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与社会如何落实备课

历史与社会如何落实备课

发布时间:2023-03-08 11:47:09

‘壹’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

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

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

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

“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

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

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

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

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

(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

(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

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

(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

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

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

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

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 *** ,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

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

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

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

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

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

(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

(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

(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

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

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

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

成长=经验+反思。

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

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着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

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有哪些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 学期计划
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及其课程标准解读,通读各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要求个人先拟订计划并经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协商后通过,开学后二周内上交。
学期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所授班级情况分析。包括学校概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兴趣爱好等情况;后进生、优秀生情况及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标要求。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理解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包括综合探究、社会实践活动、复习及检测)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课时计划
课时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①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
②确定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
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授课班级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同时又要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发展。
3.有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是年级备课组)要组织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任务主要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等。教师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但教师不能照抄照搬集体备课教案。
4.提前撰写教案
认真按课时备课,必须提前一天写好教案,备详案还是简案应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学校要求等来决定,但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也必须要撰写教案,但可以是简案。详细教案是指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都详细地写出来;简案指只写出主要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的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5.精心设计好教案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及作业布置等。教案设计具体需注意:
(1)教学目标的设置
①分析《历史与社会》的课标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
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
③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等;
④教学目标的呈现应采取行为化的陈述方式,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超标或降格。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教学重点是指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难点即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的处理
课本、图册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若教科书内容充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主要依据教科书展开课堂教学,否则就要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资源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乡土教学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
(4)教学方法的选定
选定教学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对于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
③要考虑到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既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也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运用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恰到好处,不求形式,而求实效。
④要力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5)教学媒体的选择
①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学挂图”“教具模型”“投影图片”等教学媒体;
②更要提倡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CAI课件运用等。
(6)板书和作业的设计
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作业设计要少而精、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作业、要有利于巩固与反馈。
(7)写好教学反思
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再教设计,提倡记录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学用书和教具等。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到达教室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和蔼、语言规范、清晰准确,坚持正面教育。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学目标:
①依标施教,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②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内容:
①注重历史、地理和各种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必要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度。
②坚持直观教学,有机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
③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④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边生活,有机地渗透乡土教学。
3.教学过程:
①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力戒“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
②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活动与解决一定问题的具体情境挂相结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③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做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从图表、文字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多维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④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及时地反馈与评价。
4.教学效果:
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
②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③作业效果好,学生绝大部分能顺利完成作业。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布置
科学布置作业是学生达到良好作业效果的基础,要做到:
①目标明确,作业布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针对性强。
②份量适中,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做到以质胜量,提倡以课内作业为主,布置少量课外作业,活动类作业可结合综合探究活动,建议每单元一次。
③难易适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以多数学生的水平为着眼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考虑优秀学生并适当照顾后进生,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作业批改
①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意面批和课后批改的结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结合。
②课内作业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认真及时,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其余作业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业应准确无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作业评判结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阅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订正错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建立作业批改档案
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对作业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质量测评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学习过程考查。要建立实施简便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变化,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并在期末学习报告单中予以体现。评价记录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项目评价,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判断;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
2.纸笔测试内容方式。测试内容要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适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和热点材料。整卷以主观题为主,难度不低于0.75。测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进行。
3.命题体现学科特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根据“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学科特点,测试命题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的水平。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情景化命题,考查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适当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4.质量测试目的。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诊断性是为了改进。教师要及时认真改卷,总结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评。提倡教师面批和个别指导,不能公布学生成绩。
5.学业成绩报告单。期末学业报告单成绩单由期末测试成绩40%,平时测试成绩30%,学习态度与习惯(成长过程记录)30%组成。可分档评定学生学业报告单:
序号 档次 分 值
A 优秀 90以上(或占人数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数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数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数的5%)

