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设计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2-06 15:22:27

Ⅰ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历史学科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那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历史课堂高效高果呢?这一直是我们这些历史教师不停地琢磨、探讨的。
一、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因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在备课的阶段我们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要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备一节,所以在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你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上课中,经师生碰撞,你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备“课后课”, 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这种备课方法,我觉得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已经在这么做了。我们一般都要教几个班级,同一节课要讲几遍,你会发现这几个班级你讲得并不会完全一样的,两三遍后基本这个课是最精华的,在别的班发现的问题在这个班几乎都及时纠正过来。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顺便也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二、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一个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给他,过了没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给他,如此反复,他始终依赖于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时候就教会他怎样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学会了取水这一技能,也就不会依赖于你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导学案要注意:
讲授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这里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学生总说对课文、书本不熟,没时间看书,我们也试了一下,每堂课预铃与正式上课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时间段,让课代表领着学生读课文,至少能读一大段,组织好的话,都能读上近三分之二,时间长了,课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后巩固记忆(5分钟),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5分钟要成绩。而且,不让学生记忆也是不行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提炼记忆。没有识记基础的思维,就象空中楼阁。所以,这5分钟是不能舍弃的。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该讲就要讲,打造高效课堂并不避讳讲,讲得合时、合适,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而言其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要精讲点拨,讲清讲透;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则应放低起点,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问题干脆就不讲,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基础-----这一教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15分钟)最后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设计一些练习题,附在导学案的后面,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运用。这是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二是强化训练,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进行筛选后得出。要针对本节课复习重点,以求达到即时巩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 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试题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目前对复习课来说采用学案导学精讲精练的复习模式效果还是较好的,而对于新授课来说则应注重基础、注重规范、注重技能。总之,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纲,体现知识主脉,体现规律方法,体现能力的培养,新授课的教学则应体现基础技能、体现规范与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借鉴别人的东西,是最快的途径。
应该坚持听校内外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或常规课,同学年的教师互相听课。各级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课堂要随时开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网络这个研讨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发表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教学方法,开阔自己的教学思维,学习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搞好教学课堂的实效。
四、加强课堂上的管理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因为糟糕的纪律之下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听到很多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 迫使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说:“不要讲话”‘“要注意听讲”等。有时我们老师讲课就跟唱催眠曲一样,下午上课经常睡着一片。因此如果学生有溜号、睡觉等现象,要及时纠正。其实想要控制学生也很简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去。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上课时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紧跟老师。比如讲试卷的时候,念完题目后可以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让大家就一起回答。象这种情况让学生跟着喊一喊,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让他们埋着头听课。要让学生的眼睛看着黑板、看着老师,耳朵注意听,手要在书上做记号、口要大声朗读、记忆。就像打麻将。麻将是我国国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谓“看着手里的,盯着锅里的”,两只眼睛肯定不闲着;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样样都要动手,有的人连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么牌了,这也是一种本事;口到,打麻将就图个热闹,一边打一边埋怨手气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见面,有什么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说了,玩麻将反而成了一种形式;有人开口就有人听,耳到自然不在话下。最后,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么是生张什么是熟张那是一定要计算清楚的,不然自己听了牌胡不了,还光给人家点炮就损失惨重了。有了这“五到”,你看有几个人打麻将不专心致志的?不仅专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个通宵都不成问题。人感到精神劳累,往往不是由于工作时间长,而是由于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将一样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难感到劳累。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虽然用打麻将来跟听课做对比有些不伦不类,但它们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实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调动起来,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想要成绩,你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意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什么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学生能学到东西就行。
