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历史溯源
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
1661—1722年(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着名的“侨销茶”。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大红袍的来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㈡ 大红袍历史有多少年
大红袍名称的来历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进京赴考,途径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和尚,和尚取所藏茶叶泡与他喝,次日病痛即止。丁显考中状元,感恩前来致谢和尚,得知茶叶出处,便脱下状元大红袍披身的,绕茶丛三圈,将其披于茶树之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回京,回朝后不久,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珍藏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披于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所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以此,武夷岩茶大红袍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盛名也被世人传颂,每年朝廷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纯种大红袍——奇丹
大红袍属闽北乌龙茶,是武夷岩茶的代表,历史悠久,产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山壁之上,从民国的三棵发展到现在的六棵。
1962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人员和武夷山茶科所陈德华先生从九龙窠石壁上取3枝剪枝扦插繁育,只有奇丹这个品种成活率高,性优良。但北斗峰的北斗滋味和九龙窠石壁上产的大红袍滋味及其相似。2009年农林大对北斗和奇丹进行DNA对比,证实因九龙窠和北斗峰距离较远,在遗传上有难度,并非同种同物,奇丹与大红袍有相同遗传组成,系异名同物,因此奇丹被称之为纯种大红袍。
百年商号林瑞苑茶业公司出品的纯种大红袍奇丹,产区半岩,火功中转火,汤色金黄透亮,色如琥泊。品种特征:无性系,小叶类,晚生种,香气馥郁,具有浓郁幽长的花香久泡不退,滋味醇,浓回甘,两腮生香、生津存留感强。
商品大红袍-拼配大红袍
拼配:就是把不同(品种,出场,存放时间)的茶根据市场需求,客户喜好按一定的配比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制成各种特色的大红袍。其理论依据来自大红袍母树中不同品种,不同的品种的成长成熟期不同,采制时自然拼配混合制作,其驱动力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过程中岩茶商品化的需求。通过拼配既能提升岩茶的滋味和香气,又能充分利用各原料的优点,掩盖缺点,并再复制。
现如今发展到只要是武夷岩茶就可以叫大红袍,纯商品化了。大红袍从原来的高大上的贡茶,走入了千家万户的百姓家,成为造福一方的大红袍。
㈢ 大红袍历史有多久了
传说:
大红袍的由来
一曰,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
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 ,茶树红艳,因而得其名,故历史上亦有“奇丹”之称。
另一传说资料: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着名的“侨销茶”。
㈣ 武夷岩茶的历史发展
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各地产茶不下百种,仅贡茶就几十种。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
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了监制贡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而且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禁止蒸青团茶,改制芽茶入贡,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就出现了乌龙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进行生产、分配。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
1962年,岩茶总产仅2800多担。此后的十多年,岩茶缓慢增加,至1978年总产才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有茶山10万亩,总产约8万担(毛茶),产值近亿元,有大小茶家130个,茶业从业人员3万人,茶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科研上也获得新成绩。武夷肉桂无性繁育成功,由名枞上升为品种,栽种面积约3万里。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武夷岩茶按茶树品种分为名枞、传统品种二类,按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类。大红袍、名枞不分等定级;肉桂分特、一、二级;水仙、奇种分特、一、二、三级。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牵头,将武夷星茶业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强强联合,组合为新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为龙头的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产业。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牌突围序幕。同年,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
元代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㈤ 武夷山茶的文化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介绍: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着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
地理环境: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
品质特点:其品质、外形肥壮匀整、紧结卷曲似蜻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象蛤蟆背,具青翠、砂绿、蜜黄色泽且光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持久; 滋味醇厚甘滑;花果香扑鼻,喉韵明显;汤色澄黄,清澈艳丽;叶底柔软明亮,叶缘红边鲜艳,中部浅黄绿色,俗称“绿叶红镶边”,耐于冲泡。总之,岩茶具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的品质特点。集“香韵”味韵和“喉韵”为一体的“岩韵”特色。
㈥ 急!!快!!武夷山大红袍至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
大红袍母树有6棵,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树龄至少已有360年。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
没有确切的年代如果是明末清初(清1636-1912)也就380年左右
㈦ 武夷山茶叶有怎样的悠久历史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
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到了宋代,武夷茶称雄国内茶坛。大文学家范仲淹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及“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
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