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屯村的文物古迹
高真观是元代全真道道士、“万乘国师”丘处机栖身布道遗址,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道观之一,观中万历二十六年的碑文记述:“丘处机在此栖身,遂以真人得名,谓之高真观。”
高真观位于浚县新镇镇大屯村,占地13200平方米。观前池塘水面宽阔,清波荡漾;观内现有观门、魁星阁、元代建筑三清殿等遗址,宋元时期的遗物随处可见:经幢墩、柱础、四不像玄兽、石香炉墩、木雕龙头和历代重修高真观的碑刻。
丘处机是中国道教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高道之一,是金、元之际最着名的全真道道士。1223年成吉思汗:“赐(丘处机)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1088年丘处机在浚县大屯高真观栖身讲道,观中经幢就是当年丘处机讲经的讲经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浚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大伾山聚集佛、儒、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其中道教文化建筑有宋代的神霄宫、明代的碧霞宫、清代的吕祖祠,丘处机传道遗址高真观填补了大伾山元代文化的空缺,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以及发展当地旅游业有着特殊的价值。
2. 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
最初我也曾认为杜预说得对,可对比神话影视、 历史 文献。我发现“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这真是一个烧脑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神话与 历史 相矛盾的问题,更是 历史 与 历史 相矛盾的地方。
倒不是杜预把殷墟说成殷虚,因为左丘明记录的也是殷虚,其实这里的殷虚是通假字,通假的字正是殷墟。我们还是从商纣王的朝歌说起吧,这里面也有很多颠覆你观念的真相。很多人知道朝歌这个地方,还都是得益于大型古典神话连续剧《封神榜》。
不过,《封神榜》犯了一个发音的错误,这个错误倒不像把”耄耋(maodie)”说成“耄耋(mao)”那么严重,但依然不能让淇县人民接受。
不过之前最不能接受的应该是浚县人民,而现在最不能接受的是鹤壁开发区的人民。这个问题就连《封神榜》里的演员都把朝歌(zhaoge(朝歌(chaoge)。
《封神榜》这部电视剧影响很大,很多人都把朝歌(chaoge)当成了正宗发音。淇县人民不能接受的是,朝歌就是淇县的古称,在汉太祖时还设立了朝歌县,朝歌被定为朝歌之前就是沬邑。
那为什么之前为什么浚(xun)县人民不能接受呢?朝歌的确是淇县的古称,但商纣王的宫殿,尤其是“天子死社稷”地——鹿台并没有在淇县,而在浚县。
汉高祖刘邦在河南省鹤壁市还成立了一个县叫黎阳县,黎阳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是黎明的太阳。而朝歌又是什么意思呢?大抵是对着朝阳而歌唱。
据《淇滨文史资料》考证,商纣王的殉国地鹿台就在今天的鹤壁市淇滨开发区钜桥镇刘寨社区、王寨社区之间。
鹿台其实是个错别字,其正确用字则为廪台。廪生是廪膳生员,廪台其实就是商纣王的粮仓。明朝“嘉靖七年岁次”的石碑记载的今天钜桥镇唐庄社区原名为宫堂村,这里的宫堂就是商纣王的宫殿所在地。然而,个人认为在今天浚县卫贤镇前后公堂才是真正的商纣王的宫殿所在地。
公堂村本为宫堂村,宫堂是宫议堂的简称。我私下认为,前公堂当为前宫堂,是商纣王的办公所在地;后公堂应是后宫堂,是商纣王寝殿后宫所在地。
既然宫殿都在浚县,浚县人民不能接受“朝歌”的错误发音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在2008年之前,不要说刘寨、王寨就是整个钜桥镇也都是属于浚县,甚至来说,淇滨区的主体在2005年原本就是浚县的大赉店镇。
另外,我们一直以来有个误区,商纣王的说法并不正确。这里,我特别想补充的是,尽管我前边多次提到商纣王,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殷纣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是殷墟而不是商墟,商朝从盘庚时期就改国号为殷了。可不是盘庚爱迁都,他的老祖先都爱迁都!
