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历史的答题技巧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当然首先你要对历史知识点想当的熟悉,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 方法 : ①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②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③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3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4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5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A、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 、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例: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B、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例:文艺复兴的影响(见上课笔记)
7国际化分析
: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例: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8转化分析
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例: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9学科交叉分析
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例: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贰’ 历史主观题最常用考点
-善于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现在很多同学手头有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有现成的专题复习提纲、专题详解等,但是经过别人的手整理归纳的知识,好比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形式好看,食用方便,但就是营养破坏、流失严重。如果完全依赖这种食品,不仅得不到全面均衡的营养,甚至会导致消化功能的退化。自己动手归纳知识点,看起来比阅读现成资料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动手的过程就是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同学们可以根据学校的进度,各自的能力,进行各种规模和层次的专题整理。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例,宏观地讲,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世界格局的演变和民族解放斗争”等角度,构建世界历史的知识结构;微观地讲,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可以从“开始形成:条件——时间——表现——影响;初步形成:条件——时间——表现——影响;最终形成:条件——时间——表现——影响”去整理和复习。相信经过这样的梳理,同学们会形成有关世界近现代史的较为清晰的脉络。
-适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有些同学习惯于题海战术,做了很多题,效果却并不明显。须知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只有熟悉课本,掌握规律,有的放矢,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以不变应万变。很多同学反映课本看了很多遍就是记不住,那么利用做题来记课本知识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一套题做完了,不要急于对答案,而是针对不会的和拿不准的题翻阅课本对照。由于带着问题去看,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时就会对相关的知识点记忆深刻,往往看一两遍就记住了。另外,订正试题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其中“知其所以不然”可能最为重要。但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耽误时间,其实盲目地做十套考题都不如做一套密切结合课本、举一反三的考题效果好。
“适度”还包括精选题型。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同学的历史考试第二卷(即主观题)的得分较低,这与大家平时的训练习惯有关。同学们在做历史试题时,往往只做选择题,而对于主观题的解答,一是觉得太难,无从下手,二是觉得太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同学习惯于看一下答案就了事。希望大家在寒假的复习中,坚持独立完成主观题的解答。建议大家先找题干中的关键词,然后针对问题理清思路,填充知识,独立形成答案,再和参考答案核对校正,最后总结回答此类问题的规律,这样就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回答主观题的方法。
另外,上海历史高考的命题历来比较灵活,而且每年都有创新,都有亮点,建议大家要根据最新的高考试题选择典型性试题,即与高考命题尽量靠拢。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有一种新的考核同学思维层次性的题型(第36题),特别提醒同学们应当仔细分析,从题目去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参考答案中体会高考“怎么答”。通过适度和适量的练习,巩固、深化乃至活化所学知识,逐步培养迅速准确地审清题意、抓住题眼、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应试能力。
万能句是没有的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万能格式的确有 比如。
评述类:先述后评 述作者的观点(概括)下结论(你的评判)再评论(史论结合) 。认识类:(原因)为什么(内容)是什么(作用)怎么样【分积极和局限两方面】。
绝大部分历史主观题会以材料为载体。
