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杜甫《关山月》中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具体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首先,纠正下下,不是《关山月》杜甫写的,是陆游。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 计至淳熙四年(1177)陆游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隆兴和议”
这是南宋与金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实现他“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兵分四路南侵,不料在采石矶遇到了虞允文的顽抗,同时金世宗完颜雍在辽阳称帝,使金兵发生了哗变,完颜亮被杀,南下金军也无功而返。初登位的完颜雍无力对外用兵,故派出使臣首先提出和议。
高宗赵构身心交瘁,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夏禅位给皇太子赵玮,改名赵睿,即南宋孝宗。
宋孝宗是宋太祖七世孙,出自太祖少子赵德芳一系。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自己的儿子病死,他又阳萎,一直生不出儿子,便从宗室中挑选继承人,所以,自宋孝宗起,赵氏皇脉转回到宋太祖一系。
宋孝宗骨子里是个主战派,上台后马上为岳飞平反,重用一直被贬斥于外的张浚、胡铨等人,并把虞允文、陈康伯等大臣当作心腹,积极进取。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任陈康伯为左相,自己的老师史浩为右相,张浚为枢密使,拒绝金世宗讲和的要求,准备收复中原。
但是,宋孝宗的老师史浩文臣不知兵,劝孝宗皇帝下诏令吴璘退回蜀地,白白抛弃了血战而得的土地,并在撤退途中被反金军杀伤不少士兵。
急于求成之际,宋孝宗绕过省院,直接下诏命张浚率兵北伐。压抑已久的张浚接诏立刻行动,集结8万精兵,对外号称20万,分两路杀向灵壁和虹县(今安徽泗县)。
由于宋将不和,张浚自己又指挥无方,宋军在宿州(又名符离)被金军大败,宋军勉强守住淮河防线。
符离大败,使宋孝宗“收拾旧河山”的雄心顿时成为泡影,只能派使臣与金人接触讲和。不久,朝中主和派占上风,孝宗皇帝只得把张浚罢相。
金军以战迫和,迅速逼近长江防线,宋朝楚州、滁州等地陆续失守,情势又处于不利之地。可幸的是,新继位的金世宗国内待处理之事千头万绪,并不想真与南宋打持久战或者一口气消灭对方,他本人渴望双方罢兵。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大规模南下,迫近长江,宋廷最终决定与金重新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和约内容大体如下:
(1)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
(2)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
(3)对宋朝具有侮辱性的“岁贡”改为“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4)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予金;
(5)金国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南宋的人员。
对于南宋来说,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一样,都是一种屈辱的不平等和议。宋、金疆界恢复战争前状态。
这种和平,是宋金双方“麻杆打狼两边怕”情况下的产物。但是,正是这一纸看似脆弱的和议,竟然使宋金双方近40年再无战事发生(只有围绕“受书礼”方面的外交磨擦)。
㈡ 过于求成的历史事件
成语典故《悬梁刺股》、《弄巧成拙》、《班门弄斧》《急功近利》等记述着急于求成虽有成功之果,却也留下耐人寻味的感慨。
㈢ 有关于急于求成而失败的历史典故
.拔苗助长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㈣ 削藩不能着急,为何朱允炆要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在古代,藩王对于皇帝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皇帝在削藩这件事上,必须要小心翼翼,否则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藩王围攻。历史上最成功的削藩案例,恐怕要数汉武帝的推恩令了,在对诸侯王施恩的同时,分化了他们的封地,让诸侯王想反也找不到借口,反而还要感恩戴德。
而与汉武帝的推恩令,形成强烈对比的,就属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了。削藩不能着急,可朱允炆刚刚即位,就在考虑要如何削藩,并且很快便采取行动。结果在急于求成的状态下,导致朱棣起兵,自己落得惨败收场。
其实到了明朝,已经有很多前朝的经验可以吸取,削藩一事,也有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事件。为何朱允炆却要急于求成,落得惨败收场不说,还白白辜负了朱元璋的一番心血?
第一、朱元璋做出的“坏”榜样
正因为他们多犯错,所以朱允炆才决定,由这些犯错多的藩王下手。就这样,错误多且势力弱的藩王,率先遭到朱允炆的清算。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先后被废,这让朱允炆信心大增。
看到藩王们屡屡犯错,并且自己一口气就除掉五位叔叔,朱允炆便愈发觉得,削藩是件简单的事。所以他信誓旦旦将下一个目标,定为势力庞大的燕王朱棣。他认为朱棣一除,接下来的就更容易了。
第四、无智的智囊团
朱允炆的智囊团,是他的老师们。这些人在儒学上,可以称得上是大师,但在出谋划策方面,实在缺乏智慧。特别是朱允炆最信任的黄子澄,朱允炆一即位,他们就急忙劝说其削藩。
当初齐泰建议先对付朱棣,可黄子澄建议先向周王等人下手。齐泰建议用朱棣儿子做人质,这样朱棣不敢轻举妄动,而黄子澄却建议放走其儿子,幻想朱棣会感恩戴德,从此不敢对皇帝不敬。
最后朱允炆都决定,采纳黄子澄的建议,结果导致放虎归山。就连靖难之役时,也是黄子澄建议换掉耿炳文,才导致最终失败。所以拥有这样的智囊团,朱允炆是不想输都不行。
总的来说,朱允炆还是太嫩了。自己没有多大主意,自以为正确效仿了爷爷的做法,同时对自己太有信心,对智囊团也太有信心,这才会急于求成,导致惨败收场。
㈤ 世界历史上急于求成的例子 急!