商朝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可从建国以来,商朝就成为了“流浪王朝”。
他们从番开始迁,陆续从商丘(亳)迁到郑州(嚣),后来又一路向北走到了安阳。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安阳是安阳西,可不是后来的殷而是相(地名)。根据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在《西京赋》的记载,商(殷)朝前后迁都了13次,王国维将这前八后五的迁都地方逐一考证。
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商朝君主爱迁都,也并不是什么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安全、为了发展。
商王朝自盘庚至纣的都城。公元前1298年(前1319【1046+273】),盘庚从奄迁移到了老家的老家商丘,可没多久就又迁到了北蒙。
北迁的过程很曲折,贵族都不愿意,这次迁都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对贵族的控制。奄就是后来孔子的老家曲阜,而北蒙(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就在今天的安阳,被盘庚改为殷,同时也将国号改为殷。这就有意思了,殷王朝的就是殷,这就和新加坡的首都是新加坡城一样有趣。
魏国的《竹书纪年》说的是盘庚自从迁都到安阳到殷纣王自焚,这273年都没有迁都。可您一想,不对呀。《封神榜》里明明记载殷纣王的首都是朝歌呀!
《封神榜》是神话电视剧,最初源自于明朝隆庆、万历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也叫《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别看又是神话电视剧,又是神话小说,但说的朝歌是首都也不算太大的错误。
这《商周列国全传》话本最早在南宋时已形成,话本再不靠谱,也不至于编造首都吧。更何况,把朝歌定为首都,古典文献都有记载。第一段,我不是说了吗?杜甫的祖先杜预还说朝歌就是殷墟呢!真相是什么呢?
其实,将朝歌定为殷朝的都城帝辛(殷纣王)并不是第一人。《史记正义》似乎和《竹书纪年》很过去,后者说二百多年没迁都,前者说盘庚的侄子一代明君殷高宗(经常讹称为商高宗)的武丁(妇好的老公)就在南边的沬邑设立都城,还被称为武丁城,这武丁城就是后来的朝歌城。
不过武丁很快又迁回北蒙,然后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也都一次又一次地迁过来,还把沬邑改为沬都。殷纣王还对沬都进行旧城改造大升级,其规模很大,已经毗邻了城西的朝歌山。热爱游山玩水的殷纣王,在山上俯视沬都,向阳而歌,遂将沬都改为朝歌。
朝歌是殷朝的都城,后来成为了废墟,称之为殷墟也说得过去。我们经常所说的殷墟一般都是河南五阳(包括县级有十五阳)之北的安阳。
如果没有《封神榜》电视剧,也许有太多太多的人只知道殷朝的首都是安阳,殷墟是安阳,而不知道朝歌也是都城的事儿。那么问题来了,安阳与鹤壁市开发区南边(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淇县)哪个是正宗的殷墟?或者换句话来说,安阳与鹤壁市开发区南边哪个才是殷朝的首都呢?莫非殷朝有两个首都吗?
殷朝何止有两个首都,人家有四个首都好不好?正宗的首都就是安阳,安阳是名副其实的首都,而包括鹤壁南部在内的三个首都,只能算行宫陪都。
熟悉 历史 的都知道,我们 历史 有两京制、三都制、五京制什么的?其实发源最早的还属于殷朝(商朝)。在殷朝晚年设立四都,分别是国都安阳、陪都朝歌、陪都沙丘、陪都邯郸。而这种“合纵”一条线的四都制,正是殷纣王的首创,而这可不是我乱说的是。有史册记载为证。
很明显从 历史 的记载上来看,朝歌的“存在感”、“出镜率”很明显高于邯郸还有沙丘,由此可以看出朝歌的地位。也就是说这陪都也是有等级的,也是要分个一二三等的。
如果按陪都尤其是第一陪都来说,杜预所说的是殷墟是朝歌也不错,毕竟朝歌不仅是殷朝的地方而且还是第一陪都嘛!倘若把殷墟定位真正的、唯一的、正式的国度的外,那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安阳。
朝歌和安阳的关系像极了今天的斯里兰卡、德国等国家的首都和行政中心(陪都)。斯里兰卡的首都是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其行政驻地却在科伦坡。德国的首都是柏林,但他的政府所在地却是波恩。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东汉张衡《西京赋》谓,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 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 殷人称之为先公时期;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 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滋扰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关于“八迁”契居番,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考证 :契居番,是迁。昭明居迁砥石,是二迁。昭明于迁商,是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殷候(上甲微)迁于殷,又复归商丘,是六迁,七迁。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