给出的材料以《全球通史》之类的有名的史书或不同于考生所用的版本的教材为多。文字或图片都有可能,近几年图片材料的比重在增加。
设置的问题有以下几类。一为“阅读材料,说说。
.?”式的,就直接可以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加以概括即可。这是考你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为直接提问关于材料所述事件的基本知识,如“该事件发生在何时|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或“其实质是什么?”这就考你对书本的熟悉程度和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了。一般对考前好好复习了的学生来说不是难题。
前两类分值不会很高。另一类题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
。.”,这类题不难,但容易漏答要点。
做这类题最好先在材料中找出有关内容(一般材料中的答案都很明显)加以概括(如果概括能力不行的就别懒,都抄上总不会错),在联系书本知识分点作答。这类题分值较高。
还有就是“联系现在。
的状况谈谈你对。.的理解”,从材料转向现实(通常是联系时政热点)。
这类题对很多学生来说难答,不知怎么下手,或者写了很多都没答到计分点上。这就要回到材料,联系时政,对出题者的心理有深入的揣摩,找准方向再答。
这样的题一般只要打方向正确了,很容易得分。切忌一看到题就迅速凭感觉写,很容易“离题”。
以上是我对答主观题的一点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历史的话,首先40的材料题你需要学会分层化知识点,因为答题很大程度上是要与材料紧密结合的。
其次你要多答一些知识点,多层次的,政治经济思想国家政策国内国际等等,思维发散越多越好。语言不一定要优美,最重要的是抓住得分点,可能就那么几个字,所以写了得分点以后不一定还要写太多话,毕竟文综写的时间是很有限的41观点题的话,你的论点一定要和材料紧密关联,就和语文议论文一样。
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尽管放心大胆提,只要和材料有关联即可,当然要注重史论结合,多一些相关的史料能够证明。选做题的话选你最擅长的或者挑你看起来最容易的一个,选择比较多一般没太大事政治的话大题目肯定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这四本书里都会有一个相关大题的题目。
可能是整个板块的知识(如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要你解答,或许是板块中的某个特别知识点问你(如利用真理的相关知识),所以相关知识一定要记牢。如果想提升把握,你可以背一些相关的模板,一般按照模板回答问题总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的。
考后考卷上的历史主观题如何整理 第一步:把握试题主旨——总揽全局 1.重要性:紧紧围绕主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重要史观:文明史观(高度)、全球史观(广度)、现代化史观(梯度) 3.有试题引言时:细读引言→关键词(时、空、事)→概括主题 无试题引言时:通读材料或细读设问→串联关键信息→概括主题 第二步:明确试题要求——审准设问 1.精读设问:设问表述→关键词→明确设问要求→清楚设问的主题层次 2.常用句式:“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三步:细读试题材料——提炼信息 1.材料结构:通常包括“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2.重要提示: 关注每一则材料的出处(可帮助提示和确定答题方向) 重视材料中的省略号(往往隐去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3.提取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关键句(词)→体会理解→简要整理以备答 第四步:重组考点知识——调用所学 1.对应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时期,回忆形成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答题的知识依托)。
2.调用考点知识: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重组考点知识以备答。 第五步:规范文字表述——整洁条理 1.规范化: 合理安排答题卷面空间 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框内答题,不留空白 2.科学化: 运用历史概念,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角度,短句式,关键词 先概括,后说明 1~2分一句话,争取句句能得分 。
‘叁’ 高考历史主观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历史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
第三步,审重点。就是分析历史试题的设问指向。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重点也不同。
第四步,审字词。就是从语法修饰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历史试题的中心词,然后再找出哪些是修辞或补充中心词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地域范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的带限制性的关键词。
‘肆’ 如何回答初中历史主观题(闭卷)
一、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主观题的评分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主观题表面上看没有标准答案,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往往使学生陷入答题的误区,答起题来虽想象力丰富但却漫无边际。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主观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有一定的评分尺度,并不是写得天花乱坠就能得高分。一般来说,主观题答题时必须围绕一定的中心,结合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用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做答,也就是要逐步走向中心化、规范化。
