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太祖朱元璋是回族吗
准确地说,明太祖朱八八是同回族同一祖源,不完全等于回族,精确地描绘,他是回回,或者伊斯兰信仰色目人。
很遗憾,现在媒体不容许公开讨论明朝祖源的问题,相关的研究都不能通过审核,只能在这里写一个短的回复了。之所以闹成这样,就是因为朱明回回起源基本实锤,而不是像“鲜卑唐、沙陀宋”大多证据不足所以不怕讨论。而自媒体不想引发太多的争论,于是明朝起源的问题就成了禁忌话题。
在正式回之前,还是先说一下这个概念:
1)回回并不完全等于回族。回族和历史上的回回存在深刻的渊源,但又不完全相等。
回族大多数由回回演变而来,但并非全部回回都变成了回族,历史上也有很多回回直接演变成了汉族,比如福建的蒲寿庚家族,现在基本都是汉族。
2)朱明并没有演变成回族,明朝皇家坚持伊斯兰信仰,有据可查的是到明武宗朱厚照这一代。后面的明世宗朱厚熜显然没有信仰伊斯兰教,而是道教信仰。再之后的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这5个明帝,无法考据他们的真实信仰。而到了明末,由于农民军和清朝的屠杀政策,朱明除了少数被俘入了满族旗籍,大部分都被屠杀殆尽。
接下来,还是认真讲解一下朱明的祖源问题吧,这个是非常清楚的。事实上,任意一个中国人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都可以花费很少的经费去弄清楚它。
因为朱明出生在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八八在凤阳有大量的族兄弟,他们的后代世代生活在安徽凤阳,数量规模不小。因此,任意一个有兴趣的中国人,只需要花几百元买上一张高铁票,到凤阳近距离了解这些朱姓族人,看看他们是什么族,就可以直接判断朱明的祖源!
当然了,这么简单的,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历史学者早就做完了,所以朱明的祖源问题,在历史学术界有很多论文和专着,列举了大量证据。1935年,回族学者马明道、马宏道兄弟二人实地考察了安徽凤阳,提出了观点是明太祖是伊斯兰信仰色目人,写在《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文中,并给出了一堆证据。我看了这篇考证后,认为有三份证据是无法回避的。
风阳城为一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小城,西门直对东门,两门之间为一长街,将风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称南城与北城,北城居民几乎全部都是汉民;而南城居民全部为回民,其中绝大多数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于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于南城朱姓群内,按常理推,朱元璋应为回回。《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摘录
根据回民世代相传,所谓明太祖在起义前曾到皇觉寺出家为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皇觉寺原是一座清真寺,出家为僧乃是在清真寺里做“海里凡”(经堂学生,西北地区称“满拉”),皇觉寺这一名称则是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所蝎的名称,意为皇帝在此寺中觉醒。皇觉寺位于风阳城西门外,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寺院。根据中国传统,凡儒、佛、道教的寺庙、观均坐北向南,面中国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东,因为中国穆斯林做礼拜时,须朝向位于中国西方的麦加天房,皇觉寺正好坐酉朝东,且其建筑形式与我国清真寺建筑形式雷同,这不可能是偶然的。皇觉寺的方向和建筑形式就是回民父老传说正确的佐证。《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摘录
洪武中叶,洪武帝创作《洪武通韵》一书,目的在于以中原音韵规范历来汉语音韵上的混乱现象,把汉语音韵归纳为“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给汉语音韵学带来划时代的变化。这与受阿拉伯语的影响有关。
阿拉伯语共有28个字母,都是辅音字母,其发音借助于加在字母上下的发音符号,发音符号共有12个,但主要有四个,即“开口符”、“齐齿符”、“合口符”和静符”(撮口符)。《洪武通韵)中的“四呼•与阿拉伯语四个主要发音符号发出的音韵完全相符。如果其依据不是来自阿拉伯语音韵,那么它来自何种语音呢?由此可以证明洪武帝精通阿拉伯语。那么,他的阿拉伯语是在哪里学的呢?一是在家中学。朱氏先祖既然是来自西域的回回,为了宗教生活的需要,自幼必须学习简单的阿拉伯语,学会念《古兰经》。二是在皇觉寺当“满拉”念经时,进一步学习深造阿拉伯语。《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摘录
总结:
回回不完全等于回族,从现有的证据来看,明太祖朱八八应该是回回。将他归为回族,有一点点不妥,毕竟,朱明最后存活下来有据可查的后代,大多是满族人,少量汉族人,而非回族人。怎么定义持有伊斯兰信仰的明王朝,只能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了。
2.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究竟是否回族
并没有可靠资料证明朱元璋是回族.
