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样的历史文物用四个字
笔墨纸砚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从《文物保护法》的内容来看,可以把文物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一是散存文物
文物,旧为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现在人们多把古代遗留的东西称为文物,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文物,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是指不能移动的文物。包括:①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②古代遗址;③古代墓葬;④古建筑以及历史纪念建筑物;⑤石窟等;⑥石刻及其他。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散存文物,是指可以移动的文物。包括:①革命文物:指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有关遗物;②历史文物:历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属器、骨角器、漆器和砖瓦、石刻、织绣、玺印、书画、舆图、货币、徽章、文献、拓片以及纸笔墨砚、钟表、眼镜、景泰蓝、下班器皿、名遗照片等;③民族文物:指近现代国内少数民族文物。1840年以前的古代少数民族文物归入历史文物类;④外国文物:指古代、近代和现代由外国传入中国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贰’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这个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便是历史。历史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从狭义上理解,历史单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形态,这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现实形态相对而言的。
历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有三。首先,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只有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其次,历史具有“一度性”。人类社会历史现象不同于自然界其他方面的现象,任何人类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一过即逝,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也不能使之重现。再次,历史具有综合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构成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战争、宗教等等。
1.原始资料
历史是世代的依次交替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
历史是整个的人类生活
什么是活的历史,真的历史呢?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
……
依上所述,历史既是整个的人类生活,既是整个的社会的变革;那么凡是社会生活所表现的各体相,均为历史的内容所涵括。因为文化是一个整个的,不容片片段段的割裂。文化生活的各体态,各方面,都有相互结附的关系;不得一部分一部分的割裂着看,亦不得以一部分的生活为历史内容的全体。普通一说历史,便令人想是说社会上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其实道德,学术,宗教,伦理,等等,所谓文化的理想,亦莫不应包含在历史以内。
──李守常着:《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6、77页。
历史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什么是历史?语言中的“历史”有多重含义。因为历史既有客观存在的,又有经人们记录反映出来的;既有包括一切方面的,又有个别方面的;既有全过程的,又有个别阶段的。日常语言中的“历史”一词综合地反映了历史的多种形式的存在。但我们是史学工作者,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必须给它以明确的说明。
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注)。
自然史是自然界永远不停止地发展的客观存在。宇宙中一切天体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而宇宙本身有着无限的历史。但是宇宙间每一个具体的天体都有它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因而它们有着有限的历史。空间和时间无限的宇宙,正是由无数的空间和时间有限的天体所构成,宇宙的历史也就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来的,生命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从非生命的物质发展成为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原始生命,需要许多亿年的时间。再经过三十多亿年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分化,到距今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能制造工具的人类。
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历史。史学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当然跟自然史也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始终存在着的。人的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人们经过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现象、自然的规律性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作为在时间中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都有其一度性,即一去不返的性质。但是,自然史和人类史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别。首先,自然界(如天体、地质、物种、气候等)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再则,自然是没有意识的存在,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说,后者比前者无疑要更加复杂些。自然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史上的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例如,化学家每次使两份氢和一份氧发生化学反应,结果都会生成水,并据此写出2H2+O2=2H2O的方程式。而历史学家在人类历史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当然,人们可以说,赤眉起义是陈胜起义的重现,黄巾起义是赤眉起义的重现,只要有封建主义的剥削制度存在,就会有农民战争的重现。这是说,人类历史和自然史同样是有规律的。但是,封建社会里的各次农民起义,总有其时代性或区域性的不同。就起义的背景、动机、过程、结局等方面而言,每一次都是一个具体的独特的历史事件。这跟每次氢氧化合生成水不同,也不能找出一个类似2H2+O2=2H2O的简单公式到处可用。因此,史学工作者研究人类历史,必须从社会发展客观过程的实事中研究其各种复杂的具体联系,以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客观的历史和书写的历史
