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明朝亡于党争哪个历史学家说过

明朝亡于党争哪个历史学家说过

发布时间:2022-02-24 15:07:57

① 明朝真的是亡于党争吗

人祸.君昏臣暗.我曾经说过崇祯皇帝不算昏君.但崇祯皇帝绝非圣主.明君可以守城但未必可以就国家于危难,解黎民于倒悬.圣主则可以.明朝末期,党争怎么样?天灾又如何?崇祯皇帝若能以身作则,开国库用内帑赈济灾民,顷刻间可化解亡国之危机.且灾民心向大明,何愁闯贼做大?近贤臣而远小人.崇祯皇帝并非没有忠臣.史可法若能成为首辅内阁大学士,当为张居正第二.对外议和满清.和亲满清并非投降,而是缓兵之计.
征天下之美色结满清之欢心.昔勾践以西施侍吴而光复基业.汉太祖高皇帝以贿阏氏而解白登之围.文景以和亲匈奴而得大治.王司徒以貂蝉而灭董贼.崇祯当卧薪尝胆,休养生息以图他日成就不世之功业.以美人之心计可抵百万之雄兵.况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以美色而接好满清、蒙古、朝鲜.以美人做细作可知满清、蒙古、朝鲜之动向而何乐而不为?
以美色而愍其心智,以财富而腐其志向,以歌舞靡其筋骨,以温柔堕其雄才.致清朝君臣上下昏庸佞枉,而至天怨人怒.只待天时北指,命大将提百万正义王师救社稷于危难解黎民于倒悬.王师所至,所向披靡.克复中原,指日可待.三山五岳搬声雷动,长城内外叱咤风云.试问,以此攻城何城不破,以此克敌,何人能敌?
党争不足为虑,历朝历代皆有党争.党争臣子之争,臣子之争,而君王帝位稳固矣.君王所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党争是个好东西,英明的君主在党争中起到平衡的作用.兼听各方意见得出正确抉择.
中兴大明.其策何难?1.唯才是举,近贤臣远小人.史可法入阁为首辅大学士,吏部尚书.2.内修法度改革内政.以法家之策灭贪腐之风,以雷霆之力诛杀贪官豪强特别是皇亲国戚.杀福王父子、诛周皇亲父子以谢天下.3.枕戈待旦奖励军工伺机北伐.特别是重建大明水师,训练骑兵,重视神机营.用红衣大炮.4.和亲满清.建立红颜情报网.5.开仓放粮稳定内政.6.盐铁专卖,设立铜匮,强令富户捐款劳军.凡是检举贪官污吏、富户、豪强不肯捐资者可获得没收被检举富户、豪强、贪官污吏的全部家产的一半.7.以王道治理百姓,停止三饷征收,以民休养生息.8.提拔才俊良将如:吴三桂、祖大寿兄弟、左良玉等.9.开边贸稳定蒙古.战马、盐铁、粮草不在边贸之列.10.严格京查选拔循吏

② 明朝亡国到底是亡于党争还是天灾呢

LZ说的全有,明朝后期是很倒霉的,农民起义、后进来犯、连年的旱灾、和东林党的那些烂人,崇祯信任且重用东林党,结果东林党连起来贪钱,实施海禁,为的是走私自己捞钱全然不顾国家存亡,然后后金一直在关外,甚至绕道打到了北京城下,农民起义军也很厉害,成千上万的流民,人口众多,而且当时的朝廷是腐败的,只有崇祯想干好没用,官官相护,一起贪污,谁也受不了,军费的支出比全国年收入还高,当时是百年不遇的地球气候大变化,大半个中国都处于干旱,还有一大堆人等着赈灾款,没粮没钱只能起义,所以迟早会完蛋的,所以说LZ说的全都有,希望采纳

③ 大明朝真的是亡于党争吗 背后真相是什么

关键是党争有内容,万历是为了立威,权臣张居正就是最好的选择,即使死了,清算张居正有关的人、鞭尸,都是为了自己立威,再夹带点私货。就是要不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力度。有这个事情在,大家就是再怎么搞政治,也得干正事。因为党争就是因为干不干事和怎么干事情引发的。而在明王朝,文士儒家面对的是统治者为“农民之国”的外部环境。


