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基因,学习历史重要吗
引言:在生活中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基因,那么就一定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就会发现,历史对于人们来说也是越来越重要的,而且历史中的一些事情不仅可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心得,同时也可以带动孩子思考,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基因,学习历史重要吗?
三、小结
在生活中家长发现,其实让孩子学习历史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此家长就可以想一些其他的办法,比如历史类的话剧、动画片,或者是去博物馆逛一逛。、,博物馆中的一些事物,如果家长可以讲解相关历史引起孩子的注意力,那么就会引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如果从小就养成阅读历史的好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非常的有经验,比如成语应用、素材与典故,古人的学习经验等,对孩子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B. 如何向孩子讲述历史记忆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由郭柯指导的纪录片《二十二》在当天上映。如果单看电影名称,或许不会有人想到,这是一部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片子。五年前,郭柯还拍过一部同主题的纪录片《三十二》。纪录片以数字为片名,是反映拍摄此片时,在中国大陆幸存的慰安妇数量。到影片上映时,仅剩9名慰安妇还活在这个世界。五年间,这一数字从32下降到22再到9,郭柯在跟时间赛跑,也是在跟历史的真相进行较量。
哪些历史内容可以出现在教科书?对历史事件应挖掘到何种程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随时代前行而逐渐发生着变化。
《正在形成的历史》一书作者凯尔·沃德曾对美国不同时代的教科书做了一项调查。他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及该如何对学生解释是不同的,这从教科书对女权运动的描述可见一斑。
上世纪90年代,有关女权运动的报道一下子多了起来。与此同时,女性职场问题也频频出现在电视辩论节目中。时代对女权的看法不同于以往,这与教科书所呈现出的女权内容发生了冲突。
正像中国教科书中没有提及“慰安妇”的内容一样,当学生通过《二十二》这部纪录片了解到慰安妇的史实时,时代与课本的冲突便无可避免。
虽然教科书的编写者以及教材编委会对这一点持有绝对话语权,但是,当历史课本走进课堂,对历史的解释就交到了每一位老师手中。
但是,当时代议题得到推进,当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当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书本上呈现的历史便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每个人都将成为历史的解读者。
C. 如何培养孩子对历史的兴趣
一说历史启蒙,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子经》、《千子文》之类的。我的孩子还不到4岁,应该用什么方式或选择何种内容,来让孩子有兴趣去听,去了解历史呢?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如何培养孩子对历史的兴趣
《三字经》、《千字文》都是传统蒙学,对了解 传统 文化 是很好的读本,但在中国,由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脉络已断之久矣,眼前要孤立地诵读这种蒙学的确是一傅众咻。
关键是孩子读什么,家长就要一齐深入才行,比方说《千字文》并不是仅仅认识了上千个字,其中 成语 、 典故 、历史、哲思、警语非常丰富,家长要能深入浅出的以古寓今、用今判古,帮助自己也帮助孩子衔接起文化脉络才好。当成人的文化底蕴逐渐成局,所谓的常道才会出现,信仰的系统方能建立。一个家自为俗、各自为尚、逐欲而行、毫无博大深邃信仰基础,而仅赖法律维系的社会,是一个危险而不幸的群体,我们应当深以为惕。
原则上,好的人文读物是不二法门,任何知识领域都必须汇归于此,否则各类争奇斗艳的创造、发明与岀人头地所谓何来?盲人瞎马,仅为一己驰骋之乐吗?
许多成人皆有一种迷思,认为 儿童 读物就是给儿童看的,其实你所未接触的、未有深入了解的,或许正是自己所欠缺的。尤其是,若不懂得科学知识容或无伤于己,但不懂得人伦价值和建立信念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当一位家长开始了解儿童读物以后,他很快就能成为专业的选书人、切磋者,他会发现自己身边的 故事 题材俯拾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首先获益的就是自己。要谨记自身的见地,必然影响孩子的见地。
廖庆霜
我跟孩子讲 历史故事 的时候每次讲完都会将发生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再告诉她一遍,说影响的时候她还愿意听,一说到历史意义的时候她就不耐烦了,总是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其实她不懂。我想问一下读历史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将历史事件的影响告诉孩子呢?比如我说国际劳动节的流血斗争时她听得可认真了,一说的这个事的意义就不想跟我聊了。怎么办?