分析近年来学生答主观题的情况,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找不中问题的中心,答题时犹如天女散花,漫无边际。(2)不能结合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言之无物。(3)语言不够简洁,不能使用较规范的学科语言。
其实每一道主观题都有它的答题中心,在答题过程中无论想象力多丰富,形式多灵活多样,都必须扣住这个中心不能离题。 例如:某编辑部为满足青少年的要求,假定将《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扩写为109个,并要求青少年积极投稿。请你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描写这个新增英雄的一段人生经历。 这道题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作余地,但必须扣住问题的中心是“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因此答题时应该联系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把这个新增英雄的人生经历和北宋末年的混乱、衰弱局势以及金兵进攻、靖康之变等史实结合起来描写。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得到较满意分数。
二、面对题目认真细致,掌握解题三部曲,即审—忆—写:
主观题在考试中往往占的分数较多,所以要对它抱以充分的重视。拿到题目后不要急于下笔,应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尽可能地拿到理想分数。我认为答主观题时可以按照以下的“三部曲”来完成,即:审——忆——写:
第一步,审:即审题。要反复读题,通过题目的关键词句找出作答的中心及格式要求。例如要求的朝代、人物身份、事件、体裁等等。通过这些确定做答中心。
例如:假如你是生活在清朝都城的青少年。一日,在河边散步时遇到年老的康熙。他要你对他的一生作个简单的评价。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听奉承话,老年的康熙更是如此。在他的期待中,你稍作思考,便慷慨陈词。听了你的评价,他既高兴,又羞愧,也深感后生可畏。请你把你与老年康熙对话的情况记述下来。 这道题目文字虽长,但我们可以通过审题找出关键词句,从而确定答题中心。这些关键词句包括:清朝(时间);你与康熙(人物);对康熙一生作个简单评价(事件);记述对话情况(体裁);另外还应注意,康熙听后“既高兴,又羞愧”,这说明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功又要有过,应抱着比较客观的态度,不能一边倒。当审清了这些组织答案的关键所在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二步,忆:即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目的在于找出与题目有关的内容,找得越多越好,动笔时尽量联系。
例如:岳飞为何能流芳百世,秦桧为何遗臭万年?谈谈你的看法。 这道题关键词很明显,就是围绕岳飞和秦桧两人来作个评价,因此必须找出与这两人相关的史实。回忆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能令岳飞流芳百世最主要的业绩就是岳飞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侵,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因而岳飞作为南宋着名的抗金英雄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流芳百世。而秦桧陷害忠良,在岳飞抗金取胜的情况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因此遭到人民唾骂,遗臭万年。
再如:现在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走进唐朝开元时期,而你是生活在唐都长安的一个少年,某日,有一批日本遣唐使来访,朝廷请你当一个导游,请你向日本客人介绍一下唐都长安的景象。 很明显,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唐都长安”。回忆课本中学过的唐都长安的相关内容,可以从长安城的结构和布局特点入手,再展开来描绘长安城的繁华景象,描写居民的衣食住行,并且结合长安城的开放性,描写外国游客穿插其中的情景。通过这种多角度的描绘来展现整个唐都长安的景象。
当然,要做好“忆”这一步,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否则脑中无物是不可能忆得出来的。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应注意积累基础知识,胸有成竹,答题时才能从容应对。
第三步,写:即动笔写。要求大家发挥写作水平,尽量生动、详细。这里要注意的是,组织答案时,语言应规范化,多使学科语言,并且结合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写,使答案的组织更加规范化。
例如: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请你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从中你有哪些感悟? 这道题关键词句是“唐代前期百余年用史实”;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主要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君主的治理。在动笔写的时候应该运用一些专有名词,给人一种规范化的感觉。如: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任人唯贤”、“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武周政治”、“承前启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等。
综上所述,历史主观题考查的是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分析归纳及思维能力,而且题题有变化,题题有新意。但不管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依托于课本知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课本知识的落实至关重要,同学们必须做好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这是答好历史主观题的前提条件。而历史主观题解题能力的提高,决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个寻隙渐进的过程。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解题技巧,并通过日常训练去不断体会,不断总结,历史主观题就会成为有助于同学们考试得高分的题目!
