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衡1800年前就发明地动仪,真能测地震吗为何被教科书删了
先搞清楚一点,史书上记载张衡的地动仪虽然是能测地震,《后汉书》里讲了永和3年,也就是公元138年,地动仪蟾蜍对着西方吐了铜球,几天后陕西飞马来报,说发生了地震,问题是,某一地方发生地震后,根据震波地动仪才有反应,蟾蜍吐铜球,有刺激的响声等,它不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测出地震,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有反应,所以它是个“马后炮”式的设备,在古代通讯不发达时期,地动仪有其利用价值。
由于张衡身为太史令,整天捣鼓些旁人看不懂的玩意儿,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地动仪发明后没得到朝廷认可,可以说压根就没推广和使用,很快地动仪就失传了,史书上对地动仪的构造和原理介绍的极其简单,仅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廖廖几句,后人根本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北齐的天文学家信都芳、隋朝的数学家临孝恭等人都曾对张衡的地动仪研究,留下《地动铜仪经》等着作,但仅为机械原理说明,并没有实物,这些着作还失传了。
所以直到今天,地动仪只存在于1800多年前的史书中,所有的一切都失传了,1875年意大利人发明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当时的日本学者指出,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测地震的地动仪,引起了国际地震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参照仅有的古资料,经过 探索 ,反复实验张衡的地动仪,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所以地震界有了张衡地震仪未验证成功而被否定的说法,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地动仪这东西。
我们建国后,也提出了复原张衡地动仪的方案,终于在1959年复原了地动仪模型,毫不客气的说,这不是模型,因为没有图纸,只是想象图罢了,地震也根本测不准,只能充当摆设。在当时为了在国际上充面子,对外宣称地动仪是真实可靠的,还将此模型纳入 历史 教科书,但国内一直有质疑之声,平心而论,教科书上的地动仪确定只是个无用的想象模型,为免误导,近几年教科书就给删除了,有消息称在2011年成功复原了可测地震的地动仪,并得到了专家的鉴定通过,能否为先贤张衡正名,咱们拭目以待吧。
张衡在1800多年前发明的这个地动仪,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而是用来监测地震的,这个地震仪名字叫候风地动仪。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交通十分不便,一个地方发生的自然灾害等事情,要报到中央政府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边远地区更是如此。
所以,张衡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他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地震发生在国家的哪一个方位。
历史 上,就曾经记载过张衡的地动仪西边的一颗铜珠掉下来,几天以后,有陕西的地方政府报告说当地发生了地震,由此也证明地动仪的科学性。
因此,古人发明的这个地震仪,其实是用来监测地震发生情况的,而不是作为预测地震的一种手段。
汉朝的时候,交通十分不便,国家疆域又比较广大,要统治这样一个国家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至于这个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这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一个措施,毕竟这个地动仪,它的地震预报的作用比较小,而且那也是1800年前的一个 科技 产物。张衡之后并没有地动仪传世,地动仪的研究也没有继续下去。
现在教科书上的地动仪的图片资料都是上世纪50年代,有关人员按照史书的记载通过想象制作出来的,这并不是严格的符合 历史 事实,所以从教科书中删除,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汉朝的时候,张衡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能考虑研究、监测地震,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还身体力行的去做,研究出来了这么一个地动仪,这对于我国后世乃至世界研究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都是有好处的,他是做了开先河的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的预报和监测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准确的临震预报还是非常难的。在 历史 上我国的辽宁盘锦地震,事实上是做到临震预报,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在世界地震预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地震的预报还是一个尖端的科学难题,并没有被人们很好的解决,所以地震的监测、预报,一直以来也是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努力攻克的一个科学难题。