“历史”一词是有歧义的。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这指的是古代、中世纪、近代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些发展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把它们写成专书,也不管你是否知道它们,它们总是存在的。历史工作者写了书,或叫古代史,或叫中世纪史,或叫近代史,意思是说,他们写的是这些时期的历史,并不是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的本身。但在习惯上,也有经常称历史记载为历史的。如说,戏剧中的某某人,在历史上没有。这里说的“历史”,就指的是历史记载。
李大钊同志特别重视“历史”一词的这种不同的用法,而申述他所认为正确的理解。他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不错,我们若想研究中国的历史,像那《史记》咧,《二十四史》咧,紫阳《纲目》咧,《资治通鉴》咧,乃至其他种种历史的记录,都是很丰富、很重要的材料,必须要广搜,要精选,要确考,要整理。但是它们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这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这活的历史,固屹然存在于这些故纸陈编的堆积以外,而有他的永续的生命。譬如我们要想研究中国,或是日本,固然要尽量搜集许多关于中国或日本的记载与着作,供我们研究的材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现代中国》,说这就是中国;指某人所作的《现代日本》,说这就是日本。我们要想研究列宁,或是罗素,固然要尽量搜集许多关于列宁或罗素的记载与着作,供我们研究的资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列宁传,说这就是列宁;某人所作的罗素传,说这就是罗素。那记载中国或日本的事物的编册以外,俨然有个活的中国、活的日本在;那列宁或是罗素的传记以外,俨然有个活的列宁、活的罗素在。准此以推,许多死的记录、典籍、表册、档案以外,亦俨然有个活的历史在。”我们研究历史,尽管研究历史要充分利用历史记录,但研究历史的目的究竟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本身。李大钊把客观历史跟写的历史区别开来,这对历史研究的发展是有利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白寿彝着:《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2.课文注释
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
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是十分突出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其二,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以下让我们分别地作一些比较的考察。
文明在历史上是和国家同时发生的。在人类历史的上古时期,在东亚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西亚的伊朗高原、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在南欧的克里特岛、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出现了许多古老的文明国家。其中第一批出现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至公元前三千年代后期。这就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均发生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中国古代文明和克里特岛上的爱琴文明(约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后期)。
公元前二千年代,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下,叙利亚、小亚细亚一带出现了腓尼基文明和赫梯文明。在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下,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等地又形成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成为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二千年代是青铜时代的盛世,也是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和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文明繁盛时期。但是就在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文明灭亡了(约公元前1750年),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也先后灭亡了(约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2世纪)。
公元前一千年代,铁器时代开始,文明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开了。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重新出现了雅利安人的国家,在伊朗高原出现了波斯国家,在爱琴地区出现了希腊诸邦,在意大利出现了罗马国家。在人类上古史上起过重要历史作用的国家这时都出现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最古老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开始失去政治上的独立,从属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影响下发生的小亚细亚(赫梯)、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诸文明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世界历史表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产生的古老文明,除了中国以外,到了铁器时代的早期就都已经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而存在了。
在公元前一千年代产生的古国,大多数也没有能直接存留到现在,它们作为政治实体的连续性遭到了外力的中断。波斯征服了整个西亚、北非的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以至印度河流域,以祆教(拜火教)为其特征的古波斯文明成了更古老的文明的继承者和代替者。但是,公元前4世纪后期,波斯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灭亡。在辽阔的波斯帝国故土上后来建立起许多“希腊化”的国家。
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3世纪初期,安息(帕提亚)统治了伊朗和两河流域。公元3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萨珊王朝的波斯一度复兴。但是它在7世纪中叶为阿拉伯人所征服。从此,伊朗和西亚、北非其他古老文明地区一样,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地区。
公元前8至6世纪间,在希腊地区重新形成了很多城邦,经过公元前5世纪的繁荣,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落入马其顿势力的支配之下。到公元前2世纪,马其顿和希腊又先后落入罗马人统治之下。罗马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希腊等古老的文明地区都属于它的统治之下。但是,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发生危机。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大举侵入,帝国分裂。5世纪西罗马灭亡。作为上古时期在地中海地区出现最晚、影响最大的古罗马文明,也在历史上中断了。
在中古时期,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曾运动于广大的欧、亚、非地区,引起了传统文明的巨大变化。当时存在于这一广大地区里的很多国家,都是在这些运动之中或其后逐渐产生的。因此,它们与当地的上古文明的联系不是直接的。