‘叁’ 如何有效挖掘乡土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教育资源。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激活课堂教学。
乡土知识的涵盖面和涉及面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具体而言,就是指我们的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迹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物事、语言文化等。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将乡土资源有机地融进课堂中呢?在这里,笔者对自己近几来的教学试作些粗糙整理,以便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巧取乡土生活,搭建问题探究平台
1、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范型。该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真正理解的党学习产目标。《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必须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以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尤其在初中阶段,就应降低理论强度,充分开发利用富有生活气息的丰富的乡土,甚至家族的历史课程资源。
例如我在执教西周的“礼乐文明制度的确定“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宗法制,我给学生一个表格材料:
问:如果这家主人要自己的地位与权力传下去,谁最有可能继承?并说明理由。结果没有几个学生回答。在课后反思时我也作了调查,主要原因出在学生对这个材料不理解,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就是没有搭建好给学生探究的平台。那么,我在另外一个班级执教时就选取了学校附近几个村居的宗词照片,学生很快就认到了自己的宗词,然后我就进一步解释嫡长子世袭制的原则,最后出示上述探究的表格材料,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就很高了。又如九年级教材中的“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中有一个专探究,它他为三个内容:有感于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如果教材内容而探究,我想教学效果如何很难说好。因为教材所选取的例子虽然典型都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对这一专题探究稍作改动,将课题命名为“戏说生活,漫画经济”。课前我先发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学习提纲:第一自我衡量调查家乡的生活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二纵向比较,调查三十年前长辈们中学时代的生活并与你自己生活作比较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横向比较,通过上网,比较去年苍南县城、你所在的乡村、五凤乡三个区域人均收入看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学习提纲基于学生实际和对长辈们的调查所得,在课堂学生异常活跃,你言我语。这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用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果,又联系了思想品德课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以适当地选取乡土资源,为探究搭建平台,学生既有内容可讲,又能探究出一个所以然来。
二、巧借地域景观,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目的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使探究课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活动性”和“社会性“,实现课堂从”历史“到”社会“的回归,这样要求我们的课堂和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回归。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该册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都是围绕人类是生产与生活环境探究设计的,加上整个课程的设计基于生活、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呈现方式,综合活动课的探究自然成为了学生乡土自然资源的探究。那么怎样在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课中开发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呢?
第一课“生活在社区“和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教学中,我便引导学生在学会绘制平面图的基础上,绘制社区图,明确自己家在本村中社区中的位置,然后按社区分组,让同一社区的同学一起绘制自己社区所在乡镇版图中的位置,然后进行辅导纠正。全班同学一起绘制家乡乡镇的行政平面图,最后查找乡镇在温州市的位置和温州市在全国的位置。用四幅图呈现了四级家乡——社区、乡镇、温州、中国。在讲七下“我是社会小主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题目《横阳支江污染状况调查》(横阳支江是苍南县的母亲河),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本地学生,让他们回家向长辈们了解这条河过去的状况,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另一组是外省县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户外考察活动,沿着这条河两岸进行观察、访问。然后结合两组同学的精华,写调查报告及整理治疗,最后进行团队活动,组织志愿者课余时间捡垃圾。这样既落实了教学内容,灵活的适用开发了乡土资源,又让学生尝试了如何行便监督权,真正体会到“ 是社会小主人”的感觉,使乡土资源教材想到补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同使也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巧挖民风民俗,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里创造一个观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趣之门,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例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课,为了更加清晰的阐明南北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前收集家乡的气质、土壤、河流水文特点、典型动植物、农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结构、水陆交通、饮食及过年习俗等,并将其制成表格,我在备课时也制作好了一张关于北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表格,并且收集了几组图片和flash。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幻灯片再填写表格,然后将“北方的表格”与课前制作好的表格进行比对,最后我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学生的信息反馈来分析,这样的设计到达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又如在九年级《世界遗产在中国》一目中涉及到“非特文化遗产”。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温州鼓词”和“卖技”的视频,还给学生展示了温州米塑艺术和窗花纸几组图片。课堂中学生时不时地发出了“哇”惊叹声和指指点点声,在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向长辈的了解关于“卖技”和“米塑”这两种文化。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有个学生拿了一本手抄的卖技书给我,还说他父亲曾经唱过多年卖技,发现书中有许多错别字,要求我给予更改。在教学中,巧妙地挖掘乡土资源,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信感亲切,还促进了学生对温州曲艺和艺术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巧引名人伟绩,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与修养,亦称人文素质。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自觉、批判及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判断和思考。第二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性的东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价值才能复活。由此可见,人文素养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体现在具体的学科知识之中,而人文精神则蕴涵在人文知识之中,需要我们在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概括、提炼出人文的精神。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塑造人文精神。
乡土知识在塑造公民修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功能。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正如苏霍姆林斯斟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法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吏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知祖国的概念。”德国着名的教育家基普郎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教学中引用本乡土的名人秩事,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隐妥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八年级教材中涉及的“盛世文化”,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东晋谢灵运的作品,在执教“文人的世界”我也给学生补充了南宋时的永嘉学派和王十朋的相关史实以及他那幅写在温州瓯江江心寺的绝妙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样,让学生了解到了我们温州家乡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曾现过灿烂的历史,也留给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感悟家乡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那博大精深和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还有八年级下册有一题目“从此伐战争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我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云岩乡革命老根据地纪念馆——仰英亭参观,要求生向纪念馆的负责人访问有关革命烈士的事迹,以便在课堂内作发言交流。在课内,有些学生讲述林平海的事迹,有些学生讲述王屏周的事迹。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时代,也对当时毛泽东同志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引用家乡的名人伟绩,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驱的生存艰难,意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好好珍惜和把握。从而激发了学生战胜困难,度过逆境的勇气和力量,培养自己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骄傲感。这难道不比那些以空泛的“政治化”或“祖国化”为口号,以古才能的民族英雄,伟人事迹为教材,苍白无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丰厚有力。由此可见,乡土资源不仅是树立学生健康向上人生观的催化剂,还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
综上所述,将乡土资源适当地运用,整合到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让学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当然,将乡土资源整合到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滥选滥用,避免将与社会教学演变成了地方课程教学。

