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反派终究死于话多!蜀国魏延谋反到底败在了哪里
周瑜曾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世人无不为其惋惜,如果魏延死前也大吼一声:"既生文长,何生孔明?"世人又不知该做何感想?魏延作为蜀国的猛将之一,他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为蜀汉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魏延没有死在枪林箭雨的战场上,却亡在了战友背后挥起的刀下,可悲!可叹!!
魏延的悲惨命运,从他结识诸葛亮那刻起就拉开了帷幕,诸葛亮的用人逻辑决定了魏延的人生结局。
诸葛亮死后拉着魏延共赴黄泉,你在地下面见大汉二十四代先帝时该如何交代?
始终没有搞明白一件事,诸葛亮死后拉着魏延共赴黄泉,他在地下面见大汉二十四代先帝时,对"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该如何解释?
说不完的三国,道不尽的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流眼泪,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古人,都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以传承文化。反思古人,做好自己,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贰’ 历史上有哪些人是因为“话多”而没有好下场的
贺若弼话多。
打南朝陈后,隋文帝以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早在贺若弼年轻的时候,他爹贺若敦(贺若是复姓)临死前就告诉他:我因话多招惹祸端,你千万不能学我啊!为了让贺若弼记住这句箴言,贺若敦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破,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叁’ 明朝的刘伯温被称为活诸葛,为什么最后还是死于非命,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
刘伯温被称为活诸葛,在元末乱世之时投到朱元璋帐下,并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勋,但是最后依然是没有善终。
刘伯温很痛快的回答三人都不是做丞相的料。但是问题还没有结束。朱元璋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既然他们都不行,那就只有你能当丞相了。
最后一个陷阱,刘伯温陷进去了。“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
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抬高自己的同时,还不忘贬低其他人,更是隐喻朝中有恶人。
从此以后,朱元璋不再信任刘伯温,并且不久之后刘伯温被朱元璋赶出了京城。
‘肆’ 历史上有哪些死于话多的典型人物
1.魏明帝不爱毛皇后了,因为他有了新欢,西平郭夫人。
魏明帝带着郭夫人去公园玩,玩得很开心。
中途,郭夫人问,要不然把皇后叫来吧,不然她知道会不开心。
魏明帝:她?她算了吧她!
随即明令所有人不得将他和郭夫人单独去公园玩这件事泄露出去。然而第二天,毛皇后刚一见到魏明帝,就酸溜溜地问:昨天在北园玩得开心不?
魏明帝听罢,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当时就炸毛了:我玩个蛋!!!
杀泄密者十余人。
毛皇后也被赐死,谥曰“悼”。
2.吴国大将军马茂原来是魏国钟离县县委书记,后来投降吴国,任征西将军。赤乌八年,密谋在玩射击游戏的时候顺便干掉吴国国家主席孙权先生,与魏国来个里应外合。然而不知道是谁说漏了嘴,孙权震怒,杀其党羽,诛其九族。
3.王世充是个话唠,每回听朝都哔哔叨叨。
他教育大家要团结友善,严肃简单。并强调工作的重要性,虽然他不知道具体咋办,但还是要强调,反过来调过去,就那几句。
由于他精力十分充沛,所以总是能把左右烦得够够的。
殷勤诲谕,言词重复,千端万绪,侍卫之人不胜倦弊,百司奏事,疲于听受。
于是御史大夫苏良提了一个良好的建议:陛下你话太多了,能不能这样,有些话咱意思表达到了就行了,不用用十几种表达方法重复表达,行不?
王世充:……
虽然默然不应,但其实王世充这是暗暗发誓一定要改掉这个臭毛病,可惜就是改不了。这导致在他的朝廷混,真的很惨。
一年后,李世民长驱直入,将王世充生擒。这不能说是话多导致的,但王世充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是王世充话多导致的。
4.贺若弼话多。
打南朝陈后,隋文帝以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
贺若弼放言:杨素这种人都能当右仆射,高颎更搞笑,我还不知道他?我不知道这俩货有什么资格当宰相!
隋文帝:你什么意思?
贺若弼:高颎,我认识,老友了;杨素,我小舅子,更熟悉。这两人什么水平,我能不知道么?
太嚣张了!诸臣奏请处贺若弼死刑。隋文帝没答应,仅除名为民。贺若弼认为这属于人生的大不幸,不过不久后,隋文帝念在他有功,所以又恢复了他的爵位。
然而,几年后的新皇帝杨广同学,就不是那么好说话了。
杨广好大喜功,造了个大帐篷,很大,能容纳千人。贺若弼等人私下议论说这也太奢侈了。显然这属于比较正常的嚼舌,却因为碰到了杨广这样的皇帝而遭遇了死刑。早在贺若弼年轻的时候,他爹贺若敦(贺若是复姓)临死前就告诉他:我因话多招惹祸端,你千万不能学我啊!
