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那几次重大的挫折,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的,说明了什么。速度 ,晚上就用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事屠杀共产党人。
原因:1共产党从成立到国共合作期间,迅速壮大,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2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认为共产党的存在对他们是个威胁。
3共产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国民党右派为维护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屠杀共产党人。
解决: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说明:1 共产党在曲折成长,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等重大问题。
2当时共产党的力量还不足与国民党抗衡。
3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
二、王明犯左倾错误,导致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原因:1王明等为了个人私利,在政治路线,军事上频频出错。
2国民党加大了对共产党的围剿。
3共产党内部出现问题,王明,博古等人打压毛泽东等人。
解决:遵义会议
说明:1共产党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共产党成长迅速。
2锻炼了共产党人的意志。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三 建国后至1978年前,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一段时间最要的为“只要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就执行,只要他讲的,都是对的”。
原因:1由于毛泽东主席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造成了对他的盲目崇拜。
2当时的人们陷入混乱中,迷失了前途的方向。
3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恶劣。
解决:1开展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2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
说明: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2人民有对领导人的盲目崇拜的现象。
由于时间仓促,只能写这么多了,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❷ 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❸ 求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十件大事~~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土地革命时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补充: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时期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
(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❹ 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李鸿章题对联:“歌德惠化速邮置 尚节俭志絜羔羊”
赵佶《文会图》(局部)
孔府忠恕堂“居家思俭”联
《曾国藩与弟书》片段:“位不期骄,禄不期侈”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千百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奠定了中国文化丰厚的节俭传统。在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中,在千家万户的家风家训中,这种节俭传统代代传承,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成由勤俭破由奢”
《群书治要·汉书》云:“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书中给出了答案:“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意思是太平盛世不再的原因有二:一是统治者凭借着自己的私心、喜好来治理国家,二是奢侈盛行而抛弃了仁义。 历史 表明,中国 历史 上的“太平盛世”就是过“紧日子”过出来的。
西汉“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倡节俭,严禁浪费。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文帝想做一个露台,预算下来,要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便放弃了。景帝也不断减少自己的开支,从不接纳也不许地方送奢侈品,否则以盗窃论,并要求各级官吏“务省徭费以便民”。文景二帝常穿粗衣,后宫宫女也不准穿拖地长衣,帷帐不准用贵重的丝织品。皇帝带头节葬,遗诏治丧期间不准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准用贵重的物品陪葬。这样,国家的开支缩减,官僚贵族不敢滥取民财、铺张浪费,人民负担大为减轻, 社会 上出现了流民还田、人口迅速繁衍的局面。“文景之治”治什么?概括说来,就是治奢、治军、治霸,贵粟积贮,休 养生 息。
东汉“光武中兴”同样如此。光武帝有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成风等积弊,格外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一方面薄赋敛,实行减税降费。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税制。另一方面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一方面减并机构,在减税的同时,光武帝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另一方面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中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唐代的“贞观之治”正是得益于厉行节俭的警钟常敲,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榜样。李世民亲身经历隋朝兴亡之速,反思其原因时,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因而,“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伟者皆令毁之”。