从一定意义上说,问答题是历史考试主观题的核心题型。这种题型考查能力相对全面,提问方式灵活多样,对考生答题的评价有较大弹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考,不但不会改变这一题型的核心地位,反而它的功能还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有必要对问答题的类型、基本要求、提问方式等进行梳理,在明晰相应特点的基础上,注意答题事项,掌握答题方法,实战中才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一、叙述题
特点:叙述题的特点是“叙述”。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与发展过程或者消亡(结果)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
提示语:叙述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简述”“概述”“综述”“试述”“指出”“列举”“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一般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表达即可。第一,围绕题目要求的基本知识要点作答,不必展开,讲述明白即可。第二,题目中有“简述”“概述”“综述”之类词语的,一般时间跨度较大,因而必须先划分阶段,然后再按阶段回答问题。第三,概括性一定要强,时间、条理也要清楚。
例1.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回答这一问题时,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叙述,不必展开。第一,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信息时代等几个阶段;第二,从生产关系变革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商业资本、工业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几个阶段;第三,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要纵观新航路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等,并据此作出认真分析。也就是说,要对这几个阶段进行有机的联系、概括和提升。
此类题目的时间跨度大,所以概括性要强,阶段划分要清晰,然后再逐一回答。
例2.2006年全国文综试卷I第39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考生只要结合课本知识就可以得出其特点:第一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此类题目的能力要求较低,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答题技巧,也有得不到高分的可能,必须引起注意。
二、论证题
特点:论证题的特点是“论”。要求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对史实透彻分析、对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以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者结论的正确与否。
提示语:论证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说明”“论证”“证明”“试论”“为什么”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就形式言,第一种是题目中直接给出观点或者结论的,第二种是给出一些材料让考生阅读、分析而得出观点或者结论,再用史实加以说明论证的。回答论证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判断观点或论点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同时,论证要摆出史实,得出结论,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还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第一种形式,题目中直接给出观点或者结论。
例1.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陈独秀认为经历了“学术(技术)·政治觉悟·伦理觉悟”三个时期。请说明三个时期的事件及结果。
这个题目的观点非常明确,直接用史实说明即可。第一,学术(技术):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只学习技术,不学习制度,最终破产。第二,政治觉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并发动了辛亥革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结果失败。第三,伦理觉悟: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增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例2、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此题有一个判断观点的过程,先判断正确与否,然后再用史实分析论证即可。
第二种形式,给出一些材料让考生阅读、分析而得出观点或者结论。
例3.(材料略)阅读材料回答:(1)A国联、联合国成立时标榜的共同目的是什么?B两个组织成立初期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C为什么?(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作用得到改变的必然性。(3)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否同意日本成为“联合国安全常任理事国”?理由是什么?
由此观之,(1)中的A、B是典型的简述题,其共同目的回答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是否达到目的的回答是:“没有达到目的。”(1)中C的“为什么”要用史实简述,回答是:“国联成立后一直被英、法所操纵,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联合国在成立初期一直为美国所操纵。”而(2)与(3)问,则是典型的论证说明与分析题。第(2)问重说明,题目要求必须用史实来说明联合国作用得到改变的必然性,回答是:“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其做法不得人心;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崛起,取得了联合国的多数席位,和平民主力量大大增强。”第(3)问,难度加大,首先必须亮出观点,用史实说明并分析其观点,即“不同意”或者“同意”,然后说明其理由。如:“不同意。日本迄今为止不能对待历史,甚至还极力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或:“同意。经济决定政治,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后,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类题目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把握好答题技巧,得分一定会再上一个层次。
三、分析题
特点:分析题的特点是“析”。重在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特征或者它们的某些方面进行剖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提示语:分析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辨析”“解析”“分析”“探讨”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就步骤言,首先明确“是什么”;然后回答“为什么”。就目的言,一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外延的掌握;二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即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把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分析其背景、原因,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历史地位,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例1.2006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第28题: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改革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和影响。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这一题目解答的技巧是解决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上述三者关于土地主张的内容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然后再解决“为什么”和“启示”的问题。其回答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是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和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只要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比较题