陈卫平
不是不能说意义,而是说的方式一定要顾及她为什么要知道这意义。如果这意义与她生活 经验 不怎么相关,她当然没兴趣知道。尤其是把意义说成一段抽象的道理时更是懒得理会。记得多用她懂得,而且有兴趣或关心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意义,如此就能奏效。
knifeandfork
陈老师您好,我儿子很喜欢历史,想问问您:您认为读史需要把大人的历史观灌输给孩子或者说和他进行这方面的讨论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编年体或纪传体类的史书,哪种更适合?
陈卫平
建议别用“灌输”,而是提出您的视角和层次来与孩子一起讨论,长此以往,很快就会发现有时家长便招架不住了,但这是值得恭喜的,大人难道就不该与时俱进了吗?
三年级的孩子编年史和纪传体都很好,主要是内容和写法要符合其经验。
初中 历史 学习 方法 与解题技巧
1.难在记忆
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
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
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
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
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实用举例:
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4.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①原因类问题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初中历史还有其他的记忆办法,小忆 总结 整理的记忆办法,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协助!
重在了解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了解,由于只要真正了解了的学问才不会遗忘。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
有些同窗以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需考试前去背背,同样能够对付,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虽然有些简单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学问必需弄明白这个学问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假如上课不专心听教师剖析解说,本人也不开动脑筋积极考虑,梦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井然有序或张冠李戴,有的则一筹莫展,不知所云。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情和现象比拟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办法,尽量化繁为简,才干熟记,主要办法有:
(1)化简记忆法
将复杂内容经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到达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非常复杂,但认真琢磨,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议。这样就能较快的到达记忆。
(2)公式记忆法
在答复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好像解数学习题一样,能够总结归结出一些根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情=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作+结果。意义=作用+特性+影响。人物=姓名+时期+ 事迹 (包括思想、活动或着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办法可将复杂的内容停止简化概括,构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停止扩大,就能较快地熟记根本内容。控制这个办法,在巧记严重历史事情、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着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拟记忆法
人类历史遵照着一定规律向前开展,在其开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情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络,同时又遭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其具有各自的特性。比拟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络的事情或人物停止归类比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避免张冠李戴。比拟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办法,详细做法有以下几种:
①把性质相同而特性不同的历史现象停止比拟,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拟等。
②把某些表现类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停止比拟,分清不同性质,构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质相同但发作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情加以综合比拟,辨别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对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④中外比拟。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度之比拟,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拟,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开展与西方之比拟等。
(4)列表图示法
依据历史事情的特性,用表格图示方式使同类学问前后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清楚、条理明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办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协助记忆的一个有效办法,特别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变革(变法)、严重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反动,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5)联想法
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
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学问要点,使其前后连接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触及它前面发作的历史事情,又可联络到后面发作的事情,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学问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胜利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情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扼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白规则日本必需出借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打败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学问就前后贯穿起来了。
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作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情,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情联络起来。将中外历史放在一同学习,这就请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学问联络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化,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络起来。
(6)串字法
对有并列关系的事情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行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次第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7)口诀法
经过综合取舍,把一些零乱的内容整理成比拟划一的押韵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可编成这样的口诀:
西方列强不让富,先进技术难传入。
清朝内部有顽固,阻挠毁坏搞洋务。
整个运动缺中心,几个总督和巡抚。
技术设备单纯引,基本缘由在制度。
巧记人名、地名、年份
历史学问的重要特性是需求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短少的根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融会贯通,同样有比拟可行的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增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1)记人名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调和音法,用这两种办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依照它的同音汉字去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无妨给它取个雅号,运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避免低级和粗鄙。对历史人物不只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大功告成。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特别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同窗们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了解和控制天文方位,以构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干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要看着地图册,才干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关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志,才干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认真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称号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中央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树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中央,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以为是一个中央了。
(3)记年代
时间概念是历史学问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历史学科的特性之一。中外历史绵亘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求重点控制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同窗们感到艰难的一个方面。
学习初中历史需求记住大大小小历史事情的年代、地点、人物.....背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混杂!
有一门课程能够协助学生整合、分类归结零散的历史学问,以有趣的记忆联想法轻松牢记历史人物、事情、时间,快速进步学生历史成果!
