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哪个秀才

历史上哪个秀才

发布时间:2022-02-27 20:57:11

1. 古代有哪些着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秀才

明代的赵秉忠,他的卷子被称为“天下第一状元卷”,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明朝的许多着名大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杨慎,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韩应龙,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申时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还有丁显、黄子澄、邢宽、商辂、徐阶(了不起的首辅)、李舜臣、王锡爵、孙承宗(非常着名)、吴宗达、袁崇焕

2. 中国历史上三个秀才皇帝

南唐后主李煜
宋徽宗赵佶
梁武帝萧衍

3. 秀才是什么时候有的

汉朝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茂”本作“秀”,东汉人避光武讳,改作“茂”。举秀才始此。

4. 历史上姓刘的秀才有那些人

刘氏家族从始祖刘清开始,元、明、清3代共出了2个进士、8个举人、32个贡生、8个监生、10个廪生、126个国子监太学生、203个秀才;20世纪又出了3个博士、2个硕士、6个研究生、7人留学生、169个大学生、163个大专生、105个中师生、176个中专生。见载于《雎宁县志》的人物,多达60余人,除刘清、刘子成、刘子云父子外,还有四世刘翱,官任礼部员外郎。五世刘锡,明朝杭州同知;刘铨,任德安府岐五引礼舍人。六世刘沛,任直隶霍州同知。七世刘守约,明朝顺天府、应天府两任副使。八世刘吕,任河防官,政绩卓着,诰封征仕郎。九世刘宗翰,万历贡生,官任五河县儒学教谕,诰封奉政大夫;刘宗圣,官任光禄寺丞;刘宗尹,任河防官,诰封怀远将军。十世刘永懋,任文华殿中书舍人;刘万礽,官任济宁知州;刘永泰,任六安州儒学训导;刘永庆,明天启举人,明天启、崇祯时"天下十八俊"之一,历任浮生知县、开州知州、杭州盐道。十一世刘自睿,官任中书舍人。十六世刘殿勋,官任六品千总;刘馥亭,光绪时进士,官任翰林院编修。

5. 古时候的秀才和举人,分别都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了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武林外传》这部电视剧想必没人会陌生吧?这部充满了温情与笑料的情景喜剧,堪称为一代人的回忆。在《武林外传》中,有一个算账的书生,叫做吕秀才,尽管定了个秀才名头,却一直被打趣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拿我们学过的课文《范进中举》作为举例,当初范进只是个秀才的时候,连他的岳父,一个屠户都敢随意责骂他;而等他中了举人后,不仅自己高兴坏了,连他被痰堵住了喉咙开始发癔症,他的岳父都不敢对他动手;甚至连城里的“老爷”都特地给他送来钱财。

考上了秀才,只是有进一步求学的资格,但是考上了举人,则是有了做官的资格。现代出现了很多“读书无用论”,认为只要一个人有才华,那么不论书读得怎么样,一样能够法光发热。但是能够获得这样成就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依旧是充实自己,以及奔向更光明前程的最好的道路。

6. 进士、举人、秀才谁大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7.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等级排名是

等级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7)历史上哪个秀才扩展阅读

科举考试内容:

1、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2、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3、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其他考试方式:

1、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2、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3、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4、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5、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6、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8. 秀才第一名称叫什么

秀才是初级考试,第一名叫做案首“秀才”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最重要的大概有两点。首先,这是科举考试中的最低功名;其次,“秀才”没有做官资格。但事实上,秀才并非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最低功名。“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原本并非属于科举功名的范畴,也不特指读书人,而是相当于现在的“俊才”、“英才”。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可知,历史上贾谊是有记载的最早被称为“秀才”的人。

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秀才”与“孝廉”一起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种优秀人才。东汉光武帝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为“茂才”,三国曹魏时期,又改回“秀才”。隋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最初也称作“取秀才”,这时的“秀才”是考中功名的所有人的指称。唐初,科举考试中设立秀才科,刚开始时秀才科第最高,因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考取。后来秀才科被废除,“秀才”一度成为读书人的统称。宋时,凡是参加科举府试的人,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

明清之际,“秀才”的意思逐渐固定下来。这时的秀才有一定门槛,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经过院试,取得入学资格的“生员”才可称为秀才。考中秀才之后,可以说是十年寒窗初步获得成果。进,可以去考取举人,一旦考中,便正式进入为官的士大夫阶层;退,则可以开设私塾,也算有了个正经职业。并且,秀才虽然没有国家俸禄,但可以获得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直接找县官提建议等。于是秀才这个最低功名成了明清两代出身贫困的读书人科举考试的“歇脚所”。他们往往一边通过教书获得经济来源,一边继续考取功名。但因为竞争激烈,尤其清代时满族统治者排斥汉人做官,许多人也就一辈子呆在这个“歇脚所”了。

9. 谁是第一个秀才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茂”本作“秀”,东汉人避光武讳,改作“茂”。举秀才始此。南北朝最重此科。当时虽出自荐举,也有策问。《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隋、唐科举制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从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后玄宗、代宗时,几次恢复,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极少。明太祖时,曾举秀才数人,如洪武四年(1371)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此均系辟举,不是科举之士。后乃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宋代秀才名衔,无论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哪个秀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