特点:比较题的特点是“比”,有“类比”和“对比”之分。要求考生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其异同点或者区别其本质特征。
提示语:比较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比较”“对比”“与······相比”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比较有单一性比较和综合性比较之分。单一性比较题直接导出了要比较的要素,如背景、原因、目的、性质、结果和影响等,指向性较强,容易把握。综合性比较题没有指出比较的内容或项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去综合分析,确定比较内容,因而不易把握,有一定难度。好多考生考试时十分茫然,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感觉是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掌握了比较的原则和程序,答题时就会轻松切入。就比较的原则和程序言,一是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原因、历史条件和人为目的的相同和不同;二是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主要过程)、特点、特征(表现形式)、性质、实质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三是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就完成比较的条件言,一是基础知识要熟悉,必要的叙述不能少;二是比较双方要清楚,分析也要深刻。
例1. 请对资本主义经济状况、政治特征进行比较。
这一题目没有确定的比项内容,需要考生从经济、政治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跳跃式发展的美、德、日;渐进式发展的英、法;一定程度发展的俄国。其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要素)上逐一分析与比较。
例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性质、特点有何异同?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果有何差异?指出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单一性比较题,只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即注意基本史实的记忆、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就能够完满解答。
五、评价题
特点:评价题的特点是“评”,即评判、估价。要求考生依据所学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价。
提示语:评价题的题目中常会出现“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认识”等一类词语。
答题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区别,即区别评价题与论证题之第二种形式的近似与不同。论证题的观点和结论明摆在题目中,而评价题的题目中是没有观点和结论的,是要求考生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和结论,观点和结论需要考生自行得出,属于考生的见解(即创造能力),因而评价题是开放式试题的最好呈现方式之一。其次是围绕正确的观点(结论)用史实论证,予以肯定。当然,评论是否正确的依据也很重要,一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二是观点立场要正确。与此同时,还要以史实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评价题是问答题中最具研究性学习的试题之一,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与叙述题结合起来,能够检测学生历史知识的实力和功底。考生如果能把握其解题技巧,同样也能将成绩提到一定高度。传统的典型题目太多,例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对辛亥革命或成果或失败的评价问题;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前面谈到的“你是否同意日本成为‘联合国安全常任理事国’”的问题等,都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近年来,评价题的答案在由惟一性走向开放性。
例1、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续爆炸。这次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受伤。导致了哈尔滨市有史以来长达4天之久的停水,并引起松花江下游地区严重的水污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给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好像对其进行长期大规模的资源掠夺是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的。然而,这种掠夺方式的产生,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环境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已经亮起了红灯。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代代人的努力,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结合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及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史实,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就答题言,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用词准确这是必须的。具体到本题,条理清晰很重要:首先是解决利用科技的态度问题,不同的态度,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结果;其次要谈到前三次科技革命被人类利用而产生的巨大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谈科技开发,既要看今天,还要看未来。这是一道基础知识与思维创新能力的结合,具有研究性学习价值的范题。
六、综合题
面对当今高考命题改革的逐年深化,综合题设计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一个材料阅读题中,往往会涉及多种形式的提问,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形成一定坡度,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理出思路、组织内容、解答问题。叙述题中既要“简述”,又要“说明原因”;分析题中的提示语,既有叙述题的“指出”,也有论证题中的“说明”和分析题中的“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等等,一句话,综合题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按照大纲的要求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在方法上,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灵活应对各种问答题的提问方式。综合题是上述五类题型的集合,明白了各类题型的特点,抓住了各类题型的答题关键与解题技巧,无论难度多么大的综合题也能迎刃而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笑对高考,稳操胜券。
