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云南丽江古城历史
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设。追朔“丽江人”的建筑史,从古代的洞穴居、树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发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古城民居模式。古城民居的平面特点是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 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其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当时木氏家族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中国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就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纳西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丽江处在南丝绸之路的口岸及茶马古道上。是滇藏贸易的集散地。从公元 1253年,忽必烈驻军丽江带进了外来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如藏传佛教、道教,直到20世纪初,又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加上纳西民族古老的东巴教、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绘画及被称为元人遗音的纳西洞经古乐等。凡此种种,都能兼收并蓄,共存发展。这些文化影响更增添了丽江古城的内涵。
古城之美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和协,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玉泉水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真有“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引得许多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一直以来,无数海内外游客被古城、雪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在古朴自然、幽雅宁静的古城中流连忘返。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丽江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号:200-017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
丽江古城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着名的有 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 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历史轨迹: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古色古香的丽江古城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丽江(28张)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干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
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1986年,中国 *** 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就有久负盛名的丽江大研古镇.
文化风俗
文化
这种文化的演变在汉化程度最高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在96年地震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年轻纳西夫妇也开始用汉语对子女进行教育。 而在1990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缺省的社会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1996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丽江的民众带来信心,而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这则使纳西传统文化的前途显得更为严峻。不过随着打跳歌、纳西净地、东巴吉日经等纳西语歌曲风靡古城,意味着纳西本土文化的回归潮流正在兴起。
两性风俗
如同今日汉族的父权社会,丽江坝区的纳西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而与泸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长制有所不同的是,纳西妇女承担着比汉族妇女更承重的家务和社会义务。
在丽江古城,四十多岁的男人养花养鸟甚为普遍,这给人以纳西族过于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的印象,其实,除了掌握家庭之外,这也和丽江传统的商业经济而非手工业经济有联系。纳西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务,而且还要赚钱养家,在古城原先的四方街菜市场,操刀卖肉的绝大多数是中年妇女,而男性则在一旁收钱、观看。1980年代,《南华早报》的记者在古城关门口看到这一场景,以至于得出纳西社区仍保留母系遗风的结论。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社会,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纳西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723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社会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盛行,纳西妇女不仅失去了对家庭的掌握,同时由于恋爱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汉制的抵触, 纳西少女情死的人数急剧上升,有些私定终身的男女则越过金沙江迁到摩梭社区,寻找自由的爱情。