为了让贺若弼记住这句箴言,贺若敦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破,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5.下面我要分享一下长者的人生经验。
朱克敬《瞑庵杂识》:
(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历经干隆、嘉庆、道光三朝不倒,晚年宠遇日隆,道光十五年去世时,皇帝亲自吊丧,谥号文正。他在世的时候,门生向他请教为何能够历经风雨而不倒,还能有这么多的荣誉。
他给出了他的答案——多磕头,少说话。
‘伍’ 什么人死于话多的原句
般死于话多的是电影反派BOSS。明明可以杀死主角的时候,非要唠叨半天,结果被主角反杀。
魏明帝不爱毛皇后了,因为他有了新欢,西平郭夫人。
魏明帝带着郭夫人去公园玩,玩得很开心。
中途,郭夫人问,要不然把皇后叫来吧,不然她知道会不开心。
魏明帝:随即明令所有人不得将他和郭夫人单独去公园玩这件事泄露出去。然而第二天,毛皇后刚一见到魏明帝,就酸溜溜地问:昨天在北园玩得开心,魏明帝听罢,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当时就炸毛了:我玩个蛋杀泄密者十余人。毛皇后也被赐死,谥曰“悼”。
‘陆’ 历史上因多说话或说错话而丧命的人都有谁,可否详细说一下
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
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
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杨修屡次言语冒犯曹操,控制不住说话的欲望,最终祸从口出。历史上,曹操借着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四十四岁。
(6)历史上哪个人死于话多扩展阅读: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他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从才智方面来说,杨修的确满腹才气,学识出众,他能准确揣摩曹操的心理,并加以分析,判断,并根据情况迅速采取行动。但杨修虽有才,却忽略了曹操是一代枭雄。
曹操的心理、行为岂能轻易让他人猜度,杨修正犯了曹操的大忌。只能说杨修的聪明用的不是地方,聪明反被聪明误,君心难测,他是封建君主用来树威的牺牲品。
‘柒’ 有哪些经典的“反派死于话多”
你一定会对这样的场景十分熟悉: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高潮部分,最终大BOSS手拿武器对准躺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主角。他/她/它(当然)并没有立即终结主角,而是(如你所想地)侃侃而谈:“想当年,我可是……”这段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洋洋洒洒,足以写下一篇八百字作文。等等,只听“砰!”的一声——大BOSS(如你所想地)被主角干掉了。
大BOSS常常在占尽优势的时候对主角“话太多”。在说这段剖析自己内心世界的话时,他们给了主角足够的时间准备“逆袭”,而潜台词就是:“主角你在干啥?我都说的口干舌燥了,还不来干掉我?”于是主角愉快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嗯,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些坏人、大BOSS,总是功败垂成,最后死于自己太话痨呢?
嗯,那一定挺疼的……
剧情要求,主角光环不能始终无敌
首先,在影视作品里很显然这事儿得问编剧跟导演啊!这可都是编剧和导演弄出来的鬼把戏。一方面,作为正面角色,主人公做事儿不能太顺利,主角光环只能在关键时刻用一用,如果全程都是无敌效果,那还有什么看头啊?估计这样的片子只能吸引吸引小学三年级以下的观众了——现在的动画片儿都不太这么演了好嘛。
反过来,坏人也不能太厉害,他可以一直都占据优势、占据主动,但最后必须被主人公给干掉。你要是让坏人一路占尽优势,最后把主人公给干掉了,观众也不答应啊。就算是观众答应了,你不给个正面的光明的结尾,也有些人要跟你急啊。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来源于生活。时间是最好的编剧,现实世界才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伟大的戏剧。在这部漫长而丰饶的现实大戏里,坏人死于话多的情况,真的会出现。
真实的坏人也死于“话太多”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科学调查组创始人雷斯勒写过一本很着名的书,叫《FBI心理分析术》,详细记录了自己为FBI工作的过程和细节。他提到,自己曾经跟上世纪70年代纽约一个着名的连环杀手大卫·柏克威兹(David Berkowitz),做过深入的谈话。这个柏克威兹很厉害,他自称“山姆之子”,总是在深夜伏击正在亲热的情侣。而且还很高调地给当地媒体写信,讲述自己的故事。截止到被捕的时候,他一共杀死了6个人,击伤7人。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山姆之子”,真名叫作大卫·柏克威兹,他专门狙杀约会中的情侣,往往隐藏在小暗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他却告诉雷斯勒一个此前所有心理学家、刑侦专家,估计连大长脸儿夏洛克都没有注意到过的信息:兇手在行兇之后,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到案发现场。很快,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现象后来被运用到刑侦工作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看一些刑侦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警方在勘查案发现场的时候,在围观的人群中发现了形迹可疑者,这个时候嫌疑人一定会拔腿狂奔,警察则一定会紧紧追赶。而且这一追捕行动一定会失败:不是被嫌疑人跑掉,就是突然暴毙,看一眼进度条就什么都明白了。
美国小说家帕拉尼克在名作《肠子》里也提到过这样的桥段,警探会在谋杀弃尸的现场藏一个麦克风,然后监听这里的情况。因为几乎所有的兇手都会回来跟受害者说话。所有人都有倾诉的需求,而杀人者只能与那个被杀死的,也就是永远都不可能出卖他的人分享自己的罪行。
可是,匪徒为什么要去多这么一嘴呢?他难道不能像个北欧人一样保持沉默吗?如果进入了心理学的范畴,一切都变得好理解了。
为啥坏人总是喋喋不休?
