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隋唐的历史你有什么启示

隋唐的历史你有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01 08:49:36

㈠ 通过学习隋唐历史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

1、从隋炀帝身上知道了,有些东西急不得,必须得徐徐图之,步子太大就扯到蛋了,想法再好也得把实施的具体措施考虑周全,他做的事如果不是想在短短十年中全部做完,隋朝不会亡,他的改革太快,而且本身就损害了大部分高层贵族世家的利益,一个不够还一个接着一个,怕自己死的慢?他如果能把想做的事在三十年到四十年完成,那就基本上可以完成,并且留下千古英明,哪怕只做一件事,徐徐图之,就不会大耗国力,还得罪世家里外没好,打高丽的时候如果不着急一时,等第二年开春回暖而不是在冬天在打,就不会输,一次就赢了的话就不会有京观之耻,就不会有在征时的各方不配合。如果坚持科举,坚持个十年二十年,哪怕什么都不做,会有多少人才,而不是世家垄断朝堂。
2、隋唐时期的争霸就是告诉你,天下就是有能力者得之。
3、就这样吧,要说感悟太多了,打字费事

㈡ 隋唐历史对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社会有何启示

政治上:隋唐时期是大一统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时期,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均与中原政权有比较密切的交流。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我必须处理好少数民族的关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经济上:隋唐时期开元年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商品交易频繁,唐长安城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这对于当今中国而言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思想文化上:隋唐时期唐太宗扩大科举考试规模,广纳天下贤才。这对于当今中国而言,要重视人才,人才强国。
望采纳,谢谢。

㈢ 隋唐灭亡给我们哪些教训

隋唐灭亡的启示:实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将直接导致国家灭亡,让我们更能知道“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之重要,更深地体会“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

隋朝(581年—618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国隋朝。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并进而统一全国的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 。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亡国。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隋朝时累官居晋阳( 今山西太原)留守,起兵尊隋,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建都长安,随后又设陪都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与长安合称“三都”。李渊
唐朝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时代。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历代史学家唐朝前期疆域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唐王李渊于 618年6月逼隋恭帝禅位,取代隋朝,建国唐朝,设京师为长安(陕西西安),唐高宗显庆六年后设东都洛阳,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并设北都太原府,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恢复旧制。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是唐朝的第二高峰与转折,开元时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威服四周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的疆域广大鼎盛时为7世纪,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一说1240万平方公里。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衰退到等同中国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倭等周边国家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的影响。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降为济阴王,改国号梁,唐朝灭亡。

㈣ 隋唐和元朝的辉煌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隋朝辉煌启示:统治阶层施政时要体谅民情,勘察民心,不能违背民意。
唐朝辉煌启示:重用贤相,注重民众疗养声息
元朝辉煌启示:边防和国防的加强,更有利于国家开疆拓土

㈤ 隋唐时期的治乱兴衰给我们什么启示

隋唐时期的治乱兴衰之中,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很多。对于各种具体的历史启示,我们将在本书以后的各篇中论及。这里只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做一个概括的阐述。

统一国家的重建,以及较长时间的维护,表明秦汉建立的以汉民族为核心的统一国家形态,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治乱和隋唐的加工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的长期实现,与这一时期采取的一系列维护统一的措施密切相关;分裂与割据的出现,也与统治者在一些重大关系上处置失当有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事关统一与分裂的大局。针对汉末以来的实际,隋唐王朝建立伊始,都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及宰相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标志着中央集权统治的成熟;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在县以下的基层加强户口编制与管理,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州县官员,由监察部门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地方进行专项或综合的监督考察,都古代风景使中央政府能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废除汉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既改变了前代地方门阀垄断仕途的状况,又为中央王朝加强对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用的人才;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府兵制,并有意形成“内重外轻”的格局,更使中央王朝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威慑和驾驭四方。当这些措施在某些地方处置失当,就会给统一局面造成严重威胁。唐玄宗时出于对边塞用兵的考虑,有意将“内重外轻”的军事力量分布变为“内轻外重”,导致了“安史之乱”,几乎使唐王朝覆灭,此后又因府兵制的彻底破坏和节度使专兵,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后期的中央三省六部及宰相政事堂议事制度遭到破坏,皇帝在扩大皇权的同时,不得不倚重宦官,又给宦官专权造成可乘之机,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地方的分裂与动乱。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也与统一与分裂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矛盾造成的。而这一时期各民族的磨合,又为隋唐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隋唐王朝重建后,民族矛盾问题已远不如前代那样严峻,但与边疆各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国家统一安定的大问题。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处理的是好的,这一时期实行的许多民族政策是正确的和成功的。如对公然入侵内地,肆行残暴的一些少数民族贵族武装予以坚决的打击,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宁。对绝大多数友好的边疆少数民族,尽量实行和睦相处的政策,以“和亲”等方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各族人民都带来了益处。当然,这一时期的某些时候,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有处置失当的情况。如隋朝和唐朝前期对高丽的武力讨伐,就带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和侵略色彩,给汉族人民和高丽人民都造成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隋唐王朝的社会矛盾,为分裂势力造成可乘之机。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藩镇的战争中,中央王朝对某些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利用与低眉,在客观上于统一无大用,而有大害。