如何培养孩子对历史的兴趣相关 文章 :
1. 关于培养兴趣的教育心得: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2. 围棋兴趣如何来培养
3. 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4. 怎么学好历史的窍门
5. 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D. 孩子历史学习能力怎么增强
历史基础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史实性基础知识,一类是理论性基础知识。史实性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物、典章、制度等。理论性基础知识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阶级斗争的状况、社会制度的演进以及上述几方面的相互关系等。而这些知识又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时间、二是地点、三是人物、四是内容、五是评价。了解了这些特点,循着这些特点去学习,才能逐步地钻进去,才能窥见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的奥秘,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根据这些特点,吸收到丰富的文化营养。
采取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首先,阅读课文时要找出课文中的主要史实和基本结论;要找出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他的主要事迹,并对他作出基本的正确评价。其次,要注意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习每一段内容,要思考它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了解它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史实的联系。这样一边整理一边学习,就会逐步理清历史线索,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清晰地掌握每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内容、意义、作用,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再次,要注意研究编、单元、章、节、目的标题,掌握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标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历史知识连成系统。
采取制表图示的学习方法
历史基础要素较繁杂:在时间上,要求你能记住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产生年代或每个统治者在位时间等,能计算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距今有多少年;在地点上,要能识别中国历史地图上的重要山脉、河流及其流向,识别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能掌握、描出国家的疆界以及农民起义进军路线,能读懂教科书上的插图等。至于人物事迹、事件内容及其历史评价等要素就更为繁杂。要把握这些繁杂的内容,先要一段一段阅读、理解,然后还要把消化了的历史知识概括、归纳、整理,制成历史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表等等,这样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设计图表的过程是:先画出草图,将教材的内容加以简化浓缩,然后再从草图中去掉次要因素和次要联系。这样就可做到以简驾繁、一目了然。例如,可以编制秦统一中国大事年表,明清时期科学家、文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简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比较表等等。这种列表图示法,可以使历史知识经过消化,达到简化、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分析,从中明晰地看出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采取知古鉴今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为的是“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这就要求站得高,望得远,发掘得深,要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可通过写一些笔记、评论或小论文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了解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千年,社会发展、文化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明朝后期才逐步缓慢下来。我们不妨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一个文明古国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的思考,可以使我们不忘历史教训,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壮志。再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志士仁人、英雄人物,从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直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的宏伟志向和献身精神,可以激励我们继承革命传统,努力学习,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献身。这样联系实际、结合现实来学历史,才会明确目的、学出兴味,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逐渐把握历史的真谛。
E. 如何让孩子爱上历史
让孩子多读书,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观念,似乎已经成了如今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家长也好,学校也好,包括教育专家,都在谈阅读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其实这也并不算是一个很新的观念。若干年前,当我们自己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说:“要多阅读课外书,多积累,语文成绩才能提高,写作文时才不会无话可说。”
积累,多么关键的字眼啊,这两个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积累最好是从小做起,对吗?所以我们的小孩,从一二年级开始,我们就希望他们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开始我们会买大堆大堆的书,给小朋友看。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但是买了书,小朋友们就开始读了吗?我们从网上,从各种渠道,听取专家的建议,买了“清单”上所有的书,效果又怎么样呢?有的小朋友确实开始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大部分的小朋友对买来的书“敬而远之”。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呢?
原因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小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小朋友自己喜欢你给他选的书,那么他自然会读进去。最好的情况是他一本接一本,或快或慢,由浅入深地读起来。乐趣从哪里来?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他读懂了,而家长又适当的表扬了他,他就会有乐趣。他从中获取了知识,所以他觉得快乐。
能读懂是关键。
所以选书也很重要。选择适合自己小孩知识结构的书。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家长要陪着孩子一起读你们选的书,而且经常与孩子就书中的内容做交流。从简单的问答开始,深入之后也可以讨论,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且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和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这样就慢慢地培养了孩子阅读的兴趣了。
我的孩子爱读历史书。历史如今是个很热门的类别,这些年出版了大量关于历史的书籍。我个人认为,历史挺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读的。
语文是靠积累的。但是语文的知识就像山林里的树叶那样繁杂的。我们该如何学习和积累呢?是否今天摘一点,明天摘一点,然后把它们堆在一起,堆满了像一座小山一样。这样积累是否有效呢?我觉得这样积累效果是很差的,而且当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知识的时候,有可能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它们了。
如何积累好呢?