“后五”则一般认为: 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故此,“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都徙”,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由此可见,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亳”——成汤故里,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安阳殷墟,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亡国之都。
殷墟的都城地位(一)从文献资料来看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简牍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
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可以肯定,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由以上记载来看,“殷”的地望当在今安阳一带。
另外,安阳一带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基本上均与商王及王室生活相关,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代从武丁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里可能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
1.殷墟具有都城要素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殷墟的现今范围 ,东界大致为京广铁路一线,北界在家庄、小营至秋口一线,西界以安阳钢铁公司西墙的南北延伸线为界(北辛庄以西),南界为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大致以万金渠为界), 包括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部分。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殷墟具有都城的要素。因此, 安阳殷墟遗址应为都城遗址。
2.殷墟作为都城的时问
就现阶段殷墟考古情况来看, 殷墟很有可能从盘庚时期开始建设, 殷墟文化中存在着早于武丁的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宫殿基址、墓葬及出土器物等。而殷墟都城的下限,则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更不徙都”比较一致, 直到到帝辛灭亡之时。
殷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发展的 ,其中三、四期多连续使用,帝乙、帝辛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分布也最广,居住遗址内的窖穴、灰坑密集,这说明殷末时期,在安阳一带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并没有政治中心迁移后出现的衰落、中断现象
朝歌的政治地位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则在帝辛时期,至少有朝歌、邯郸、沙丘三个离宫。《括地志》云: “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这里明言朝歌原本为“妹邑”,可能本来是一个聚落,离宫是商王武丁始建的。
发展到商代末年,朝歌的政治地位越来越凸显。武丁之后,妹邑俨然为一重要的政治中心。
从以上说法来看,庚丁、武乙、帝乙三王都曾迁都,且迁往同一地方——河北,即朝歌。这里的“徙”更像是商王往返于朝歌与另一政治中心之间,可 以看出朝歌已经逐渐超越了一般离宫,其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
除了指明某王“徙”往朝歌之外,古代文献还有不少记载,确切指明朝歌为“都”或“殷虚”。
这就可见朝歌的政治中心地位。也正由于朝歌在纣时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 于是古文献才有朝歌为“纣都”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歌的政治地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兴建之初,朝歌是作为离宫之一而存在的,到了商代末期,朝歌地位超越一般离宫,甚至被称为“纣都”,成为商政权的政治中心。
殷墟与朝歌之间的关系1.安阳殷墟与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在殷墟卜辞中,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说法。其中,占卜“王其人于商”的最多,这里的“商”似应指国都。此外,《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诫殷贵族的言辞也有“天邑商”的说法: “今尔又日: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 对此,罗振玉、王国维将“大邑商”解释为“王畿”。
同时根据《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 “殷纣之国”的范围:“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 这里的“殷纣之国”,应是指商代的王畿,孟门是今河南省辉县以西太行山的一个重要关隘,也就是说,晚商的王畿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釜水,前有黄河,后有山岭,四面都有天险。 可以推测“大邑商”或“天邑商”的范围比较广阔,安阳殷墟在王畿中心地带,而朝歌在王畿的南部,安阳殷墟和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2.安阳殷墟与朝歌的政治职能不同