《贞观政要·论俭约》记载了唐太宗的很多故事,其中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要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抱怨,因为民心所向;秦始皇营建宫室,人民都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了民心。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等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再兴建了。古人曾说:不要做无益之事而损害了有益之事。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李世民牢记“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的教训,锐精为政,崇尚节俭。为节省宫中的费用,一次就释放宫女三千。还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宝物,并严厉禁止厚葬。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整修洛阳的乾元殿,以供日后游乐之用。给事中张玄素极力反对:“陛下当初攻下洛阳时,曾下令烧了此殿,是因为要以炀帝奢侈丧国的事实引以为鉴。现在,十年的时间还没有过去,陛下怎么就忘记了呢?”太宗听了,叹息一声,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停止了工程,并赏给张玄素彩绢二百匹。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太宗还说:“若不是张玄素,朕恐怕要做出违背初衷的事情来了。今后去洛阳,即使露宿野外,朕也不会再做这劳民伤财的事了。”
太宗常说,人君做到居以淡薄,行以从简,示范于国人,就能养成天下人节俭的淳厚风俗。他患有“气病”,不宜居潮湿地方,公卿奏请在高地建一寝宫,被他以“糜费良多”为由拒绝。左右“固请之于再三,竟不许”。他在《帝范》家训中告诫太子李治:“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在唐太宗的倡导、力行“戒奢从俭”下,“茅茨土阶”“恶衣菲食”成为君臣共同信奉的品德,贞观年间出现了一种好风气,戴胄一生所住为旧房,死后无祭祀之所;魏征家无正堂,死后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以至于唐代着名诗人李商隐感叹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不仅如此,过好“紧日子”还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理财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管子》一书中的理财思想是:“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荀子·天论》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汉初贾谊的《论积贮疏》中也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唐代着名理财家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宋代辛弃疾在《九议》中指出:“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
“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
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很特殊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对外关系一直表现得较为软弱。然而,有一点不容置疑,宋朝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崇尚节俭,并且生活上使过“紧日子”制度化。
宋代多数皇帝似乎骨子里有一种节俭的天性,有着节俭国用、不敢奢侈的传统。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家教较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甫一建国就开始带头过起了“紧日子”,宫室内一切从简,“皆尚质素”,窗帘用廉价的青布,平日衣服和一般的小吏没有多大差别,宫女太监也只有300余名,后来觉得浪费,又遣散出宫50余人。
宋初不仅对官员的服饰有严格规定,而且皇室对子女也不例外。有一次,永庆公主回宫省亲,赵匡胤发现女儿身上的衣服非常华美,一面绣有贴花,一面镶了翠羽,光鲜靓丽。他很不高兴,对女儿说:“你把这件衣服脱下来,以后也不要再穿这样华丽的衣服了。”永庆公主很不理解,噘着嘴巴说:“我是公主,为什么不能穿?”赵匡胤严肃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才不能这么穿。你穿得如此华丽,别人看见了,就会争相效仿。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贵了无数倍。你知道这件衣服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也跟着你学,翠羽就会涨价,大量的翠鸟都会被猎杀。你生在富贵之家,千万不可给这样的坏风气开头。”
宋代的节俭国用形成了制度,其宫廷开销、祭祀支出、赏赐大臣等方面都要求节俭。宋朝的宫廷宴会,据宋史记载,分几个级别,但并不奢侈。头二盏酒是没有菜肴的,第三盏时才提供下酒菜:肉、咸鼓、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索粉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集英殿宴请金国使节的九盏菜肴点心分别是肉、咸鼓、爆肉、双下角子、莲花肉、没饼、骨头、白肉胡饼等,用料很普通。
特别是宋仁宗,其节俭比起其祖更甚,宋代很多笔记留下了具体的事例,读之不得不服。《曲洧旧闻》记载:“仁宗俭德,殆本于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当未明求衣之时,嫔御私易新衣以进,闻其声辄推去之。遇浣濯,随破随补,将遍犹不肯易。左右指以相告,或以为笑,不恤也。当时不唯化行六宫,凡命妇入见,皆以盛饰为耻,风动四方,民日以富。比之崇俭之诏屡挂墙壁,而汰侈不少衰,盖有间也。”
宋人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记载了两件小事,其一是:宋仁宗早朝,面色有些憔悴,大臣问:“今日天颜若有不豫然,何也?”仁宗说:“偶不快。”大臣疑之,以为皇帝昨夜操劳过度了,便“言宫掖事,以为陛下当保养圣躬”。仁宗笑道:“宁有此?夜来偶失饥耳。”大臣皆惊,说:“何谓也?”仁宗说:“夜来微馁,偶思食烧羊,既无之,乃不复食,由此失饥。”大臣说:“何不令供之?”仁宗说:“朕思之,于祖宗法中无夜供烧羊例,朕一起其端,后世子孙或踵之为故事,不知夜当杀几羊矣!故不欲也。”
另一记载道:“仁宗尝与宫人博,才出钱千,既输却,即提其半走,宫人皆笑曰:‘官家太穷相,又惜不肯尽输。’仁宗曰:‘汝知此钱为谁钱也?此非我钱,乃百姓钱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钱。’”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则载有一事:仁宗“好食糟淮白鱼”,但淮白鱼乃江南特产,开封未见,而依宋朝祖宗旧制,皇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所以皇帝一直“无从可致”。后来,皇后只好问吕夷简的夫人:“相公家在寿州,当有糟淮白鱼吧?”吕夫人回家后给皇后进献了两筐鱼。