上文说到“语文知识”就像是山林的树叶一样。假如我现在要来把这座山林画下来,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升高自己的高度,从天空中来俯看这座山林。(所谓用上帝的视角来观看)。这样的话,整座山林就一览无余了。我先描绘出它的大体框架,然后再慢慢地画一些大树,大石头,瀑布,湖泊水流,再往细处添加漂亮的花,往细微处添加树叶,小草……
那什么是“语文知识”这座山林的框架呢?我觉得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框架。先把历史的框架搭建起来,其它的东西,都可以往历史的这个大框架里面填充,而且还能让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建立起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读李白的诗,我们如果了解唐朝的那段历史,我们了解李白的整个人生经历,了解他一生中的那些起起伏伏。这样读起李白的诗来,会不会理解得更深入更准确呢?当年李白被唐明皇请出山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能理解此时此刻李白的意气飞扬,壮志凌云吗?后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么潇洒,多么飘逸。再到高力士,杨国忠等权奸当道,李白又是何等落寞,何等失意。“安史之乱”突然袭来,李白站错了队,被流放夜郎,晚景凄凉,何等悲伤。“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为何看不见长安会那么痛苦呢?理解历史自然会理解李白的痛苦。
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同样反过来,李白的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或者说丰富那段历史,让那段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立体起来?
假如我们读了十首李白的诗,把每首都放到李白人生的各个阶段来理解。那么不仅理解了每首诗的内涵,同时也看清了诗之间的联系,整个积累的过程就会立体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把十首诗堆叠起来。我们再读杜甫的诗,我们会把李白和杜甫作对比。他们俩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李白总是那么浪漫主义,为什么杜甫总是那么现实主义,那么悲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到底经历了什么?老这么难过。
也许你会说,我们知道历史很重要,很有用。但是历史那么枯燥,那么恢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会不会太难了呀?
首先是历史枯燥的问题,然后是“学历史难”的问题。两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讨论。
历史枯燥的问题现在应该不是问题。这些年出版了一大堆的历史书,写得都非常有趣味性,体现了现在历史亲民化的潮流。历史写得挺好看的,像《明朝那些事儿》,卖了五六百万册。如果不是因为有趣,写明史的书能卖得这么好吗?各朝各代的历史都有人这么写,这是一种潮流。
再来讲“学历史难”的问题,这是本文主要想讨论的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历史是否真的很难,怎样学不难,怎样开始学不难,选择什么样的书不难?我不是专家,我无法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谈这个问题。我只是想分享一下,我自己本人和孩子一起读书的经历。希望这个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参考。假如能给你和孩子的学习带来哪怕一丁点儿的帮助,将是我莫大的荣幸。好了,废话不多说,主题不绕远。我直接把一些书推荐给大家。
首先,最简单的,也是最有趣的。《写给孩子的趣味图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煤炭工业出版社的,共4本。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经典的历史故事集,每个故事是分开独立的,所以篇幅不长,很好理解。而且这个版本是为儿童设计的,图文并茂又很卡通,所以孩子挺容易接受的。孩子都爱听故事,读故事,所以只要家长好好引导,通过各种手段,或奖或罚。(所谓恩威并施,金元和大棒,哈哈,历史上经常有这些的)。我这么说大家应该能理解吧。陪着孩子把这4本儿童小书读完。孩子自觉最好,不行的话家长可以想各种办法,“逼”孩子读完。(这里用词都比较重)。我自己感觉这个不难,这个书挺好看的。学完这个儿童版的上下五千年,孩子就能对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也慢慢会对历史开始产生兴趣。特别是家长适当给孩子一些表扬和奖励,效果更突出。我的小孩是一年级读的这套书,然后开始喜欢历史。可能你的孩子也会从此对历史感兴趣,你不妨试试。
严格来说,《上下五千年》只是一本故事书,它虽然讲的是历史故事,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历史的脉络来。故事与故事之间是独立的,书里没有讲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联系,也不讲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所以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历史,但我认为这是一套不错的入门书,因为够简单。
接着我们来推荐一部历史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共14本。这是台湾陈卫平写的,新世界出版社。这套书印刷质量好,图文并茂,虽简单但很严谨,是非常不错的儿童历史。强烈推荐。
读完这两套儿童历史书,算是入了历史的门了吧。接着可以读一些字数稍微多一点的,稍微深一点的书了。这些书市面上很多。但我提醒一点,家长在选这些书的时候一定要自己选,自己先读。你自己觉得可以给孩子读了,再给他读。家长自己先过滤一遍。一个是你最清楚孩子的知识结构,你对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不要选艰涩难懂的,一定选好看有趣的。另外一个是,现在书籍出版鱼龙混杂,有些书三观不正的,不适合孩子读的,一定要小心分辨。
《让你爱不释手的极简清朝史》
《明朝那些事儿》
《这才是宋史》
《唐朝简史》《武则天传》
这些书实在多如牛毛,您自己挑吧,挑孩子喜欢的。读多点都没有关系的,对吧,
祝孩子学习进步,喜欢历史。谢谢大家。
巨蟹骏与您共勉。
F. 怎样学好历史
我们学习历史,一定会接触到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或影响)三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重意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要点:
1.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具体的事实,后者是抽象的观点,后者是从前者概括出来的,所以原因寓于背景之中。因此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原因观点统帅背景,用背景的事实论证原因。如隋速亡为例,役民太甚是原因,而从隋朝种种劳役人民的具体史实如修长城、开运河、建宫室、南征北讨等等则是其速亡的背景。隋速亡的役民太甚这一原因,就是从上述各项具体史实所带出。学生学习历史时弄清楚原因和背景这种关系,就是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牢固的,也容易记忆。
2.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经过是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趋势,历史意义又寓于事件的经过之中。因此,学习好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经过。掌握历史事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要素法
事件经过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事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8就做到了一目了然。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改革内容时,可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改革,以朝代、人物、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等要素制成表格,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
(2)阶段法
有的历史事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以分阶段来掌握。如记忆中日战争在八年裏的发展,可以用分段和列表的形式;又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时,也可以将这十年裏的大事分阶段和列表,以便记忆和学习。
(3)路线法
有的事件发展的路线是明确的,特别是有的战争事件有明显进进军路线。因此,可采用路线法。如长征中中央红军的进军路线线可描述为:瑞金---贵州(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越大雪山---横过大草原---入甘肃---到达陕北延安。
(4)对比法
把同类型的事件进行对比。中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容易把史实混淆。因此,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后,就可以分清异同,加深对事件的理解,防止混乱。列表对比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把同类的事件,按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简单经过、特点、结果和历史意义等项目列出一个表来,这样可一目了然地看出各事件的异同点,记忆起来十分容易。如秦隋两朝、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等课题,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学习。
3.掌握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
(1)何谓历史地位
这是向前看得出的意义。就是看它在过去历史发展中占甚么地位。这种历史意义往往带有“最”字、“第一”、“标志着”、“开端”、“序幕”、“划时代”、“转折点”及“分水岭”等词语。如谈到清代军机处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说是“标志着”君主独裁推向高峰的象征。又如《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形式写史的“第一”部史着。
(2)何谓历史作用
这是向后看(包括事件的经过)得出的意义。这有两方面:一是对旧事物的打击、推翻和动摇作用。例如:我们可以说义和团事件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不屈性格和力量,它不仅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而且沉重打击并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二是促进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出现在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巨大的作用。
(3)何谓历史影响
所谓历史影响是指历史事件和后来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影响可分正面的和负面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如北宋中央集权政策的正面影响是防止前代军人专政、地方割据的发生,有利国祚延长;负面影响是导致政风因循、地方贫弱等等。如两汉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其直接影响是政治的(国威远播);而间接影响是经济(促进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学习历史(教学篇) 陈一川 择译
--------------------------------------------------------------------------------
一、 前言
历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就如同记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样。我们简直不能设想一个失去了记忆力的人如何能够有意义地生存下去?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历史,也就像是失掉了集体的记忆一样,这样的国家民族又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发展下去呢?不特此也,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的成果,有许多个例显示出,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力或意识状态由于内在的原因(如生理、心理、神经系统等病变)或外在的因素(如车祸等事故、强有力的社会、宗教等压力、被强制地进行洗脑活动、或由于外来病毒的侵坏导致机体病变等因素)而遭受破坏损害,就会诱发出精神病或神经病(psychosis or neurosis)。同理,如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也因内在或外在的原因遭受破坏或扭曲,则对生活于这国家的人们在心理上及行为上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令人堪虑的后果。遗忘了历史就会把过去和现在一系相连的线索以及群体与个人相互关连的纽带给切断了。没有了历史,那么过去发生过的多姿多彩的历史事迹、故事、掌故也就都没有了,我们的损失又岂只丧失了生活中许多乐趣的泉源而已!