明朝不同,朱重八乞丐出身,深谙人性的丑恶,对人就是利用,以兔死狗烹的方式用人,明朝建立后,重八和朱棣大肆屠杀功臣给后代皇帝提供了很不好的表率,朱元璋时代贪贪腐败迫使老百姓起来反击。朝廷的太监也是贪图享受生活抛弃潮庭。大太监魏忠贤。伙同妻子伪装成好人。混入潮庭和他的党余阴谋诡计灭亡明潮。

那么所谓的阉党(包括追随阉党的楚党浙党)和东林党(代表官僚系统的利益)之争,就变成了皇权和官僚系统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使得皇帝缺乏回旋余地,,但朱元璋上台后并没有采取文臣和武将的平衡制约理念。而是对武将大肆杀戮,在肉体上消灭。对文臣则以暴力手段取消丞相制。所以从明朝建国之处,

④ 为什么很多学者认为明朝亡于东林党

明朝亡于皇帝不负责任,没有仁心。这一现象凸显在皇帝对待宫女这一点上。一代明主朱佑樘就是皇帝跟宫女所生。但是皇帝生而不养,导致了朱佑樘的童年极其不幸。作为同样童年不幸的本人深深的了解作为一个童年不幸的父亲会怎样对待孩子。抛却地位,本人几乎就是朱佑樘的复制版,能自我死磕,不近女色,很专情,等等,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会导致以下问题。就是体质偏弱,夫妻生活少,孩子就会不多,孩子身体也大多不好。就算孩子身体好,也会对孩子灌注过度的爱。以至于这样的孩子会极其有主见,也闲不下来。导致朱厚照就成了此类。虽然得到了很好的灌注,但这样的孩子不适合作为国君。所以导致最后他为了玩把命玩没了。导致了嘉靖的产生。后来万历又跟一个宫女生下了朱常洛。朱常洛因为被万历嫌弃,不想立为太子,所以拒绝给他太子象征性一些东西,其中就包括了教育。由于朱常洛长期没有被教育,基本是不会教育孩子的,他自己都是一个文盲,更别提如何把自己为君的心得灌注给下一代。所以他的孩子就成了鲁班二号。鲁班其实挺大智若愚的,他明白自己所处环境,也明白环境需要慢慢改善与适应。所以他并未急于做出什么大动作。可是坏就坏在小儿子崇祯,他不教有人帮他教,可被那些腐儒教出来的崇祯被洗脑成了脑残,用黑白视角考虑复杂的政治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矫枉过正。最后只能说大厦将倾本可扶。奈何大肆换梁柱。党争其弊为后世所评,可党争本身就是梁柱的相互制约。古代很多建筑都可做到看似很玄却很稳固,怕就怕中间少掉一块,然后就多米牌效应。我们从崇祯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崇祯多部分时间都在对梁柱用功,而梁柱本身是做什么事情的,没了这根梁柱会咋样,他并不关心。以至于肆意毁坏梁柱,最后大明轰然倒塌。

⑤ 有的历史学家说明朝亡于万历,有的却说明朝亡于嘉靖,为什么

因为他们看历史的出发点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所以对历史的见解也不一样。

⑥ 求解 明朝是否亡于党争

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党争,说明朝亡于党争过于牵强。
明朝的灭亡某种程度是种种偶然因素导致的。比如天灾。
再者如清军入关,李自成复出,这些大因素看似有种必然性,其实不然。给你打个比方,两军对阵,一方军队的几个哥们昨晚睡地充分,吆喝的时候嗓门大了两下,就有可能导致战局的不同。
如果硬要找条理由来解释明朝灭亡的话,那就是一个王朝日益庞大的利益集团和他那占99%人数的工农士商阶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他对外丧失抗衡外寇的军事实力,对内抵御天灾的自疗自愈的能力。

⑦ 明朝的党争直接导致亡国,那明朝又有哪些可敬的能臣

功臣都惹不起的知府

朱元璋年代的地方官,十分的难做。且不说战乱过后,百业凋敝,工作压力极大。外加明初功臣多跋扈,勋贵子弟作恶不断。而在这时期,偏也有个强硬的知府:临淄知府欧阳铭。

常遇春北伐的时候,大军路过临淄,士兵们在当地大肆打砸抢烧,祸害地方。欧阳铭闻讯后,立刻率领衙差,将闹事士兵当场杖责。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常遇春闻讯后杀气腾腾赶来,大刀片子横在欧阳铭面前,欧阳铭却不惧,慨然怒斥说:你的军队是皇上的军队,我的老百姓也是皇上的子女,老百姓打人都要治罪,我打你的兵有什么错?