张衡在1800多年前就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 探索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是一个科学家,张衡还是一个文学家,张衡还写过很多华丽的文章。张衡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谶纬之学盛行的时代。
谶纬之学是一种神秘的玄学,这种神秘的玄学对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当时的张衡,他的处境并不是太好,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并不受到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还常常受到排挤和打击。
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古代的封建帝王对待科学的一般态度,他们希望用一套玄学来迷惑人,来愚弄人民而不希望用科学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问题和人类 社会 的各种问题,以便他们能够长期的统治下去。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自然灾害和 社会 政治,都是相互联系的,地震的发生,也是上天在对当政者,特别是皇帝进行惩戒。所以张衡研究这个地动仪,监测地震活动,这是在当时很犯皇帝禁忌的,所以不受重视。
正因为在当时这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行为,是不会受到皇帝的重视和支持的,所以,1800多年前,张衡制作的地震仪在 历史 上只有语言不祥的记载,并没有实物传世。而 历史 教科书中,东汉科学家张衡所制造的“地动仪”模型其实是假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仿制品。
我觉得是真的。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很多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多古人的智慧在人们当中流传着。比如《黄帝内经》是中医中十分经典的理论之一,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不过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讲究治病的方法,甚至还将宇宙运行和人类身体运行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宇宙运行和人体运行相结合,只有上古真人才能到达这种境界。不只是地动仪,古代神话故事这些匪你所思的事情我都觉得是真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心智被蒙蔽了所以看不见也达不到那种境界。
现在的地动仪是根据记载做出来的,根本和传说中的地动仪是两回事。
至于为什么被教科书删除了,那我就不清楚了。
六、七十年代,几代人上学学过的教科书课本、后来才知道:
原来教科书上那个“张衡地动仪”是假的,现代人制作假冒的。。。
张衡发明地动仪这篇文章,想必大家在小时候的语文课本当中都有读到过,那么张衡在1800多年前发明的这个地动仪,实际用途并不是预测地震,准确的说应该是用来监测地震的,这个名字全称叫做候风地动仪,由于古代时期 社会 生产力比较低下,交通相当不方便,一个地区如果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要报请到中央政府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特别是部分边远地区更加麻烦。因此张衡的地动仪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在国家的哪个地方出现了地震。
可能有人会质疑说,这个地动仪到底是否真的能够预测或者是监测到地震,史书上有过相关记载,据称当时的地动仪,西边的一个铜珠掉落到下面的蟾蜍嘴中,没想到几天之后,在这个方向的陕西省地方政府就上报中央,说是当地发生了地震,由此也能够证明地动仪,它的科学性还是非常高的,也能够比较巧妙和准确的监测到地震的发生。
至于说这个地动仪的文章会被移出教科书,其实只是为了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措施,毕竟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地动仪尽管有它的科学性,但是它现在地震预报的效果还是比较小的,再说了这是1800多年前的一个 科技 产品与现在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并且要知道章程在发明的地动仪之后并没有将它传下去,并且关于地震仪的研究也没有人能够继承。
现在教科书上的地动仪,它的相关资料来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而且这张图片是因为有关人员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严格来说并不符合真实史实,所以从教科书里面将这篇文章删除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总的来说,随着科学的进步,地震的预报和监测水准是越来越高的,而且准确性还是比较有保证的。我们必须承认,张恒在当时汉朝那种 社会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环境下,能够充分考虑和研究地震的预报,还是相当不容易的,能够身体力行的研制出一台机器,这对于我国现代乃至全世界研究地震和预测地震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杆作用。