根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记载,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帝乙、帝辛时期的卜人有六个,其中,第二个人到第四个人都有都有周祭卜辞。这说明,在帝乙、帝辛时期,安阳殷墟还是存在国家祭祀活动的。 安阳殷墟是一直作为主都存在的,它与朝歌有不同的职能,大体说来,安阳殷墟应该主要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它的军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越到商代末年,越显得重要。 以牧野之战为例,武王伐纣就是大战于此。纣王兵败,朝歌立即失守,由于前卫军事重镇失守、主要军事力量溃败,作为都城的安阳殷墟也就不战而灭了,整个商王朝的统治也就宣告结束。
成汤之故居——亳
当然除此之外,晚商的政治中心除了殷墟和朝歌之外,还有毫,即“成汤之故居”文献上有晚商时期的商王居“亳”的记载:
这座都城,与安阳殷墟相比较,可能只能是陪都至于盘庚所设这一陪都的具体地位如何,由于文献资料匮缺,很难论定。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 ,则似乎可以说明武乙时期再一次放弃了汤毫,由此反推,应该可以认定在盘庚与武乙之间的时期,汤毫应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
结语:晚商的都城体系应该是多个政治中心同时存在的体系,包括:殷或殷墟(即现在的安阳殷墟)、朝歌、成汤之故居。 这几个政治中心之间的关系推断如下:安阳殷墟是都城,是主要的政治中心;朝歌是晚商后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开始时为离宫,在商代末年,由于帝乙、帝辛的长期居留,是否发展为城市无从界定,但朝歌的政治地位可能已上升成为主要政治中心,被文献称为“纣都”,与此同时期的安阳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成汤之故居则可能是晚商前期盘庚至武乙时期的陪都。
因为安阳是武丁及其以后商朝宗教祭祀之重地,所以大量文物资料均出土于此,而朝歌很可能是纣王时期才成为商朝帝都的,因而考古发现相对较少,两者并不矛盾。
理由主要如下:
对于安阳殷墟就是商朝都城的这一结论,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受到中外很多分学者质疑了。
首先,如果安阳小屯村真的是都城,为何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城墙的痕迹 ?商朝人是树敌颇多,四处征战的民族,最重要的都城没有任何城墙护卫,怎么可能?!
其次,在殷墟遗址中,所有出土的甲骨卜辞都是商王武丁以后的,如果盘庚真的迁都于此,为何没有任何关于他的痕迹 ?
再者,在遗址区内,也没发现街道、宫城等大型遗址, 这与都城的性质完全不符;并且,如果说发现妇好墓的地方属于王宫,那么,一国之后为何不葬在皇陵,而是埋葬宫中,而且独此一例,实在解释不通。
如上所述,殷墟遗址是否为帝都确实存在很多疑点,那么,如果它不是都城所在,又是何地呢?
我们都知道,商朝人非常重视祭祀与占卜,因此,他们很可能在帝都附近,择一风水宝地,作为王室的陵墓区,同时也兼任祭祀祖先、神灵的重要场所。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此处会发现如此大量的甲骨卜辞,妇好等商朝统治阶层的墓葬也会在此发现。
此类例子也有很多,比如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代帝王都选择雍地(今宝鸡凤翔县)为重要的祭祀场所, 在这里,考古学家不但发现了大型祭坛,祭祀坑,也发现宫殿群(可能是帝王行宫)。
而秦都咸阳/汉长安城距离凤翔县都不算近,超过150公里,约为安阳殷墟到淇县朝歌距离(约80公里)的一倍!
可见,商朝帝王把王陵和祭祀场所建在王都以外的地区是很有可能的。
文献中对此有明确记载,比如《史记·周本纪》有:
《帝王本纪》也有:
此后的大量史书也都记载了朝歌是武丁或者帝乙之后商朝的都城。
另外,从 牧野之战的位置 (朝歌以南), 商纣王死于朝歌 ,以及商朝灭亡后 周人把主要善后工作也放在朝歌 等史实都可以看出,朝歌必为商朝末年的都城。有很多学者也表示,朝歌自武丁朝开始应该一直作为商朝的军事重镇而存在,帝辛继位后,为了向东南开拓,遂迁都于此。
故宫在北京,皇帝陵园在十三陵,或许几千年后会有傻子专家发现十三陵的废墟并宣布十三陵为北京城遗址。话说当初淇县归安阳管辖所以编 历史 时淇县不敢反驳,明明淇县是古朝歌,古都名号却被安阳抢走。而现在 历史 又在重复上演,明明古朝歌鹿台寺在淇县城西大水头村,却被鹤壁市在淇河北岸人造一鹿台,还有专家胡说高村淇水关大门朝南,现在淇滨区才是古朝歌,没了天理,淇县无论从地理到文代都很独特,先说地理,三面环水,几千年前淇县山清水秀,淇河和沧河都是水量很大的河,只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水量都很充沛,是淇县天然的护城河,淇河和沧河在淇县东南交汇并入黄河,几千年过去了黄河无数次改道,唯一不变的是古老的淇河, 历史 水路才是交通要路,诗经上大量的诗都是歌唱淇河的,再说风俗文化,淇县境内和外围大量古地名都源于殷商文化,南有牧野,比干庙,北有羑里城,境内有纣王殿村,古鹰犬城,淇水关,城内有三个海子,摘星台,鹿台阁,折胫河等等,淇县的文化还有更独特的,南边卫辉,北边安阳汤阴说话语言都带的音,比如说孩子,筷子,椅子,都读孩的,筷的,椅的偏偏中间的淇县从来不说孩的,筷的,而是孩子,筷子,椅子。就象北京的京腔京味一样。淇县是古朝歌本来无疑,但被以前的安阳说古都是安阳,鹤壁说朝歌是鹤壁一样,被争来抢去
看到有怀疑河南安阳的殷墟不是商朝都城,忍不住来答一波。其实,在清末民初时,怀疑朝歌是否为商纣王都城倒是大有人在,而安阳殷墟作为商朝都城的观点几乎是牢不可破的。但随着后来研究的深入,开始有人质疑,“盘庚迁殷”的“殷”指的是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吗?