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纳西青年男女,已经不再遵从传统的价值,他们和大陆的新新人类一样,从西方涌入的文化中寻找纳西祖先曾经拥有的自由精神。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
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
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干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贰’ 可否介绍一下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海拔2400余米。地处玉龙雪山之阳,横断山脉南麓。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有名。丽江古城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大研镇始建于元初,古风俨然,昔日的繁华仍旧依稀可见,并以“家家临溪,户户垂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
这里是古纳西王国的心脏,东巴文化在此发源并保留至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被称为唐宋韵律“活化石”的“纳西洞经音乐”以及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着名景点推荐:
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距大理200公里,昆明544公里,海拔2416米。始建于南宋,距今已800多年历史,居住着4千多户人家。城内街道密如蛛网,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玉泉河水分三岔入城,在城内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入墙过屋,形成“家家临溪,户户垂柳”的高原水乡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大研古城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镇。
交通:在古城内,任何交通工具都不能行使,所以只能步行。
费用:在古城内游玩,当然是免费的。
虎跳峡
虎跳峡位于中甸东南部,距中甸县城105公里,距长江第一湾35公里,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3段,共18处险滩。尽管虎跳峡隶属中甸,但一般游客都选择从丽江前往虎跳峡,峡谷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江水被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所挟峙,海拔高差3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虎跳峡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着称于世。从虎跳峡镇过冲江河洞哈巴雪山山麓顺江而下,即可进入峡谷。上虎跳距虎跳峡镇9公里,是整个峡谷中最窄的一段,江心有一个13米高的大石—一虎跳石,巨石犹如孤峰突起,屹然独尊。
步行选择:一是从桥头顺金沙江而下,过下虎跳乘船渡金沙江到丽江大县。二是从大具步行到江边,乘船到江北中甸县境溯金沙江,上行至桥头。从观赏景观及摄影角度来看,溯江上行的视觉更佳。从大具到江边老渡口5公里,到滑石板新渡口9公里,两条路都通行汽车。
门票:20.00元
住宿:步行一般安排2日游,中途宿核桃园。核桃园有2家私人旅馆,靠桥头方向的是山泉客栈汕泉旅社。有38个床位,靠大县方向的是山白脸旅馆,有48个床位。两家旅馆收费15元/床。桥头、大县都有旅馆、饭店,桥头大小旅馆、饭店有近20家,普通床位10-20元,带卫生间客房120-180元/间。大具有简易旅馆5家,均为普通客房,价格8-20元。在桥头餐馆还可以品尝到金沙江捕捞的江鱼,每市斤55元。
注意:步行要量力而行,峡谷内白天气温较高可带上短裤,短衫。因步行体力消耗较大,可带一些高热量的食品,如巧克力、奶油精、牛肉干等。
从桥头乘车到核桃园,可包租长安微型客车,120-150元乘6人;包租客货车70-100元;如乘山白脸旅馆客货车,每人10-15元;如果人少可在冲江河桥头搭便车,每人10元;桥头至上虎跳每人3-5元。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在丽江西北,距离丽江县城约20公里,主峰在丽江县城抬头就可看到,玉龙雪山矗立在横断山脉之南的滇西北高原上,主峰海拨5596米,雪山终年积雪,在碧蓝的天幕映衬下,象一条银色的蛟龙在永恒地飞舞,故名“玉龙山”。
玉龙雪山以它绝妙的风姿和奇异的景观,吸引着古今中外大量的考察和旅游观光者。雪山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还是一座处女峰。在这里,不仅能观赏到雪山奇景,还可以领略高原森林的风姿,珍稀动植物的情趣,被称为“现代冰川博物馆”和“植物王国”。
但是,玉龙雪山不轻易被人看到她白雪皑皑的顶峰,因为她很容易被云雾遮住,只有当太阳出来时,才会打开让您一睹芳容,但很快又没有了。
交通:可以乘坐索道公司的巴士上山,每天上午在古路湾宾馆发车,参加旅游公司的一日游。典型的游览路线是:丽江县城——甘海子——白水河——云杉坪。从白水河开始,可以乘坐云杉坪索道上山,索道单程22元,往返40元,也可以骑马前往,往返30元,但骑马来回需要1个多小时。
门票:玉龙雪山大门票40元,云杉坪门票10元。
注意:玉龙雪山终年可以滑雪,乘玉龙雪山封闭式缆车直上海拔4506米的四季滑雪场(往返缆车165元)。此外,玉龙雪山顶的医务室内,有一种叫“红景天”的药,专门治疗高原反应,50元一瓶。
玉泉公园
玉泉公园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脚下,俗称黑龙潭,潭中的池水便是从玉龙雪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清澈,玉龙雪峰倒影其间,景色十分迷人。周围翠柳垂帘、古木葱郁、楼阁亭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被誉为滇西北高原上的一块美玉。
玉泉公园内荟萃了古代纳西族建筑群,有省级重点保护的明代五凤楼、解脱林等,还有众多的清代建筑物,分为三层楼阁的“得月楼”四面临水,雕梁画栋。
门票:20元。
交通:到了丽江古城后,可乘的士前往,打的5元。建议您从大研四方街步行前往,15分钟即可到达,沿途亦可逛逛周围的小商店。
云杉坪