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就十分引人注目了。中国文明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不同,中国古文明没有为外力所中断。中国古代国家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秦汉时期的更高阶段发展着。
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过民族的移动,还建立过不少由少数民族为最高统治者的政权。但是这些变化在本质上都是朝代的分合或更替的问题。以后,在元代和清代,两度出现过以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皇朝,但这些皇朝和以汉族为最高统治者的皇朝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各族上层统治者的联合政权,只不过是具体结构有所不同而已。所以,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在历史上从未被外力所中断。
中国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流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流传给后代,所以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即有文化遗产的流传;但是,有文化遗产的流传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例如,现在世界流行的阳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的历法。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日为一星期,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可以溯源于巴比伦。现代许多国家都使用的拉丁字母,源出于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源出于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又可以上溯于上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字中的表音符号。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可以说明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继承和沿袭上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遗产;但是,人们绝对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些现代国家都与上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有文化发展史上的连续性。因为,现代很多国家虽然接受了上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遗产,但是它们的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却是自身先前的文化系统的发展和继承,而上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那些文化遗产只是作为某些因素(而并非有机的系统)被继承下来的。
所以,一个文明在文化史上的连续性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内容的连续性。如果我们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世界上的各文明古国,其中大多数在文化发展史上不是已经中断了连续性,就是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连续性。
3.学术观点
历史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回忆
持这种看法的西方学者很多,虽然其具体内容不太相同,但主要意思是一致的。法国学者亨利·伊雷内、马鲁给历史下的定义是:“历史是人类过去的知识”、“历史是由历史学家的主动性在人类的两个画面──从前的人所生活过的过去和人类为了有利于人与以后的那些人而展开的回复过去的努力的现在──建立的关系、连结。”美国史学家康尼尔·李德的定义与马鲁的定义相似:“历史是指记录下来的或未记录下来的对人类往昔经验的记忆。”他自己解释说:“我之所以把历史称为记忆,是为了把那些从未被记载下来但对我们个人生活却往往有深刻影响的过去经验,特别是我们自身的过去经验,包括在它的范围之内。”与马鲁的定义相类似的,还有美国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的定义:“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回忆。”他认为“每个普通人,同你我一样,记忆种种说过做过的事情,并且只要没有睡着,也一定是这样做的。假定这位‘普通先生’早晨醒来而记不起任何说过做过的事情,那他真要成为一个失去心灵的人了。”英国史学家柯林武德也说过,“历史是过去的经验的再现实化”,“历史如同过去的经验的再现。”可以看出他们把视角伸向了历史的最后一层意义,即人们生活的经验及对这种经验的回忆。
“历史”是历史、历史学和史学史的三位一体
从一个历史工作者的专业角度来说,历史、历史学和史学史三者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这实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或所理解的“历史”。历史本来是指过去所发生过的(思想上与行动上的)事件,但这些事情要能传达给我们,则必须要靠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历史学(通常所采用的形式是历史着作)。没有它,我们就不知道历史。人们的思想与活动构成为历史,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则构成为历史学。也可以说,没有历史学,我们就不知道有历史;或者说,对于我们的历史认识而言,历史和历史学以及历史学本身的历史(史学史)乃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我们不了解历史学和史学史,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历史。我们所知道的历史都是历史学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不可以得鱼而忘筌。
历史是现在以前(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反映
历史是现在以前(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反映。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简明,而且对历史的两层含义(客观历史本身和人们──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的认识)及其属性(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前者为根本属性)作了概括,并区分了“历史”的广狭二义,即“广义的历史是现在以前的客观实在及其反映”,而“狭义的历史是现在以前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反映”,使“历史”的广狭二义不致混用。现再阐释如下:
第一,之所以说“现在以前”而不用“过去”一词,是为了强调指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造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马克思的这段话,实际上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基础的角度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作出了深刻阐述。
从最广义上来说,凡已经过去的,都应属于历史的范畴,虽然有时候我们认为某些活动还没结束或完成,故应该属于现实活动而非历史活动,但它毕竟已经“客观存在”过,它同样具有历史的以下特点:时间上已经过去,事实上只有一次性。人们在“现在”有可能改变“现在以前”的某些活动的结果和影响,但已无法改变这些活动本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现在以前”都应属于历史范畴。
更明确地说,“现在以前”究竟是什么时候?一秒钟以前是不是历史?回答是肯定的。
