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西霍州属于哪个市
临汾市。
霍州市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临汾市代管,位于山西中南部,东经111°43′,北纬36°35′。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总面积765平方千米。[16]霍州市下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
临汾简介:
临汾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临汾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该市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B. 霍州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C. 霍州是哪个省的啊
霍州市隶属山西省临汾市。
霍州市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东经111°43′,北纬36°35′。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总面积765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
霍州市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95%以上的地区含煤,储量约 62.48亿吨。“2012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市(县区)”评选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霍州市跻身“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
其地理位置见下图:
D. 霍州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霍州属于山西省,临汾地区,是一个独立的市。
E. 山西临汾霍州简介
霍州市位于位于山西中南部,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交通之要冲。四周群山环绕,汾河从西北切割韩信岭入境,流经市境西部。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总面积765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总人口29万人(2004
年)。境内东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霍州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F. 霍州署的历史沿革
霍州署相传曾为隋朝中郎将宋老生的幕府,又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其作为州治衙署,至今已历时1300多年了。原建筑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倾圮。次年,监州失剌不花、知州李伯渊主持重新修建。后经明清两代陆续增补修葺,日臻完善,其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和东西辅线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该署主体建筑,雄伟高大,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附属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得法,形制壮丽,内实外华。
自清末到民国,天灾无常,兵连祸结,霍州署除中轴线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外,东西辅线及署外建筑或圮、或毁、或改做他用。
G. 霍州在山西的哪个地方
霍州市位于位于山西中南部,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交通之要冲。四周群山环绕,汾河从西北切割韩信岭入境,流经市境西部。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总面积765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总人口29万人(2004 年)。境内东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霍州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据说“门神”尉迟敬德、秦叔宝就是在这里当得门卫
H. 有谁知道山西霍州的历史么
霍州市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如云。全市有国家级旅游景点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
霍州市文物旅游景区以霍州署为中心,成幅射状遍及全市境内。霍州署位于霍州市东大街北侧,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1日以全国现存唯一古代州级衙门博物馆对外开放。其建筑规模宏大,形制壮丽,元代大堂粗犷豪放,结构奇特,被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称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在中国绝无仅有。除霍州署外,霍州市还有闻名遐迩的霍州明代鼓楼、祝圣寺、南坛雁塔、娲皇庙壁画、千佛崖石刻、观堆塔、许村民居以及隋唐古战场遗址歇马滩、马跑泉、先锋台、将军墓、打滚场、下马湾、金銮岭、白壁关等。
霍州市的自然风景旅游区以“中镇霍山”为龙头,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有“三山十三峪”。其中七里峪风景区位于中镇霍山的北部腹地,距市区20公里,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总面积35万亩。风景区内景点密布,有五龙壑、三仙泉、正南沟、牛老沟、偷水沟、石人沟、井沟、崖沟等八大景点。有古稀树木红岩松,有大河滩瀑布、滴水崖瀑布和已经对外开放营业的良崟渡假村和林海山庄。潺潺流水,飘飘白云,千仞石壁,悬空瀑布,天然森林枝繁叶茂,天然牧场绿草如茵,天地山水,森林牧场浑然一体,是“森林浴”的极品佳境,有“天然氧吧,华北绿肺”之美称。
悬泉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霍州城东20公里外,岭峻峰奇、松柏长青。山路上有张果老驴蹄石印,龙泉洞悬铁拐李根雕飞龙;远望莲台峰奇石林立,近观悬泉阁脚下生云;足登摩天岭摘星揽月,耳闻琵琶峰弄萧抚琴;戏说七星潭仙姑沐浴,笑谈嬉女处洞宾调情;石盘双龙红黑分明形象逼真,悬泉飞瀑珠玉垂帘水色似银。山谷中有一古建遗址名夏王宫,传说为一千多年前五胡十六国夏王赫连勃勃的避暑山庄。而当代学者根据有关史书及资料考证,所谓夏王,当指五千年前夏后氏之王大禹,此宫便是大禹治水的大本营。
陶唐峪风景旅游区位于霍州城东南20公里处,游览面积40平方公里,传说因尧帝曾避署于此而得名。入谷逆流而上,先后有浮桥、仙女池瀑布、仙女池、尧王避暑山庄、招魂楼、了望塔、青龙潭、水帘洞、犀牛石、滴水崖瀑布、五龙池、水底龙宫、猛虎下山石、云龙瀑布、天然盆景瀑布、流星瀑布、观峰峡、石门、一线天、槐树沟瀑布、阶水凹瀑布、擎天玉柱峰、玉泉寺、龟山、莲花山等景观,令游人大饱眼福,心旷神怡。清康熙皇帝当年游览观赏此处后,欣然御书:“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近年来,霍州市以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目的,把旅游这一朝阳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上迈出了可喜步伐。在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上,先后研究整理了“尧王避署在霍山”、“大禹治水始霍山”、“天下霍姓出霍州”、“天下门神源霍州”等文化渊源,极大地提高了霍州旅游的价值与品位。特别是在霍州市的首倡下实现了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与霍州署的联袂对接,共同组成了“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实现了东镇山东沂山、南镇浙江会稽山、西镇陕西吴山、北镇辽宁医巫闾山与中镇霍山的联袂对接,共同组成了“中国五大镇山国家旅游专线”,丰富了神州大地旅游热线。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霍州市以旅游商品、旅游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取得了大幅度增长,在全市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霍州市位于晋南临汾地区北部,太岳山主峰和汾河横贯其中。霍州不仅是中国十大名山“五岳”、“五镇”之中的中镇探花,更留下了尧帝及女儿的风采足迹,唐太宗起兵反隋兴唐也在此开战,古霍国之地还是“门神”与明代名吏曹端的故地……