一番慷慨陈词,最后竟逼得常遇春当场谢罪。后来徐国公徐达也路过临淄,行前特意告诫士兵们说:临淄那个知府,是当初打了常遇春的,你们都给我老实点,犯到他手里我也没办法。

哪都能治理好的费震

在朱元璋执政早期,明王朝还有一位公认的“最牛地方官”——费震。他的特点是:哪里最穷最乱,就把他派到哪里,而他也总能把那些最穷最乱的地方,治理成欣欣向荣的乐土。

而他的工作方式,一是善于发现细节,比如他就任陕西参政的时候,刚到任就碰到了土匪侵扰,把官仓粮食给抢夺一空,可他却一不追查二不剿灭,相反发布公文,规定凡是借官仓粮食的百姓,可以分两年还清,结果布告刚下,土匪们就来自首了。事后费震解释:这群土匪只抢粮食不抢钱,显然是没有粮食吃的百姓。

二是他比较会独创,他是中国官场上第一个创造“义务劳动”规定的官员,凡是他担任地方官的府衙,衙门官吏除了日常工作外,每个月还都有定额,必须要给当地的孤寡百姓,完成规定时间的义务劳动。他在朱元璋执政年代里,一共做了十二年官,但这十二年里,他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哪里闹灾,就派他到哪里去。

锦衣卫都不怕的许成

永乐皇帝朱棣,“靖难”夺权后的一大劣迹,便是用极残酷手段,屠戮建文帝时代的大臣,但他有时候也很仁慈——仁慈的去杀。

比如对驸马梅殷。梅殷是明朝开国功臣梅思祖的儿子,朱元璋的女儿兴国公主的老公。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梅殷正奉朱允炆之命,带兵镇守淮安,闻听京城告急,立刻率兵往回赶,等赶到京城的时候,却正好赶上朱棣占领南京,登上皇位。对待这个手握重兵的威胁,朱棣拿兴国公主做要挟,由兴国公主写信劝梅殷投降,梅殷阅信后大哭一场,为家小安危,又听说朱允炆已死,只得违心就范。

梅殷归京后,朱棣亲自迎接,很温馨的说“驸马辛苦了。”梅殷却不软不硬回答说:“我没建什么功劳,谈什么辛苦。”就这一句话,令朱棣杀心大起,三年以后,一次梅殷入朝开会,被都督谭深与锦衣卫指挥使赵曦,拦路推入水中淹死,对外宣称梅殷“失足落水”。

不巧的是,恰有一个叫许成的都督同知,亲眼目睹了案发经过,虽知这其中大有隐情,但刚直的许成,依然在上朝的时候,原原本本的向朱棣陈述了梅殷之死,一时间朝野哗然,梅殷的妻子兴国公主,更天天跑到宫里哭闹,要朱棣还他丈夫。

被吵的头大的朱棣,只得下旨处斩谭赵二人,并给梅殷的两个儿子加官进爵,这才平息此事。值得一提的是,仗义执言的许成,不但没有受到朱棣的责罚,相反此后还成为他的亲信部将,朱棣后三次远征漠北,他皆有参加。朱棣过世后,他受命随同侯爵陈懋带兵提前回京,确保了明仁宗顺利接班。

驸马梅殷画像

清贫尽职的账房先生

作为整个永乐盛世的账房先生——户部尚书夏元吉,曾是个差点被朱棣砍了脑袋的人,靖难之役的时候,夏原吉曾做过朱允炆的“采访使”,尽心竭力为朱允炆筹措粮草,朱棣占领南京后,他被人绑了送到朱棣面前。朱棣问他知罪吗?夏原吉慨然回答说:臣知罪,但是户部还有些账目没算完,您就是真要杀我,也等我把工作干完行吗?就这一句话,朱棣立刻赦免了夏原吉,更随后委以他重任。