现在许多美国的教育家正努力地把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在各级学校和家庭里积极地作推广的工作。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增加了知识,就会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道德理想、价值理念、先民努力奋斗的事迹、克服困难的经过有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对世界的历史增长了见识,就会对别的民族,别的文化有了较广泛的理解,也能帮助我们认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与责任和人类共存共荣的相处之道。
我们希望多多鼓励孩子们对历史的学习和探讨的兴趣,辅导他们领会到学习的乐趣。但如何去鼓励,如何去辅导呢?本文提供一些具体方法,供父母及教师们做参考。
二、具体方法
(1)历史的教育由家里开始
家长有很多机会让孩子进行历史教育。孩子们往往会好奇地问:“我是从那儿来的呀?”“我是不是一直都在这里的呢?”这两个问题就已经包含了很有历史意味的两大因素:人物和事件以及过去和现在。当小孩问起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把收藏着的家人的相片、出生证书、小孩打预防针的记录、孩子小时候画的画、进学校以后的成绩单、笔记簿、纪事本、习学本等等给他们看,并把家人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对家族的渊源、亲人的经历、孩子们自身成长的往事发生浓厚的兴趣,由好奇心的驱使而引发更多的问题,就是历史意识的开端了。
小孩一生下来,其实就进入了历史世界。当小孩听有关家庭的故事时,他会发现他的生命与周遭的亲人息息相关,他渐渐自觉到父母给了他生命,而他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也就渐渐地滋长了。
下面简述一些做法帮助你引发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把对历史的探究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养成的秘诀就是要经常地去做,俗语说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会丰富你和孩子们的生活内容,增长知识,添加乐趣。
▲ 常把家庭的历史讲给孩子听。对小孩们谈亲戚的趣事,让他们感到父母关怀他们,让他们觉得成为家中一个成员的重要性,而养成一种自爱自重的心理和归属感。
▲ 带孩子参与社区的活动,培养公民的意识。家长如果能积极参与地方选举,环保卫生以及其他与公益有关的活动,也鼓励孩子去学校参加义务劳动服务,如打扫环境,清洁校园,竞选班代表等,养成孩子们做好公民的习惯。
▲ 阅读报章杂志,收看电视新闻报导。跟小孩和家人谈论时事,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并尊重别人的看法,如果家里附近有图书馆,带小孩去查询资料,教他们使用参考书和网络全书以增长知识。
▲ 跟孩子们一起阅读有关历史人物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思想、行事,认识历史人物如何努力奋斗、历经失败、坚忍不拔,克服困难、取得成就、造福人群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 接触社会上以及邻里附近的好人好事。把那些叔叔,伯伯,阿姨,婶婶为别人,为社区做的好事,讲解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认识到人性如何向上的一面。带孩子参加楷模表扬大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养成社会群体的意识和努力向善的情操。
▲ 搜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名篇,讲解说明并朗诵给孩子们听,由演说词的滔滔雄辩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历史人物活跃心灵的震撼力和语言文字的巨大力量和功能。
中国古语说‘教学相长’,我们一旦打开了学习历史的大门,我们跟孩子们一起学习,就会滋生出好多乐趣。
下面谈一谈值得注意的几点,可供师长的参考:
▲ 不必要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认为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让他们理解到我们也跟他们一起在学习,一起查资料,从而得到共同学习的快乐,这也是身教、言教的一个好机会。
▲ 鼓励孩子发问,双向交流的言谈比单向的教导方式要有意义。让孩子们知道我们重视他们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发表能力,是建立自信的一个好方法。
▲ 随时抓住机会培养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像拜访亲友,纵谈家常,参加节日庆典活动,游览博物馆,艺术馆等等。
(2)多向孩子说故事
如果你去查查字典上历史一词的定义,你会发现它的第一个意思是“故事”,也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第二个意义是“对过去重要事件的记录”。所以我们对小孩子说故事的开场白:“从前有这麼一个人...”,“从前有个地方...”,就已经抓住了历史一词的重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
我们以说故事的方式,可以把以前的人、事、物、地方等,重新显现,把一些英雄好汉,像关公,孔明,呈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很亲切地去了解历史的往事,并从中培养孩子们问问题,以及分析探讨的态度与能力。
说故事是很有趣的活动,孩子们都会喜欢听故事,举凡童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故事,以及一些历史史实,都是好题材.为了加强效果,我们可以事先找些孩子们可看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连环图,让孩子们先看,然后要孩子们向大家说来听,大人们可加以补充及解释。
(3)利用现有文物,了解历史
做师长的可以经常鼓励小朋友去了解他们所居住的城镇、都市的风貌和历史。具体方法包括:
1.查阅报纸:通常地方报纸都有地方新闻栏,还有专门登载当天或未来一个星期、一个月将有什么文化活动的详细消息,譬如那里会有音乐演奏会、儿童话剧演出节目、庆典游行、艺术展览、科技成果观摩展览、演讲会、参观博物馆的旅游活动、或组团参观附近一个历史文物风景点等等消息。鼓励孩子们多多利用周末或假日参加这些既有趣、又长知识、又培养公民意识的活动。可由老师或家长出面组团或由小朋友主动连系组团进行活动。
2.查询电话簿:去分类的电话簿上去查列在历史文物栏下的有关单位,通常美国许多城镇都有历史协会、历史文献馆、文物单位、地区商会、以及促进贸易、旅游的机构,可以电话查询当地文物历史有关的活动,可以要求他们按期寄来登载各项活动的通讯录。在打电话时,让孩子听着,让他们学会将来如何自己可以利用电话来取得信息的方法,从而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了解自己居住的乡里城镇的历史、特点、产物、人物。
3.教小孩在历史记录簿上列举可参观的历史文物重点,旅游点的名称、电话、地址、开放时间、交通工具等信息,以备将来之用。
4.参观时鼓励小孩发问,也可以问他:“将来如果你做导游的话,你怎么把你故乡的风景文物、特点、人物介绍给前来参观的人们呢?”