张衡1800年就已经发明了地震仪,真的能测地震吗?答案:不能。
小的时候拜读 历史 ,也知道张衡发明了地震仪,八个方位如八卦图装八条龙,地下放八个青蛙张大口,哪个方位地震了,龙嘴含的一颗珠就从哪个方位掉下来。
这个道理好像地震仪与地球连接一样,地震过后才知道的,而地震仪与地震的方位都比较远,在救援的方法也是比较渺茫了。
从古代开始,地震对人类的伤害,大家都知道了,张衡发明了地震仪,无非也是想从救援立下汗马功劳,张衡的发心是慈悲。
我们可知道,古代是封建 社会 思想,有了那么大的发明,肯定惊动世界,为什么后来地震仪又会失传呢?可能与当时的救人方法不是很实用。
地震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一直到现在人类都还在研究 探索 ,下面是自己经历过地震的心得,发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过后必有雨,那个是很实在的东西,天气预报现在都能知道两天后,哪个地方下雨了。反过来观察天气预报,哪个地方下雨就会有地震吗?不一定。
这样一来,不是造成了很多障碍混乱的假象吗?而且又造成很多误判,再连接到地球的板块这里来观察,哪个地方是地震带危险的,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减少了观察的范围,如四川:河北:云南:日本:台湾:菲律宾:印尼等地方。
第二的方法,大地震大摇摆前十秒钟左右,发生隆隆的响声,好像超重的大货车从自己身边开过一样,响了十秒钟左右,开始大摇摆是最危险的时候了,发生了大地震,众生也不要慌乱,能逃则逃,不能逃就跑到安全的地方逃避。
特别注意:大地震来之前的二天,所谓的地震云:如条云:排骨云,棉花云等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又如怎么动物忐忑不安,乱叫乱跑乱窜都是假的东西,自己都观察十年了,又亲自经历过地震了,不要乱发这些信息上来误人子弟,这个是害人害命的信息。发心需好,但是自己没有经验,不要在这里乱发假信息为妙,害了人终害自己。
真实信息:地震过后下雨,大摇摆前十秒钟左右发生隆隆的响声。
欢迎大家阅读:
他这个东西并不难预测地震,只是能预测地震以后方位,以前没有媒体,信息鼻塞,预测地震的方位也利于朝廷及时去救灾。
在古代大灾很容易引发朝廷大难,如果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又怎么会在后来的朝代中失传呢?地动仪更多的作用在于能够在灾后判断哪里发生了地震,但是也会误报。
地动仪是汉代张衡发明的,在那个时代想到用测量地震的方式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先进的想法。但是现代科学家根据古书中的只言片语的叙述基本搞明白了地动仪的原理,内部的构造也相对简单,利用悬垂、杠杆一步步将震动放大,然后推动机械将珠子吐在蛤蟆嘴里,一次可以判断哪里已经发生了地震。在古代地震波的传递速度可比骑马传递信息快多了,用这种方式确实有些作用,但是由于其比较灵敏,也会受到周围震动的影响,所以其可用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历史 上记载用到地动仪的时候好像也不多。 而以前的课本中不少文章是一些不理解科学原理的人写的故事,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是可以的,但是却有点无限拔高了古人的智慧, 科技 或者人类掌握的自然知识是随着时间而增长的,现代人都无法预测地震,指望连地震原理都不知道的古人解决地震预测的难题,实在是不怎么靠谱。而现代复原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根本就没作用。
对于地震,现代更多的也是预警,而无法预报。所谓的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准确地说出哪里哪个时间会发生地震,可以使人们提前疏散避免灾害,而预警是利用现代技术,在地震发生后极短的时间内将预警消息传布出去,地震的不同波传播速度不同,而且要低于光速传播的信号,尤其是P波,所以仅仅是预警信息就已经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避免地震灾害。 这种方式需要设置大量的地震仪,采集地震波信息,利用传播的时间差救人。所以这两种关于地怎消息的传递是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一个是震前、一个是震中或者震后。有关地动仪的古文叙述中,也没有讲到其可以预测地震,只是降到曾经利用地动仪判断出哪里 发生了 地震。地震对于现代人类来说仍是不可预测的,不管是基于 历史 地震规律或者是动物异常行为,都无法准确预测,如果误报依然会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很少采取这种不靠谱的方式,而且人总不能为了防备地震一直住在野地里吧。
(悲壮的两小时 主人公 前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张衡地动仪的文章从课本中删除也和我国现在更重视科教教育有关,不能误导人。青少年时期固然要形成坚韧的品格,但是也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而且难以区分文学和现实。现在小学课本已经和80后、90后有相当的区别了,还有一篇《悲壮的两小时》,讲的是前苏联宇航员返回地球时事故丧生的故事,通篇也缺乏科学依据,如今也早就不见了。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不能预测地震!
