朝对陕、甘二省总是另眼相待。武乡试名额,顺治朝规定陕、甘各二十名,后经康、雍、乾三朝追加,两省都增至五十名,这比许多大省的名额都多。有清一代,甘肃出了三名武状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肃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不能算小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甘肃包括宁夏,三名武状元张文焕、马会伯、李如柏都出在宁夏,五名榜眼、探花中,也有三人出在宁夏。人口不及江南一个大县的宁夏,居然出了六名武科鼎甲进士,这不能不是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
我们把清代文武两科状元的籍贯对照一下,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方化差异。
清朝文科会试也是一百一十二科,状元一百一十二名。其中江苏四十九名,浙江二十人,安徽九名,山东六名,河北、广西各四名,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各三名,湖南二名,江南、四川、陕西各一名,山西、甘肃、云南没有。显而易见,从整个比例来看,武状元是北方多,文状元则南方领先。河北省武状元三十二,文状元仅四名,与此相对,江苏省是文状元四十九,武状元六名,南北文武各有偏长,至少在清代科举考试中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应该说山东、浙江两省发展相对平衡,这两省文武基础都比较好,两科状元的比例显得合理一些。
从武鼎甲的民族比例上看,无疑汉族占了绝大多数,而少数民族中回族显得突出一些。回族是以尚武勇健着称的民族,干隆曾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出将种。”⑿所以清朝历来注意从回族中选拔武备人材。武状元中目前能确知是回族的是:江都杨谦,先获康壬午武乡试第一名(解元),又获康熙丙戌科武状元;干隆丁巳科状元河北任邱哈攀龙;壬申科状元河北献县哈廷梁;丙戌科状元河北河间白成龙;丁未科状元山东临清马兆瑞;嘉庆丙辰科状元河南邓县马殿甲;甲戌科状元山东益都丁殿宁;咸丰壬子科状元河北抚宁马鸣图;同治甲戍科状元河南西平张凤呜等,至少是九个,或者还要多一些,尚待继续考索。榜眼、探花也有一批。如雍正丁未科榜眼安徽怀宁马大用;嘉靖已丑科控花河南杞县张万清,丁丑科武榜眼甘肃固原马维衍;光绪丙子科榜眼河南西平张忠祥等。杨谦家族是南方回族中的望族,其弟杨凯也是武进士出身,官至湖广提督。哈攀龙之父哈元生,其子哈国兴,都是武进士出身,哈廷梁则是哈攀龙的族弟,诸哈都做到提督职务,是善战的将领,“三世拥旄,时人荣之。”⒀干隆所谓“哈其大姓,每多将种”就是在夸奖哈国兴时所言。
清朝武科出现过不少着名人物和轶闻,有些是值得介绍一下的。
古代科场的最高荣誉是“独占三元”,即一个人得了三个第一名: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清朝二百多年中,文科得三元者仅两人,一个是干隆时代江苏常州的钱棨;另一个是嘉庆时代广西临桂的陈继昌。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说来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独占“四元”。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浙江武乡试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参加新王朝的武举,获顺治八年(1651武乡试解元,接着顺治九年武会试会元,殿试又得状元,是名符其实的“连捷三元”。王玉体貌伟岸,武力绝伦,甚得顺治赏识,曾任天津镇总兵等职。
武状元马全,本名马瑔,山西阳曲人,是一位性格耿直,武勇超群的英雄人物。干隆十七年壬申(1752)他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武探花,授官福建游击。他与同僚某人语言失欢,发生斗殴。某人敌不住马全,由衙门逃到城门外,马全骑马追到城濠的桥上,两人再次奋拳搏斗,后来竟一起落入城濠。因为这件事,他被参劾罢官,只好流落北京。过了几年,他改名马全,重新参加干隆二十四年的武乡试,取得武举人资格。第二年(庚辰科)参加武会试、殿试,居然以优异成绩获取一甲一名武状元。殿试外场的时候,干隆认出了这位技勇出众新科状元马全,其实就是几年前的武探花马瑔。马全不胜惶恐,干隆爱才心切,居然不咎既往,使马全重新获得为国效力的机会。后来,他参加了平定金川叛乱的战争,在木果木之役中,率部殿后,英勇殉职。马全的经历成为清代武科脍炙人口的佳话。⒁
江苏泰州人刘荣庆,是干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武状元。只隔了三年,他的弟弟刘国庆又获干隆五十二年丁未科武状元。兄弟两人都是武状元,这在清朝是唯一一例。
清代的天津武风很盛,武科出人亦多。武状元出了三位,但都在晚清,即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温常涌;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佟在棠;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武国栋。另外还出了两位名声显赫的武榜眼:韩琦,“猿臂善射,射无虚发。”武乡试第一,武会试又第一,后中干隆丙辰科武榜眼。李经世字槐圃,“任侠尚义,孔武多力。”也是乡试、会试均为第一,后中干隆乙丑科榜眼。二人事迹如出一辄,是过去天津的老人们喜欢讲述的人文掌故。⒂
清代文科考生不拘年龄,老于场屋而终身无尺寸进取者大有人在,八十以上还下考场的事情并不罕见。清政府对这种人通常都要给予褒奖,无非吸引更多的士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但武科是有年龄限制的,规定武生、武举年龄超过六十,地方不许发给参加乡试和会试的手续。道光二十六年(1846),安徽有个叫符成梅的武童生,以八十四岁高龄参加武乡试,居然三场都应付下来。主持乡试的官员奏请皇帝授予职衔,道光以“违例妄请”的罪名将报请官员革职,并下令将送考、收考的学政、巡抚等一律“严加议处”。从保证武举的质量来看,道光的处理不无道理。
上面谈到,武科鼎甲统计为三百三十六名,而实际上状元是足额的,榜眼、探花有缺额者,大抵在遇到确实不得其人的时候,便留下空缺。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主要发生在道光朝。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只取状元河北晋州李信、榜眼四川越隽姜国仲,探花虚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只取状元四川华阳彭阳春、榜眼河北静海岳汝忠,探花虚缺。因特殊原因而丢失了鼎甲荣誉的只有一例。清代制度,殿试后由皇帝亲自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称为“传胪”,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状元徐开业、探花梅万青均以传胪未到而被除名,榜眼陕西神木秦钟英被推补为状元。