除了善于理财,主持了永乐时代几次重要经济改革外,夏元吉得到的最主要评价,就是“古大臣风烈”,也就是道德高尚。他的为人极其厚道,平江伯陈宣看他不顺眼,经常在朱棣面前说他坏话,但是夏原吉却反而经常赞扬陈宣的才能。他有一次在家办公,仆人不小心把文件弄湿了,这在明朝是死罪。本来可以处置仆人的夏原吉,反而自己去找朱棣请罪。

他最被人称道的就是清廉,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图谋第三次北征蒙古,而夏原吉却竭力反对,他的理由是国家没钱,盛怒的朱棣当场将他下狱,并下令抄他的家,结果在他的家中,不但没找到金银财宝,反而只有几件破布衣服和瓦器,生活极其穷困,朱棣闻讯后,也感叹不已。

夏元吉雕塑

最好脾气的厚道阁老

明初最强大的文臣执政团队,当属“仁宣之治”时期的“三杨内阁”: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位牛人中最好脾气的,当属杨溥。

他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淡定,早在朱棣登基早期,他就是太子朱高炽的东宫洗马,老资格的太子近臣,朱高煦构陷朱高炽时,杨溥受到株连,在朱棣时代足足蹲了十年牢狱。但杨溥本人却极其平静,别人在监狱里生不如死,他却天天在里面读书,而且丝毫不以为苦。

仁宣时代,他虽然是内阁重臣,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他的廉洁,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探访他,杨溥问儿子,一路上有哪个地方官没有隆重接待你,儿子回答说,江陵知县对他的接待非常简单。杨溥得知后不但不恼,反而推荐这位知县出任知府。

杨溥画像

列宁点名的经济学家

而在明朝十五世纪下半叶的诸多政治人物中,有一个人,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同样毁誉参半,但他身后的名声,却远远超越生前,前苏联革命家列宁,给予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人类十五世纪经济学家。

而清末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一次和某外国学者大谈重商主义时,曾很自信的拿出这个人的书,对对方说:你们西方近代的经济理论,这个人的书里早就提出来了。这本书的名字,叫《大学衍义补》,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明朝成化,弘治两朝名臣丘浚,他的创举之处,在于他书中的一句话——食货者,生民之根本也。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在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重商主义理论。

而丘浚为官,不但在经济思想上建树颇多,也同样有极重的“家乡情节”,一次丘浚与明孝宗下棋,边下边喃喃自语说:将军,海南钱粮减三分。明孝宗觉得有趣,就跟着念了一遍,刚念完,就见丘浚翻身跪倒,高呼万岁:臣谢皇上,今年海南的钱粮咱就减三分?

丘浚雕塑

坚持尊崇祖制的徐溥

明孝宗朱佑樘的内阁首辅徐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做自我批评的官员了,他每天晚上睡觉前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做自我批评,回忆自己当天做了哪些好事坏事,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给自己左边的筐子里放一颗红豆,如果做了一件坏事,就给自己右边的筐子里放一颗黑豆。这个习惯从他年轻时读书开始,一直保持到他过世。

但徐溥的长处,却不止是摆样子,而是真实干,后来他年老体衰,退休回乡。那时他有严重失眠,一点动静就睡不着,家乡官员知道后,为保证老大人睡的香甜,就把他家宅门口的大路给交通管制了。

然而徐溥知道后把地方官叫来一顿骂,怎么改的又重新改回来。明孝宗给他的赏赐,一半他拿出来办教育,设立学堂专教贫家孩子读书,一半买了条船,在河边雇人每天义务载人过河。此规矩从此徐家传承了几百年,便是当地有名的“徐氏义渡”。一个人最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真做到了。

好人徐溥做首辅期间,众所周知的口头禅就是两个字:祖制。在徐溥眼里,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好的,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对的。当时明朝财政吃紧,户部尚书叶淇力主实行“开中法”,但徐溥认为这事违背朱元璋的伟大精神,玩命的反对。可明孝宗力挺改革,徐溥反对无效,只能一直憋气。

后来开中法顺利推广,朝廷增收商业繁荣,可利益受损的权贵不满,造谣叶淇受贿,关键时刻,竟是徐溥挺身而出,证明了叶淇的清白。再后来叶淇退休回乡,腰包却羞涩,徐溥慷慨解囊,二人在城外依依惜别,谁知叶淇的马车刚开动,徐溥又急匆匆的追上来,拉着叶淇的手认真的说:虽然你退休了,话我一定要说,你的改革我依然认为是错误的。