候风地动仪外面有八条龙,用来指示八个方位。龙口之内有铜丸,哪个方位的龙口吐出了铜丸,就代表着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
根据汉书的记载,有一条龙吐出了铜丸,但是没有人感觉到地震。过了好几天驿卒传来消息,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这时候大家都觉得候风地动仪很神奇!
从这段记载来看,这其实根本就不是预测,只是能感知到地震而已。只有发生了地震之后,候风地动仪才能知道是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
候风地动仪不是预测地震,而是感知地震。只是由于地震的信息传来的比较晚,所以就显出了候风地动仪能够预测一样。
现在教科书上删没删不太清楚,真得被删掉了也没有什么稀奇。
韩非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很多事情看得很透彻。《韩非子》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印证一下。
燕王非常喜欢微雕,有个人就前来给他做微雕。这个人的微雕技术非常高超,可以在荆棘尖上雕出一只猕猴来。
燕王的御用铁匠就找到燕王,先是说他也做不出这么个作品来,然后用理论也解释不通。由此证明了那个搞微雕的人是个骗子,燕王于是就把那个人给杀了!
韩非子在最后说道:现在很多撰家噱者都和这件事儿差不多。
不久前有个噱者,复制了一个候风地动仪,但是达不到史书记载的效果。该噱者又研究了候风地动仪的原理,用理论也没有解释通。
所以该噱者就认为,既然自己都复制不了,理论上也没法解释,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那东西肯定就是不存在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 历史 上的节点。】
说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很多人一定很熟悉。 那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而整个世界 历史 上这四大发明一直都拥有很高的地位,并影响深远。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东西就名声而言,并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张衡的地震仪。
如果一个好的记忆朋友就能知道,以前教科书上介绍了张衡是东汉着名的地理学家和发明家。它不仅发明了指南针,还发明了浑天仪和地震仪。我记忆犹新的是地震仪。它的形状非常精致。 它是用一个铜壶做的,壶边刻着八条龙。铜壶里面是神秘的,外面有八只金蟾。如果任何方向发生地震,相应方向的龙头都会吐出一个龙珠,然后落入金蟾口中。 很多人小时候可能会看到这个,觉得这个很神奇。
但近年来,我发现这篇文章被从 历史 教科书中删除。尤其是张衡发明了这个地震仪。再也没提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教科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编辑们删除一些不符合价值观的过时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张衡制造地震仪存在诸多疑问,史学界也在积极调查,在没有确切证据前决定暂时不将其编入教科书。
地震仪至今已传世,只有史料中有记载。 历史 学家只通过文字知道地震仪的存在,但没有任何设计图纸作为证据。从那以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恢复地震仪。可史料记载得描述非常简单,恢复工作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地震仪图片也不是出土的古代文物。而是据史料记载,王振铎于1951年做的一个模型。
所以经认真考虑,所以编者们才决定把张衡的地震仪从教科书中删除掉,以免从小被书中的“假”地震仪图片所误导,直至 历史 得以证明。 不难想象,如果真的制作出当年的地震仪,并以提前几天预报地震时间的能力的话,这一定将震撼世界地震研究界。
Ⅱ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中国东汉时期的学者、杰出的科学家、世界上最早的伟大天文学家之一。
张衡幼年时家境贫困,经常要靠亲友接济度日。艰苦的生活更激发了他发奋学习、立志成材的精神。他在可能的条件下,博览群书,无论天文、地理、文学、数学,只要是能找到的书,他都读。书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萌发了他对各种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读书习惯一直伴随了张衡一生。
34岁那年,张衡被推荐到洛阳,做了朝廷的郎中。由于工作比较清闲,他利用工作之便又看了不少书。其中他最受启发的是一本西汉学者扬雄写的《太玄经》。这本书里谈到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问题,因此,使张衡对天文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凑巧,公元115年,37岁的张衡,又被调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算,专为朝廷观测、记录天文,选择“黄道吉日”,记载全国各地发生的某些自然现象,其中很重要的是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这项工作为张衡钻研天文、历法创造了方便条件,他以毕生精力钻研这门科学,对我国、对世界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汉时候,我国经常不断地发生地震。根据历史记载: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30年中,我国几乎连年发生地震。特别是公元119年,洛阳和附近地区连续发生两次大地震,波及到35个郡,顷刻之间房倒屋塌,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地面裂开一尺来宽的大裂缝,人畜死伤无数。在那封建迷信的时代,一切天灾人祸人们都认为是触犯了上天,触犯了鬼神。况且地震又是灾中之首,爆发突然,毫无预感,几秒钟之内,山崩地裂,城市、村庄都将变为废墟。当时,一旦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地方官都要赶快报到朝廷,由太史令把情况记录下来,稍有迟误、差错,就会被判刑。