‘捌’ 陕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那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做过什么事至少5个,谢了!

周秦时期
1崇侯虎:商代末期诸侯,崇国国君。封地在今西安西郊沣河西。与周文王同时期。曾对殷纣王进谗言使殷纣王将周文王囚禁于幽里。后被周灭。
2姬旦:既周公,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也就是今天的岐山县,故称周公。武王死后辅佐成王。制礼作乐,为西周制定官制和其他各种典章制度。
3姬发:既周武王,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之子。灭殷商建西周。
4姬鲜:管叔姬鲜,周武王弟。为周初三监之一。初封于管,即现在的郑州。成王继位后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服,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管叔。
5伯禽:周公单张子。周公被封于鲁,因辅佐成王,故由伯禽代为治理鲁地。
6尹喜:周大夫。函谷关令。爱好天文星象之术。在终南山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其地遂得名为楼观,既今楼观台。
7赢渠梁:既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
8赢驷:秦惠文王。孝公之子。继位之初杀商鞅,但未能废除商鞅之法。
9赢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十三岁时继秦王位。后免吕不韦相国职,开始亲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秦。
10蒙恬:秦名将。祖先为齐国人,祖父,父亲皆为秦将。秦统一后率3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后胡亥与赵高矫诏杀扶苏,并逼蒙恬自杀。相传蒙恬发明了毛笔,但可能应为毛笔的改良者。
11扶苏:秦始皇长子。因不同意焚书坑儒,被始皇派往蒙恬部去监军。后被胡亥等人设计害死。葬于今绥德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
1杜预:西晋将领,学者。他认为忘战必危,勤于讲武,又博学多能。当时被称为“杜武库”。
2僧肇:俗姓张,京兆人。既今西安。东晋佛学哲学家。鸠摩罗什弟子之一。
3智猛:新丰人。既今临潼区新丰镇。后秦时期曾到天竺取经。
4王子直:南北朝时西魏着名将领。任车骑将军,平凉州叛乱。废帝元年拜使持节大都督行瓜州事。
5韦孝宽:南北朝时京兆杜陵人。今西安市东南。西魏及北周着名将领。
6宇文沂:本为朔方人,后徒京兆。北周及隋着名将领。因隋文帝多疑罢其官,随心怀不满,图谋反隋,事泄被杀。
7王述:京兆霸城人。今西安市东郊。北周时任广州刺史。隋开皇初,献平陈之计,修造战舰,为上流之师。后以行军总管击南宁,未至而卒。
两汉时期
1田何:西汉经学大使。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始皇焚书,[易]赖田何口授,始得传于后世。汉代[易]学宗师,汉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业。
2宣曲任氏:长安宣曲人,西汉大富商。其祖原为秦督道粮仓的管理人员。秦亡时,人们争抢金银珠宝。只有任氏储存大量粮食。后因此起家。但家风优良。
3刘彻:西汉武帝,景帝之子。实行推恩制。分全国为十三州。禁止私人铸钱,统一币制,制五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放弃和亲政策,和匈奴之间连年作战,击溃匈奴主力。派张褰出使西域。兴修水利。推行代田法。创建太学。为史上一代明君。
4窦婴:西汉大臣,文帝窦皇后从兄子。因与武帝丞相田汾争地等原因被杀。
5苏建:西汉将军,苏武之父。建朔方。因与赵信共率部三千多骑与匈奴数万骑相遇,激战一天多,赵信投敌,苏建逃回,按律当斩,武帝赦其死罪但贬为庶人。后又代郡太守,死于任所。
6张汤:西汉杜县{今西安东南}人。审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案,罗织株连,处死数万人。建一武帝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后被迫自杀。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且都是俸禄和皇帝赏赐所得,足见其廉洁。
隋时期