经济利益的分配与思想文化的导向,对社会的统一与稳定关系极大。隋唐时期采取的一些经济政策与措施,比较注意照顾社会各方面和各阶层的利益,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后来的两税法,就政策本身而言,是既要增加国家的财赋收入,又要维护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还要适当照顾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心是良苦的,在总体上也较好地协调了各方的利益关系。而一旦这些政策本身出现偏颇,或在实际贯彻中“走样”,就必然伤害某一方的利益,其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伤害百姓的利益,从而酿成社会动乱。隋炀帝时期的横征暴敛,唐后期“两税法”的变态,都严重地加剧了农民及工商业者的负担,引发了农民大起义和统一王朝的动乱与分裂。与经济利益分配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文化的导向。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以及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已广泛深入到社会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在封建法律制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开皇律》与《永徽律疏》就是典型的代表,而隋律与唐律的相对稳定与实施,对隋唐社会的长期统一与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保障。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对于当时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这一时期制度革新的成败得失之中,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与教训。

把握机遇,顺应时势,是革新制度的首要一环。隋文帝取代北周之际,大刀阔斧地改革北周官制,采用汉魏之制,是因为他看到了北周六官之制早已不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汉魏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三省六部制,更能顺应时势所需,故能在大动作之中取得大成效。唐初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也是抓住了当时战乱之后人口凋敝、土地荒古代舞女芜、经济萎靡,具有推行这些制度的物质前提和社会前提,顺应了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经济需要恢复发展,赋税需要均平,社会需要安定的时势要求。唐中期以后,改革赋税制度,变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也是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的顺势之举。相反,武则天时期,单凭个人主观愿望,以个人专制为目标,对中央官制屡屡变更,令人目不暇接,鲜有为后人称道的地方。

集思广益,上下一心,是革新制度的一个关键。制度革新,事关重大。决策一旦失误,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集思广益,在统治集团内部尽量取得共识,是非常关键的。唐太宗贞观时期,注意借鉴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在统治集团内部,充分发扬民主,鼓励人们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在重大决策之前,展开争论,然后集中正确的意见,加以施行。故在这一时期出台的一些革新措施,大都比较科学合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并出现了被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直接关系制度革新的隋唐时期的立法活动,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注意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参古酌今,慎重损益,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积极影响的《开皇律》和《永徽律》,就可以说是集思广益、集体智慧的产物。相反,隋炀帝时的一些所谓革新,以及唐朝中后期一些皇帝的变革,尤其是“永贞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个人专断和神秘色彩,因而或是决策失误,或是难以推行,最终难免失败。

培养力量,稳步推行,是革新制度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顺应时势的制度革新,本身具有推行的社会基础。但革新与推行是互动的,因而在许多时候,又需要充分的准备,周密的部署,科学的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制度革新的力量,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行革新的制度,以降低制度革新的成本,扩大制度革新的效益。在封建时代,所谓培养力量,除了某些时候集中优秀人才外,最主要的是整顿吏治,这既是革新的内容,又是革新的保证。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行科举考试,废弃官员世袭,规定任期与回避等,都既是一种制度革新,又是其他革新制度实施的保证。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时,革新者都十分重视聚集志同道合的力量,整肃吏治,扩大宣传力度,并加强督促检查,使这些改革措施得以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行,这在唐前期的均田制、户口调查登记制等的实行中,反映得比较明显。相反,唐中后期“两税法”本身,不失为一种顺时应势的革新,但由于当时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官吏队伍的腐败与失控,在贯彻实施中上下其手,造成了立法者始料不及的严重弊端。“永贞革新”的许多内容,无疑是进步的,但因革新者没有聚集更多的力量,又操之过急,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