先来说说为什么殷墟在安阳。“殷墟”一般解释为“商的都城殷的废墟”。据说公元前14世纪末,盘庚带着他的臣民从山东的曲阜来到了河南的洹河边,并建都于此。殷墟发现王陵及宫殿基址后,在王国维的《说殷》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从此,安阳的殷墟作为“盘庚迁殷”中的殷基本上被确定了下来。很多通史中也是将安阳的殷墟看作是商王朝都城。
反对者质疑的依据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①《竹书纪年》中有盘庚徙殷至纣之灭,273年未迁都,这样来说,盘庚迁都的地方就应该是朝歌。
②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盘庚时期的卜辞。
③遗址规模不够大,与偃师商城比差得太多了。并且在小屯村的殷墟遗址没有发现城墙遗址。
据此推断殷墟遗址很有可能只是单纯的王陵而非都城。所以“盘庚迁殷”的“殷”指的并不是殷墟。
这里想说一下,在殷墟也发现了80多座的建筑基址,并不是只有王陵,此外,虽然没有发现城墙遗址,但却发现了壕沟,二者的作用也是差不多的。
那么,反对者认为盘庚是把都城迁到了哪呢?有说迁都偃师的,有认为盘庚迁都郑州的,还有认为盘庚曾迁了2次。
实际上根据文献中的记载,不同时期的商王曾多次迁都,有说迁都5次的,有说共迁了8次的。比如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等等,至于着名的朝歌,据说很有可能是武丁(妇好的丈夫)迁都于此的,当时称之为“沫”。《史记》中有:“纣都朝歌,在卫州城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沫邑,殷王武丁始都也。”
商朝从商汤到商纣王经历了31个商王,前后将近600年。期间迁都频繁,一座都城可能兴了废、废了兴也不是不可能。在殷墟也并未发现商纣王墓,所以,朝歌肯定是商纣王的都城。而殷墟,确实是有很多人认为它很可能仅仅是商王朝的王陵。
甲骨文明确记载,商朝的首都叫“大邑商”,即今天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
商朝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一个首都不见城墙的中央王朝 那么怎样保卫首都呢?就是在首都周围建卫星城,形成城市群。本题中提到的朝歌就是卫星城,卫星城有好几个,所以朝歌既不是首都也不是陪都。
大邑商周围打猎的地方叫“殷原”,商朝人把自己的国家叫商朝,从来不叫殷朝。周武王灭商后,把商朝叫殷朝,把商朝人叫殷人。用“殷原”的“殷”指代首都大邑商,实际上是对商朝首都的污蔑,就像今天把某一个城市称为“大屯子”。
商纣王是商王最后一位人皇,都城再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淇县,要说为什么殷墟再安阳。
那就要回到商汤时期,商朝祖先是契,契是唐尧的弟弟。
而契则受封于商,而契的受封地就是今天的商丘, 史料中记载自契到商汤八迁, 商汤所在的商地是夏朝的方国,因夏桀残暴,商汤所在的商国开始崛起,再鸣条之战后打败了夏朝将夏桀流放到了南巢。
商汤因建立了商朝,再他去世后得到了商太祖的庙号,不过商汤的儿子由于早逝没能登基,故而商汤的孙子外丙即位,居住再商丘,外丙死后仲壬即位居住再商丘。
外丙死后太甲即位,不过也有 伊尹放太甲于桐的说法,太甲即位二十年后去世,太甲去世沃丁即位,沃丁居住再毫。
沃丁去世后小庚即位,居住再毫(今商丘),小甲、雍已、大戊都在毫即位,大戊时期因商道复兴,太戊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商中宗。
太戊之后仲丁由毫(商丘)迁至嚣(郑州西北地区)仲丁之后外壬也在嚣即位,河亶即位后将都城由嚣迁至相(今河南安阳西部)。
河亶甲去世祖乙即位,将都城由相(安阳西部)迁至耿,(耿另一说为邢,邢的地名为今天的河北邢台),还有两种说法是一个是山西,一个是河南温县,存在争议,祖乙又将都城从耿迁至庇(山东郓城,范县东南部)。
祖幸、沃甲、祖丁、南庚国都都在庇,南庚三年由庇迁于奄(山东曲皋),盘庚再奄即位,十四年将国都迁于北蒙(今安阳小屯村)
盘庚之后的小辛、小丁、武丁、祖庚、祖甲、冯辛、庚丁、武乙国都都是在殷(安阳),武乙三年将国都迁至于河北。
文丁即位后将国都沬(河南朝歌)归于殷都,文丁死后帝乙即位国都再安阳,帝乙死后帝辛即位(就是商纣王)纣王将国都迁至朝歌,朝歌也称了商朝最后的国都。