‘肆’ 初中历史怎么教

一、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问题,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认真的思考得出准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和教师提出的知识点相吻合,具体来说,教师可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首先,教师要重视教材中有用的素材,并将其充分使用到备课环节中,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等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挖掘教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教材重“林则徐”的图片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收集有关林则徐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给教师节约更多备课时间,给学生提供便利。 其次,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可充分使用新闻素材、资料图片、影像视频等资料来设计问题,借助视频资料在间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开拓和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里的美国篇,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美国刚独立时的背景、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生大体了解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历史以后,再结合课本教材给学生详细讲述有关美国联邦建立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以此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再次,利用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辅助.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历史文献资料,教师在解释完历史文献资料以后,学生相继形成了对历史的理解,在教师讲解文献资料的同时,引_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意识。在历史教学内容中文献资料占据着较大比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利于弓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从而深化学生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唐的盛衰》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有关娄师德、狄仁杰等人的史料,让学生分析武则天时期在政治、农业和科举等方面的措施。 最后,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深人到情境中理解教学内容,如在教师讲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时,出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的目的,教师就可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分别指派九名同学来饰演三省六部的长官,并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职务。如在某年唐朝黄河泛滥,下游百姓无家可归,这时该让三省六部中哪个省哪个部来负责治理水患并安置百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课堂提问技巧的掌握 教师设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主导者,需要借助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基于此,就需要教师严谨看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首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学情来设计问题;其次,巧妙结合重难点问题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一消化重难点知识,设计的问题还要结合课本教材的内容,此外,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提问,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最终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还需要教师严格把控一节课上的提问数量,在适当的时间点提出问题,还要杜绝一直提问,同时,也要重视提出问题的前后衔接,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动普遍是由低潮向高潮发展,基于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整体规律。准确把控合适的提问时机,可以在课堂氛围沉寂或学生思维停顿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改善整体教学氛围。 除此之外,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可对其进行反问,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存在的困惑并寻找有效解决方式。在遇到学生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再提出类似的问题,要求该学生作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师生和生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并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缺少严谨,也需得到教师的认真对待,并给予学生的回答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较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假如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培养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意外收获: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与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实现取长补短;学生在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时,要坚持自身观点,不要随波逐流做墙头.草,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刚正不阿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例如,教师再讲授《生活的时代印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在课下进行资料的收集,与长辈进行谈话,归纳一下不同时代,人们在价值判断、生活情趣上存在的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总结出生活的时代印记。有的学生收集衣服的变化,建国的时候流行军绿色的军装,改革开放.后,服饰有了色彩,样式也丰富起来,进人21世纪,服装越来越时尚;有的学生收集住房方面的变化,建国时期的小土房、70年底的筒子楼、80年代的福利房、90年代的商品房、21世纪的高档公寓等;在出行方面,建国时期基本靠走,60年代出现拖拉机和大卡车、70年代自行车、80年代公交车、90年代私家车、21世纪地铁、高铁、飞机等多元化。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持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显着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和效率。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3期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与社会如何落实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