更大的荒唐事,却是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发大水,中原大地尽成汪洋,兵部尚书白昂受命治水,在中原治水结束之后,白昂提议,为防止黄河在淮河流域决口,建议朝廷在山东地区加挖河道,以收分洪之效。但是作为首辅的徐溥坚决反对,他认为这种办法既劳民伤财,也没有实际作用,最重要的是,当年朱元璋都没这么修过。

就如他质问白昂的话:从朱元璋时代开始,有你这么修黄河的吗?结果两年以后,正如白昂所料,黄河又在淮水流域决口,京杭大运河都被阻断,害得明王朝只好派遣刘大夏再修黄河,做了无用功。《明经世文编》里就叹息,当初明朝要是听了白昂的,就不用这么折腾了。

徐溥画像

八虎中的好标兵高凤

在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早期,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虎”把持朝政,然而这八位被后人骂做“权奸”的宦官,却也不能一概而论。

“八虎”之中的高凤,就是以严谨治学着称的,他是朱厚照做太子时候的伴读太监,对朱厚照的学习抓的非常紧。即使是抨击朱厚照宠信太监的文官们,也多有人称赞他“敦厚职守”。在朱厚照登基早期,群臣们要求他罢黜宦官的时候,高凤最早提出来向文官们求和,主动隐退。

刘瑾得势后,宦官们皆鸡犬升天,却唯独高凤,不断的向朱厚照请求辞职。他死于正德四年(1509年),当时不但得到明王朝的隆重追悼,大学士李东阳还主动为他写墓志铭。

海瑞背后的两个男人

作为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清官海瑞,他能够以刚直的品质浮沉官场,历经数次政治迫害而不死,除了他自己坚强的品格外,也同样因为当时明朝许多重臣的庇护。众所周知的,是海瑞在朱厚熜时代,上书抨击朱厚熜的乱政,在内阁首辅徐阶的庇护下才得以保住性命。

而在此之前,海瑞还得到过另一个政治人物的保护。他担任淳安知县的时候,曾经因拒绝行贿,得罪了严嵩的亲信鄢懋卿,事后鄢懋卿本打算罗织罪名,将他革职。但关键时刻,时任刑部尚书的朱衡出面相救,才帮海瑞保住官职,否则当时就罢官的海瑞,也闹不出他后来的动静了。

徐阶画像

朱衡画像

让海瑞都感动的清臣

海瑞因为上书斥责嘉靖帝朱厚熜被下狱,关押诏狱期间,帮助过他的,还有一位特殊的小人物——一位苏州籍的狱卒。

海瑞入狱期间,他因敬佩海瑞的人品,对海瑞照料倍至。后来海瑞就任应天巡抚,还特意去他的家乡拜访他,但他闻听海瑞前来,立刻带着妻儿老小躲出去了。乡邻们问他为什么,他答:如果我见了海大人,你们一定会托我求海大人办事,如果我答应你们,就坏了海大人的名声,更坏了我当初照料海大人的初衷,如果不答应你们,就得罪了你们,所以我还是躲出去好。

闻听此事的海瑞慨叹说:我一直以为我自己铁面无私,其实还差得远啊。这位狱卒的姓名,明朝各类笔记的说法各异,但是透过这则普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两位知音抛却了利益的纯真友谊。

海瑞雕像

为政敌平反的邹元标

万历晚期东林党的崛起,在后来的天启,崇祯两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万历死后,随着明光宗和明熹宗的即位,东林党一度执掌大权,而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结了朱翊钧时代的一桩旧案——平反张居正。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经诸多大臣坚持,明王朝恢复了张居正的名声,并给予抚恤,主持这件事的人,就是东林党大佬,在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事件中,因抨击张居正而被打的死去活来的邹元标。别人曾问他为什么这样,邹元标的回答是:当年我批他,是尽我作为一个官员的本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有多不容易。经过四十年的时间,他终于理解了张居正。