张衡是唯物论者,又多年从事科学研究,他不信什么上天,更不信鬼神,他认为地震与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可怕的自然现象,人们仅仅被动地记录地震的情况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掌握地震的规律,以至于能够预测或尽早了解地震发生的地区,以减轻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和损失。
Ⅲ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创造地动仪的是谁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张衡连续做了6年的太史令,到安帝建兴元年(公元121年),被调任公车司马令。公车司马令的官署设在皇宫的南阙门旁,职责是保卫皇帝的宫殿,通达内外奏章,接受全国官吏和人民的献贡物品,以及接待各地调京人员等等。把科学家张衡调到这样的一个职位上,充分说明封建皇帝如何不重视科学,不让有天才的人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岗位上,张衡还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学术研究。除了天文学以外,他还对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等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我们曾提到张衡的数学名着《算罔论》以及制造的计里鼓车,指南车等等,都是在张衡就任公车司马令时苦心钻研的结果。
到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张衡又被调任太史令。这是张衡第二次做太史令。当时有一些热衷于名利的人乘机嘲笑张衡“辄积年不徒”,不得提升,讽刺他宦途不顺,“去史官5载而复还,非进取之势”,是倦鸟归飞,仍回旧巢,攻击张衡“与世殊技,固孤求是”。还有人把张衡创制的科学仪器看作是“屠龙之技”,认为是“艺成而下”的小道。也有人嘲笑张衡“不务正义”,认为张衡如果把精力用在作官上的话,早就能升官了。面对统治阶级的冷遇和传统势力的冷嘲热讽,张衡特地写了一篇名为《应间》的文章来答复这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目光短浅之人的嘲笑。
张衡在《应间》里不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在研究学问上是抱着“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信心和决心,以及“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的谦虚态度;同时也表示自己不愿同那些贪图名利、目光短浅的人去争长短,自己坚持着“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的广阔胸怀。
除了浑天仪外,张衡在世界科学史上另一个不朽的创造发明——地动仪,就是在他第二次担任太史令期间研制成功的。发明于公元132年(阳嘉元年)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发明,在人类同地震作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地震比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顽强地同地震灾害作斗争。早在3800多年前,我国便已经有了关于地震的记载。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中记载,虞舜时“地圻(裂)及泉”,可能就是指的地震;最明确的报道,是夏代帝发7年(约公元前1590年)的“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报道的地震情景说,“烨烨(yìyì,意为火光很盛)震电,不宁不令(意为不合时令,使人不安宁),百川沸腾,山冢(山顶)■(即断“崩”)。据考证,这是周朝末年(公元前780年)陕西一带地震引起山崩的生动记载(前二句可能是“地声”、“地光”结合的地震前兆);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周文王立国8年(公元前1177年),岁6月,文王寝疾5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是我国地震记录中具体可靠的最早记载。此外,在《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地震记录。从西汉开始,地震就被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
东汉时期,我国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4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比较大的地震。汉安帝元初6年(公元119年),就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第一次是发生在2月间,京师洛阳和其他42个郡国地区都受到影响,有的地方地面陷裂,有的地方地下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廓房屋倒塌,死伤了很多人;第二次是在冬天,地震的范围波及8个郡国的广大地区,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当时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于地震极为惧怕,都以为是神灵主宰。
张衡当时正在洛阳任太史令,对于那许多次地震,他有不少亲身经验。张衡多次目睹震后的惨状,痛心不已。为了掌握全国的地震动态,他记录了所有地方上发生地震的报告,在他已有的天文学基础上,经过长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终于在他50岁的时候(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用于测定地震方向的地震仪—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记载,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很象一个大酒樽,圆径有8尺。仪器的顶上有凸起的盖子,仪器的表面刻有各种篆文、山、龟、鸟兽等花纹。仪器的周围镶着8条龙,龙头是朝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排列的,每个龙嘴里都衔着一枚铜球。每个龙头的下方都蹲着一只铜铸的蟾蜍,蟾蜍对准龙嘴张开嘴巴,象等候吞食食物一样。无论哪个地方发生了地震,传来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滚出来,落到下面的蟾蜍嘴里,发出激扬的响声。看守地动仪的人听到声音来检视地动仪,看哪个方向龙嘴的铜球吐落了,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这样一方面可以记录下准确的地震材料;同时也可以沿地震的方向,寻找受灾地区,做一些抢救工作,以减少损失。
