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04 21:25:33

①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如何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当中 (一)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不自觉地通过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主观思想把历史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其实这是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教师缺失了创新意识,思想老旧,方式老套,不能把历史文化知识的精髓真正地教给学生,造成学生对历史文化丧失学习兴趣,对学习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历史课堂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方法,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教学义务,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改变、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通过多种自由开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耐心与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学好历史文化,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二)深度挖掘历史教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包括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历史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历史知识中,深度挖掘历史课本中的内涵,引用各种历史典故,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向学生讲述传统美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积极学习传统美德。此外,教师可以用理论知识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启发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例如,化解同学纷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来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消除矛盾,分辨是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三)找准教学切入点
在深度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之后,教师还应该找准切入点,适时、适当地进行传统美德的渗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机智,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这样才能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例如在学习战国七雄时,教师可以借此发挥,为学生讲解一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然后借此告诉学生荆轲具有一种忠义、执着、不畏强暴、敢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再如,讲到“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刻意强调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这可以展现出我国明朝初期强盛的综合国力和航海技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热情。 (四)采取合适的手段与方法
在找准切入点,认准恰当的时机之后,教师还要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不断地增强传统美德的渗透效果。
1.史论结合,触动学生的心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传统美德的渗透,首先应该注重历史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单调的说教。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某一历史事件反映出哪些问题,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说话,以此引出相应的美德或传统,进而渗透到学生的脑中。例如,我们前面讲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断尝试新的治水方法,表现出他有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不懈、舍己为人、敢于打破传统与权威等精神。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做到启发学生,有时学生并不是不能理解某一问题,只是缺乏老师的点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就算记住也不能真正理解,而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自发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情况,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质疑,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不同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例如,学生在问到是否应该无条件的尊崇长辈的意见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要理性对待,不能盲目地崇拜与遵从。
2.评价历史人物:在进行完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讲解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在学生可以深度理解、感悟这一人物事件时,品评此历史人物,让学生判断分析历史人物所具有精神品质,以此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其道德修养。又如,在学习抗美援朝时,教师可以列举出黄继光、董存瑞等多位民族英雄,让学生感受舍己为人的民族情结与爱国精神。总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势在必行,历史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地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入到历史教学中,为我国传统美德教育做出新贡献~

② 历史: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0字以内

历史: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0字以内我来答历史: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0字以内我来答6条回答 清晨在云端LV.14 2018-05-14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0 6 山风留云LV.6 2018-05-14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讨论,自近代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面目各异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及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等观点,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2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3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

③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④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2、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3、坚持正确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⑤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这个说难也不难说易更不易,毕竟中华传统文化被XX党革命了,而且还反反复复地被破坏,但每位中国人的生命深处还埋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上古时期女娲补天泥土造人的神话依旧流传至今,《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等名着依然印在大众的记忆中,
然而要想在课堂上参透传统文化,那就得先知道传统文化源于何处,以下的粗浅阐述还需你的思想观念有个颠覆性的认识。
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在神的护佑下,由历代明君圣主开创历史,奠定铺路,历经几千年延绵不绝流传至今,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带来辉煌。
中国对佛、道、神的传统信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国的传统信仰是神建立的,文化是神传给人的,这是不可改变不可扭曲的事实,因此佛家、道家、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告诉世人什么是佛、什么是道、怎样做人,使人的道德水准不至于下滑得太快。
要想在历史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那就得先升起对佛、道、神的正信,破除无神论狭隘的邪说,这是关键,然而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在社会里,人心糜烂、浮躁恶毒、冷漠自私......在这样的氛围里去说神真的存在,讲神传的文化,他们会怎么看待呢?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有神的护佑,是因为有其特殊的使命和安排,为了在最后这糜烂的社会,没有了对神佛的正信,使人们疯狂的追求金钱、物欲,酗酒、吸毒、赌博、乱性、沉溺网络游戏、迷恋小说,宗教魔变,道德大滑坡......这末法末劫之时救世主来到人间拯救那些还能称得上是人的善良之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让人守住心底的善良,读懂救世主来世救人的真机,而非人的高级动物便是随着红色恶龙被打入无生门在地狱之下偿还业债永永远远永无复出

⑥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关键。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是,当代社会暴露出的道德滑坡不容小视。食品安全领域问题丛生,威胁民众身体健康;电信诈骗、碰瓷假摔,无不加深社会的诚信危机,出现“陌生人社会”的窘境。缘何产生公民道德滑坡?症结在于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逐步边缘化。无论是孔子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亦或是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都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社会发展的稳定。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是发展之基,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 传承传统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证。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近代史的开端,我们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被迫打开大国,备受欺压;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历经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摧残。。。然而,缘何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之时,却能浴火重生、化蛹成蝶?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力量支撑。 书记说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启示我们,需要以“愚公移山”的恒心、“滴水穿石”的韧劲,传承中华文化。