霍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位于市内东大街北侧的霍州州署大堂始建于元代,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州级衙门,它同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署、南阳市乡内县衙,组成了我国保存较好的,从古代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关的系列建筑。
贴门神风俗出霍州。相传,隋朝末期驻守太原的将领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兴唐之时,在霍州城两度争战,用计收降守将尉迟恭(敬德),使其与秦琼(叔保)成为帐前两员哼哈猛将,唐王李世民有感两人为其守门警卫时,威震恶梦中的鬼魅妖魔功劳,便命画匠做两人像图画,张贴于帐前或宫门以镇避邪,此举以后传为民间贴“门神”风俗。
霍州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古为尧都畿内,唐代号称“中州重镇”,明清时 期被列为全国直隶州。境内有约10万年前的大张古文化遗址。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有西周厉王墓;有唐高祖反隋南下中途休整的歇马滩;有唐代名将尉迟恭行辕帅府霍州署,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是我国保留较 完整的古代州级衙门之一;有唐宋元明历 代造凿的千佛崖石刻文物;有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明代鼓楼;有挺拔高耸、造型优美的雁塔。位于市境东部的霍山,蜿蜒起伏,林海茫茫,玉泉溅珠,流水潺潺,山光凝瑞,风光秀丽,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悬泉山自然风光景区是其代表性杰作。清康熙皇帝当年西游至霍州,观赏游览霍州风景名胜后,欣然御书: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尧王避暑圣地陶唐峪,谷深幽静,奇石峻峰,松柏苍劲,浮桥小瀑 ,仙女浴池,是休闲渡假的理想去处。
为提升霍州市的旅游文化品位,有霍州发起并促成了“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和“中国五大镇山联袂对接活动”,以及霍州、霍山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更使霍山名震中外。
位置:霍州地处东经110°38′ —112°3′,北纬36°26′—36°42′之间,位于山西中南部,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 交通之要冲。四周群山环绕,汾河从西北切割韩信岭入境,流经市境西部。
气候:属海拔标高516米—2504.30米,年平均气温12.1℃, 平均日照时数2441.50小时,无霜期170—230天,降水量353—688.90毫米。耕地27万亩。土地肥沃,气候 温和,无霜期长,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油料、蔬菜、药材和干、鲜水果等作物。
最佳旅游时间:春、秋季
面积:总面积768平方公里。
人口:28.5万。
景观:大张古文化遗址、西周厉王墓、歇马滩、霍州署、千佛崖石刻文物、明代鼓楼、雁塔、霍山、陶唐峪等。
风景有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有西周厉王墓;有唐高祖反隋南下中途休整的歇马滩;有唐代名将尉迟恭行辕帅府霍州署,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是我国保留较 完整的古代州级衙门之一;有唐宋元明历 代造凿的千佛崖石刻文物;有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明代鼓楼;有挺拔高耸、造型优美的雁塔。位于市境东部的霍山,蜿蜒起伏,林海茫茫,玉泉溅珠,流水潺潺,山光凝瑞,风光秀丽,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悬泉山自然风光景区是其代表性杰作。清康熙皇帝当年西游至霍州,观赏游览霍州风景名胜后,欣然御书: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尧王避暑圣地陶唐峪,谷深幽静,奇石峻峰,松柏苍劲,浮桥小瀑。
霍州市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和大运二级公路 (国道108)、霍侯一级公路并行,纵贯市境南北,霍上(霍州——沁源上社)、霍桃(霍州——隰县桃红坡)两条公路横跨东西两山;乡村公路辐射成网, 四通八达。境内有霍州、辛置、圣佛、什林四个火车站,有9条铁路专用线。
特色小吃有:
饸面:优质小麦粉,经专用工具——饸床压制而成,有筋、有骨、百吃不厌。
碗坨子:苦荞麦粉成浆加工后,装入碗或盆中冷却后,即可食用、因其状而得名,口感奇特,清热、解毒。
登高馍:春节主要食品,小麦精粉发面,配以红枣精制而成,老百姓将其作为礼品走亲访友。
羊羔馍:民间七月十五送给新出嫁的姑娘,用小麦面粉塑成十二属相及其它各种动物样、小巧玲珑,造型优美。
烧 饼:将优质面粉、油面配以小茴香,在特制炉内烧烤精细加工而成。
I. 霍姓的历史发展
源于姬姓
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个儿子霍叔处,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处,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后裔子孙。霍国之地在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为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为定论。
霍州是霍氏族人最初的发源地,也是霍氏开宗立姓、繁衍、槽迁的地方,史称姬姓霍氏或霍氏正宗。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霍阳山,是春秋时期非子后裔的嬴姓封国梁国的一个地方。梁国与秦国源出一祖,故址位于今陕西省韩原市附近,霍阳山周围地区在当时皆称“霍”,即今岘山地区,俗称铁顶山。在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袭梁及霍。梁南有霍阳山,蛮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记载“会于霍。”当初在晋献公姬诡诸执政时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国,得到梁国的保护,梁侯还把女儿嫁给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袭击霍阳山,吞灭了梁国,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岸边,因此,秦国吞灭梁国,自然引起晋惠公的不满,引发了晋惠公姬夷吾与秦国的反目。于是,秦穆公防患于未然,不愿意树立晋国这样一个大敌,便扶持与秦国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