云杉坪是一片隐藏在原始云杉林中的小牧场,远看好似玉龙雪山脚下的一片翠绿的地毯。历史上,这里曾是纳西族青年男女因恋爱受阻,双双逃亡的驻足地,所以,这里又是进入神秘王国的门户,恋人们的圣地。而现在,这里会有不同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前来,唱民歌、跳民族舞,欢迎来自各方的客人。
门票:玉龙雪山总门票40元,包括玉龙山体、云杉坪、巴水河等所有景区。
注意:在云杉坪上,还可以租借纳西族的少数民族服装,10元/套。
交通:云杉坪小车42元,可浏览全程。
游丽江古城你要看什么:
登高凭胜。
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临河就水。
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走街入院。
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入市过桥。
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丽江特色饮食:
窨酒、多利几补、丽江粑粑、米灌肠、鸡豆冰粉、雪茶、丽江人参、酥理玛、猪膘肉、腌酸鱼
‘叁’ 千年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丽江古城的 历史 已经有上千年。 根据有关 历史 文献资料记载,丽江古城有据可查的 历史 沿革为:唐代三探览城时期;宋代三赕城时期;元代通安州城时期;明代至清初丽江土司府时期;清代改土归流后丽江流官府时期;民国丽江专员公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时期。 毫无疑义,唐代三探览城应是丽江古城的前身,从唐代在丽江坝内建造三探览城算起,丽江坝子内的建城 历史 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唐代樊绰《蛮书》中称:“昆明城在东泸(即雅砻江)之西,去龙口十六日程。正北有讳苴川,正南至松外城。又正南至龙佉河,西南至小婆城,又西南至大婆城,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其铁桥上下及昆明,双舍至松外以东,边近泸水,并麽些部落所居也。”据方国瑜等考证,当时的“昆明城”在今四川盐源县一带、“小婆城”在今永胜一带、“大婆城”在今鹤庆一带、“三探览城”在今丽江坝境内、“铁桥城”在今玉龙县塔城乡境。这条史料中所说的“小婆城”位于“昆明城”西南方,从“小婆城”往“西南至大婆城(合庆),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的记载,完全符合今日永胜、鹤庆、丽江、塔城的地理方位,即从永胜往西南走到鹤庆,又从鹤庆往西北走到丽江(三探览城),从丽江坝再往西北走到玉龙县塔城乡(现建有“铁桥”遗址碑)。
唐代三探览城具体建在丽江坝的什么地方,由于史料中焉语不详,其遗址仍有待考古发现。但宋代所建的三赕城、元代的通安州城的城址都在今天丽江古城范围的义尚办事处文林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东北片区;明代所建的丽江军民府(土司府)则在古城狮子山南麓的广义村与忠义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西南片区;而清代所建的流官府城则在上述的两个片区之间,即今日古城五一街与义尚办事处一带,把宋元时期的三赕城、通安州城与明代土司府城连成一体,就构成了今日丽江古城的基本格局与规模。
丽江古城的形成与发展,与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丽江古城以商路而兴、以商路而活的 历史 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期。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特别是茶马古道的一颗明珠,是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这也是丽江古城不同于我国许多 历史 文化名城的一个明显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古城以其丰厚的 历史 文化特色,进入了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城之列、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名录。 随着丽江古城 旅游 业的开发与发展, 历史 上以经营茶叶、皮毛、药材等土特产为主的丽江古城,又华丽转身成为以经营 旅游 文化产品为主的5A级 旅游 景区。到2019年的游客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次,并加快了建设国际精品 旅游 胜地、世界文化名市步伐。
比之我国众多 历史 文化名城,有一千多年 历史 的丽江古城仍属于比较年轻,但却因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丽江古城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山水之城。 高原与水乡同在,雪峰与古城相望,文化与自然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其中,师法自然建城为其最显着特色: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古街、古寺、官府衙门、田园村落、青山雪峰融为一体,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有别于中国其他 历史 文化名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传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以狮山、象山、金虹山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来自清溪、黑龙潭的清流到城北入口处分为三河进城,三河又分出众多支渠穿梭街巷,形成家家流水、户户花树的格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显现“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瓦屋鳞次栉比,与四周青山相依相随。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气,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采光、装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街道以五花石铺就,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雨季不泥泞,旱季不扬灰。以四方街为中心,延伸出四大主街,又分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