②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尽量不让他们拉后腿。最好是能稳定住他们的情绪,想办法不让他们在考试中落队。其实所谓的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课堂作业堂堂清,我们要严格监督,不能让他们有拖拉的机会:例如学生的课堂练习必须检查或者抽查,发现完成情况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给予处罚。这种处罚既不能伤害他们的积极性,还要让他们挺难受,挺累的,让他们感到还不如写题了,下回就不想再受这种折磨了,当然,如果我们做不过来还可以请班主任配合,但是千万不要打和骂,别跟他们对着干,要讲法和艺术。其次他们的分数低,往往是在知识、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记忆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应用不熟练。想提高成绩还是让他们回归课本,课本是法宝,让他们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背熟目录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先决条件,绝对没有什么捷经可走,这些东西记不好,就学不好历史。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必须让学生记笔记,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所说的笔记一般分为三种:即课文中划符号,课文旁写评或注,还有课堂笔记。学生在听讲的同时,需用红笔或彩色笔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学会在课本上作符号写批注,既可以使学生听讲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要点,把书由“厚”变“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从而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学习效果。
可是很多学生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笔记。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同学,笔记记得非常认真,还拿一个非常好看的本子记,你翻开他们的笔记本,有时比我们老师的讲义还规范。但他们的成绩却不见得好。原因很简单,课堂上认真听课才是核心,笔记只是辅助手段。笔记应该记得比较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边听讲一边埋头记笔记,老师讲的东西全记在纸上,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这样本末倒置,学习效率怎么可能提高呢?所以记笔记应该只记重点要点,要争取在心里把它弄明白,老师一边讲,要一边动脑筋想想为什么。如果是我们老师要求记的,最好给学生时间。这里我说一下:我个人认为笔记还是抄录在书里比较好,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这样在考试中方便查找和分析,与基本知识点相对应更准确,进而不失分。
五、无论怎样高效,最直接的检验结果还是体现在试卷上。要答出一份满意试卷,培养答题技巧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规范性训练。
选择题重在正确率,选择题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覆盖面广,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所占分值比重大。从近年的试卷看,选择题的难度值低,避免这部分的失分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成绩。解题时,须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解题,如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
材料解析题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几个步骤:先看设问,再根据设问有针对性地读懂读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后按设问要求结合教材分析解答问题。解题时,读懂发问很重要,比如“根据材料”,就说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则要求先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然后依托已知材料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答案基本在书上。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注意看分答题,坚持问什么答什么,语言简洁准确,不必像问答题一样展开回答。
列举题重在仔细,答案要准确、完整。适当运用目录、大事年表或归纳的资料。
这里还要注意应努力避免“两不”问题
所谓的“两不”,就是学生尤其是好学生易犯的错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有的学生基础都不错,拿到一道题目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确,最后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叫“会而不对”;有的学生解题思路大致正确,但丢三落四,不把话写完整,这叫“对而不全”。例如写错别字、不写单位名称等丢分现象。因此,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们培养高分的好学生,更要培养好考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脑子能够快起来,说得实际一点就是做题的速度能够快起来。但这种心理造成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结果慌里慌张,前面的题还没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错得越多,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做,连原本会做的也做错了。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快脑不等于着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细节决定成败,学习“由不会到学会”是一个过程,再由“学会到做对”又是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为细致艰辛的劳动,考试的成败就看这些细节,要想把看似简单的问题完成得完美,关键不是考试时的仔细、认真,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较真,对平时练习中的失误,要小题大做,不仅要分析失误的原因,还要让他们将这些失误记录在错题本上,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再三反思,保证下次不再出错,不能让他们用“粗心”二字一带而过。书写要规范,答案要准确精炼,要努力做到“会又对、对又全、全又美”,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好学生在考试中“会而对”。
六、养成复习错题和典型例题的习惯(这种方法最好在好学生中提倡)
错题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说要贯彻“三个本”的概念:就是课本、笔记本和错题本。其中笔记本和课本用来理清知识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错题本用来理清解题思路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用一个错题本来整理错题。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错题拿出来再认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题思路。中考中的题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绝大部分题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数知识点也是练习过的基础知识,只要我们复习好了错题和典型例题,大部分题目都可以不用花什么时间去思考就知道怎么做了,节约大量的时间来检查。整理错题,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总结中前进,没有总结,只能停滞不前。整理出有价值的错题好题,总结出学习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在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做法的尝试者,因为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最后我再特别说一下初三的复习,怎么做效果更好一点。
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但不论历史中考怎么考,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日常教学要有思想、灵魂,复习指导要有方法、策略。