“现在以前”是不是等同于“过去”?众所周知,在史学理论研究中,“过去”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一般是指完整的历史事件或过程结束之后,才算是“历史”的范畴,否则就是现实,但这样一来,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历史与现实的界线究竟在哪里? 10年以前的历史事件,其过程也许还没有完成,结局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而刚刚才完成的事件,已经全部结束。对于极度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连续不断的长河,怎样合乎逻辑地从理论上界定它们?我们认为,“现在以前”不等同于“过去”。考虑到“现在以前”的事实已经“客观存在”过,人们在“现在”已无法改变这些事实本身这一特点,则现在以前——即一秒钟以前的都是历史。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分割不断的联系,人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结局和影响,改变其自身对历史的认识,相应地,人们不断改变着的历史认识会随时影响他们对“现在”的定位和对未来的预测及把握,影响他们的下一步行动。人们的历史认识(包括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就是在不断重新认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前进的。所以我们认为,将历史表述成“现在以前的客观实在”,可以说清楚史学理论中的许多复杂问题。而且这样表述,历史和现实才不会被割裂,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历史学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凸现出来。
第二,“客观实在”表述的是历史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对于历史的根本属性这一问题,庞卓恒先生论述得较为明确。具有客观实在的研究内容可以说是历史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具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否则就将成为“玄学”而不是科学。在这里,历史的根本属性即客观实在性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相吻合的。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固然是极为复杂的,但都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绝不会因为任何人对它们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改变其存在。总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根本属性即客观实在性,对此必须肯定,不能含糊或模棱两可,因为这还涉及到历史学是不是科学这个大问题。
第三,“反映”表达的是历史的另一层含义,即“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强调的是历史的另一属性──可知性。该属性是与历史的根本属性密切相关的,即“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可以被认识的,是可知的。这样表述,才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历史不可知论。如果历史是不可知的,那么历史学和历史研究要么就是毫无意义的,要么就会走向唯心主义。历史的可知性是由其根本属性,即客观实在性决定的: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过的,人们(历史认识的主体)才有可能对其进行认识(反映),否则历史认识(反映)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玄学”。“历史是现在以前(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反映”这个表述,同样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物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相吻合。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反映)即可看作意识对物质(现在以前的客观实在)的一种能动反映,人们的历史认识同样具有能动性。这应该说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而且,在史学理论教学中对学生阐释清楚这一问题,可以为后面的许多教学内容,尤其是分析评述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客观主义,以及历史认识过程理论的有关内容,如历史认识的特点等打下较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认为,将历史表述为“现在以前(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反映”,既简明,又概括了历史的两层含义及其属性,并区分了历史的广狭二义。
4.参考资料目录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英]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李守常:《史学要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何兆武:《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彭刚:《自由与历史》,《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刘俐娜:《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的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向玉成:《历史与历史学新理解论纲》,《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吴汉全:《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叁’ 历史是什么把你对历史的理解告诉我。
我自我认为历史就是人们对于过去的看法和反思还有就是对于过去的总结 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肆’ 什么叫历史
‘伍’ 什么样的历史 填空
光辉灿烂的历史,
伟大光荣的历史,
沧桑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
源远流长的历史,
……
‘陆’ 形容历史悠久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古往今来----指从古到今.
2.万古千秋----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3.万年无疆----形容年代久远.同“万世无疆”.
4.千秋万代----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5.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6.古今中外----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7.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
8.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9.整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10.常年累月----长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柒’ 请用四个字表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源远流长;
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语本 唐 白居易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明史·徐贞明传》:“ 卢沟 发源于 桑干 , 滹沱 发源于 泰戏 ,源远流长。” 清 陈梦雷 《送官子之盖州序》:“ 盖 固滨海地也,海之为德坎而能下窈乎,深以有容,其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