⑦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字论文(历史)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是从国家制度层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吸纳、融入到国家的若干政策、制度、规划、法律中来。例如,能否将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其代表性人物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将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更能体现我们对师道尊严这一传统的尊崇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是要在社会建设层面强调文化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之中。过年时贴窗花,清明时扫墓,端午时包粽子……这些看似平常的风俗习惯,实则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不少风俗习惯因失去了传承的载体而渐渐寂寥,让人深感痛惜。应加大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传承力度。又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方面,以教育为例,中华传统文化把老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天地君亲师”,尊师重教是中国民众一贯的价值取向。过去,我们的老师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倾注一生心血,教师也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如今我们在这方面丢掉了太多宝贵的传统。如何做一位好老师,守护好师道尊严这一传统,恐怕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
三是以家庭文化为抓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2010年至今,我主编了《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选取了山东省历代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家族共28家。主编这部书系让我深刻感受到,家风、家训、家学、家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吸取、弘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如果亿万个家庭都崇尚良好的家庭文化,那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瑕瑜互见,需要我们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性分析,有所批判地继承、吸收。但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一内核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抛弃的。它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保有独特的民族精神。

⑧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文章从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

⑨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

看这篇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在人才的选拔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

在历史教改存中也还存有种种误区。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考分和升学自然成为学校的首要目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如果不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教育的这种应试性很难改变。

二、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这两个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

《说文》:“文,错画也。

”王筠注:“错者,交错也。

错而画之,乃成文也。

”“匕,变也,从倒人。

”甲骨文(化),从人一正一倒,有倒人为正,二人相顺不背之意。

即变正相顺,含有教化的意思。

文化构成一词,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文治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比,“第一就时间绵延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在作长距离的跑,而欧洲是由多人接力跑。

第二,就空间来说,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

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

……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

这种情景,连带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断的现象。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传统之演进”)

(2)博大精深。

比如学术上有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家具有世界影响。

诗歌创作上,周代就有了《诗经》,后来有了《楚辞》,以后有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递相继承,不断创新。

小说方面,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

戏曲方面,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还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尤其是关汉卿一生写了杂剧63种,比写过36个剧本被称为世界大戏剧家的莎士比亚还要早300年。

绘画方面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稀世珍品。

雕塑方面有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雕刻。

有秦始皇兵马俑。

书法方面,有东晋“书圣”王羲之、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草圣”张旭、创立颜体的颜真卿、柳体的柳公权。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首创“瘦金体”,元代赵孟頫、清代傅山等。

(3)影响深远。

早在周代,商朝王族箕子率领5000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诗书礼乐、百工技艺。

随后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商路,我国的丝绸、生铁炼铸技术以及农产品、手工业品,便沿着这条商路源源不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地。

之后,四大发明也通过 *** 人逐渐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特产瓷器、茶叶、草药等不断输往南洋、南亚和非洲国家。

日本与中国交往,始于东汉初,大规模输入文化在公元四至五世纪。

日本的文字则是在东汉中国文字输入后,被日本仿效和利用的。

唐代日本先后派120多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我国,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回去传播使用。

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等也受我国古代文化影响很深。

迄今在世界各国大都市中建立的“唐人街”仍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

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

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2)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进行古代文化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课后让学生调查一下,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目前我们还保留了哪些节日?在各种洋节进入我国后,传统节日是否受到影响?学生自己家里过哪些传统节日,在过节时有哪些习俗?

(3)增强学校特色。

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

比如课外活动课可以开设学写毛笔字,学画国画等。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如果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如新学期举办一个拜师礼,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对于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很有作用。

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绝顶,早已将数学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全校师生一起通过“古典数学节”来领略古人智慧的结晶,就可以在愉悦的节日气氛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比如说,我国很早就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法,重新对日期做命名。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获得道德体验,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的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注重深层挖掘、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的体验。

(5)着力提高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丛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6)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游历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扩大实际见闻。

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知识竞赛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的集中概括。

“八荣八耻”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

当今社会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如诚信、合作、公正等等。

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务之急。

只有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占素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刘根文.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孟长玲.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7-38.

[5]汪霞萍. 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D].苏州大学,2011.

[6]逯成武. 高中传统文化史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李爱真,曲爱香.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J]. 神州,2011,26:180.

[8]陈志刚.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1:46-51.

[9]张洪潮. 西学东渐下的自我观照——梁启超的传统文化观浅析[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02:36-40.

阅读全文

与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