Ⅱ 如何写好历史教学设计

华山分厂子校 何高峰 近年以来,历史教学改革在全国兴起,历史教学设计也就在这个时候提上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日程。但在我们很多中学历史教师的意识中,虽然也感觉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写好一篇历史教学设计还是了解不深入,以至于不敢动笔。我就自己对理论学习和日常怎样写教学设计的经验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历史教学设计概念: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教育媒体,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它的研究应用包括教学过程、教学产品、专业课程设置等不同层次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的。这是比较正式的教学设计的概念,其实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中的某一章节或某一节课,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历史教学设计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养成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设计。一般的来讲它包括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设计和教案、说课的区别(一)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在传统教学中,教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目前教案的形式主要是:教案必须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教后感想。正文中又包括导入、每一部分的详细教法、过渡语、小结、总结等。这样的教案,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从一般内容到重点难点,从教师引导到学生活动,从提出问题到可能出现的答,大到总体结构,小到一句话,一句也不能少。众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原文照抄教师参考书。既然参考书上已有,教师读了心中有数即可,为何还要再抄写一遍呢,这真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教学的过程包括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一直使用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模式(二)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区别教学设计和说课稿是有些相似,教学设计其实也可以是说课的崭新发展,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具体区别之处:1.教案是教学设计方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主要体现怎么设计。教学设计是关于教学的说明,更重要的在于说清楚为什么这么设计。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在教学中教案是有形的,有记载的,教学设计是无形的,在心中的(参加比赛和活动除外)。2.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常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不少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在教学系统中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两者元素的含义也不同。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三、教学设计重要性教学设计之所以被重视,被强调,是因为与教案相比,它更多地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四、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教学媒体等因素,那么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1.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新的教学理念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2.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点的确定及突破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确定难点,进行教学。也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设立关键点,所谓关键就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把一个单元、一节课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与知识学好,就可顺利掌握、运用教材,这就是知识的关键。3.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4.板书的设计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板书是教学思路的体现,也是学生在课后如何复习的指导法略。我们在设计板书时,一定要注意板书要条理清晰、思维逻辑推理合理、简明扼要。5.教学过程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是无形的但是它比教案要重要的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比赛来引起大家的重视,毕竟这是我们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途径。6。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课前如何激励学生预习与复习、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反馈、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和批改等。 以上是我对教学设计的一点认识,拿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1.《中学历史教学——新视野》 教育出版社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Ⅲ 如何进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是以系统理论作指导,对教学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方案,以达到教学的优化组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及其作用

所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在学完某一教学单元(或一课)后能做什么的具体而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在特定的教学中期望学生达成的行为或表现。

教学目标是行为科学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目前,阐明教学目标已成为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在这里需引起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关系。一般说来,教学目的比较抽象,是教学的普遍性、统一性、终极性的宗旨或要求。而教学目标则具体得多,是教学活动特殊的、阶段性的要求。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一系列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的的内涵贯穿于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列出了总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总目标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本门课程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三方面的要求是对总目标的进一步说明,是总目标具体化和细化性的规定;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总目标归纳为这三方面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若是对某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那么需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通常情况是对某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就要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依据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学生相互间可以明确地交流自己所教、所学的东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评价人员有了统一的评价教学的依据。

第二,教学目标清楚地向学生阐述了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堂课、一个单元,甚至整门课程和要求,使学生心知肚明。

第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选编合适的教学资料,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从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教学目标代表着大多数学生应该获得的最低水平的行为表现。因此,大多数学生如果专心学习,并得到适当的指导,那么他们都能达到目标,从而促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学习。

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的作用需充分肯定。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教学的情况,如教学过程丧失弹性;目标的设定面向大多数而不能顾及个别差异;尤其是一些学习活动的结果不能完全通过行为外显出来,像一些较高层次的思维、较深层次的价值观因素。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确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在拟定的教学目标中除了有外显行为部分,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因素也需考虑在内,以便全面落实各方面的任务。