爱水护水是古城另一个突出特色: 古城素有保护河水清洁的优良传统, 一是 每天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严禁在古城河水里洗任何东西,因为这个时段是居民在河里挑饮用水的时间,每天清晨或晚上睡觉前,大部分古城居民都要来河边挑水作为家中的饮用水,这个时候的河水十分干净,完全可饮用,古城居民将其称之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袭。 二是 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左右、下午4点到黄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里洗菜等食品的时间。 三是 每天的中午12点至下午4点为洗涤衣物的时间,但在河边洗衣服时不能把脏水直接排入河内,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里洗一洗,将头道脏水倒在河边的空地之后,才把衣物拿到河水里漂洗。此外,古城内三眼井的使用,同样有一套约定的习俗,三眼顺着泉水源头依次分为饮水专用井、洗菜等专用井、洗衣物等专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内河道、水井的保护与使用方法,古城居民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自觉遵守,防止水资源受到人为污染,始终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洁。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 社会 仍坚守着对古城河道水井的保护使用传统,大部分古城居民每天饮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里的河水,这一习惯一直到古城内引来自来水后。
古城居民亲近亲和自然的传统,也体现在依山傍水、道法自然的民居建筑。 纳西民居庭院内多尽可能地种植花木,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宽敞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活动及待客的主要场所,故纳西族有“喜余漫斋余”的俗语,“喜余”意为人生,“漫斋”指房屋走廊,“余”间为生活、生存,意思为走廊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纳西人如此看重走廊,是因为纳西族房间走廊与院内花木融为一体,家人每天在走廊里聚会、吃饭、待客,冬天晒太阳、夏日纳凉、一年四季看庭前花开花落。 走廊成为纳西族最能体现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古城内穿街过巷的河道上,架有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350多座,其中位于古城中心的明代双石拱桥为众桥之首,俗称大石桥,因从桥下河水中可见到玉龙雪山倒影,故又称映雪桥。玉龙雪山冰川在古城内随处可见、玉泉清流在古城无处不现,狮山象山金虹山上的翠绿随时映入眼帘,闹市之中看得见冰川、青山、清流,人家、古桥、流水、雪山相映成趣。
丽江古城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它的华丽转身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丽江古城位于我国大西南横断山民族走廊区,由玉龙雪山南麓的大研古镇以及白沙和束河古村镇组成。远在十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祖先活动,考古学界命名的“丽江人”遗址,就在距丽江古城不足10公里漾弓江木家桥。
汉唐以来, 来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逐渐进入丽江并与当地土着融合,丽江逐渐发展成为纳西族聚居的中心区域。宋元以降,丽江古城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与商品集散地,纳西族 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度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为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推动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 历史 贡献。 特别是明代,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下,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积极学习汉文化,丽江古城进入快速发展的 历史 时期。据史料记载,在文化方面“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在经济方面“富冠诸土郡”,政治军事方面“俯临十郡,雄控一方”。在建筑方面则是“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丽江古城同样发挥出无可替代的 历史 作用:日军在“二战”期间控制了中国沿海并占领缅甸及滇缅公路后,“茶马古道”和“驼峰航线”成了国际援华抗战的唯一通道,这时丽江古城又成为马帮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基地和“驼峰航线”的中转站。丽江古城具有的独特 历史 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丽江古城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边地古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开放之城。 在茶马古道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开放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丽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
在漫漫 历史 长河中,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在这里聚族而居的纳西族在坚守本族文化的同时,与各民族和睦相处,不断地吸收、融合、传承、积淀吐蕃文化、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形成了丽江古城和谐共生、融洽发展的多元一体文化。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藏、彝各民族精华,并保持了纳西族独特风采。不论是古城内的寺院、道观、书院、文庙、武庙、壁画、碑刻、音乐舞蹈,还是古城的街道、水系、桥梁、民居庭院无不透着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体现出各种文化在丽江古城相互宽容、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合发展的传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丽江(白沙)壁画和纳西古乐。