这些活动可以触发小孩爱乡土的热情、对生存环境的归属感和亲切的历史感。
另外父母及教师应尽量带孩子到外地参观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文物地点,理想的地点最好和孩子在学校里会学到那些历史事实是与那些历史名城有关。
为了使参观访问的活动做得能使小孩子真正受益,可让小孩子先做些准备工作,如查询地点,找背景资料,导游手册,路线图,地图。如果附近公立图书馆有录影带更好,借回家来先看看,对实地参观会增加莫大的助兴作用。
让小孩带上历史记录薄作扎记,也可让孩子带照相机照相,回来后帮他做图文并茂的游记,养成他们主动用心观察,用手写作的能力和习惯。
在写作时,特别强调所参观历史名城的重要性以及有关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对后世的影响,让小朋友认识到历史的时空,不是孤立的,它是有伸展性、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上地下珍贵文物,难以尽数,通都大邑历史名城更是罄竹难书,这麼丰富宝贵的文化资源果能妥善地保护并悉心地开发,真不知道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青少儿童提供多少学习历史的机会啊!让历史古都再现芬芳的生命,一则培养国民爱国家,爱文化的精神,二则也向世界广阔地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潜德发光。
(4)养成以理性的眼光看历史的态度
了解历史不只是去记住许多许多的人名、地名和年代。当然能够记得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细节是有其重要性的,但是要真正咀嚼出历史的趣味来,就要去体验历史的经验,就好像是读一套写得精彩的故事和小说一样。
▲ 阅读原始资料和文字记载对体验历史真情实况有帮助。阅读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文字叙述,让孩子从“故事”中知道历史事件是真实的人物在时间、空间过程中,经过抉择,作出决定,发乎行动,产生后果,后人记载下来,就成了历史事件。
▲ 做深入及多方面的探索 。与其求多而杂,不如精而要。中国古谚早就说‘博而寡要’的毛病是学者应该避免的,这不但不符合经济原则,也会使得学习的兴趣递减,所以宁选取一些重要而可以令人兴味盎然的历史事件作较深入的,多方面的探索了解,效果才会好。
▲ 学习历史是多方面的活动,这有点像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我们要会多发问,要有探索的好奇心。譬如说西安从前曾叫长安,北京曾叫燕京或大都,他们历史的沿革如何,就是个有趣的历史题目。再譬如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这地名是怎么来的?乌鲁木齐从前叫迪化,为什么要改名呢?我们也要关心时事,常与别人讨论时事,因为时事就是未来的历史啊!