消解认知失调
行兇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跟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比如我们会有一个基本认识:“杀人是不对的”。行兇者在做这件不对的事情,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犯罪是错误的。所以,他必须要通过将杀人行为“合理化”来实现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行兇者会找各种借口来获取自己犯罪的正当性,最终说服自己放下良心的包袱,告诉自己“他就是该杀”。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电影中的最经典表现来自《黑客帝国》。在片中,史密斯要毁灭人类的理由如此充分:“你们人类一直以为你们自己是哺乳动物,其实你们不是。地球上没有哪种哺乳动物像你们这样生存:每到一处,尽力耗尽那里的资源,榨干那里的财富,直至那里一无所有,然后和那块地方一起死掉。你们人类繁衍的唯一方式就是换一块地方,重新掠夺。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像你们这样生存——病毒。你们人类是地球的瘟疫和灾难,而我们——电脑——是解药。”
Ouch!《黑客帝国》大BOSS史密斯被干掉。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坏蛋为什么总在控制大局,只需再动一下手指就能大获全胜的情况下,突然变得喋喋不休。其实,他就是为了消除自己作恶时由于内化的道德和外显的行为不相符而产生的认知失调。通过不停地说给自己和别人听,来达到所谓的“认知失调消解”。
不过,这套理论有一个缺陷,坏蛋要想达成“认知失调消解”,自己在心里默默调节消解不就好了嘛,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呢?这里就牵扯到心理学的另一个机制:通过获得外部反馈,而提升自我评价。
提升自我评价
从原理上来说,提升自我评价有两个途径: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感。这两个途径都迫使坏蛋们不停地说话。
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就是强调“我有我可以”。比如你面前有一堆砖,你来要搬它,可你怎么知道自己搬得动它呢?根据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你以前成功地搬过砖、你看过体力跟你差不多的人成功地搬砖、有别人或者你自己来现场分析一下你能搬动砖的十大原因、开一个搬砖动员大会、把砖放在你熟悉的环境里搬,这些因素都能让你觉得自己离优秀的搬砖工更近了一步。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让人感觉异常良好。坏人也是人,也有人的优点和缺点,要遵循人类共有的心理规律。把众人眼中威风凛凛的正义化身踩在脚下,恶棍们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一边回顾自己“光辉”的历史,一边叙述自己“天才”的计谋;一边夸耀自己超凡的实力,一边肯定自己胜利的必然——自我效能感简直要爆棚了。然而这还不够,独角戏不够精彩,一定要有一个配角,甚至一批观众才能让个体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感。
实际上,在人类犯罪史上确实有罪犯真的在用极端的方式获得自我效能感,鼎鼎大名的“黄道十二宫”杀手,就曾炫耀性地主动寄给当地报社一些自己编写的密文,而其中的“340密文”的谜底至今仍未揭晓。
而社会认同感说的是人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群体,并且通过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获得价值和情感意义。对于影视剧中的大坏蛋,在毕生追求的野心即将实现之际,不把这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全盘托出以便让世人知道自己才是名符其实的头号恶棍?这无异于锦衣夜行,实在会让人太失落了。而这种自我标榜为头号恶棍的做法,本身也是社会认同感极端化的表现。
虽然在《钢铁侠3》电影中只是一个傀儡,不过满大人的噱头还是搞得很好的。
有限认知:给坏人的会心一击
以上的心理动机导致了坏人总是陷入话痨综合征而难以自拔。而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仍然悄悄潜伏在草丛中,随时准备跃出来,给他致命一击。这就是每次都能让主角绝境翻盘,逆袭反杀的最好帮手: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
人的认知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当我们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时,不在我们关注范围内的信息很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进入我们的认知加工环节,从而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斯做过一项实验,在向观众播放视频的时候,让一个合作者扮成大猩猩从人群前面走过。至少有一半人会注意不到大猩猩的出现。可以想见,当坏人专注于向已经被打倒在地动弹不得的主人公倾诉,以获得自我满足的时候,他是无法注意到后者行为、姿态和情绪上的变化细节的。逆袭的线索,就这样被忽视了。
坏人,就这样死于他的喋喋不休。由此可见,言多必失、沉默是金这样的古律,至少在电影当中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位敦厚长者的谆谆教诲:一定要闷声才能发大财啊!
‘捌’ 历史上因多话而死的臣子
1比干,劝谏后商王纣听信妲己的意见将比干剜心,还有说法是妲己将其心烹食。
2杨继盛,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三十二年弹劾当朝首付严嵩,严嵩假传圣旨,杨继盛被抓入诏狱,(一种特殊的监狱,由锦衣卫看守)杖一百,拒绝友人所赠的药物,股肉感染,在狱中去世(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狱中被毒打致死)
3杨涟,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三十五年进士,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四年联合上疏劾魏忠贤
,(当朝阉臣)被捕入狱,(也是诏狱)后被魏忠贤的走狗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用铁钉钉入头部致死,受尽折磨,宁死不屈,后崇祯皇帝为其平反,谥号“文忠”(文官中谥号排第二,第一是“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