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地区的窑洞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山西地区窑洞都经历了地穴式至半地穴式至地面式的发展历程。在新石器时代,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各种类型在晋南地区都已出现,其中穴居住室有横穴、竖穴、半地穴以及单间、双间各种样式,有的还组成了居住群落。
从发展的进程来说,是先有横穴居室,后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居室,最后为地面建筑。但同一时期又往往并存着几种类型,较完善的新式建筑不能完全替代老的建筑形式。
尤其是横穴居室,具有易于挖造,节省建材,而且冬暖夏凉,防暑御寒性能良好,因此,窑洞成为山西民居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类型。
山西窑洞类民居具有许多优点,是其他住宅形式无法比拟的。严冬季节,窑洞里温度在10至12度,湿度为30%至75%,每天烧火做饭,烟火通过暖炕排出,可以提高室温。
窑洞还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的优点,不仅如此,窑洞还有不破坏地貌原型、不占用耕地的特点,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因为窑洞是在地下,四周又有厚实的土层,因而具有防火、防风的功效。正由于有这么多优点,窑洞被当地的人们称为“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2. 山西史前黄土窑洞,为何历经数千年还得以保留至今
黄土窑洞能历经数千年还得以保留至今,一是由于窑洞本身的拱形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窑洞顶部的可承受力大,二是由于窑洞所处地区气候干旱少雨。众所周知,黄土窑洞大多位于黄土高原区的沟沟壑壑之中,但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倘若下雨,地面的土层很容易就会跟着地面径流迁移、搬运,而水分也会渗透进去地下土层中去,从而导致窑洞的结构被破坏。
因此黄土高原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地形区,这里虽然土质疏松,但是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雨水,无法构成破坏土质结构的条件,隐藏在沟壑之中的黄土窑洞才得以存留至今。
3. 窑洞是哪个地方的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建造窑洞的条件是干燥的黄土山坡,在向阳面平直向坡里面打洞。关于窑洞的通风、采暖等处理民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有很多土办法解决。
地区分布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总数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方式者则有四千万人之多。其分布区域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为主,很多贫困户居住的土窑,年久失修,由于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窑洞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广大窑居人民群众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希望知情者告知群众,不让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4. 山西窑洞民居是怎么形成的
人类的最早住所,是在树上“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洞穴,其中主要是天然洞穴。挖掘土窑作为居室,是一种穴居形式,其渊源十分古老,《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宋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孟子·滕文公下》也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这里所说的“营窟”,就是挖成的穴居住室,它是古人类在学会构筑地面上的土木结构的房屋之前所住的居室。山西地区穴居住室,有数千年之久的历史。
原始人类在黄土高原上挖掘的住室,最初完全是仿照天然洞穴的。天然洞穴曾给早期的原始人类提供躲避风寒雨雪、防御野兽侵袭的庇身所,但适宜的天然洞穴毕竟不多,不能满足日益繁衍的原始人类的居住需要。
故当黄土层形成后,他们便尝试着在高原的向阳坡,在沟坎断崖上向里挖洞,利用黄土的松软和黏性结构,掏成拱形的横穴居室。
《墨子·辞过篇》所说的“古之民……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山西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山西窑洞,是一种颇有古风的居住形式。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黄河流经大半个地区,沿岸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梁峁纵横。山西先民因地就势,建造了许多别具风格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