掌握动态,适时修正,是革新制度时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法立弊生。一项再好的制度,即使创制者考虑得周密再周密,一旦实施之后,与多变复杂的实际情况之间,就会出现不相符的地方,而且在实施一段后,制度当初的针对性,会因被针对情况的变化而成无的之矢,甚至由治病的良药变为害民的弊政。从理论上说,制度革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实践上说,则要求革新者必须始终掌握革新动态,适时修正革新措施。隋唐时期比较贤明的统治者,在革新制度的过程中,都比较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而有不同的实施要求;对那些所针对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而显得过时的制度,也能适时加以修正,这在律、令、格、式的及时修订中,可以体现出来。而那些比较昏庸的统治者,则往往满足于一时一事的举动,不懂得也不愿意甚至懒于去掌握动态。适时修正,因而大都难免在“法立弊生”中苟且偷安,由革新变为保守,由进步走向反动。

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造就了隋唐封建文明的基础,并构成这一封建文明的基本内容。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以及制度的创新,为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动力;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滋润着制度的文明创新。在这种辨证的关系之中,昭示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封建时代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刺激与鼓励劳动者增加生产;二是轻徭薄赋减轻负担。这两条措施,在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中都曾实行过,但程度有所不同,成效也有大小。隋唐时期,在多数情况下,尤其在前期,都比较注意实行这两种办法,如限制官僚地主占田过多,适当抑制工商业的规模,加重工商业者税收,以促使更多的劳动者归于田亩;政府出面组织兴修水利等工程,改善生产条件等,有利于劳动者增加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行租庸调法、两税法,加强对户口的调查统计和对户等的评定,精简政府机构,倡导节俭之风,这些又都利于公平税赋,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而在灾荒时期实行的各种“荒政”,如义仓、平粜、减赋、免役、救济、就医等等,带有强烈的封建“仁政”色彩,客观上也有利于恢复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切都有效地促进了隋唐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繁荣。

科技是介于狭义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一个因素。科技的进步,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益于文化的繁荣。隋唐时期,在前代积累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有了新的明显的进步,而统治者在通常情况下,也比较注意把新的科学技术推广运用到社会的经济文化领域,使科技、经济、文化相得益彰。如这一时期发明的曲辕犁,较前代的直辕犁,有许多优点;耙和砺(用于水田)、磟碡(水旱田兼用),便于平治田地,除去杂质;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既节省人力,又能把低处的水引到山田,这些农业工具经推广运用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纺织技术、造船技术、制瓷技术、焙茶技术、造纸技术、采矿技术、建筑技术,都有新的进步,对于手工业各领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在官方支持和倡导下发明的新的天文历算技术、雕版印刷技术,以及医药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更是功不可没。

由国家出面,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集中兴办一些大的基础工程,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经常采取的一项发展经济的措施,也是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得以较快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隋和唐初大规模地营建长安和洛阳,以及对一些地处要冲的城镇的集中建设,都有利于经济尤其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始于隋文帝、毕于隋炀帝的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对沟通南北,方便漕运以及沿河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朝前后期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力量修建的许多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对于保持当时农业生产在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上持续发展,贡献很大。当然,在由国家出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必须注意量力而行,注意社会各方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如果本来就不含多少好意,情况就可能更糟。隋炀帝修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就有这方面的历史教训。

实行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自身的重要途径,隋唐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与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密切相关。

隋唐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即不仅在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对外开放,就是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禁区的政治领域,也实行对外开放。正是这种空前绝后的全方位的开放,给隋唐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增添了许多活力,注入了许多创新的动力,造就了这一时期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可以说。没有这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隋唐的封建文明就要打许多扣折。如果隋唐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能坚持这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那么中国社会进步的速度和程度,完全有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隋唐的对外开放,多数情况下是互通互利的。互通互利,是对外开放的本来含义。但历史上,也不乏以强凌弱、有来无往、有往无来、利益独霸的情况。作为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文明程度极高的隋唐王朝,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到有来有往,平等相待,有时还能给予外来者更多的优待。这不能不被当时和后世所称道。正是因为隋唐王朝能做到这一点,才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者,在带来国外文明的同时,传播着中国的文明;而且促使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在传播中国文明的同时,带回世界许多民族与国家的文明,相互促进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全方位、互通互利的特点,是隋唐王朝自身强大的表现,又是隋唐王朝强大自身的途径。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对外开放是需要有勇气和自信心的,没有勇气和自信的国家与民族,是不敢和不能实行对外开放,尤其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这种勇气和自信,通常植根于自身强大之中,但更重要的,是来自统治者对实行开放的正确认识之中。否则,就只能是强大之国才可以对外开放,弱小之国就必须闭关锁国。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可以说,隋唐王朝的对外开放,既来自统治者基于自身强大的勇气和自信,又来自统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实行开放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才持续地保持在空前的规模和水平之上,促使隋唐王朝走上强大自身之途。