不唯仁宗,其他皇帝也大致不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高宗吃饭时,习惯多备一副公筷,因为“高宗在德寿,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其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曰:‘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有了公筷,自己吃不完的,可以赏给宫人吃,是对宫人的一种尊重。
南宋隆兴元年(1163)五月三日晚间,宋孝宗在后殿内阁宴请经筵官胡铨,这次饭局被胡铨记入《经筵玉音问答》中。胡铨说,席上有一道胡椒醋子鱼,宋孝宗告诉他:“子鱼甚佳,朕每日调和一尾,可以吃两日饭。盖此味若以佳料和之,可以数日无馁腐之患。”一条鱼吃两天,孝宗的饮食算俭朴了吧。胡铨听后颇为感动,说:“陛下贵极天子,而节俭如此,真尧舜再生。”孝宗又说:“向侍太上时,见太上吃饭,不过吃得一二百钱物。朕于此时固已有节俭之志矣。”
即使如此,宋朝的大臣仍然不断进谏,向皇帝敲警钟。如苏轼进《策别》:“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曾巩上《议经费》:“臣闻古者以三十年之勇制国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用者,必于岁杪,盖量入而为出。国之所不可俭者,祭祀也。然不过用数之仂,则先王养财之意可知矣。盖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提出帝王应该“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耻珠玉之玩”,“少度僧尼,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也”。有了这样的君臣,宋朝政府的“紧日子”过得很有滋味。
到宋徽宗时,这一传统被打破,朝廷大肆征召花石纲,从浙江等地运往开封供观赏的花木和石头,光运费就耗资巨大:“岁运花石纲,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其结果呢,不仅出现秦桧等生活奢侈的权相,很快又迎来“靖康之耻”。
“从来简俭是家风”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历史 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都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他们认识到俭有四利,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鹤林玉露》)。至于具体到家庭,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古代中国家庭更是有着一股久远的过“紧日子”的传统。但凡一个稍有传承的家族或家庭,其家长都明白,持家以俭才能绵延长久,他们不但奉行节俭修身养性以延年益寿的信条,还警惕奢是罪恶的源头,是败家的征兆。家庭作为 社会 的细胞,其俭与奢直接关系到 社会 风气的好坏,官员之家尤其如此。
《史记·鲁世家》载,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贵族家庭,掌管国政和兵权30多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可谓位高权重,他一生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孟献子的儿子仲孙见他如此节俭,颇为不屑地说:“你身为国家重臣,代表国家形象,却如此寒酸、吝啬,你不怕朝中文武百官笑话吗?实在有损国家形象,影响国家声誉。您何不变一变?于己于民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回答道:“我当然也想穿华服、骑良马,可是,我看到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有的甚至还在挨饿,我不能看着全国百姓衣衫褴褛,粗茶淡饭,而让自己和家人衣着华美,终日酒山肉海,这样做于心不安啊。况且,我只听说国家形象和荣誉是通过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举止表现出来的,从没听说过炫富示奢、大讲排场能给国家增光添彩!”孟献子听说这事后,非常生气,将儿子仲孙幽禁了七天以示惩戒。
宋代是官员俸禄最为优厚的朝代,也是冗官现象最为突出的时期,但整体上,宋代士大夫却有一种节俭的风尚和传统。
司马光在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十五年,其间,他与文彦博、范纯仁等同道,相约组成“耆英会”“真率会”,每日往来,不过脱粟一饭、清酒数行。相互唱和,亦以俭朴为荣。文彦博有诗曰:“啜菽尽甘颜子陋,食鲜不愧范郎贫。”范纯仁和之曰:“盍簪既屡宜从简,为具虽疏不愧贫。”司马光又和道:“随家所有自可乐,为具更微谁笑贫?”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他们兴俭救弊的大志。司马光讲学期间,同样力行节俭,不求奢靡。“公每五日作一暖讲,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而已。”(《懒真子》卷第十)回故乡山西夏县祭扫祖坟时,父老乡亲前来迎候献礼,用瓦盆盛粟米饭,瓦罐盛菜羹,他“享之如太牢”。
自称“先生年来穷到骨”的苏轼,特作《节饮食说》:“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招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他告诉家人,从今以后,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荤菜。若有贵客来访,盛宴招待,也不过三荤,只能少不能多。若是别人请客,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标。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他认为这样做好处有三:一可安分养福气,二可宽胃养神气,三可省钱养财气。《鹤林玉露》中记载,苏轼谪居期间,每天用钱不超过一百五十文,每月初一,取钱四千五百文,分装为三十串,挂于屋梁上,早晨用画叉挑一串,藏在钱袋里出门去。给李公择写信中还指出:口腹之欲无穷,平时注意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苏轼过紧日子,还上升为蔬食 养生 的理论。他做官做到哪里,就挖野菜挖到哪里。在《菜羹赋并叙》中叙写自己的生活:“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酰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他在《宋乔全寄贺君》一诗中写道:“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以自己的经验劝别人不要醉生梦死,而要粗茶淡饭以 养生 。
陆游同样以过“紧日子”为乐,对饮食讲求“粗足”,力求清淡。他主张多吃蔬菜,荤菜尽可能少。这样做的目的,“不为休官须惜费”,而是为了培育良好的家风,“从来简俭是家风”。粗茶淡饭,心中坦然,“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