▲ 历史难得定论。就像有人说故事说得精彩绝伦,有人说得索然无味,历史的记载、写作、解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读历史会养成我们不固执于一种见解,一种观点,而有扩大我们的视野与包容心的好处。
三、结语
总之,历史的天地十分广阔,历史的内容无比丰富,我们应设法引发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启发并培养孩子们好学深思,求取答案的好习惯,尤其是培养孩子们能从事批判性及建设性思考的技能,这将会对他们一生的求知,工作,参与社会,服务人群,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G. 如何教孩子学历史
后期注意培养就好了。
[思路分析]历史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实践里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希望你能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自觉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解题过程]其一,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人们常说:“历史是真理的母亲”,“历史是生活的镜子”,这些话都充分说明了历史学科特有的功能。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力甚博,乃人生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家者,其可缺乎哉?”古代史学家一般认为的作用在于“劝善惩恶”、“记功司过”、“察往知来”、“激浊扬清”。如今,历史学的功能较以往更广泛、更深刻。其重要性如下:一是资政功能。历史学家是现实需要的产物。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何文能安帮、武能定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他不仅熟读了古今史籍,还点评了二十四史。关于历史学的作用,毛泽东有过这样的评述,“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足见历史对于一代伟人的影响之大。二是教育功能。历史学能给人以巨大的教育,这是历史学最普遍的价值所在。它至少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与前途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族关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三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单一型人才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则能培养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
其二,调动自己学习的能动性。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扩散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心境。体现情感学习风格,首先要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这种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情总能在学习中真实地流露出来,这样就会激发起自己相应的情感体验,并能随着老师感情的起伏或激奋或悲哀,因此,只有体会到教者的“情真意切”,才能“感受至深”。同时,还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学于乐,拓宽学习历史的视野。其三,从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培养自己的学史兴趣。要想把自己留在中学历史课堂,自己得从琐碎的史实中另辟蹊径,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去统领史实,使自己从“陈迹”中捡拾起对今天有用的东西,让自己在分析、理解、对比中感受历史的“研究味”与时代感,惟有如此,才可长久地调动自己的兴趣。如果认识历史“观点”无非是书上那些性质、意义、作用、影响、原因等,自己就会步入另一个误区,成了由事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始终逃不出“死记”的圈子。久而久之,亦会失去学史的兴趣。须知历史事实无法改变,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不一样,所以自己在学习中,要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应一开始就指出书上的观点、认识、这样就会剥夺自己思考的权利,自己说出对历史最直观、最真切的体会,让自己领悟学习历史的意义,这样才能培养研读历史的浓厚兴趣,毋须怕自己的认识有弱点、有漏洞、很幼稚,不符合唯物论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老师的提炼、补充,让自己领略历史的真谛。
H. 如何引导孩子学历史
一、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感兴趣才会主动接近、思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不厌学才能更好学。
第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好的、充满悬念的开头的历史课,必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进而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这样一来,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两全其美。在讲新课前,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课程。如,对于“九・一八”事变这堂课,不妨以这样的情境设计导入课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家在松花江……有森林煤矿……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放完这首歌曲后,老师问学生歌曲反映的内容和历史事件,由学生回答导入“九・一八”事变这堂课。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思考、提问和发言,课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读史使人明志”,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习兴趣。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联系2009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高价拍卖事件,以及国宝流落海外的情况,引入当时的火烧圆明园事件,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第三,以历史故事、事件、逸闻等为课堂兴奋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熟知历史背景、各类文献,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其次,教师要广泛搜集教学素材,有意识地做好教学准备,如搜集影视、歌曲、文章等各类趣味素材,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是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想搞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扩散性学习思维,同时,可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如,以唱历史歌曲回顾历史,以参观名胜古迹走进历史,以演讲形式点评历史,以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以影视图片感受历史,以历史知识问答巩固历史。如抗日战争单元“西安事变”一课,在其发生前后,国内外各派势力是错综复杂的,各方态度也千差万别,这是这一堂课的学习难点。对此,不妨通过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加以介绍,西安张、杨兵谏扣蒋,宋美龄、端纳为和平解决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周恩来西安调停……通过回顾这一历史,引导学生弄清进国内外各派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引导他们分组探讨当时蒋介石不能杀的时代背景,并以此延伸,进行一次课堂演讲或辩论,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参与历史。
三、讲、练并用,采用有教无类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并具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课堂资源,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体会中国博大精深历史的风采。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利用讲和练的手段,实施分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主动者、创造者角色。对于差生,教师更要有耐心,要及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提前预习,讲与本课堂有关的故事,自己整理一课的知识要点,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并按线索理出头绪等。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分类,如将有关的人物集中在一起,将有关的事件集中起来,前后联系,做到知识系统化,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I. 孩子背历史老是记不住,该怎么办
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历史故事书让孩子多看,在背历史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一条主线,应该把时间点和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记住,在背历史的时候压力不要太大。
J. 想让孩子们多学一些历史知识,家长应该怎么做
想让孩子们多学一些历史知识,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关于历史的趣味书籍,勾起孩子对历史的兴趣。多带孩子到一些历史景点去参观,给孩子讲解有关景点的历史故事。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很多事件都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学好中国的历史,再将历史传给下一代,历史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作为家长,要认识到传授孩子知识并不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也是你们的责任。学习好历史,不仅仅是让孩子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而是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知礼节,懂世故的人。我们要知道,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吸取历史中的精华,抛弃糟粕,做好一个历史传承人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