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这门学科,在中学里可以说是被打入了“冷宫”。他的地位远远不及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学科。课时量非常少。但是据我所知,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喜欢这门学科。那么,在历史处于学科弱势地位而学生兴趣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又该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大门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会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很自然的产生一种挑战性。在难题解决了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兴趣,第二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内容以及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历史课本语言生动,排版,图片富有趣味性,老师讲得好,有意思等等。间接兴趣是由学习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兴趣。比如考试中的好成绩,学生渴望拥有渊博的知识,能陶冶情操等等。 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为直接兴趣是间接兴趣的媒介。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当然最可贵的是把而这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经历由最初的有趣和乐趣发展到最后的具有社会性,自觉性以及坚持性的志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这里我提出以下几点个人不太成熟的观点和建议,愿与同僚共同参考探讨 一 以饱满的学科热情,良好的心态上课 作为老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高度热情,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以渊博的知识和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将此乐趣传授给学生 ,培养学生对新世界,新事物,新问题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良好的上课心态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因素。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以疲倦或者烦躁的心情给学生上课,一旦教师以烦躁心情上课,再有趣的教学内容也将成为不良心情的牺牲品,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上课前就把烦躁的情绪暂时忘掉。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 乏味的导入方式容易使学生浑浑噩噩,单刀直入的导入很容易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前我一般会先问一些学生喜欢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我在讲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中国历史》2006年第二版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时,我会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知不知道里面有个暴君叫做纣王,他那么暴虐会有什么下场。然后叫学生起来讲一个有关纣王的故事。以此来展开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掌握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 我的课大多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和下午第一节。基本都是学生饿了或者最犯困的时候,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学习状态一般不太好。怨偶组织有效教学相对比较难。大多这个时候,我会微笑着问学生,想不想听故事,想听故事就打起精神来,然后给他们讲个与当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秦王扫六合》的时候,我会给学生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运用乡土资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者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而且现在很多博物馆都保存了历史文物,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在和未来,陶冶情操,培养爱国思想。我喜欢古老的城市,也去过不少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比如:西安,武汉荆州等地。只要是教材出现了的与这些地方有关的知识点。我都会将这些地方的见闻融入到课堂。例如在谈到《中华文化的勃兴》时候,里面有涉及到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我会告诉学生在武汉市的博物馆里面保存了整套的变种,在国庆时期会演奏,鼓励学生有机会去武汉听听,感受一下古典音乐美。 五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单要有责任感,友爱应密切与学生的交往,关心和热爱学生。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和关系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初一的时候,会给予成绩靠后面的学生鼓励奖。并在奖品中写上一些赞美的话,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也重点提问这部分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老师没有因为他考试不理想而嫌弃或者看不起他,反而老师更加在意和关注他。当然,在关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同时,不能放松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在批改作业的时候,除了标明日期之外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话语。 总之,教好历史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课堂教学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爱学会学,学有所得。学习兴趣作为学生的一种主观内在倾向,注重学生兴趣,利用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开发智能。如果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那么他们就有能力以古鉴今,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于社会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邓小平同志为例,他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和总结反思建国后的历史,才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平凡的人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岗位上,日积月累的历史知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作用。
2.陶冶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囊括了很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人物高尚的道德形象,能够使学生从中陶冶健康,美好的情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张学良为老翁拾鞋的谦卑;屈原的爱国情操的可歌可泣;祖逖闻鸡起舞的坚忍不拔;文成公主入藏的大义;红军长征的勇气。这一个个光辉的形象,无不让我们敬仰。通过历史教学,能使学生在内心建立善、恶、美、丑的反差形象,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是非标准,促进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
要成功的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尤为重要。
1.改进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历史教学的课堂应改变传统的以传授和识记历史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集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不要过分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应该重视过程。同时,不要一味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也要重视教与学的结合,尤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
而学生识记知识的活动也应该向创造运用知识的环节转变,变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突破现有的考试结构。应试教育虽然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学的主要手段,但考试并不是没有益处的。否定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但我们确实不应该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教学的唯一标准。为了避免考试造成的消极影响,在素质教育中有必要逐渐淡化考试。首先要尽量减少考试次数,增加一些经常性的练习;其次在考试之前不要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尽量不搞“题海战术”;最后应对学生的考试、练习和课堂讨论进行综合评定,衡量学生成绩。
3.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历史学科所能开展的课外活动十分丰富,如观看历史影片,开展读书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历史知识竞赛等等。这些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整理资料,写出体会,最后进行交流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今,世界各国为了增强综合国力,都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培养和塑造适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十分迫切。素质教育的对象虽然是青年学生,但教师本身也需要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新时代要求历史教师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作出努力和探索。但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转变观念,确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新思路。
3.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程标准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这一切的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教师的行为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就会自主的去学习历史,自然而然就能更好的学到更多知识,学得好又反过来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可见,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内驱力。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有着丰富的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表演朗诵等形式。像电视播的有关的历史讲座,例如“百家讲坛”很多人都爱听,这是因为讲座讲得生动、睿智、幽默,并且结合了个人的理解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教师导入新课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力求新奇,紧贴主题。教师要上好历史课,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堂。因此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口才、专业的素养,还要为学生与历史搭建沟通的桥梁。
历史学科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要学好、学透历史,就要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初中生这个群体还不能自主地掌握和形成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比如,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因、外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等;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此外,还有分析法和总结法也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初中生只有真正学会了这些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能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二、不断探索,努力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静止的、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更是包含着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运作、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特征的系统。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历史课堂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如凸现学习主体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还有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基于以上要求,我认为应该构建以下的历史教学模式:
1.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模式,可以将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相互穿插。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自主学习,收获知识。