2.教学(教育)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之中涵盖着教学目标。为了方便,在不存在分歧的前提下,这里对两者不予区别。

教育目标的分类学说可以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博比特在课程编制领域掀起的追求效率的活动。以教育目标具体化、标准化为特征的这场课程科学化运动,在实践中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当时的教育目标通常是由州教育厅确定的,教师只有做出选择的机会。因此,当时的课程编制被人们看成是“肤浅的、轻率的”。后来有“行为目标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泰勒明确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但泰勒对“行为”的理解与众不同,既包括外显行为,又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行为。

泰勒的学生布卢姆1948年研究教育目标分类,对之归纳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在1956年、1964年和1972年与他人合作相继出版了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使教育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具体化,是美国教育研究的重大成果,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86年布卢姆应邀在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讲座,他的学说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

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加涅致力于学习分类的研究工作。1965年他出版了《学习的条件》一书,并在1970年、1977年和1985年三次修订,是对学习进行分类研究的经典着作。原先,加涅把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八类,在修订中加涅提出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

第一,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第二,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第三,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

第四,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第五,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这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把人类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几乎成了一切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共识。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由于学校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把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分类的大框架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加涅和布卢姆等都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3.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拟定

拟定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历史与社会课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每节课的积累。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明确具体,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之,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因此,是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

怎样拟定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明确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从大处着想,从具体实际出发,是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大处着想,就是要有整体观、全局观,把一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课本,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从具体实际出发,即从一节课的地位作用出发,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出发。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要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一节课要注意教学目标、教育任务的全面落实与完成。因此,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拟定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另一基本原则。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光顾知识教学而不及其余,也不能因突出能力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和其特点来考虑各项任务的落实。

其次,确定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

第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并对学生现有实际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第二,对本节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清事物、现象、事件、人物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提出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考虑或提出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三,用准确、具体、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表达出来。能否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并且教学目标是为了指导教学、检查评价教学效果而拟就的,表述不符合要求就会失去作用。

再次,检查拟定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是否有偏差。教学目标的拟定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若干种情况:过于笼统,流于一般化,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过于繁复,以教材分析作为教学目标,统得过死;要求或高或低,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尚有差距;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要求相分离。

在这里需强调指出,在拟定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从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加涅与布卢姆提出的目标分类学说。

加涅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是关于学校整个教育的,带有普遍性;又是首创性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制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时,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部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的是爱国的情感、崇尚科学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与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值得注意之处有三:

其一,关于知识与技能,把“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提了出来。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高度重视学生掌握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把这一能力视作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本能力。

其二,关于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科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更为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前这一方面的要求我们往往是以思想教育来表述的。现在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提出来的,而不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因此,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替代思想教育,更切合历史与社会课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课程改革总体要求。

总而言之,表述明晰、精当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应是关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力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并可作为评价的依据;应全面反映学习的结果,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而不能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我们更应注意课程改革的动向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更为关注学习的过程。

(二)了解、分析学习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了解、分析学生,其目的是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以便对学生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初中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相适应。若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若太简单了,学生学起来会提不起兴趣。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握好“难与易”这个“度”。

由于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知识面甚广,因此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状况,是学习本课程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条件。历史与社会课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处,寻找其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时,既要了解大多数学生,也要了解程度较好的与较差的学生。所制定的教学方案,需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也要兼顾两头。

最后,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方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针对其薄弱环节,加强学习指导,加强学习方法的训练。

Ⅳ 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内容标准,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历史学科,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知识的获取及呈现都伴随着相应的能力,同样,能力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准备条件.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因此,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发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其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以“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课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内容标准"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 中有关"过程与方法" 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教学条件而展开.根据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建议学习过程能够使知识学习融于形象直观的活动中,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权利,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结合时事热点如关于台湾问题、中国加入WTO的利弊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如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巨变等;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则天、拿破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进行评价与讨论;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如中国古代陶瓷等;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如西安事变、戊戌变法、雅尔塔会议等;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二战警示录》《珍珠港》等,欣赏历史文学艺术;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 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国独立战争》一课可以设计“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比较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民主政治也是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是可以借鉴的,从而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Ⅳ 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设计评选活动总结

