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风声鹤唳描写哪个历史人物

风声鹤唳描写哪个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3-02-11 09:03:46

A.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苻坚。

“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补语。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寓意

乐观的人们在面对挫折时,其冷静达观的心态值得赞赏和学习;而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其惊慌失措、缺乏判断力的心态也值得引以为鉴。苻坚就是一个在遭遇挫折时无法以正确心态来面对的典型例子。他在遭遇败仗幸运地逃脱之后,原本可以选择搜集散兵游勇、安营扎寨,在辨清形势后权衡自己的实力,来作出下一步的决定。

然而他却在逃脱的路上就已经失去了直面挫折的信念,甚至连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敌人的声音,连冷静的判断力都已经失去了,这才是苻坚后来一败涂地,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B.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故事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苻坚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阵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阻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篾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C. 江郎才尽 投笔从戎 马革裹尸 指鹿为马 风声鹤唳 暗度陈仓涉及的历史人物

江郎才尽——江淹——出处《南史·江淹传》
投笔从戎——班超——出处《后汉书·班超传》
马革裹尸——马援——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指鹿为马——赵高、秦二世胡亥、众大臣——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风声鹤唳——苻坚、谢玄——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
暗度陈仓——韩信、刘邦——《史记·高祖本纪》

D. 入木三分,风声鹤唳,闻鸡起舞,投鞭断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什么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投鞭断流 苻坚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该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着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E. 风声鹤唳,三顾茅庐,破釜沉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各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风声鹤唳: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溃败后,一路听到刮风声和鹤叫声,十分不安。形容失败使得人心惶惶。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前,刘表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地方拜访了三次,终于请得诸葛亮的事迹。现在多用于某人求贤若渴。

破釜沉舟:秦末农民起义,项羽率领一支部队渡过黄河,支援赵国起义军。项羽在部队过河后,将所有锅子砸破,所有渡船凿沉,表示切断后路、决一死战的决心,结果将士个个以一当十,大破秦军主力。现用于表示勇往直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率三十六名随从出使西域南道,在鄯善国受到热情接待。但由于匈奴使者从中作梗,鄯善王有意疏远汉使。班超见势急,激励众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惟有出其不意,攻杀匈奴使者,才能转危为安。当夜大风,班超一行夜袭匈奴使者营帐,斩杀来使,迫使鄯善王归附汉朝。现用以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难以获得成功。

F.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苻坚。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国君,在淝水之战的时候,亲自率兵打仗,意图攻下东晋;两军对峙淝水两岸,谢玄的兵力不如苻坚,假说要渡过淝水和秦军决战,请苻坚军队后退;苻坚轻信了谢玄的话,命军队后退,结果秦军误以为前方打了败仗,自乱阵脚,路上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赶来了。

风声鹤唳的出处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谢玄传》,原文如下: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译文: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风声鹤唳的故事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苻坚。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G. 韦编三绝和风声鹤唳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韦编三绝:孔子 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风声鹤唳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H. 中流击楫,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是哪个朝代的,相关人物有哪些

中流击楫:晋朝,祖逖。

东山再起:晋朝,谢安。

风声鹤唳:晋朝,谢玄、苻坚。

投鞭断流:晋朝,苻坚。

草木皆兵:晋朝,苻坚。

I. 风声鹤唳相关人物

淝水之战。 算是个以少胜多的战役。

投鞭断流(苻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和谢玄)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大举南侵,谢安委谢玄为前锋都督,在寿阳(含寿县)城外以八万兵力,强渡淝水,击败号称百万的秦军,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苻坚、苻融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疑为晋兵;败逃时,听到见声鹤唳,亦以为晋之追兵。由此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

J.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说的是谁,有什么典故

说的是东晋时期的苻坚。当时苻坚讨伐东晋失败,八十万大军溃败,他手下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的叫声,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快到了,昼夜不敢停歇,拼命逃,饿死、冻死了一大批人。

兵败以后,苻坚率领的80万大军拼命逃跑,根本不管队友的死活。在逃跑过程中,他们总是把野外的风声和鹤的叫声当做是东晋军队发出的声音,看野外那些草里面都像是埋伏了士兵一样。他们根本不敢停歇,一路闷头跑,这也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

与风声鹤唳描写哪个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