1虞庆则:隋京兆人。隋代大臣。封鲁国公,后任右武侯大将军。讨平岭南人李贤反叛回程途中被诬谋反而被杀。
2于仲文:北周至隋时期京兆人。北周及隋代大臣。着有[汉书刊繁]等书。
3韦师:隋京兆杜陵人。隋代任吏部侍郎,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一生为官清廉。
4史万岁: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将。突厥可汗入侵,但闻其名后不战而退。史追击百余里,杀敌数千。后因遭杨素妒嫉被诬陷而死。
5张定和:万年人,今西安东。隋朝着名将领。后从炀帝征伐吐谷浑,挺身登山,被乱箭射死。
6宇文恺:原籍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人。主持修建宗庙,宫殿,陵墓,广通渠等,并策划修建隋新都大兴城。后又奉命修建东都洛阳城。其设计理念对当时及后世周边国家都城的设计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7李密:京兆长安人。隋末瓦岗军领袖。后投唐,公元618年被以谋反罪击杀。
8王世充:隋新丰县,今临潼区人。隋代将领。唐武德四年,兵败降唐,后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唐时期1
1李世民:公元559年生649年卒,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李源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劝其反隋。李渊称帝将李世民封为秦王。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即皇帝位。为史上一代明君。
2殷开山:京兆府,今户县人。唐初大将。从征王世充,病死于途中。
3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史有[房谋杜断]之美称。世称唐之贤相。贞观四年病逝。
4韦仁寿:京兆万年人。为官廉洁能干。
5长孙皇后:唐太宗皇后。长安人。遗命不厚葬不起山陵。与太宗合葬于今礼泉县之昭陵。
6姚思廉:京兆万年人。唐代史学家。
7法顺:雍州万年人。隋唐时僧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华严宗初祖。
8颜师古:京兆万年人。博览群书,学识广博,是着名的训诂学家。
9唐临:长安人。历任大理卿,刑部尚书等职。凡唐临审理案件犯人无一有异议。
10张俭:京兆新丰人。唐初为右卫郎将,代州都督,营州都督,后封皖城郡公。
11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初封宜都王,徒封越旺,魏王。后因谋为太子,贬为顺阳王。
12阎立德:京兆万年生人。唐代着名建筑学家兼工艺家。唐着名离宫别馆基本均出自他手。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
13阎立本:京兆高陵生人。阎立德之弟。主持修订多种医书,对中国医药学有相当影响。
14窥基:京兆长安人。唐右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唐代高僧,师从于玄奘法师。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窥基舍利塔在今长安县兴教寺。
15韦待价:京兆万年人。官至兰州刺史。多次同吐蕃作战,升任凉州都督。
16李贤:唐高宗子,武则天所生。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子。后被武则天流放巴州,被迫自杀。
17周兴:长安人。唐酷吏。后被来俊臣所逼流放于岭南,路上被仇家所杀。
18李昭德:京兆长安人。官拜凤阁侍郎。因来俊臣诬告下狱,后来俊臣也被下狱,两人同天被杀。
19来俊臣:唐雍州万年人。酷吏。后被武则天所杀。
20怀素:京兆府人。律宗三派东塔宗创始人。
21王孝杰:京兆新丰人。为唐时大将,后战死于讨伐契丹之作战中。
22李重润:中宗李显长子。因有人诬告其余其妹永泰公主及妹婿武延基议论张易之兄弟与武则天之事,被武则天棒杀。
23韦安石:京兆万年人。因不苟言笑吏民皆敬畏。官至尚书右仆射。后被太常卿姜皎所陷害,忧郁而死。
24韦皇后:长安人。唐中宗李显皇后。中宗复位后,听信上官婉儿诱劝预效法武则天之所作所为。后被李隆基所杀。
25法藏:原籍西域康居,后随祖父迁来长安。华严宗实际创始人,被尊为三祖。
26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武则天所生。初嫁薛绍,后嫁武攸暨。
27韩思复:京兆长安人。任吏部侍郎,襄州刺史。一生为官清廉。
28韦景骏:京兆万年人。任房州刺史。