为发挥历史“教学案”导学的作用,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质量,调动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总结前一段“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明确下一步教研工作思路,按照教研工作计划,进行优秀教学案设计评选活动。

一、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提出原因

历史学科以往教案设计重点是知识的梳理与教法的选取,缺少师生探究问题设计与学法的选取,也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教案的作用不大,有的老师书写教案就是应付检查。

近两年多数学校使用学案的同时,教案还要写,老师认为增加备课的负担,有反感情绪。

有的学校还是重视教案,对学案要求与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历史学科每课内容多,课时又少,传统的教案与单一的学案,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如何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我县历史学科需要解决的教研课题。

二、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理论依据

依据历史课程倡导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基本理念。

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以较少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论。

借鉴杜郎口与杨思中学的外地成功经验。

依据我们全体历史教师的实践经验。

贯彻教育局与进修学校开展“网络教研”、“教研为基层学校服务”的文件精神。

基于以上原因和理论依据,历史学科确定:“以历史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为核心,全体历史教师参与,每人完成两课的教学案设计,利用网络教研的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教研活动”。

三、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在2009——2010学年度,全县80%的历史教师,每人完成了两课教学案设计的任务,历史中心教研组五位成员,还承担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专题知识的归纳,教学案与专题知识归纳等资料,都上传到“群共享空间”,到现在已经上传作品达140多个,实现了教学案设计等资源共享的目的。

为了总结前一段教研工作经验,明确下一阶段教研活动的思路,根据《教研工作计划》,决定进行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设计评选比赛。

在10—19日教学案设计评选初赛活动中,全县有22所学校27位教师参加此次评选比赛,参赛教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按照通知文件要求,完成教学案设计与课件制作,及时上传到群共享空间。

于19日,由七位评委进行初选,有12位老师的作品进入了决赛。

今天参加决赛的十二位参赛教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教学案设计基本思路,还说出这样设计的原因与理由,这是我们在研讨课上所学习不到的。

应该说今天的参赛作品,大多都是课堂教学真实的教学案例,他们的教学案设计:每个环节目的明确,设计符合历史知识呈现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有效,值得借鉴与推广。

下面就结合参赛教师的作品,说明一下历史学科教学案设计的特点,

(1)情景导入的设计:

目的:引起注意力,激发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

学生主体的现状:每周两课时,时间跨度大;前节课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课间学生户外活动,精力分散。

教师的导学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历史思维情景,联系旧知识、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

(2)学习目标的设计:

按照课标确定“三维目标”,结合校情、学情等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没有具体内容,他们所选取的过程与方法,就是课堂教学实际运用的,而不是给别人检查看的,这样设计学习目标是有效的。

体现学习目标科学性与适用性。

(3)自主学习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

教师的导学是:在教学案设计时要求明确,如:预习指导、阅读指导、设计检测题、课上组织与引导学生全员、有序的参与。

学生主体参与是: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检测习题、学生互相交流。

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实施,实现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目的。

(4)合作探究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导学是:有效整合教材资源,联系已有知识设计问题情境,利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围绕重点内容与情感目标,有效地质疑思考问题,思考题设计不偏、不难,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

组织与引导学生得法、有效参与。

学生主体参与是:积极思考问题、阅读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相协作,通过合作探究过程的学习,落实了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5)知识梳理的设计:

目的是归纳历史知识结构,得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结论。

教师导学是:鼓励与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揭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得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结论。

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感知、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巩固训练的设计:

目的是掌握重点知识,学以致用。

教师的导学是:结合中考题型与重点内容,设计巩固训练题,组织与引导审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学生主体参与是:阅读题干、分析问题、独立完成。