丽江壁画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200多幅,分布在觉显宫、万德宫、皈依堂、珊碧院等15座寺院里,现仅存50余幅于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之中。丽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堪称汉、藏、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结晶,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白沙细乐的纳西语叫“佰石细里”,为纳西先民凭吊战争中亡灵(包括敌方死亡者)的“安魂曲”,曲调幽远深沉,忧伤缱绻,如泣如诉。白沙细乐相传是“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为感谢纳西族的帮助而把随军的一半乐师留在了丽江,故又称“别时谢礼” 。丽江洞经音乐 为中原传入的道教音乐,它的珍贵在于保存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一些唐宋以来辞、曲音乐。
如今,纳西古乐不仅天天在古城演出,还经常走出国门,出访欧美各国,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听众誉为“和平之音”“音乐活化石”。丽江古城特别重视汉文化教育,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之后,纳西族居民中出现了众多举人、进士,为推动当地民众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丽江古城也是一座具有“南人北相”特点的移民之城。 其创始者纳西族先民,是来自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系移民。自元明以来,丽江古城纳西族积极欢迎来自外地的客商,特别是来自内地的教师医生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等移民,并将其融入纳西族之中,古城的文化性格也因此越来越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征,既有雪域高原豪放粗犷的文化,也有江南小桥流水细致温柔的文化。
丽江 历史 上虽然曾有过要外来移民改姓氏的“四郡齐民一姓和”时期,但从未有过排斥外来移民的时期。 明代徐霞客称丽江纳西族地区“官姓木、民姓和”,土司木公诗中则称“四郡齐民一姓和”,要求到丽江的移民也要改姓为“和”,即使是木氏家族中的旁支,五代以后也要改为和姓。木氏统治集团实行“四郡齐民一姓和”,主要是为了维护木氏家族血脉的纯洁性和统治集团的权威性,同时也是为了让“四郡齐民(百姓)”都成为一个姓后,不论是外来户还是本地户、不论是纳西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居民,相互不分彼此,不分贵贱,都是同姓子民,有利于平等和睦相处。清代改土归流结束了“四郡齐民一姓和”的 历史 ,众多外来户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但他们早已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接受了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纳西族文化,早已成为纳西族的成员。此后源源不断进入丽江古城的内地移民,虽然不必再改和姓,但也都逐渐自觉融入了纳西族之中。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丽江古城内纳西族居民中已有100多种姓氏,其先民多是明清以来到丽江的内地移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南下干部及来自内地的技术人才到丽江工作,他们也很快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他们的第二代满口讲的是流利的纳西话,已与原住居民无异,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城居民。
丽江古城是一座不断 探索 和实践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之城,也是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 除了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之外,主要景点还有木氏土司府(木府)、狮山万古楼、白马龙潭寺、净莲寺、黑龙潭公园、束河、白沙的古镇古街古庙古村落等。其中黑龙潭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清泉依山四处油出,积成约40000平方米的深潭,古柳古栎葱茏环绕,玉龙雪山倒映其间,园内五凤楼、得月楼、龙神祠、解脱林等明清建筑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得月楼上有郭沫若题写的两副楹联,分别为:“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书法遒劲而洒脱,写尽龙潭神韵。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近年来,丽江市就此进行了积极 探索 和实践,取得了古城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工作的重大成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次年会上,被总结为文化遗产管理与 旅游 业发展合作的“丽江模式”束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经验,也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总结为“中国经验”。 如今,丽江古城已成为中国 旅游 的一个品牌每年有5000多万国内外游客出入其间。当然,古城保护也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注:文中图片由和钟泽、和照、叶建平、冯魄等提供,部分图片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