明太祖 朱元璋 (1162-1227) 明太祖朱元璋为濠州钟离人,自幼出家于皇觉寺为僧。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于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着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遂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庐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历三年复返寺。十一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次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招为婿。十三年,升为镇抚,旋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屡用计败之。郭子兴卒后,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遂建立水师,于六月率军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掌元帅事。十六年三月,挥军进克集庆(今南京),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命将士四出,徐达东取镇江(今属江苏),邓愈南克广德(今属安徽)。设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被拥为吴国公。随后,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采取固守东、西战线,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十七年,亲至宁国(今属安徽)督战,俘元兵十余万,遂取南陵、泾县、徽州(今歙县)、长兴(今属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次年,命邓愈率军取建德,俘元兵3万。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又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的建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实力。率将士10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以巩固新占地区。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二十年,招纳刘基、宋濂等人为谋臣。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置主力于西线。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东下占太平 、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直逼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伏兵围歼之策,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俘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乘胜复太平,克元安庆(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次年,亲率舟师西克江州,迫陈友谅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今属湖北蕲春西南) 、黄州 ,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二十三年三月,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张士诚军围攻,率军救小明王和刘福通至滁州。四月,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在与陈军决战中,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并击杀陈友谅,创造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范例。次年正月,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不久,率军西征武昌,迫汉帝陈理(陈友谅子)降。继分兵克庐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此后,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同年十月,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张士诚。不久,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十月,决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军为重点。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国号大明,建都应天。设大都督府(1380年改为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由皇帝亲掌兵权。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至郡县要地设卫置所。从是时起,朱元璋运筹帷幄,以攻抚兼施之策,进行了长达22年的明初统一战争。五月,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督战。八月,明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挥师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师南下,相继平定福建、两广。继而多次发兵征漠北。四年,遣军入川,灭夏国。十五年,发兵取云南。二十年,平辽东。至二十二年,基本统一全国。在此期间,颁行军律,整顿屯田,筑城备倭,并在全国建立都司、卫所制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终年71岁。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3. 中国历代有回族皇帝吗
其实,不论从宗教信仰,还是从生活习惯来看,朱元璋都是地地道道的汉人而非回民。他在命将北伐时发布的《谕中原檄》就明确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斗争口号和“复汉官之威仪”的斗争目标,而从他在建立大明政权后所采取的歧视和限制蒙古、色目人的措施来看,更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他的汉族身份。
4. 朱元璋是回族
朱元璋不是回族,是汉族。回族说只是谣言。
朱元璋民族问题
首先朱元璋是汉人,不管是历史记载还是基因分析乃至于朱元璋的自我认同,朱元璋都毫无疑问的是汉人。楼里有个回复说媒体不允许讨论朱元璋祖源,相关研究不能通过审核,我真的是佩服其造谣能力,简直是历史发明家。还有如果媒体不允许讨论、又怎么会让你在这里胡说八道呢?