1、揠苗助长的故事 杀鸡取卵的故事
2、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急于同意江南,结果失败,北方也从新分裂.
3、赫鲁晓夫强制推广玉米,盲目追求经济改革成果 结果农产品产量上不去 白费力气
㈥ 世界历史上急于求成的例子 急!!!
世界历史上急于求成的例子有:
1、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2、杀鸡取卵。
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
杀鸡的时候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看到后就四处乱说,说这人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
(6)急于求成讲哪个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世界历史上急于求成的反例-磨刀不误砍柴工:
阿德、阿财两个樵夫一起上山砍柴。
上山砍柴一定要早睡早起,才可以在天亮时抵达砍柴地点。阿德想,“多砍一捆就多一份收入,我明天可要起得更早,在天亮之前抵达。”阿财则在回家以后抓紧时间磨刀,并且准备第二天把磨刀石带上山。
阿德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没有阿财砍的多。阿德一边努力砍树,一边观察阿财工作的情况,他看不出阿财有什么秘诀,但他砍的就是快。终于,阿德再也忍不住问道:“我一直很努力地工作,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为什么你砍的比我还多又快呢?”
阿财看着他笑道:“砍柴除了技术和力气,更重要的是我们手里的斧头。我经常磨刀,刀锋锋利,所砍的柴当然比较多 ; 而你从来都不磨刀,虽然费的力气可能比我还多,但是斧头却越来越钝,砍的柴当然就少啊。”
㈦ 有关急于求成的故事或名人事例急于求成的15个例子
请举出几个关于因 急于求成 而失败的例子。故事也可以,名人事例也可以。.㈧ 哪些历史事件是由于快而失败的
事情急于求成而失败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1、曹操急于统一败走华容道。曹操为占领天下,迅速占领荆州后就想夺取东吴,在赤壁遭到惨败(诸葛亮献计火烧赤壁),后来通过华容道撤退!~2、拿破仑急于进攻俄国,遭遇大雪失败。根据资料:拿破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统治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仑明白只有把俄国踩在脚下,才能征服英国。他也不是没有考虑攻打俄国的后果,但是他那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在1812年因为狂妄的野心而衰退了。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俄军坚决反对拿破仑侵略,虽然法军一路取得胜利,但是伤亡极其惨重。1812年9月7日法军历经博罗迪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即将进入莫斯科。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力排众议,决心放弃首都,他要拯救另一半俄军的有生力量。9月16日,拿破仑骑着高头大马进入莫斯科,亚历山大一世和库图佐夫带着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莫斯科居民已经撤出了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马上要来临的寒冬季节,以及俄罗斯人民坚决不投降,和此时在国内的马莱将军策划的一场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国。俄罗斯的寒冬,无时无刻不出现的俄国追军和游击队使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畏惧了,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从此,让整个欧洲都战栗的大军已经不复存在,远征俄罗斯失利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日益衰落的法国面对的敌人将是曾经被迫臣服的整个欧洲。
㈨ 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查一查相关资料 。每人讲两个事例,分别
1、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2、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3、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
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已经比了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4、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5、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
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
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
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㈩ 欲速不达的相关人物事件
【历史典故】
齐景公与晏婴
列子御风而行
庖丁解牛
揠苗助长
《舌战群儒》中诸葛亮谈治病之理
【古今名人】
王羲之练书法。
李时珍作《本草纲目》。
李小龙站桩。
林丹因急躁失利,因静心成就。
【历史事件】
曹操急于统一败走华容道。
崇祯帝(朱由检)由于刚愎自用,急于求成,连出昏招而被迫自杀。
李自成因为经济上根基不牢,政治上急于求成而失败。
拿破仑急于进攻俄国,遭遇大雪失败。
戊戌变法过程由于过分急于求成而失败。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跃进运动。
【现代生活】
激素鸡鸭肉
培优
减肥广告
【故事】
故事一: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白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绳从细处断,祸由贪念生。”人要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懂得适可而止。人生百年,怎可事事顺意。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机遇不同,所获得的收获也是不同,知足常乐,才能笑对得失福祸,才能冷静客观的对待现实,正确的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生活、事业最佳度,否则,不求实际,一味的沉浸在欲望的漩涡中那会将自己淹没……
故事二: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
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