29李隆基:又称唐明皇。睿宗之子。他统治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后因安史之乱,返回长安后被肃宗迁居于西内太极宫最终抑郁而死。
30韩休:京兆长安人。任礼部侍郎虢洲刺史。
31李尚隐:原籍赵郡,徒京兆万年。曾任桂州都督,广州都督,五府经略史。
32韩朝宗:京兆长安人。任荆州长史,高平太守。
33王昌龄:京兆人。唐时诗人。
34韩干:京兆蓝田人。盛唐时着名画家。被誉为画马神手。
35张萱:京兆人。盛唐时画家。现存世的{唐后行从图}是他的作品。其{捣练图}现存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唐时期2
1韦述:京兆杜陵人。唐代史学家。并着有[高宗实录][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二百余卷
2于休烈:京兆高陵人。擅写文章,开元初进士及第。后升至工部尚书。卒年八十一岁。
3怀素:原籍长沙,徒京兆。俗姓钱。擅草书,以“狂草”出名。今西安碑林藏有怀素草书名碑[千字文]及[东陵圣母帖]
4颜真卿:京兆万年人。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次史,刑部尚书等职。为官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唐德宗时李西列叛乱,他奉命前去劝谕李西列,后被李杀害。颜真卿以书法闻名。存世碑刻有[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
5韩晃:京兆长安人。历任吏部外侍郎,镇海军节度使,后封晋国公。好古琴,喜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文苑图][五牛图]今存于故宫博物院。
6第五琦:京兆长安人。着名理财家。封扶风郡公。
7韦皋:京兆万年人。任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南康郡王,检校太尉。多次击败吐蕃,使西南少数民族多数内附。
8惠果:京兆万年人。唐代名僧。后常住青龙寺,向来唐求法的僧侣授密宗教义,日本僧人空海在此学成后归国创立了日本真言宗。
9杜黄裳:京兆万年人。唐名臣。封河中节度使。曾劝宪宗整顿纲纪,削平藩镇。
10程异:京兆长安人。一生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钱。
11韦丹:京兆万年人。颜真卿外孙。任容州刺史。造福一方。死后老幼思之不忘,皇帝刻石记功。
12薛涛:京兆长安人。唐代着名女诗人。
13杜牧:京兆万年人。唐代着名诗人。历任黄州,池州,湖州,睦洲等地刺史。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14韦正贯:京兆万年人。任太子校书郎,调华原尉。一生为官清廉。
15鱼玄机:京兆长安人。唐代着名女诗人。
16韦庄:京兆杜陵人。唐末文学家。写[秦妇吟]长达1366字,是现存唐代最长的一首七言古诗。但其笔迹传世少见。
17杜光庭:京兆长安人。唐末五代时期道士。晚年隐居青城山。今存世着作有二十余种。
18卫贤:京兆人。五代南唐着名画家。有[雪宫图][蜀道图][盘车水墨图]等传于世。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高士图]和上海博物馆的[闸口盘车图卷]也均出自他手,为稀世珍宝。
宋元明清时期[1840年前]
1杜汉徽:京兆长安人。宋初名将。善骑射。后晋,后汉,后周时期戍守边州,屡破辽兵。任天长军使,雄武军使。后因病而卒。
2王意见:京兆万年人。宋代诗人。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书等官职。七十九岁无疾而终。
3李成:京兆长安人。宋初画家。先世为唐宗室。[宣和画谱]推他的山水画为古今第一。
4许道宁:京兆长安人。五代,宋初画家。今存世作品有[松山行旅图][秋山萧寺图]。
5刘谦:京兆长安人。宋史学家兼诗人。曾任荣州刺史,后奉诏修撰[五代史]着有诗集一卷。
6杨砺:京兆户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但一生清苦。死后真宗冒雨致祭。
7李建中:京兆人。宋代大书法家。后居蜀地官至太府寺。自称崖夫民伯。
8史序:京兆长安人。宋代天文学家。任翰林院主簿,监丞。
9种世衡:京兆长安人。宋朝名将。开清涧县城。深得当地军民爱戴,死后军民画像苦祭。
10石苍书:京兆人。宋代书法家。曾任承事郎等官职。
11薛绍彭:京兆长安人。宋代书法家。今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藏有薛绍彭题诗石刻。