历代名臣巨宦中不少人留下了家训,大都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彰显了辩证的节俭观。如张载就把“戒好鲜衣 美食 ”“戒滥饮狂歌”列为家训“十戒”之中;陆游希望把俭朴家风传之后世,在《放翁家训》中告诫子孙:“上古教民食禽兽,不惟去民害,亦是五谷未如今之多,故以补粮食所不及耳。若穷口腹之欲,每食必丹刀儿,残余之物,犹足饱数人,方盛暑时,未及下箸,多已腐臭,吾甚伤之。今欲除羊彘鸡鹅之类,人畜以食者,姑以供庖,其余川泳云飞之物,一切禁断,庶几少安吾心。凡饮食但当取饱,若稍令精洁,以奉宾燕,犹之可也。彼多珍异夸眩世俗者,此童心儿态,切不可为其所移,戒之戒之!”晚清名臣曾国藩以善治家着称,不仅自己过“紧日子”,一餐只吃一荤,一件衣服穿三十年,而且其家训就倡导过“紧日子”,“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其他如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梁启超等大批近代人物都是如此。因而,会过“紧日子”的人基本上与廉洁可以画等号。至于 历史 上那些世家大族如浙江郑义门、山西王家大院、福建永定客家人、湖南张谷英村等几乎家家都是过“紧日子”的好手,他们明白,要想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过好“紧日子”了。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历史 表明,千百年来,过“紧日子”的传统无关穷与富,到了困难时期,过“紧日子”更是化解困难的良法。从井冈山到延安时期,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里面就有“勒紧裤腰带”的传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带头过“紧日子”。毛泽东常穿打着大补丁的裤子,盖三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的朱德,人称“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抗战中,根据地一直是以过“紧日子”挺过来的,1943年《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有五点,处处针对过好“紧日子”:(一)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且须在急务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经济;(二)除保证给养外,其他经费,概须力行节省。提倡勤俭朴素,避免铺张浪费;疏散机关,调整窑洞,停止建筑;减少公差公马,提倡动手动脚;实行粮票制,免去双重粮的浪费;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点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爱惜每件公物,使之多用些日子;不追加预算,并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三)集中力量于急要的经济事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并加强管理和监督,开展反对贪污浪费的斗争;(四)爱惜民力,节制动员,不浪费一个民力,一匹民畜;(五)坚持廉洁节约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朱德曾写诗道:“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党和国家多次遇到困难时期,每一次都度过来了,而勤俭建国、过紧日子的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画栋不久栖,雕梁有坏期;膏粱不久吃,珍馐有断时。”居安思危,新时代同样需要发扬古人过好“紧日子”的传统。(刘绪义)
❺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哪些挫折具体说明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八十多年间,历经十三次修改,共产生过十四部党章,而每一部党章的产生,每一次条文的改动,都曾经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因为,对党内,它是团结和统一的法权基础;对党外,它是人们判断共产党理念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根据。这十四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到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采访对象】
(以采访先后为序)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叶笃初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张晓燕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石仲泉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馆长 尤启龄
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霍静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李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金春明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郑科扬
【详细内容】
一、中共一大并没有制定党章
解说: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专门收藏革命历史文物的国家级博物馆。在这里,可以见到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各种早期党章文本。这些从外观和版式都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党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叶笃初(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章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根本大法。共产党内部的根本大法。
记者: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张晓燕(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党内的规定、决定、规章制度,从效力来讲它是有一定的层次的。比如说中央有关职能部门的一些规定,从内容到精神都不能跟党章的规定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抵触,否则的话其它的行为规范是无效的。可以做类似的比喻,在党规体系里相当于国家宪法在法律体系中这样一个地位和作用。
解说:中国共产党党章是党的纲领和组织章程的总称,它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全党的名义加以确认。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正式创立。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次会议,只通过了一个500多字、内容简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并没有制定党的章程。
记者:既然党章对共产党来说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时候没有制定一部党章?