安阳殷墟则是盘庚、武丁在这里定都,武丁的王后就是妇好,妇好也是 历史 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将军,这就是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由来。
商朝一直在来回迁都直到盘庚在位时才将国都稳定下来。
封神榜里比干被摘心走到卫辉比干庙死去的,看似故事,其实你去实地看看就知道了,其实就是一脚油门几分钟的事,比干庙离朝歌城摘星台特别近,离朝阳宫,酒池肉林,鹿台,云梦山,古灵山等都特别近 ,其实就是在宫殿里干部受了重型,返家途中不治身亡,当时没有 汽车 也就是抬着或板车拉着,因为当时 社会 牲畜拉车是非常奢侈的事,估计连车都没有,何况是落难官员。古书山海经里记载的卫州东北,就是朝歌。至于殷墟那是宗庙或陵墓,因为深埋地下所以保存的较好。包括周围的在卫辉古城出土的着名古书典籍竹书纪年,中国编年史就是以它修订纠偏的。
商朝应该是历朝历代中迁都最多的一个朝代了。战国时期的古籍 《世本·居篇》记载,商朝“先八后五”迁都,意思是成汤灭夏之前八次迁都,灭夏之后五次迁都。
商朝的武乙在此建陪都,称为朝歌。武王克殷时,帝辛在朝歌郊外的牧野迎战而被击败,商朝灭亡。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把原殷商王畿地区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东部为鄘(浚,拼音:Xùn)。康叔被封于卫国,定都于朝歌城数百年。汉代置朝歌县;西晋八王之乱中朝歌仍扮演一定角色;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就几十公里距离,当时的国都很大,商朝比周朝先进繁华的多。商朝实际是中国文明一个顶峰,周朝突然没落了,到了汉朝中期才又恢复到商朝那种文明程度,然后到三国又突然没落,一直到唐朝才又恢复到商朝那种水准。
3. 大屯的起源
大屯是北宋军队的辎重地。宋人第一次北伐,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要经过这里,历史上的着名将领杨业,当时是赵光义的侍卫官,很可能也来过这里……
大屯与洼里乡在明清两朝是大兴县的管辖区域。北京当时又称顺天府,下辖两县。以南北中轴线为界,以西,到西山,称宛平;以东,到通县,叫大兴。明清两朝的大兴县衙署在今天的大兴胡同,东城区公安分局的所在地,可惜,早已拆除建楼了。但是,县衙对面的城隍庙依然完整,我还记得那里的一幅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1935年,大兴县治迁徙出京,其所管辖的范围,只在北京南郊附近,属于当时的河北省,与北京无关。在相当于大屯与洼里乡的位置,以小关和羊坊的连线为界, 1947年的北平市图,其东,称郊八区;其西,称郊七区。1958年,划归到朝阳区管辖。
据说,大屯在历史上是囤积粮食的地方,是北宋军队的辎重地。宋人北伐,第一次是在公元 979年,先期很顺利,在幽州北部的高粱河发生激战,辽军退走。但是辽人的增援部队很快赶来,战斗在夜间继续进行,增援的辽兵有数万人,士兵的每人手里都握有两枝火把,通过火把,使士兵的人数仿佛增加了一倍,宋军大吃一惊,首先在心理上崩溃了。宋军的统帅太宗赵光义连夜遁逃。这次北伐,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北宋的部队都经过这里,历史上的着名将领杨继业,也就是传说中的老令公,当时是赵光义的侍卫官,很可能也来过这里。
大屯村至今还有太清观,竖过一方石碑,碑文便是陈循撰写的。查阅《明史》,这是一位力主抗击瓦剌的重要人物。据载,英宗被掠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惶乱,不知所措。有人主张南迁。于谦那时是兵部侍郎,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支持于谦,是有功于社稷的。陈循后来做到太子太傅,华盖殿兼文渊阁大学士。