12吕大钧: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人。北宋学者。着有[乡约][四书注][成德集]等书。
13赵瞻:凤翔周至[今西安市周至县]人。任侍御史等官职。着有[春秋论][奏议][文集][西山别录]等书。
14吕大防: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任盐铁判官,太长博士,后官至宰相。
15吕大忠: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任县令,知州,河北转运判官,陕西转运副使等职。任陕西转运副使之职时,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以及当时长安一代遭受破坏的历代石碑细心收集。移置到府学北边[今陕西碑林博物馆]地址。并选择干燥坚固地基稳固排放,且修建了房屋,廊亭,安排了放置次序,使得这些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至今。为今之碑林博物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其功流芳千古。
16吕大临: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人。北宋学者。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着有[礼记解][程门问答][易章][论语解][孟子讲仪][考古图]等书。所着[考古图]为我国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17种师道:京兆长安人。北宋末年名将。官至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保静军节度使,京畿两河宣抚使,统领各路勤王兵。宋军兵威始振。金兵闻其名而退兵。
18成宗道:京兆长安人。宋代名画家。工画人物,兼擅长刻石。
19扬恭懿:京兆高陵人。元代学者。元世祖曾派耶律郎申敬来召,以疾辞。后又数次召用,皆不赴。为元代关学复起的重要人物。
20红字李二:京兆人。失却原名,以艺名称世。元杂剧家,秦腔艺人。与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合作编写杂居[开坛阐教黄粱梦][岳阳楼]等剧。
21王真: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将。因屡战有功,被提升为都指挥使。后在对敌作战中身受重伤但仍杀敌数十人,环顾左右说:“我义不死于敌手”。遂自杀。后成祖继位,追封金乡侯。
22王通: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大将军。金乡侯王真之子。任武义伯加太子太保。
23李锦: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学者。当时关中许多学者均出自他门下。
24雍泰: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官至户部尚书。一生为官刚正清廉。
25吕楠:高陵人。理学家。历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毕生着述甚丰,有[四书因向][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篇外篇][史馆献纳][南省奏稿][诗乐图谱][史约][高陵志][解州志][泾野文集]等。
26王九思: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代着名学者。传世刻印书籍有[吕氏春秋][国语][左传][六子全书][太白山人集][玉坡奏议]等。为明代陕西私人刻书中的一位着名人物。
27冯从吾:西安府长安[今西安市]人。明代着名学者。历任尚宝卿,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创立关中书院。着有[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关学编][古文集选]等书。
28梁化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县]人。清代将领。顺治三年武进士。因战功卓越,升江南提督,封三等男。
29张勇:陕西洋县人后徒居长安。清朝将领。历任云南提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师一等候。死后赠太师。
30赵宏印:陕西神木人。清朝将领。因战功卓越授左都督,在苏州十二年,盗贼敛迹,官民安宁。死后,郡人祀于名宦寺。