就事论事的礼部尚书

在张居正家人遭清算的时候,满朝文武要么跟风,要么缄口不言。最早为张居正家小说话的,居然是张居正的敌人——礼部尚书于慎行。

张居正当权时代,于慎行是出名的“倒张英雄”。御史刘台因弹劾张居正获罪,惨遭发配流放,人人跟躲瘟疫似的躲着,唯独于慎行不惧,大摇大摆去看望刘台,甚至赠诗共勉。说起来,张居正还是于慎行的恩人,朱翊钧刚登基时,于慎行只是个二十七岁的翰林院修撰,被推荐做朱翊钧的讲官,有人认为他太年轻,是张居正力排众议,给了他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所以后来张居正曾质问于慎行,说我对于有卓拔之恩,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于慎行正色说:正是因为您对我有恩,所以我才要用这种方式规劝您,让您不要犯错误。事后于慎行在张居正排挤下,不得不辞官回乡,直到张居正过世后才得以复职。

但他复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正赶往湖北抄张居正家的丘橓,信中对丘橓说,张居正虽然劣迹斑斑,但是对为了国家日夜操劳,他遭人骂的许多事,都是为了国事得罪了人。他当权的时候,大家摄于他的权势,不敢规劝他的错误,他倒台以后,大家又争相指责他的错误,却又不再提他的功劳。而且张居正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子孙们,也多是些文弱书生,即使张居正有罪,也不是他家人的罪过,您去湖北抄家,可一定要网开一面啊。

于慎行画像

练兵各有方的名将们

晚明的衰败,一个表现就是军备废弛,从明朝中后期以来,士兵在作战中贪生怕死,甚至再恶斗中崩溃,都是许多军人的常态。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许多名将也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马林的父亲——嘉靖第一勇将马芳,他的办法就是设立督战队,全是由百步穿杨的神射骑兵组成,作战的时候游荡在战阵后,有发现主动跑的,二话不说就是一箭。

后来指挥抗倭援朝战争的辽东名将李成梁,他的办法也是设督战队,不同的是他亲自带队拿刀砍,有溃退的被他看见,上来当头就是一刀。

然而按照明朝中后期文学家徐文长的记录,最有办法的还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他的方法就是敲鼓。他的戚家军里,按照不同的要求,编订了不同的鼓点旋律,如果部队出现溃退,就命令敲进军鼓,鼓声之中,士兵必然能够重新振奋。

后来徐文长游历北方,在山西见到在此地任御史的好友梅如桢,说起戚继光的办法,梅御史好奇的问:“这办法有没有可能在我这里推广。”徐文长答,你学不来,那是人家平时苦练出来的。

徐文长画像

血战到底的明朝将军

后人说起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的辽东战争,多说女真八旗神勇,明军不堪一击,然而从是年四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绝大多数的战争中,明军同样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一面。

东州之战中,总兵张成萌率领一万大军,最终全军覆没。清河之战中,总兵邹储贤也率军抗击到最后,与城池玉石俱焚,所部数千兵马全部殉难。在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和刘廷两部同样奋战到最后。绝大多数的明军,都尽到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职责。

然而战败的原因,萨尔浒之战战前总指挥杨镐就曾奏报说,当时辽东地区兵马缺额严重,能作战的士兵只有两三万人。而在萨尔浒战后,继任辽东经略熊廷弼也曾反思说,辽东地区的明军,仅火器装备这一项上,缺额就非常严重,许多军队虽然有火器,但是弹药却严重不足。辽东初期战事的共同剧本,都是双方对垒,明军一度击退敌人攻击,但很快弹药耗尽,明军覆没。准备不足加实力严重削弱,才是明军失败的真相。

剧照:辽东激战

最悲情的战将卢象升

崇祯执政时代,在与农民军作战中功劳卓着的名将卢象升,曾经这样形容过明朝政府军的纪律败坏程度:当时明朝政府军,在战斗中最擅长干的就是杀良冒功,不但经常屠杀老百姓冒充敌人首级领赏,甚至还经常挖老百姓家的坟墓,扒出新下葬的尸首,来冒充敌人的尸首。这样的兵打仗自然不靠谱。

卢象升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中,他的部队与农民军一接触,就全线崩溃,幸亏他当机立断,立刻斩杀了几个逃亡的士兵,并带头冲进敌阵,这才扭转了战局。卢象升自己回忆这场战斗也心有余悸,他在给朋友的信里愤愤不平的说:要不是我反应快,就被这群人害死了。

画作:卢象升

晚明与农民军作战的诸路将领里,卢象升也是对农民军本质看的最清楚的一个,就像他给崇祯的奏折里说,所谓的这些反贼,要么是没饭吃的老百姓,要么就是被拖欠工资的政府军士兵。

这个累积斩杀农民军数十万的猛将,内心其实一直是非常愤懑的,就像他在奏折里对崇祯说,“朝廷里的这群言官,根本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前线的情况,张口就喜欢乱骂人,我们这些辛苦打仗的,就算有打仗的办法,又怎么能放开手脚干活呢?”