大屯乡辖村之一为曹八里村,明代称曹八屯。《日下旧闻考》记述,在这个村中,有一座慈救寺,距德胜门“八里许”,修建者是一个姓曹的内官。二者合一,便出现了这样的名字。曹八里之南是大都的北部残垣。元时,大都又称汗八里,在突厥语中是大汗之城的意思。大都虽然阔大,但是,它的城垣却是黄土夯筑的。为了防止雨水侵蚀,每年夏季都要用苇排把城垣包裹起来,有一位叫张昱的人在《辇下曲》咏道:“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咤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大概正是这个原因,大都的城垣才得以保存。
http://bj.people.com.cn/GB/14575/2209763.html
4. 大屯村的介绍
大屯村位置,大屯属于河南鹤壁浚县最边的一个组合村子,他在三个市的交接之处,南有新乡市延津县南皮村.西有安阳市滑县《最有名的道口烧鸡》位于省道旁边交通便利。
5. 鹤壁包括哪几个乡镇请写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淇县,浚县。各包括几个乡镇,以及各个乡镇的名字。
截至2019年6月,鹤壁20个乡镇。
截至2019年6月,鹤壁市现辖2县(浚县、淇县)、3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1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1)浚县辖:善堂镇、王庄镇、屯子镇、白寺乡、卫贤镇、小河镇、新镇镇,黎阳街道办事处、浚州街道办事处、卫溪街道办事处、伾山街道办事处;
(2)淇县辖:西岗镇、北阳镇、高村镇、庙口镇、黄洞乡,朝歌街道办事处、桥盟街道办事处、卫都街道办事处、灵山街道办事处;
(3)淇滨区:大河涧乡、上峪乡、大赉店镇、钜桥镇,金山街道办事处、黎阳路街道办事处、九州路街道办事处、长江路街道办事处;
(4)山城区辖:鹿楼乡、石林镇,红旗街道办事处、山城路街道办事处、汤河街道办事处、长风中路街道办事处、鹿楼街道办事处;
(5)鹤山区:鹤壁集镇、姬家山乡,中山路街道办事处、中山北路街道办事处、鹤山街街道办事处、九矿广场街道办事处。
(5)浚县大屯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鹤壁市的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
1953 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4 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
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
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
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
1960年10月 —1961年11月,汤阴县曾一度划归鹤壁市(后划归安阳)。
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镇,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山城区。
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
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区,淇滨区已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6. 大屯乡的历史文化
大屯镇地域广阔、民风醇厚、历史悠久。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深县第十八区,1949年属十二区,1953年设陈家口乡、张家屯乡、半壁店乡、北土路口乡、耿庄乡、北尚庄乡,属六区和八区。1956年,撤区合并为张屯乡和土路口乡。1958年撤乡属王家井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大屯人民公社和土路口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大屯乡和土路口乡,1996年土路口乡、大屯乡合并为大屯乡,2010年3月,大屯乡撤乡建镇。
7. 大屯镇的历史沿革