‘玖’ “关陇集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关陇集团的形成,最早要从北魏开始说起。

大家知道,北魏的都城,最开始是在平城,也就现在的山西大同市,从地图上看,属于是比较靠近长城以北的地方。而当时北魏在北方,又有个非常强大的敌人,叫做柔然,双方经常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因为北魏的都城距离柔软的势力范围太近,为拱卫都城的安全,防御柔然南下入侵,北魏统治者拓跋焘就在都城的附近设置了六个军事要塞,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合称“六镇”。

因为这六镇是保卫北魏都城的屏障,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六镇的将领,其身份都非常高贵。并且,这六镇的军人,其福利待遇和武器装备也都是最好的,当时北魏士兵都以当六镇军人为荣。

但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将都城迁到洛阳,由于平城不再作为国都,六镇也就失去军事上的意义,其将领和士兵的地位也就随之一落千丈。

同时,由于六镇的将领远在漠北,少有接触汉文化的可能。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与南迁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经济地位上也处于劣势。

不过,正是源于关陇集团的实力太过强大,所以从李渊夺取天下开始,就不断在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尤其是唐高宗上台后,作为关陇集团领衔人物的长孙无忌处处对其施压,唐高宗为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于是开始与关东地区的豪门大族联手。

这时候武则天的武氏家族,恰好是关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豪门大族,于是武则天自然水到渠成的称为李治的皇后。

对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自然会表示强烈的反对,而这也会他们后来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至于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长孙无忌很快被杀,武则天的权力则是越来越大。

再后来,等到武则天上台后,她直接将都城搬迁到洛阳,降低关陇集团对朝廷的影响;接着她又特意开设武科举来取士,打破军功的世袭制度,让广大底层百姓也能在军中担任较高职位,从而瓦解关陇集团赖以生存的军权。

其后,在关陇集团失去军权之后,武则天又重用酷吏对他们进行残酷清洗。最终,在武则天的强撸之下,历时150余年的关陇贵族集团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此,史书上曾这样评价:“武曌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中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遂破南北朝之贵族阶级。”

‘拾’ 潮州出现过什么伟大的历史名人

1、林大春

林大春生于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潮州府潮阳县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人。 [1-2]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晚年归老,于1588年(明隆庆二十二年)2月12日离世。

林大春官不显赫但文名颇着。为人操守高洁,为官廉洁刚正,晚年作为潮州府最为着名的乡贤之一,积极参与乡梓事务,对当地社会具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阳县志》等。《明史》“艺文四”收有《井丹集》目。

2、翁万达

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人。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

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曾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

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

3、王大宝

王大宝(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龟、二龟、二王,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宋朝名臣 。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

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着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

4、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省丰顺县人。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

5、郑大进

郑大进(1709(己丑年)~1782),清代人,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生于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梅岗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少时有神童之称。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干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

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时,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干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主要着作有《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阅读全文

与高陇镇历史上的进士有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