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砀山县历史上归属过哪个省
砀山,今宿州市辖县。〔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2年〕1934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1934年〔民国22年〕至1936年〔民国24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1936年至1937年11月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1939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直接控制。
⑵ 砀山属于哪个省
谁这么能胡扯呀。。我们砀山县三十年前属于江苏,现在属于安徽,楼下的哥们说的对,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
⑶ 砀山是哪个省哪个市
砀山是安徽省宿州市的。
砀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
⑷ 砀山属于那个地区
砀山
在安徽省最北部,是一个县,属于宿州市区。毗邻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是一个四省交界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但是相对落后的发展。
⑸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历史
县名由来如所周知,砀山[1]之名,即由芒砀山的砀字而来。砀这块地方,郭沫若先生根据甲骨文考证,原名芒,此后改名砀。“芒”改为“砀”的原因,可能砀比较芒的意义好,芒的用处也没有砀大。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砀,文石也。”何晏《景福殿赋》:“墉垣砀基,其光昭昭。”这就是说,砀不仅有花纹,而且是洁白的,光亮的,非常美观。古时无玻璃,多采用为装饰品,尤其妇女最喜爱它。《淮南子·本经训》:“玄玄至砀而远照。”高诱对此句的注释是:“玄,天也,元气也。砀,大也。盛德之君,恩仁广大,遍照四海也。”总起来说,砀这个字,是一种岩石之名,它有花纹,又明亮,意义美好。以砀名地,远较以植物的芒为好。因此,砀就成了郡、县、邑等政区的专名,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砀邑、秦汉时代的砀县、节砀县、砀郡、隋时的砀山县,一直沿用至今。其间虽稍有易称,但为时不久,又恢复了砀字的专名。
⑹ 安徽砀山历史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苏、鲁、豫、皖4省7县交界处。县境处于北纬34°16'—34°39',东径116°09'—116°38'。县辖19个乡镇,386个行政村和11 个国营农林果场,县域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1万亩,总人口86.1万,其中农业人口77万。全县水果面积75万亩,因盛产闻名中外的砀山酥梨被誉为“中国梨都”。
砀山县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东距徐州80公里,西接商丘70公里,西和西北距古都开封和水泊梁山仅有100 多公里,自古即为战略要道。陇海铁路、310 国道横贯县境中部,京九、京沪铁路擦肩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是徐淮地区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砀山有近三千年的文明史。战国属楚,置砀邑。秦设砀郡及砀县。汉属梁,改砀县为砀山县,一直至今。
砀山县以原境内有芒山、砀山而得名。这里是汉高祖刘邦斩蛇举义之地,五代梁王朱温故里,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这里有明代大将薛显墓,有留下李白足迹的宴嬉台,有远近闻名的清真寺,有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砀山以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而闻名遐迩。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砀山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全面实施“高效农业、民营突破、商贸搞活、 水果富县”的发展战略, 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负重拼搏、振兴砀山”的砀山精神,使各项工作步步登台阶,年年有进展。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03亿元,第二产业8.74亿元,第三产业6.34亿元。
以酥梨等水果生产为支柱产业的梨都大地正发生沧桑巨变。春来砀山是花的海洋,红白紫黄,色彩斑斓,花团锦簇,争奇斗妍,蔚为壮观;秋来砀山是硕果满园,叶绿枝垂,芳香遍地,人欢车鸣,绿洲果海,叹为观止。每年春天的“梨花节”,秋季的“金秋梨都行”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来宾前来旅游、观光、考察、投资。砀山正以昂扬的新姿焕发出无可限量的勃勃生机。
⑺ 现在的砀山在古代历史上都是属于哪国管辖之内是什么称号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