1956年撤区建乡,1958年改王屯公社,1963年更名为大屯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薛庄、龙山集、韩庄、刘庄、展营、赵真屯、东头、前西、前东、后排、葛行、高行、宋庄、前游屯、后游屯、屈屯、王屯、谷庄、王茂占、刘占、韩屯、店子、宋占、李楼、张街、丁咀、彭庄、乔占、杨庄、任庄、铁炉占、胡窑、棒张占、东王庄、西王庄、南孟、北孟、南元、夏营、刘岗40个村委会。2000年,撤销大屯乡,设立大屯镇 。
8. 大屯海的由来及作用
大屯海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湖,以前,身居大山中的云南人很少有人见过大海,所以都把大一点的湖泊称为海,如长桥海、三角海、阳宗海以及洱海,其实这些都是湖。大屯海属岩溶湖泊地貌,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喜山运动,是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湖泊。大屯海除灌溉耕地外,还承担着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历史上,大屯海曾经是个旧重要的经济运输通道。大屯海与蒙自县境内的长桥海相连,滇越铁路通车后,由铁路运往个旧的物资到达蒙自碧色寨车站后,就由牛车搬运至长桥海边,装船转运大屯海抵达大屯,物资上岸后再由马帮经白沙冲古驿道驮运到个旧及老厂、松矿、卡房等矿山。其运输的物资主要是煤炭、粮食、木材、布匹、盐、纸、糖等,以及其它生活用品,一时运不走的货物,便存放在海边的货仓里。同样,个旧的一部分大锡也是由马帮驮运到大屯海边装船,从“海上”运抵碧色寨车站上火车出口。在大屯海水上运输鼎盛时期,每天在海边等候的牛车达500多辆,载重5000千克的大木船也多达50余艘,从早到晚,木船扬帆穿梭在10里海面上,那壮观的运输场面直到1921年个旧至碧色寨段铁路建成通车后才逐渐结束。
大屯海中央有一座建于清光绪13年(1887年)的龙王阁。龙王阁共两层,一楼为四方造型,墙体全部用细琢石头镶砌,以防海水渗透,二楼为六角型,用木头支护,石砌墙体,尖顶翘檐,四面临水,在茫茫的海水中,显得格外的耀眼。特别是在每天的清晨,人们透过海面上薄薄的晨雾朝龙王阁望去,龙王阁就像海市蜃楼一样。龙王阁四面环水,游人登临须泛舟摆渡,登楼推窗眺望,四周波光粼粼,海风扑面。
为较好地解决大屯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2003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市投入资金4699万元人民币,对大屯海进行除险加固。日前,大屯海除险加固工程通过了省、州、市的验收,大屯海的总库容量提高到5520万方,成为我市最大的一座水库,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大屯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大屯海通过除险加固后,大坝已成为一条极富魅力的滨海大道,小汽车在大坝上穿梭,游人迎着海风在大坝上漫步,海中的片片湿地?栖息着成群的侯鸟?它们不时翱翔在空中?点缀着大屯海的美丽。2005年,大屯海被纳入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大屯海,将在未来的滇南中心城市中,增添一道富有都市浪漫情调而又令人陶醉的海滨风光。
每年,大屯海龙王阁都要举行3次庙会,且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被保留下来,每年春节的“观音会”,求世间无灾无难,吉利平安;农历二月二日的“龙抬头会”,祭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端午节的“放生会”,老百姓将在市场上买的和自家养的鱼、虾等与粽子一起投进大屯海,希望大屯海年年有鱼,人们户户粮食满仓。每到庙会这天,龙王阁便成了大屯最热闹的地方。上百条船从四面八方驶向龙王阁,人们在阁内卖各种小吃,敲锣打鼓表演各种文艺节目,演奏古老的洞经音乐,直到夜深,人们才喊着,唱着离开龙王阁。这时,无数支火把跳动在海面上,成为难得一见的美丽景观。
但是水质已经污染严重,据国家标准,砷超标近100倍,昔日的风景己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