2.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使学生跨越时空、地域的鸿沟,从内心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感官。
三、合理及时做好课堂检测,提高学习的效率
课堂练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及时巩固和检测学生本节学习收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教师要合理及时地做好课堂检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合理的做好课堂检测,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是利用多媒体检测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用幻灯片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2.课堂练习要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为巩固所学的教学内容服务。
3.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有梯度,练习内容从易到难,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注意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历史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必要时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这样,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复习了其他学科知识,课堂效果会更好。
四、有效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而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知识水平上,因而必须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寻找正确的切入点。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外历史等历史知识不仅量多繁杂,各种历史知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要学好须掌握方法。其中,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把要求记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迹等通过熟读教材,归纳整理出来制成表格,这样做使知识得到消化,使之简化与系统化,更方便于记忆,分析,总结。如学习中国近代史,把近代化各个阶段的人物事件影响等制成表格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其中的规律而不至于思路混乱。除了表格归纳法、还有整体归纳法、史论结合归纳法、知古鉴今归纳法,可以运用这些归纳法,掌握好历史知识结构。此外,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也是一种重要方法。古人云:“左图右史”,说明地图,地理是很重要的。具体地运用地图来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规范答题,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
以上的这些方法是本人的个人见解,当然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但需要谨记的是:无论是何种方法,我们都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才真正具有有效性,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
4. 如何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情境
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过去性成为历史知识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转性,使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与学生的距离遥远,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没有直观感觉,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相应的提高了教学要求。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呢?师生怎样才能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和谐发展呢?我在几年的教学中有一点点思考和认识,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有效途径之一。什么叫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呢?最佳历史课堂情景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象、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最佳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创设环境的和谐统一、相互映衬的最佳组合的情景整体。起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起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1、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都揭示了一中规律,既人对有兴趣的事物,干起来总是心情愉快、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因而也容易干好。学习也一样,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智慧和成就的起点。要学生学好历史,就必须使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兴趣是中学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收效大小,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基础直接相关。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讲就是这个心理基础,而突出的要求,是一个“乐”字,也接受这里的兴趣。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内知识点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而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她是哪次战争中首先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与最家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教师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进行激烈的辩论的美国的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门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充分掌握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实质,既为什么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
3、有利于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历史科的教学任务之一,其中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一主题,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从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谁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虎门硝烟的林则徐,到战死沙场的关天培;从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一次一次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冲击,可他们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讲,毕竟远了一点。爱国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如果我们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创设出最佳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学生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如我们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讲述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地杀害我同胞三十万人,学生会抽象,似信非信,不会有多少情感体验,对日本的残酷性没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剪辑一些抗日战争时的电影,日本屠杀我同胞的场面,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眼,屠-数之多,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忘国耻,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不能让历史重演。这样就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就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通过多媒体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创造型人才,因此历史教学还应该教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问题,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运用电脑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及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课,联系中美撞机事件,当时举国上下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义愤填膺.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权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的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紧接着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入,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机软件的进入课堂,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历史场景,最生动、自然、客观得反映历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馈。
怎样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1、 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轻松活动,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能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的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2、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直观教具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历史叙述的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和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 运用微机、录音、录象等,再现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象、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的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历史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形成教学软件。它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利用“热点”问题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但历史又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是对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在形式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瀑布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情境,既能教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利用“热点”问题创设最佳课堂情境可在课前引言,也可在课中以及在课后知识小结,视事实情况而定,根据教学内容是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也可以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象、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发“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我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在引言设计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美日模拟夺取钓鱼岛联合军事演习,等等引入新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满腔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满腔愤怒的情绪,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日军的侵略罪行,这样就顺利成章地进行新课教学。