‘伍’ 历史主观题有什么答题技巧或答题模板吗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作答思路,如
1.原因(背景)类:主观—客观,国内—国际,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对
外关系—民族关系,等。
2.措施(内容)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军事—教育,等。(过程
类:导火线—起点—转折—结果—评价。近年来很少考。)
3.影响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对内—对外,等。
4.作用类: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直接—间接—深远,等。
5.评价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进步性—局限性,初期—后期,等。如分值较高,可采取:史实
+性质特点+影响(消极和积极)+结论。
6.变化(趋势)类:由……到……,越来越……,等。
7.体会(启示)类: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应
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
8.比较类:相同点—不同点;比较角度:原因—内容—性质—结果—影响,等。
9.判断(选择)观点类: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总结升华,等。
10.评述类:一般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模式。“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
的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评卷要求“多角度”论证,一般
应不少于三方面论据,有时还需要中外对比。“怎么样”,分析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
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陆’ 高中历史的主观题如何回答
一、做好高中历史主观题,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审题:
将审题训练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审题本身也是一种提取信息的过程。在审题训练中,我们强调审时间、地点、关键词、提示语、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人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阅读材料不仅要读正文或表格内数据、图片的主体,还要读提示语(含表内提示语、表外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既要考虑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隐性信息;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兼顾全局。审题必须把握“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
在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经常没有明确设问就答题,所以往往出现漏答丢分的现象。非选择题一般有四种设问: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据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提问,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对于这种试题考生可以根据分数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不必妄加论述;二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般有根据一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与根据几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两种,这类问题和答案不能全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考生要根据材料中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既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提问方式就是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此类问题中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二、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学生应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审题能力弱、提取信息不全面、提取信息不准确、不能剔除无效信息等。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
3、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4、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5、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6、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7、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8、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三、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指导
答题重在答案的知识正确性,但每次考试后总有考生埋怨阅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确却得不到满分。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观”,缺乏亲和力和严谨性,征服不了阅卷的“判官”。考试“四到位”能有效地解决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考试失分。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四、来自高考阅卷老师的建议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定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1.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评卷工作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嗦嗦,拉拉杂杂,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从而影响到你的得分。为了阅卷老师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让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化。为提高速度,在实际评卷操作中,评卷老师一般只注重“关键词”,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读”或“念”。一般情况下,评卷老师一边签名(除第一份签全名,其余只签姓),一边浏览考生的答案,一边作翻页准备,在做上述动作的同时写出所改题目的得分。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题不止一问,你应该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你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1)(2)(3)……①②③……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照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2)答案要点要醒目。有的考生组织答案时写的文字很多,甚至长篇大论,但不得要领,命不中“得分点”。你应该把你答案的每层意思都总结出关键词,并尽可能把关键词“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再进行解释。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改卷时,评卷老师看的只是“关键词”,如果你的“关键词”写得过于“隐蔽”,没有让评卷老师在“瞬间的一眼”看到,你极有可能失去本来应该得到的分数。“把金子摆在老师最醒目的位置”,“把得分点作为队长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改卷老师想不给你分都难。