汉顺帝永和3年(公元138年)2月3日,安放在京城洛阳的地动仪的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一个铜球从龙嘴中吐出,掉在蟾蜍口中。可当时在京城洛阳的人们对地震没有丝毫感觉,于是人们议论纷纷,怀疑地动仪不灵验;那些本来就不相信张衡的官僚、学者乘机攻击张衡是吹牛。可是没隔几天,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便有人飞马来报,说当地前几天突然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对张衡创制的地动仪“皆服其妙”。陇西距洛阳有1000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相当高的。据《张衡传》所记洛阳人没有震感的情况来分析,地动仪可以测出的最低地震裂度是3度左右(按我国12度地震烈度表计),在1800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成就。
张衡的地动仪创造成功了,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架记录地震的科学仪器。在国外,过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世纪,古波斯才有类似仪器在马拉哈天文台出现;而欧洲最早的地震仪也是出现在地动仪发明1700多年以后了。
然而,由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于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素来不加重视,所以张衡在地震方面的研究和发明,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地动仪创造出来以后,不仅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使用,就连地动仪本身也不知在什么时候毁失了,这实在是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张衡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原理,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略,使人无法详知,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在张衡以后,我国历史上有几位科学家对于地动仪有过专门的研究。例如南北朝时的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信都芳曾经把浑天、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等机巧仪器的构造,用图画绘写出来,并且加以数学的演算和文字的说明,并把这些资料编成一部名叫《器准》的科技名着;隋朝初年的临孝恭也写过一本《地动铜仪经》的着作,对地动仪的机械原理,作了一些说明。但是这些重要着作,也没有能够留传下来。近代中外科学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复原方案。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但是在准确测定地震方向的问题上,王振铎的模型和《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仍有出入。
张衡地动仪的内部机械的具体构造,虽然早已失传了,可是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凭借他们所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依据《后汉书·张衡传》的有关记载,参照考古资料,经过多方面的探索,终于考证推论出1800多年前张衡制造的地动仪的机构原理,并且设计了这座仪器的想象图。
《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载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是地动仪的主要结构。根据许多学者的反复研究,张衡地动仪的基本构造符合物理学的原理,它同近代地震仪一样,是利用物体力学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从而进行远距离测量的。这个原理到现在也仍然在沿用。王振铎先生比较正确地推断出这座仪器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竖立在仪器樽形部位中央的一根很重的铜柱,铜柱底尖、上大,相当于表达惯性运动的摆,张衡叫它作“都柱”;另一部分是设在“都柱”周围和仪器主体相接联的八个方向的八组杠杆机械(即在都柱四周围连接八根杆子,杆子按四面八方伸出),直接和八个龙头相衔接)。这八根杆子就是《后汉书·张衡传》中的“傍行八道”,也就是今天机械学上所说的“曲横杆”。这两部分都设置在一座密闭的铜体仪中央。但因为“都柱”上粗下细,重心高,支面小,象个倒立的不倒翁,这样便极易受震动——即令是微弱的震动——而倾倒。遇到地震时仪体随之震动,只有“都柱”由于本身的惯性而和仪体发生相对的位移,失去平衡而倾斜,推开一组杠杆,使这组杠杆和仪体外部相联的龙嘴张开,吐出铜球,掉在下面的蟾蜍口中,通过击落的声响和铜球掉落的方向,来报告地震和记录地震的方向。
张衡设计的地动仪,也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学说的形象体现。地动仪的仪体似卵形,直径和浑象同样大,象征浑天说的天。立有都柱的仪器平底,表示大地,在天之内。仪体上雕刻的山、龟、鸟、兽象征山峦和青龙、白虎、云雀、玄武二十八宿。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篆文表示八方之气。八龙在上象征阳,蟾蜍在下象征阴,构成阴阳、上下、动静的辩证关系。都柱居于顶天立地的地位,是按照古代“天柱”的说法作的布局。而其中的机关自然是采用了杠杆结构。
张衡的这一卓越发明,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而且也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文化水平,这是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的。