他带兵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冲锋的时候带头冲,没粮食的时候,他带头不吃饭,用实际行动感染士兵们。他战死在抗击清军入侵的巨鹿会战中。

当时他受杨嗣昌陷害,兵力全被杨嗣昌调走,以两万残兵独抗十万满洲八旗,最终壮烈殉国。死讯传来的时候,他曾经做过地方官的宣大地区,老百姓自发为他举孝,对这样一个耿耿忠臣,崇祯居然因杨嗣昌谗言,好几年拒绝抚恤。他的遭遇,可谓晚明忠臣中的缩影。

⑧ 有的历史学家说明亡,亡于万历,有的说亡于嘉靖,请高手说下哪个说法更准确啊

明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更加靠谱,嘉靖虽然朝纲不怎么样,但是后期有徐阶,高拱,张居正的巩固,实际实力提升很大,嘉靖中兴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崇祯当时接收朝廷的时候,国家已经不成样子了,就是一个烂摊子,想拉回来比较困难了,说句实话,并不是崇祯能力太差,是明朝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当然天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又出来个九千岁捣糨糊,虽然万历年间国力已经衰退,但是还有一定的实力重整旗鼓,但是来了个历史上万年一出的九千岁,这也没有办法了!说明亡于万历是因为是万历时期统治,是从中兴转为衰败的开始,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朝廷内忧外患,又没有太有能力的首辅来辅佐,朝廷内部党派争斗激烈,内耗过大,都是万历年间开始重新兴起的

⑨ 明朝亡于党争,对吗党争对明朝灭亡有多大影响

党争亡了大明实在是有点片面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封建王朝的老毛病,那就是全国土地兼并的趋势愈演愈烈,是致使明朝及各封建王朝灭亡之根源。

影响:

在党争的过程中,东林党人反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王公、勋戚对土地的掠夺,反对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得到了市民的支持拥护。但明末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9)明朝亡于党争哪个历史学家说过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明末党争指明末东林党与宦党、浙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明朝政府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乡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

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抨击当权派。一时“士大夫抱道杵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明史》卷 231《顾宪成传》)。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以此得名。与东林党同时,另一批官吏士绅又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他们都与大地主集团相互勾结,“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明史》卷 236《夏嘉遇传》)。宣党首领汤宾尹是宣城人,昆党首领顾天峻是昆山人,其他各党皆以乡里命名。在这些党派中,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

东林结党给明朝造成的损失是一个深重的历史教训,不少人对东林结党的危害认识不足,而被东林党华丽的词藻和“清流”的外衣所迷惑,对其多有追捧和誉美之词。

⑩ 为什么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

几乎每个朝代都是亡于内忧外患,没有什么单一的原因导致一个朝代灭亡,汉亡于外戚难道天子就能撇干净关系,那些各地的起义,内部自己的兼并,唐外面要顾忌大国尊严,内要威慑藩镇,一环出错,就会外面攻打,内部争先恐后的去坐龙椅,宋,一说到宋就会要好多好多的人喷宋,喷宋的你还记得晋也是中原大一统嘛。反正我比较喷晋,宋对外战斗力很强,切军队对外作战是赢多败少,科技经济极度发达,不过丢失燕云十六州,极度缺少战马,少的什么程度,全国号称20万骑兵,实际上只有10万的样子,而且还是参照铁浮屠的打法装备继承,有可能两个骑兵一匹战马,所以实际战马数量在6-7万,战马决定了战场的半径,就算敌人败了,码头一转,一溜烟就跑了,据统计,辽常备骑兵在12万,和宋的“20万骑兵”看似弱但是,平均每个骑兵装备三匹战马。其次内乱,历史学者公认为没有亡于内乱的朝代是宋,我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赵光义的后代和赵匡胤的后代,还有维持了300年的朝堂里面的官官勾结,门阀子弟的权谋,在加上一些忠臣死亡寒了人心。

阅读全文

与明朝亡于党争哪个历史学家说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