(3)合理安排答题空间。有的同学写答案时习惯从所给空间的中间写起,写到最后甚至写到密封线内。密封线是要“密封”起来的,评卷老师根本看不到。如果答案写到密封线以内,不但密封线以内的文字无效,露在密封线外的文字因为缺了后半行,语句不通,想给分都十分困难。由于空间不够,有的同学写到最后几行字体越来越小;或者从答案末端画一大箭头转再到左侧,继续补充答案,给老师十分不好的印象,以至老师给起分来对你十分“苛刻”。所以,组织答案时,一下笔就应该尽量从左侧开始,把空间留在右侧,用不完可以空着;若检查时灵感再现,想起好的要点可以继续补充。
2.答出技巧与水平,让人满意,让自己多得分
主观题的得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考生所写的答案要点,二是阅卷老师的印象,这里的印象除了上面所讲的第一印象外,还有老师通过考生所写的答案内容可获得的此考生是一个优秀学生,还是不理想的学生的信息,这些印象直接影响着具有弹性的分数。主观题的得分一般都有弹性,为了操作起来方便,每个评卷老师每道题都有1分内的拍板权,因此,要想拿到这1分,就必须让评卷老师满意(如果主观试题多,加起来就是好几分了,故应当予以重视)。要想尽量多得分,除了做好攻略一中的几点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要全面。评卷时“采点给分”,即用标准答案与你的答案相对照,照上几个“得分点”给几个相应的要点分。在评卷点,一般都要制定一个更为详尽的评分细则,比如同义词替换、新增要点等。为得到更多的分数,你组织的答案包含的“要点”一定要多。为做到这一点,答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原则。注意,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当然,“要点”多可能“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绝不是长篇大论。比如关于圆明园“维持现状”还是“重新修建”问题,让你选择一种观点,并给出理由。你的答案应该是给出尽可能多的理由(要点多),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一个理由叙述的多么充分(文字多)。因为改卷时,老师看的是你给出了几个合理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有固定的分数;如果你只阐述某一个理由,即使你论述的再充分,评卷时也只能给一个要点分。所以,在不知道确切答案的情况下,你的答案包含的要点应该“多多益善”。
(2)答案内容“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如上所述,评卷时“采点给分”,而不是按深度给分(深度至多加1分,一般考生得不到)。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评卷时凡是知道“一分为二”的,首先就可以得到4分;对积极和消极作用稍加说明,即可得满10分。如果只回答积极或消极其中一个方面,理由阐述的再详尽,评卷细则说“至多给6分”。实际操作时,评卷老师在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以外一般不随意新增分数;而只要答案全面,思路开阔,只要包含“要点”,老师对阐释部分都显得十分宽容。如本题对积极和消极作用只要有所说明,即使解释的不够准确、全面,根据“可给可不给的分尽量地给分”的评卷原则,一般都会给满分或大部分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广度”比“深度”显得更为重要。
3.按分作答、自信得分
(1)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有同学会问,面对一个问题,回答多少内容算是“正好”呢?答曰“一分价钱一分货”,“给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标10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内容一定比标4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要点多。根据近几年的经验,一般每个要点1-2分。但是,有一个情况你必须清楚,就是你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你组织的答案应该尽可能详尽,如果把你组织的答案看做数学上的“集合”,那么你的“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点)”一定要多,评卷其实就是求你的“集合”与标准答案“集合”的“交集”。如果把标准答案比作“鱼”,你组织的答案就应该是“鱼网”,为了多捕“鱼”,你的“鱼网”是不是应该应适当大一些呢?
(2)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有人曾把高考改卷工作形容为“错误里面找正确”,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评卷老师“相当”宽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只要你的答案能让老师“发现”,老师就会给分。试题内容无论你会还是不会,一定要敢于回答。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你认为错误答案的,说不定里面还包含“得分点”呢。评卷老师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即使你对某一题目十分陌生,也要尽量答上几点,因为阅卷老师给0分是十分谨慎的;更何况每个评卷老师都有1分内的决定权,只要答案不是太不像话,一般都会多少给点分。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帮助!
‘柒’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原因类问题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分析方法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2、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3、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二、认识类问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
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
(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认识题依据前面提到几种情况要注意以几点: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510440244?&oldq=1
‘捌’ 全国卷历史主观题该怎么答
历史的话,首先40的材料题你需要学会分层化知识点,因为答题很大程度上是要与材料紧密结合的。其次你要多答一些知识点,多层次的,政治经济思想国家政策国内国际等等,思维发散越多越好。
语言不一定要优美,最重要的是抓住得分点,可能就那么几个字,所以写了得分点以后不一定还要写太多话,毕竟文综写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41观点题的话,你的论点一定要和材料紧密关联,就和语文议论文一样。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尽管放心大胆提,只要和材料有关联即可,当然要注重史论结合,多一些相关的史料能够证明。
选做题的话选你最擅长的或者挑你看起来最容易的一个,选择比较多一般没太大事
政治的话大题目肯定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这四本书里都会有一个相关大题的题目。可能是整个板块的知识(如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要你解答,或许是板块中的某个特别知识点问你(如利用真理的相关知识),所以相关知识一定要记牢。如果想提升把握,你可以背一些相关的模板,一般按照模板回答问题总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的。
‘玖’ 如何答历史特点类主观题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愿意选满意回答就选 是复制的
‘拾’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材料题为主)
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着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例:07年广东高考29
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求答项、能力要求、答题范围及方向在题干中一一标示出。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