除了地动仪外,张衡还创造了另一个气象学上的仪器,这就是候风仪。以前许多人以为“候风仪”和“地动仪”是同一种仪器,据最近科学家的研究,这种认为是错误的。《后汉书·张衡传》里“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这句话,是说张衡在当年同时创造了候风仪和地动仪两个仪器。不过《后汉书·张衡传》中没有记载候风仪的构造。现在我们把有关候风仪的情况介绍一下。
竺可祯先生在《中国过去气象学上的成就》一文里写道:“在气象仪器方面,雨量器和风信器都是中国人的发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后汉书·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单说到地动仪的结构,没有一个字提到候风仪是如何样子的,因此有人疑心以为候风、地动仪是一件仪器,其实不然。《三辅黄图》是后汉或魏晋人所着的。书中说:“长安宫南有灵台,高15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明明是说相风铜乌是另一种仪器,其制法在《汉书》上虽然说得不详细,但是根据《观象玩占》书里所说的:“凡俟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5丈竿,于竿者作盘,上作三足乌,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施则占之。’即可以知道张衡的候风铜乌和西洋屋顶上的候风鸡是相类似的。西洋的候风鸡到12世纪的时候始见之于载籍,要比张衡候风铜乌的记载迟到1000年。”
除竺可祯先生的论证之外,另外还有三项有关候风仪的资料。(一)、《后汉书·百官志》中注载太史令的属官有灵台特诏42人,其中有3人是专管“候风”这一项职务的。因此可知制造候风仪,观测气象,是张衡做太史令时职务范围以内的事情;(二)、《西京杂记》中载皇帝仪仗队里有“相风乌车”一项。依此我们可以推知“相风乌”这种仪器,不仅安置在灵台上,同时也可以装置在车辆上面。候风仪的发明可能是在张衡之前,张衡制造的候风仪虽然有所改进,但已不是特别突出的新发明,因而史籍也就不详细记叙了;(三)、北魏时信都芳所着《器准》一书,把地动、候风、铜乌并列做三项;隋代临孝恭所着的《地动铜仪经》,不带“候风”二字。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推想铜乌和候风这两个器物的构造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地动仪和候风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仪器。
张衡在创造地动仪以外,制造了候风仪,是可以肯定的。通过这些论证,也可以窥见我国两汉时代在气象仪器上的创造和应用方面的部分情况;同时又证明张衡对职务认真负责,并能在科学研究上结合实际,善于学习前人的科学经验而有所创新改进,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伟大先驱者。
Ⅳ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发明于东汉,是中国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前预知地震发生的时间,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杰出的历史作用,一直到现在,也备受人们推崇。
地动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准确的提前预知发生地震的地点,从而疏散当地的人们,保护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具有非常杰出的历史作用。
而地动仪的创始人,就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在那个时代,地震发生的较为频繁,他也有不少的亲身经历,所以为了掌握全国的地震动态,他不断的研究,终于在公元132年的时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候风地动仪。
在《后汉书》中有记载,地动仪曾经测出有地震发生,但是当时洛阳并无震感,从而引起争议,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却证实了陇西地带确实发生了地震,从此地动仪为人们所信服。
地动仪的作用是什么
张衡下决心要在地震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他为了掌握地震的情报,得到比较完整的准确的地震记录,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并制造出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这架地震仪是用精铜铸成,直径8尺,形状像个大酒坛,坛顶上有个突出的盖子,可以打开,坛下部雕刻着山龟鸟兽的花纹。坛内部有一个中枢机械“都柱”——一根上粗下细的柱子。柱子紧挨着8道机关,和8道机关相连接的是仪器外围镶着的8条头朝下的龙,8条龙的龙头分别对准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8个方向。每个龙头的嘴里都衔着一个铜球。对准龙嘴蹲着8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嘴,像期待着什么。
如果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仪器中间的立柱就倒向震区所在的方向,随即触动那个方向的机关,连接在那个机关上的龙头就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即掉进蛤蟆的嘴里,并发出“哐啷”的响声,给管理人员报信,告知震源的方向。
张衡研制的这台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正西方向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准确无误地落到了蛤蟆嘴里,管理人员随即报告“西方发生地震”。但当时住在洛阳的人丝毫没有感觉到,人们开始表示怀疑。但是没过几天,便有人从陇西赶来报告,说那里发生地震。经核对,时间正是龙头吐球之时,人们这才信服了地动仪,赞叹它的灵敏,千里之外发生地震,居然能感之如此准确!说明这台地动仪的精密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法的仪器,比欧洲利用水银溢流记录地震的仪器早1700多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也是人类历史上用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开始,它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
