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历史课本选修课讲了哪些改革和革命,为什么选那些改革和革命
第一目“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教材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全方位阐释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同时,也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阐述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农业生产的发展。教材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和农田施肥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建议教师结合史料讲清铁器的使用历史。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的相关的史料,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请学生回答:铁器和木器、石器以及青铜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建议教师总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史料,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请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什么重要作用?
手工业的发展。教材从冶铸、纺织、制漆等方面说明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教材重点阐述了封建生产关系出现的原因,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通过改革发展封建经济的愿望。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
Ⅱ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归纳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历史 选修一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1
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
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相同:
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
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
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不同:
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性质 封建性质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内容 鼓励工场购买农奴,强化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2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 领导力 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 措施 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3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
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
③都涉及军事、经济、 文化 方面的改革;
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
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⑥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⑦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不同之处:
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
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认识:
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
社会主义改革比较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分析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背景:
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悬殊较大。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③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忽略特殊国情,产生消极影响,前进步履维艰。
(2)内容:
①强调国家主权独立。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提倡和平共处。
②改革经济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涉。典型事例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3)中苏改革成败原因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时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刻警惕和打击西方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发展,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苏联长期脱离实际,受教条主义影响,不能很好地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西方和平演变进行有效的反渗透,而经济因改革失败而衰退,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4)启示: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并完善建设道路。
②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 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
★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 高中历史选修一梭伦改革知识点
★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 高二历史选修1梭伦改革知识点
★ 高中历史知识考点整理
★ 历史选修3知识点
★ 高二历史复习四步骤
Ⅲ 高中历史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一、历史背景;二、改革内容;三、改革的作用;四、历史意义。
背景:1.经济上:北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矛盾尖锐。2.政治上: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社会矛盾尖锐。3.文化上: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改革的内容:
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
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去的控制
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 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改革的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
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历史意义: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是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