又如在学习本课的最后一目“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时,我引入了当今的热点“台湾问题”,中国的统一政策与台独势力的斗争,国际-势力的干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台湾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谈到中国的统一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对比近代中日两国,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境遇相似,为何几十年后的十九世纪末两国情况却大相径庭呢?提出讨论问题:谈谈你眼中的大和民族,这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大和民族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但是引入“热点”不能喧宾夺主,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还要随时捕捉学生是闪光点,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这种方式必须关注时事动态,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在平时积累素材,才能在课堂上随机提取。
创设最佳课堂情境不仅局限于以上方式,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听到学生唱歌,能与课文内容相映衬的也能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激发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丰富想象,愉快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5.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余年了,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而中学阶段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的心理转型期,这一时期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就历史学科来讲,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引导者,他肩负着教书育人等多种社会功能,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广博的学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历史的长河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具备了丰富广博的知识,对各学科都有些涉猎,才能把教材驾驭得游刃有余,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们拉开一幅幅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紧紧追随历史的足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驰骋纵横。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物,不论后人是否知晓,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容不得半点虚假。而对知识有缺憾的老师,可能就只会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念课本,甚至给学生错误的历史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高素质的教师还要有全面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及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具体来讲,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向学生呈现出准确、清晰、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使纷繁复杂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都能够脉络清晰地尽收眼底,从而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输入、储存和输出新的信息;教学能力则涉及到历史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创造性及教学实施阶段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等;教师高水平的组织管理能力,使他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为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没有或者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历史学科,有的教师公然宣称:历史,不就念念书本、背背时间吗?只要认识字,谁都教得了。我县有名非历史专业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历史成绩名列第一,当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他的回答竟是让学生反复背课本。如此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思维方式千篇一律,虽对知识的记忆力强,但动手能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更加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长此以往,我国的教育几乎无前途出路可言。那么,如何才能将历史课上“活”、上好呢?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不是单纯的记忆,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索中激发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彻底转变以前的观念,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历史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据整个45分钟,而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多提新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三、教师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龙成才。正是这种迫切的愿望和过分的关心,无形中却在学生们心底压上了一块巨石,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发生了偏移,好像学习完全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前途未来都是以后的事,更不要提什么报效祖国。这种压力也使学生在学习上不胜负荷、疲于奔命,逐渐形成了厌学心理。这种担心也导致老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管学生对知识是否已真正掌握,而只是一味地独占整个课堂时间,用“填鸭式”教学法将学生牢牢束缚。学生只是被迫性地被动接受教师送到嘴边的“美食”,完全没有积极和主动性可言。事实证明,只有在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将历史知识变成一股股细流融入心田。
四、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对提高学生素质也有良好的作用
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没有社会的现代化。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更新,CAI出现及运用带来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作为“第四媒体”而存在的计算机网络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创设唤起学生认识、情感、兴趣的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途径,扩大教学规模,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为他们以后接触和掌握现代化科技打下良好的基础。
6. 请问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认为历史课可听可不听,内容枯燥,讲解乏味,不如自己学。结果自学后发现事倍功半,效率不佳。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积极性几乎为零。于是出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也就不足为奇?那么,是不是历史教学真的就如他们观念中认为的那样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并非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学历史活用历史,转变传统的枯燥历史课堂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已势在必行。
一、 设置形象有趣的导课。
历史课重在引和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入语应简洁,在设计上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好方式。一般说,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另外还有对联、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地图分析导入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等。例如:地图分析法导入:运用地理观念导入新课,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并可从中挖掘许多隐含的知识,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所以也值得重视。例如,中国近代前期的借师助剿,我先让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比较有哪些变化?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通商口岸由东部沿海渗透到内地,由东南沿海延伸到辽东半岛。再问:这些口岸是否都在清政府统治区域?学生回答:不,有的是在太平天国活动区域。问:这预示着什么?小结:列强要在这些口岸行使特权,必须先让它们回复到清统治区域,这就预示着中外反动势力即将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二、探究课堂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让历史课堂乐起来。
1、巧妙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它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久而久之,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逐步提高成长。它既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教材过渡时设置,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总之,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只要设置合理巧妙,就会吊足学生的胃口,在高涨的求知欲中快乐学习。
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中的货币一栏内容时,我就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谈起:大家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会发现它非常方便,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设置,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弄清疑问,好奇心大增,使整堂课效果良好。
2、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快捷,它可以选择优美的图片、翔实的史实资料、精心剪辑的录像、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着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现实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中,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这方面的资料,明白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以及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日本法西斯的无比痛恨,增强了自己的民族危机感,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复辟,要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民族,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3、历史故事的多方巧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说故事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巧妙利用这一历史宝贵资源,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增色许多。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讲课中穿插故事,加深印象。课堂结束前用故事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还可以为下节课做一个铺垫。
4、走进学生的心灵: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必不可少的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和愉悦的教学氛围,才使整堂课在一个轻松欢快环境下进行。袁腾飞老师的课大受学生欢迎,是他长得帅吗?不是。在于他用精彩的语言,生动翔实的历史情景带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因此,多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提高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让每个同学知道老师很在意他们,期待他们成功,可使学生很自然喜欢自己,热爱这门课,自然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教学效果。
三、重视历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就要涉及到哥伦布、麦哲伦等着名航海家。如果不注意审美教育,便会就事论事把哥伦布西航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描绘成西方航海史上的两起探险活动;但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在航行探险中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进行形象性的描述和赞赏,分析和评价,不仅可以使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复活,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开辟新航路的艰险,而且还可以从这些航海家身上汲取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些东西,如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等。
总而言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