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开这个代表大会的时候也还是不像我们现在准备得很充分,条件也比较优越,那是在秘密状态下。叶笃初:当时我们的党还是一个幼年的党,思想的准备、组织的准备,包括这些法规准备都还欠缺。
解说: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直至消灭阶级区分。这个纲领为党章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
记者(现场解说)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和最高纲领。但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党章,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党章是在一年以后召开的二大上制定出来的。这里是上海市成都北路七弄30号,历史上的地址是福德里625号,是上海的党代表李达同志的寓所,因为他是一排石库门房子中的一家,具有隐秘性,很难被人发觉,所以中共中央决定在这里召开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尤启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当时二大就在他家的底层召开的。这里就是当时二大的会场的原貌,那么现在的摆设我们是根据当时李达同志和他的夫人王会悟的回忆经过我们历史考证以后把它恢复起来的。
记者:从一大到二大这一年间,中国共产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石仲泉:当时因为我们党刚刚成立,对中国的国情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所以直接讲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经过这一年以后,随着我们参加一些国内的一些政治活动,深入工人群众,了解我们中国的国情,然后认识到了在中国要直接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实际的。因此对党的纲领就做重大修改,把它分为我们党当前的奋斗目标和我们党将来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按照我们现在说法——当时没有这个说法——叫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最高纲领就是在实现了最低纲领之后再来为将来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
记者:这就是二大的党章和一大党纲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石仲泉:我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起来了,中国革命不能一步到位,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马上就搞无产阶级专政,马上就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的升华。
记者(现场解说)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党章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后完成。从此这个年轻的政党有了自己的立党之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而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不断成熟,党章的内容也会得到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它将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解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自身经验的积累对党章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但是从三大到六大,党章的内容只做过局部调整,没有大的改动。
张晓燕:党章的修改是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准备得越充分,实践经验总结得越完善、越丰富,那么,这个党章的修改反映到党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体例上就更加完备。
叶笃初:简单地说,就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先有经验后来定规。
二、七大党章:民主革命时期最好的一部党章
张晓燕:七大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的一部党章,那么它恰恰是经过了长期的思想理论方面的积累,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霍静廉(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这个地方就是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是延安时期中央机关的所在地,现在这个建筑物就是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在这里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开了50天,代表是七百多人,五十多天的时间开了全会是22次。
记者:从六大到七大经历了十七年,十七年过去了,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李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朱总司令在会场上说:这一次七大是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边召开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六大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党当时因为大革命失败以后一片白色恐怖,国内要想召开这种(代表大会)根本没有条件,基本的安全都没有保障,所以最后共产国际提出来是不是把代表大会就挪到莫斯科去开,这个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以说党的抗战的初期的时候,我们共产党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大家都知道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完了以后只有4万多人,那么到了抗战结束就是召开七大前夕的时候,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就是91万人了,共产党员那就更不要说了,参加六大的时候只有13万人,到了召开七大的时候一共是1211186个人,你想,这个发展壮大是非常明显的。
解说:七大召开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24年艰苦卓越的历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党,是一个全国人民所集中仰望的党,是一个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并且已经熟练掌握了领导革命战争艺术的党,是一个带领敌后9500万人民建立了强大的革命根据地的党,是一个在整风之后,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团结和一致的党,是一个拥有了自己的伟大领袖的党。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它已经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绝定性的因素。在这样条件下产生的七大党章将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党章。
记者:七大党章较之以往的历部党章它的突破是什么?