既然他说了回族这个概念,那我们也从这里开始说起吧。
1.回族的来源与形成
首先,现在回族的概念与元末明初的色目回回不同。元末色目回回基本上是中亚西亚那边过来的,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其父系单倍群基本上是R,J,G等这种中亚西亚代表性父系Y染。而现在的回族是之前的色目回回融合了汉族等中国土着民族加上一些东南亚人群的形成的一个群体,主要是以信伊斯兰教为主,是在明朝以后才逐渐形成。而朱元璋的父系Y染根据现在的研究是O2a的下游O-FGC8041,O2a属于东亚类型父系之一,朱元璋家族的Y染类型属于典型的汉人类型Y染。研究机构研究了好几支朱明后裔,他们的族谱和基因共祖时间皆能对得上,所以朱元璋家族单倍群可以说是很确定的。朱元璋后裔到目前还有不少,明清易代之时只是万历皇帝这一支的子孙被严重针对,其余支系并没有遭到什么打击。至于什么凤阳城的朱氏皆为回族,是朱元璋族兄弟的后代,那更是无稽之谈。再者从朱元璋和其父亲祖父兄弟的起名方式来看,也不是元末色目人的名字,而是很典型的汉人农民的名字。从基因上来看朱元璋并不是色目回回。
2关于朱元璋及其家族信仰
众所周知,朱元璋本人年轻时出家当过和尚。这是在史书中皆有记载的。有人说朱元璋出家清真寺,在这里只能佩服造谣者的脑洞。造谣者说“根据中国传统,凡儒、佛、道教的寺庙、观均坐北向南,中国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东”。现在的龙兴寺(皇觉寺)是朝向我不知道,但实际上中国坐东朝西的佛寺道观也有不少,坐南朝北坐北朝南的清真寺也有。比如河南永泰寺,五台山黛螺顶寺等都是坐东朝西。大名县南关东街清真寺,广州怀圣清真寺等是坐北朝南,而干隆建的北京回回营清真寺,河南濮阳清真寺等是坐南朝北。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不能单凭朝向就去下定义。
朱元璋也并不信伊斯兰教,这里引用历史学家陈梧桐教授的论述,“无论是朱元璋亲撰《朱氏世德碑》、《皇陵碑》以及各种敕谕诏令,臣僚撰写的《天潢玉牒》,或者各种文献史籍,都未见到关于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的前辈、后裔信奉伊斯兰教的记载,却有大量崇信佛、道的记载。王文禄《龙兴慈记》载:“泗州(今江苏盱眙)有杨家墩,墩下有窝,熙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葬此出天子。’……熙祖语仁祖(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后果得葬,葬后自壅为坟。半岁,陈后(朱元璋母亲陈氏)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明太祖实录》卷1又记,朱元璋出生前一天,其母陈氏“尝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余香。明日上生”。这是朱元璋先祖崇尚道教的表现。《明太祖实录》卷1还记载,朱元璋降生后“常遭疾”,朱五四“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抢归,见室东檐下一僧西壁坐,顾仁祖曰:‘来!’乃以手抚摩上顶,旦日疾遂愈。后复疾,仁祖念前梦之异,欲俾从释氏,不果”。这是朱元璋父辈崇尚佛教的表现。以上诸种记载,自然是为了神化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而编造的。但朱五四许愿将他舍入佛寺为僧,却是确凿的事实。朱元璋亲撰的《朱氏世德碑》即载:“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觉寺(按:应为于皇寺)”。(注:郎瑛:《七修类稿》卷7,《朱氏世德碑》。)正是遵照这个遗愿,朱元璋父母双亡之后,邻居汪氏老母便将他送入寺院,剃度为僧。洪武年间,朱元璋不仅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修缮灵谷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鸡鸣寺、栖霞寺等许多佛教寺院,还修复、重建朝天宫等一批道教宫观,“凡道家所号天帝之宫,靡不崇饰”。(注:《金陵玄观志》卷1,商辂:《奉敕重建朝天宫》。)他还拨给寺观、宫观大量田土、芦荡,免除其税粮和差役,并多次召集名僧举办法会,自己亲戴皮弁,腰插玉圭,率领群臣顶礼膜拜,或征召道士,举办斋醮祈雨,自己“设藁席露坐,昼曝于日中,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注:《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午。)可谓虔诚至极。他还多次召见名僧、道士,赐坐讲论,有些应对称旨的僧人甚至擢为大官,充当心腹耳目。朱元璋还应僧、道之请,设立善世院、玄教院,后改为僧录司、道录司,以名僧、道徒总领全国的佛教、道教事务。为了扩大佛、道的影响,朱元璋又命四方名僧点校《大藏经》(即《洪武南藏》),令宗泐、如玘等僧人重新笺释《般若心经》、《金刚经》和《楞伽经》,亲自为《心经》作序;并仿效唐宋君主,亲为《道德经》作注,撰成《御注道德经》二卷,还撰写了《周颠仙人传》,广行刊布。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他的众多子孙当中,不乏崇信佛、道者,如明成祖朱棣、明孝宗朱佑堂,都崇信佛、道,明武宗朱厚照佞佛,明世宗朱厚熜佞道。也就是因此明朝官方还多次组织刊刻卷帙浩大的佛藏和道藏。佛藏除《洪武南藏》外,还有《永乐南藏》、《永乐北藏》、《万历续北藏》以及藏文的《大藏经》,道藏则有《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而朱元璋起义之时加入的是白莲教起义,白莲教是脱胎于佛教,并吸收道教某些成分的民间秘密宗教。最主要的是朱元璋吃猪肉,给祖先的供奉(祭祖)也用猪肉,有的造谣拿着朱元璋一顿没有猪字的午膳说朱元璋不吃猪肉。
“胡椒醋鲜虾、烧鹅、_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就是这顿午膳说朱元璋不吃猪肉,但是同一天早膳记录是“羊肉炒,煎烂拖磼,鹅,猪肉炒黄菜,素蒿插清汁,蒸猪蹄肚,筭子面,香米饭,豆汤,泡茶者”请问蒸猪蹄肚和猪肉炒黄菜是什么?还有那个早膳中有个“糊辣醋腰子”,并没有说什么腰子,那些造谣者怎么确定就不是猪腰子?当然这些被打脸后现在又有新的造谣说法了,说朱元璋有两套食谱,公开的有猪肉,没公开的无猪肉…反正为了造谣真的是什么都能说出来。
3关于正德的禁猪令
本质原因是因为正德姓朱又属猪,所以他才下令禁猪,但搞笑的是他自己还吃猪肉。正德其实是个比较喜欢标新立异,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他对外来事物的兴趣很大,对伊斯兰教也有点兴趣,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他也是更信佛教。正德他精通梵语,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宠信重用星吉班丹,罗竹班卓、剌麻癿竹、三竹舍刺等藏僧,甚至自称为“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命礼部为之铸造金印,兼给诰命,(注:《明武宗实录》卷64,正德五年六月庚子。)并以皇帝和大庆法王的双重名义签署诏诰敕令,并且还有藏文史料佐证。
5. 中国皇帝有回族吗
没有,统一的中国没有出现过回族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