Ⅳ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是东汉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张衡会发明地动仪是因为当时全国地震频繁,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
张衡亲身感受到这种痛苦决定要研究一种仪器来掌握地震的动态,经过长期的研究在阳嘉元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他们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起源:
张衡所处的汉朝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Ⅵ 我国着名天文学家发明创造了最早的测量地震仪器——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了多少年
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好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球恰好落在铜蛤蟆嘴里。
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预报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验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观和原理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所幸《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作了记载,但总共只有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根据这一史料,中外科学家一直试图复原它。
19世纪末,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先后绘制出复原模型。目前家喻户晓的地动仪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的,其内部结构采用直立杆原理。但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对它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因为它不能检测地震。20世纪70年代后,国内外相继提出了6种新的复原模型,但这些都属于概念模型
现在的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seismograph),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
Ⅶ 我国的张衡早在多少年前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 张衡 东汉时代据史料,地动仪132年问世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Ⅷ 古代地震仪距今多少年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距今约1886年。
候风地动仪是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创造的一传世杰作,由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发明,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Ⅸ 古代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
01 东汉
地动仪发明于东汉,是中国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属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在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师(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快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地动仪开创了一个“如何在运动系统当中测量自身运动”的科学途径——利用惯性,以及实现这种测量所需的触发机构——“施关发机”。因此其科学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的以静态测量为基准的仪器(比如表、浑天仪、漏壶等),以至于到了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全世界还找不到任何一台测震仪器(包括水银验震器)能够与之相比,人们欲继续前进,必须也只能先向张衡学习。
Ⅹ 地震仪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了
古时候的地震仪
地震仪是用来测量地震的方位的仪器。我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樽,四周有八个龙头,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各自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有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经过公元134年的甘肃西南部的地震试验,完全证实了它检测地震的准确性。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现在的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seismograph),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知道了吧?它是用来测地震方位的,就是古代交通通信不方便,地震之后不是一下就能知道,他就知道哪儿已经发生地震了,而不是地震预测的! 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