在总结隋唐时期治乱兴衰的基本经验时,除了上述各条外,还有三条很重要的经验,即:广开言路,重用贤才,依法办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无不因此而实现,反之,衰乱就会接踵而至。

广开言路,是治世的前提,在隋唐治世时期,是较好的。封建时代的广开言路,实质就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一定的民主。这要求君主有一定的气度,能够虚心纳谏;臣下有一定的胆略,敢于和善于进谏。皇帝求仙图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中,只有广开言路,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一定的民主,才能有效地防止个人决断可能造成的种种失误,实行比较科学民主的决策,使封建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后人称颂的“贞观之治”,就是以唐太宗能够虚怀若谷地纳谏,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大臣敢于和善于进谏为基本特征的。当政前期的唐玄宗,也是在姚崇、宋璨等一批忠直贤能之士的匡谏之中,实现“开元盛世”的。“元和中兴”时期的唐宪宗,更是对转衰为兴的谏言广为吸纳。相反,隋炀帝的拒谏饰非,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本人后来的志得意满,不听谏言,又直接导致了治世、盛世和中兴局面的逆转。

任用贤才,是治世的关键。在隋唐治世时期,表现较突出。唐太宗在贞观初年就强调用人要有正确的导向,用一个好人,好人都来了;用一个坏人,坏人都来钻空子。“贞观之治”的形成,与他任用一批贤良之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被任为宰相,对他的辅佐极大。“开元盛世”、“元和中兴”时期,也是贤相毕至的时期。姚崇、宋璟、武元衡、裴度等都是后世仿效的一代名相。除了相才外,凡治世时期,又都十分重视对州县等亲民官员的任用,唐太宗、唐玄宗都是把州县长官的人选牢记在心的,并不时亲自加以简拔。通过广开言路、科举考试等途径来发现、选择人才,不避亲仇,不讲门第,坚持以德才为标准,以有无实绩任用升降官吏,也是这一时期治世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最高统治者背弃这些根本的原则,远贤近佞,朝政马上就会出现弊端,乃至酿成大乱。唐玄宗后来对李林甫等奸佞之辈的任用,就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依法办事,是治世的重要保障,在隋唐治世时期,也比较明显。多少年来,人们有个误解,似乎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制可言的,也谈不上依法办事。其实不然。只要稍微仔细研究一下封建社会历史,就会发现,封建社会中,是有法制可言的。尤其隋唐时期,更是中国古代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治乱盛衰,又都与法制建设的好坏直接相关。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与《开皇律》的制订和实施不无关系;隋炀帝时期的衰乱,更是直接与法制被践踏相关,这是几乎所有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人们所无可否认的事实。贞观时期的唐太宗,更是强调法律的统一、稳定和严格执行。有许多典型的事例,表现这一时期在依法办事方面,的确做到了有法必依,赏罚严明,并出现了一批能坚持依法办事的良吏、循吏,他们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也堪为楷模。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坚持依法办事的执法官员,才能使社会上遵纪守法蔚为风气,使守法为国者能得到扶持重用,使贪赃枉法者能受到严厉惩处。就是皇帝本人,有时也不得不在他们面前收敛自己不够检点的言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下可能发生的不法行为得到遏制。当然,在封建君主制度下,又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依法办事的。专制皇权及其代表的封建剥削阶级的利益,总要与法制相冲突的,即使这个法制本来是由他们自己制定并基本上代表了他们的意志的。这也就决定了依法办事,只能是暂时的,不能坚持到底,由此而来的封建治世,也只能是一时的,不能长治久安。“贞观之治”后的武则天的坏法,“开元盛世”后的“安史之乱”,“元和中兴”后的国家再度分崩离析,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君主专制与依法办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

㈥ 隋唐时期的社会繁荣给我们什么启示

隋唐属于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发展时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贵族顶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领导人的思想空前的开放,这样就给社会带来了繁荣。