梁国被灭后,其国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霍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霍氏。 源于官位 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汉朝时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个古老而传袭很久的官职。霍山,就是南岳衡山,亦即古称的天柱山。史书记载:“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南岳衡山至所以称作“霍山”,是因为古代以南方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释:“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在史籍《风俗通义》中也解释:“衡山,一名霍山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令,古代在五岳之上皆设有令尹,以敬畏神灵,维护帝势,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即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改姓 五代时期骁将霍彦威,属于冒姓为氏。彦威,是五代后梁时期的一名孤儿,被后梁将领霍存收养,因此称霍彦威。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彦威病逝,当时正在青州打猎的后唐明宗闻讯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举衷一月之久。赠彦威为太师,官至极品,谥曰“忠武”。在霍彦威的后裔子孙中,皆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籍《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朝贞观时期,武都郡蛮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汉姓为霍氏。另外在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赐归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齐汉姓名为霍邱。他们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姓氏,世代称霍氏至今。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霍岳罗氏,亦称和岳啰氏、瑚岳罗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yolo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霍罗氏皆冠汉姓为霍氏。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满族噶尔噶斯氏,满语为Gargas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沈阳),所冠汉姓即为霍氏。
⑵.满族霍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洪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霍氏、何氏、石氏等。
⑶.霍托罗氏,亦称辉图氏,满语为Huotolo Hala,后多冠汉姓为霍氏、包氏等。
另外,满族同胞称女婿为“Huohehui”,汉字即“霍和辉”,因此有入赘姑爷干脆就称霍和辉氏,满语为Huohehui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其后裔有改汉姓为霍氏者。 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处,霍叔,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
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霍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约九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上下几千年,霍州的一切无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国、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窑、霍州、霍县、霍汾县,直至现代的霍电、霍矿、霍煤、霍中,等等,无不与霍字有缘。一个“霍”字、万中情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不到霍州来,不知始祖情。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氏人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
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氏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明洪武三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后进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随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
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
J. 霍州的历史沿革
数十万年前,境内已有古人居住,属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在汾河东岸的永合村、红崖堡村一带有考古发现。
传说颛顼画九州,霍为冀州之地,以东有霍太山而得名。
夏、商时,霍仍为冀州之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称为霍国。因境内有彘水,故又名彘。都城在今汾河西岸白龙镇陈村一带。
春秋时期,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率军灭霍,霍哀公奔齐。霍地由此归晋,称为霍邑。
战国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霍邑先属魏,后属韩。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霍又属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霍邑属河东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设彘县,仍属河东郡。王莽建国四年(12年)改彘县为黄城。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改黄城为永安,辖汾西、赵城。永安县治建于霍国故都之地,即今霍州市白龙镇陈村。
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移县治于赵城仇池壁。魏正始八年(247年),划河东之汾北10县为平阳郡,永安属之。北魏建义元年(528年),置永安郡,辖永安县、杨县。郡治设永安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汾州,永安属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汾州为吕州,改永安为霍邑。大业三年(607年)罢邑州,霍邑属晋州。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隋将宋老生率军3万守霍邑。霍邑之战,宋老生兵败身亡,唐兵长驱直入,攻陷隋都长安。隋恭帝元年(617年)置霍山郡,辖霍邑、赵城、汾西、灵石4县。
唐武德元年(618元),改霍山郡为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州罢,以霍邑县复归晋州,霍邑属之。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晋州为平阳府,霍邑属之。
金贞佑三年(1215年),置霍州,领霍邑、赵城、汾西、灵石4县。
元改平阳府为平阳路,后又改称晋宁路,霍州属之。霍州下领霍邑、赵城、灵石3县。元贞三年(1297年)复立霍州,统管霍邑、赵城、汾西、灵石、岳阳5县。
清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为直隶州,领赵城、灵石2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辖汾西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霍州为霍县,隶属河东道。
解放初期仍为霍县。1958年与汾西县合并为霍汾县。
1961年与汾西县分开,复称霍县。
1990年,撤县建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