石仲泉: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第一大特色,过去没有这种说法,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一个科学的总结。
解说:七大党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修改后的党章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四年的艰苦历程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了最终确认。
记者:为什么在七大中会确立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叶笃初: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成千上万的党员流血牺牲了,在血泊当中感觉到马列主义要跟中国结合,解决中国的问题、指导中国的革命那就需要我们自己的领袖,需要符合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石仲泉:到了遵义会议,毛主席确立了在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以后,就通过四渡赤水,所谓用兵如神嘛,就摆脱了国民党的前堵后追,在军事上就处于主动地位,就顺利到达延安;在以后抗日战争,我们的革命的力量、共产党的力量得到蓬勃发展,一前一后一比较,他在领导地位上的时候和他不在领导地位的时候,革命的局面是两种局面,大家认识到跟着毛泽东就是胜利,如果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正确的思想革命就遭受失败,这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家认识的一个很朴实的真理。
解说:七大会议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长达6万余字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的阐述。《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生长、发展与成熟,已经有了二十四年的长期历史,在无数次的千百万人民的剧烈斗争中反复考验过来,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它指导了并正在指导着中国人民去获得彻底的解放。
❻ 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学习历史中将自身成长与中国历史发展联系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便就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中。党的“一大”提出了宣传学习的任务,让更多的人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大革命的三年中,党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使党在同国民党合作中保持了独立的地位和品格,也为革命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从中认识到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和掌握武装力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探索出一条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城市中心论”不同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最终获得历史的认可。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又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了全民族的力量,与国民党正面、敌后相配合,顺利完成抗日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由于毛泽东同志晚年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偏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这一错误进行了纠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以上仅是我个人回答,希望能有所帮助。
❼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5、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
❽ 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有过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有哪些分别有哪些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领导和团结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抗日战争比较独特,因为抗日民族同一战线的缘故,不过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2月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通过。在这条路线的指导下,中共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时建立了一批基础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3、中共八大路线:为全面开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共八大在正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准确判断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八大还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统一起来,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决策。在八大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在1956~1966年取得了很大成就,正如邓小平所说,这“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历史证明,“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从1957年9月开始,中共中央批判了经济建设上的“右倾保守”和“反冒进”,加上受到急于“超英赶美”这一发展战略构想的影响,毛泽东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于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这条路线是建立在对党的主要任务准确判断基础上的,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在实际贯彻和实施中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群众运动和主观意志的作用,建设速度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5、“文化大革命” 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1969年4月,中共九大根据“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前即已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主张和“文革”中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这条路线只讲阶级斗争,不涉及经济建设,不涉及党的历史任务、领导和依靠力量、主要手段和保障条件等有关基本路线的要素,“文革”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与此紧密相关。因此,这条路线是完全错误的。
6、新时期基本路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立了改革开放基本方针,随后邓小平又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完善,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并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路线是中共在总结30多年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抓住了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路线。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证明,这条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
❾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纵观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键在于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找到了一条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路径。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思想建党不放松,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成功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建党,提出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员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理论武装取得新的显着成效,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有了新的提高。正是由于有了强有力的思想建设,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才具有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组织农会,抗日战争时期组织游击队、武工队,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推行“大包干”责任制,还是今天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党始终放手发动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始终把自己当作实现群众利益的工具,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党的历史证明,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实现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不懈地丰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和实践。通
过贯彻民主集中制,把全党乃至全社会的智慧集中起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各级领导班子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形成共识,同心协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正确解决党内矛盾,妥善处理意见分歧,凝聚全党意志,形成强大合力。
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始终坚持广纳群贤,把全社会的优秀分子吸引和凝聚到党内来。我们党是由中国最优秀分子组成的。经过严格考验,把全社会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各方面素质,是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前提,也体现了党的博大胸怀。
延安时期,我们党克服组织建设中的“关门主义”和“唯成份论”,坚持“重表现”,敞开大门发展党员,特别是发展知识分子和青年入党,党员人数迅速增长,素质显着提高,为党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极大增强了党的代表性和凝聚力,壮大了党的力量。实践证明,政以才治、党以才兴。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基础上,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才有坚实的组织基础。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改进作风、严惩腐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改进作风、严惩腐败,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从建党之初起,我们党就高度重视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准严格要求和管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党的一大确立了严格的入党条件,二大提出了严格的纪律和保证纪律执行的严格措施,“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
在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我们党形成并发扬三大作风等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两个务必”;改革开放以来,党牢牢把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深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实践证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上内容参考:中新网-总结运用历史经验 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