实现当堂所学习的内容当堂掌握。

十二位参赛教师,遵循新课程与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的教学案:学习目标明确、环节齐全、内容科学完整、设计思路清楚、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师导学与师生共同探究,把教案与学案融合成一个整体,把教师导学与学生合作探究融合成一个整体;把知识呈现与问题质疑融合成一个整体;以教师导学为主导,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体,能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感悟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案,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四、今后历史学科教研工作的要求。

1、教学案设计的教研活动,还是我们历史学科今后教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每个学期、每位老师、上传一篇、自己在教学中认为比较成功教学案设计及课件,形成主动参与网络教研的一种习惯,以实现资源共享。

2、设计教学案不要简单模仿,要体现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使用教学案要课前下发、课下收回,发挥“教学案”的导学作用,实现“教学案”让学生“学会”的目标,更要实现教学案让学生“会学”的目标。

3、今天举行的教学案设计评比活动,应是历史学科网络教研活动的起步,下一步教研活动的方向已经明确,期待没有参与的三所学校与十一位没有参与网络教研的老师主动地参与,只要我们调整一下工作的思路,就能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就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能丰富我们教书育人的美好人生。

Ⅵ 如何优化历史教学设计

第一:历史内容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
第二: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及中间人物的奇闻异事,这样增加生动性及重要性,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第三: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观点上,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出发点思考,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就是要思考和质疑。
第四:如果有精力,可以多提供几种不同的历史记录来讲给学生,学生的思路应该开阔而不是狭隘,更何况中国教科书上的历史内容经常有不严谨或者不真实的地方,主动的做好准备,比被学生提出不同的历史记载当场尴尬要强的多。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DhCVZjOfCHW0DwKLyXEojA

?pwd=7vuf 提取码: 7vuf

Ⅶ 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符合课程理念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从领会课标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来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Ⅷ 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教学问题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逐渐深入课堂。

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

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采用问题化教学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问题质量不高,过于简单,课堂表面活跃,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有的问题艰涩,学生只能“沉默” “被参与”,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仍然“启而不发”,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时下像这样低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课堂教学预期目标并非都能达到。

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提高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现状

近年来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都在尽力打破“满堂灌”,普遍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还存在以下现象:

1.设计的问题出现两个极端倾向。

不是过于简单的选择式问法,或者是非常肤浅的填空式问法,就是宽泛且难度极大的问题。

选择式问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问法如: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等,这类问题思维含量低,不能起到训练学生学科能力的作用。

而难度过大的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太宽泛,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答题没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

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恐怕都难以实现。

2.问题过于笼统,层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确。

如: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这种大而全的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3.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

如:某个历史人物出生于哪一年?是什么地方人?有哪些事迹?如何评价他?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4.随意性提问。

上课时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或者是讲到某个知识点时突然学习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分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注意力。

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则:

1.掌控难度。

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都会失去意义。

因此,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要让每个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问题的梯度,也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

所设计的问题里面要含有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易到难,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系列化的问题。

3.注重效度。

所设计的问题要对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帮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联系。

历史的发展是内在联系的,因此,问题设计要多注重时间(纵向)或空间(横向)的联系。

学生对于所学或尚未学到的知识不能做到上引下联,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教学目标的深化和知识点的强化。

三、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1.整体构思,层层设问。

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要从教学内容整体考虑,形成教学内容整体知识结构,在整体结构中依据重点和难点理清层次,按照层次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链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

如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整体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三个大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管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和消极)。

每个大问题再设计有层次的细致的小问题,如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一知识点,可以设计为:皇帝称号的由来是什么?它是如何建立的?这一制度有何特点?这一制度有何影响?如何评价它?等问题。

2.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重点难点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核心,重点难点解决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基本实现了。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聚焦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问题时,要注意突破“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难点,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来讲是有些难度的,我们可以设计成系列性的问题来突破,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引起社会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这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理解“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

有效的问题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师要提供这样一把钥匙,就要以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不断优化问题设计,构筑有活力、有效力的历史课堂。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设计历史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