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名人选择的事例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选择合适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2、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刚开始之所以学医,除了恨中医耽误了他的父亲的病,便是想医治自己的牙病。带着国愿、家难、自我治疗三重目的,1904年9月,鲁迅到了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然而两年之后,鲁迅忽然决定选择写作放弃学医,鲁迅之所以弃医学文,是因为感受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
3、霍去病征战匈奴。
霍去病屡立战功,拥有高官厚禄,汉武帝甚至给他建造了一栋豪宅,但是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馈赠,说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在自我荣华富贵的享受和国家民族的责任之间,选择了后者。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那年的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粗俗而又傲慢,陶渊明不愿意趋炎附势,对督邮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陶渊明在功名富贵和淡泊名利之间选择了后者,成为佳话。
5、钱学森放弃国外大好前途,选择回国报效祖国。
在美国留学的钱学森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