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教产生于什么时候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着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❷ 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
第一个阶段:以老庄之学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这一阶段的道家以老子发轫,至庄子而集道家之大成。
第二个阶段:汉初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最初形成于战国末年齐国的稷下学宫,至汉初也蔚为大观,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道家以黄老的形态表现出来,在汉初也具备一些自身的特点。
第三个阶段:汉末的道教。汉末道教的形成是道家发展的一种变态。汉初黄老之学实际上只是一个相当短暂的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后佛教的传入,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向,到汉末道教的产生,这些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汉末道教实际上继承了道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把老庄、黄老宗教化,并与神仙长生、民间巫术相结合。同时在汉代的文化大背景下,道家也借助于道教的形式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第四个阶段:魏晋玄学。玄学实际上是儒学与老庄之学的融合,所谓三玄即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被称为儒家五经之首。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都是老庄的信徒,所不同的是,何王推崇老子,向郭推崇庄子,而阮嵇则得老庄那种独任清虚、离尘脱俗之道家精神气质。
魏晋玄学以后,道家的发展仍不绝如缕,至当代还有所谓新道家之说,但相对于先秦汉魏道家而言,既没有出现大的道家代表人物,也未能形成有影响的道家流派,当然道家的精神还是存在的,整理注释老庄之书者代不乏人。
❸ 道教有多少年历史了它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道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之一,据传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道教历史久远,几乎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类思想萌芽纷纷出现,老子创立道家学说,这是道教的思想起源,后世的人们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逐渐成立了一种宗教,即道教。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他本人也被称呼为祖天师。到了汉末、两晋时期,道教艰难发展,几次分裂,在唐朝达到高峰,因楼观道人预言李渊能夺得天下,后来李唐对道教十分推崇,道教得到快速发展。北宋时期,道教是皇帝统治天下的工具之一,道教十分兴盛。明清开始,道教逐渐衰微。这是历史资料的记载。
❹ 道教历史有多久
道教是在上古时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先秦时期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自中华人文之始就随之而生,现有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朔到远古黄帝之时,距今已有4712年。
现在的一些道教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这个论点是错误的。首先,佛教并不是天师立教之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发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何来道教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道教弟子应该明了此事。基督教的西历今年是2015年,佛历才2548年,道历已经4712年了,佛教和道教哪个更早?
❺ 中国道教有多少年的历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由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张天师所创立,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❻ 道教有多少年的历史自何时产生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有5000年历史。
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由三清祖师开创,它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逐渐形成于周秦两汉。道教并非是一人一时一地所创所生,乃中国历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结合而成之宗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时期,齐国形成了以环渊、田骈、慎到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尊崇黄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净养生、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诸子百家的一些内容。
西汉前期,统治者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轻徭薄赋,造就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了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学说,活跃于民间的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6)道家思想历史多少年扩展阅读:
盛唐道教到达了鼎兴的程度:
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如楼观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
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首开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官僚学习,规定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武则天依靠佛教徒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复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话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热潮。
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权;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作注颁布天下;积极搜集整理道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
盛唐高道辈出,他们从哲学、丹道、斋醮各方面大大推进了道教建设。
❼ 道家的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着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❽ 道教距今多少年历史
道历四七〇九年
道教成教1800多年
老子是道教的道祖,不是开山鼻祖。道教是张道陵祖天师创立的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❾ 道教文化历史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 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view/6683. 更多
洗衣机,你想干吗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
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时逐渐形成。它相
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
为教主,奉为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之作宗教性的解释。创始时主要流行
于民间,并成为某些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旗帜。魏晋以后,部分社会影响较大的道教徒
因受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和利用,导致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儒家纲常名教观念相结合;在
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活动。而在民间则继续传播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衍化出
一些秘密宗教组织,在有些农民和平民的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继续发挥其组织和纽
带的作用。
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派别的不断繁衍增多,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
文,后多汇编入《道藏》,其中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哲学、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天文、地理和
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 >与< >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 >和外丹经< >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 >与< >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 >.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 >< >< >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 *** 和推动作用. < >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 >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 >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着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 >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黄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老子画像
[3]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战国时期,道家形成三个派别,杨朱派、黄老派和老庄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罢黜百家”,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而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老子那个是道家,道教和道家有渊源,但不是一回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这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着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 *** 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 *** 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着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❿ 道教始于哪个时代
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演变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的主要节日
道教以与其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信奉神灵、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主要节日有: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
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诞辰;五月十三日,关圣帝君诞辰;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