㈦ 隋唐辉煌的文化成就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启示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 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2.世界领先高超的建筑水平:隋唐时期的建筑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不同凡响。尤其在桥梁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例如:1.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这个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长安城当时的规模是现在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雄伟的建筑群,这些都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3.世界领先的雕版印刷术发明: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成通九年的《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这条街的是中国人的聚集地,所有的装饰、文化等全部都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而建成的,外国人说起中国历史没有不知道唐朝的,过年的时候很多人也穿唐装。可见唐朝在当时是得到全世界的公认的。

㈧ 隋唐史读后感

一星期加熬了两夜读完了这本书,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阶段的的历史对于现阶段我们中国的和平崛起,对我们组织和个人都会有许多借鉴的地方吧.只是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了就应该回头来品味一下自己的收获,也能与四海豪杰有个交流思想的机会啊!这样收获会更大吧.

1.历来古今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对内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自己首先躬行节俭,减赋息民.破旧立新;对外打击突厥,巩固了国防.所以20多年后呈现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不过 杨广却把起基业给毁了.年轻时他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着。“统一江山”、后来他“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三征高丽)”.再后来因为国富民强开始享受以前的硕果,造成了他为人骄傲自大,做事前考虑不够缜密,这点在打高丽时体现出来了,一百多万军队攻打高丽,却大败而归。另外他年轻时没受过挫折,即使发动政变都很成功,所以心里承挫能力差,到隋末农民起义四起时他又自暴自弃, 极度奢侈,荒废政事,最后被灭了.从现在来看,给我的启示是要节俭,勤奋,否则连个暴君也做得不出名,嘿嘿,因为他年轻时才华横溢,爱读书,如汉武大帝年轻时一样.

2.将相本无种,男儿当字强!隋末枭雄四起,虽然只有李渊胜了,但他们也不枉此生.
3.气量决定你的成败,宰相肚里能撑船,他李世民能撑得更大,毕竟能容忍如魏征那样老挑自己缺点过失的人是很难的,象成吉思汗那样宽容自己的敌人更难.宽容的原则是维护自己的自尊(但许多时候,在职场上大学生自尊并不值钱啊)的基础上理解他人的不同,但绝对不是懦弱!因为思维方式,成长背景都不相同啊.以前和云雷他们合作写论文时发现的这句话"做事情的人会因为希望事情成功而不得不宽容,因为他不宽容别人,别人就不会宽容他;做事情的人会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因为他要做成一件事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别人设身处地替他着想”后来找到这三句:"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

3.男人最大的财富,除了健康,就是有个贤妻。如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明太祖的妻子大脚马皇后。(李连杰,孙少安的妻子也是啊)她们在自己丈夫失败挫折时及时给予温暖,支持。

4.疑惑;有些事情我也不明白,先是皇后一系弄权,如武后,韦后(唐中宗皇后)等。后来用宦官来治,如李辅国、鱼朝恩等。宦官又用将军来治,结果有引出许多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如安路山,史思明等。这就是封建体制的弊端吧。用盛唐时名相姚崇给唐玄宗的建议(玄宗答应姚崇那十件大事,姚崇提出:"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内,不对外打仗;第三件,不许宦官干预朝政;第四件,皇亲国威不得占据朝廷要职;第五件,王公犯法与民同罪;第六件,租税以外不得额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营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礼;第九件,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第十件,严禁外戚干预政事),或许好使。想想还是现代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稍好点。

附录:A.唐中期以后宦官专政情况(《中国人史纲》)
皇帝 宦官专政情况
1.宪宗 被宦官陈弘志所弑。
2.穆宗 为宦官王守澄所立,服长生药死。
3.敬宗 被宦官刘克明所弑。
文宗官 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后文宗欲假手朝臣杀宦,事败,仇士良等宦官大杀朝臣,史称“甘露之变”。
4.武宗 为宦官仇士良所立。
5.宣宗 为宦官马元贽所立。
6.懿宗 为宦官王宗实所立,死后宦官另立十二岁的僖宗为帝。
7.僖宗 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控制,僖宗呼之为“阿父”。

B.唐朝历代皇帝及年号表 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于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 唐 代 皇 帝。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第 九 子。 字 为 善。 贞 观 五 年 (631) 封 晋 王。 十 七 年 立 为 太 子。 二 十 三 年 即 位。
4.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5.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6.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
7.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
8.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
9.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
10.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
11.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
12.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
13.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
16.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18.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19.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
20. 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阅读全文

与隋唐的历史你有什么启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