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记录,当然包括了主观和客观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如何看待历史=你的历史观是什么
带着疑问去看历史~~~批判继承的看待
对于历史学家报着崇敬之心
对于疑问报着探究之心
对于恶人报着宽容之心
对于英雄报着批判之心
对于统治者报着评定之心
对于战争报着审判之心
对于屈辱史报着自强之心
对于光辉史报着平常之心
❷ 名词解释1,史学概论;2、历史本体论;3、历史认识论;4、历史方法论;
1. 是一本书,本书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着,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着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本书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2.历史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3.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4.覃正爱撰着的《历史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注重理论而忽视方法的倾向,结合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方法的讨论,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从而使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该书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包括四种方法即研究评价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社会改造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各种方法既具有历史理论根据,又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其中研究评价方法是基础,科学预测方法是核心,社会改造方法是关键,理论建构方法是体系建设的需要。该书作为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专着,具有相当的创意和深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有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❸ 历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
(1)古今中外的任何史学者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各不相同。社会历史观是史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概况起来分三类: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史学本体论、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
①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史学本体论的主要观点: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第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无规律可循的。
②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史学本体论。把历史的演进过程归结为社会中的各种结构及其功能的演进过程,认为人的历史命运是被结构决定的。所谓结构就是在一段长时期里总是重复出现的种种“通例”或“常规”。
③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本体论。唯物史观立论的前提既不是历史唯心论者所说的孤立的个人和他们的精神、意志,也不是什么结构,“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所得到的现实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说的现实前提包括“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唯物史观的原理: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出一定的生产力,再加上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而相应地发展起来的经济交往、社会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实践活动,就创造出相应的经济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形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政治交往形式(政治制度和体制)以及精神交往形式(意识形态);这些交往形式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世代相传的既定交往条件。“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本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变成了它的桎梏,已成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认识其客体(即客观历史)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的历史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历史科学的认识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有何异同?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相对性与绝对性是什么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主要包括人本主义倾向、科学主义倾向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认识论。
(3)史学方法论。主要指阐释和揭示历史研究的方式、方法的性质和特别的理论。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方法论:把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分为个别、特殊、一般这样三个层次。①历史主义,包括一是一切社会制度和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物,进行研究时,应当从产生这些制度和现象的条件出发。二是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三是从发展中考察一切历史现象,从动态的而不是静态角度看待和评价一切历史事物。
②阶级主义,指在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划分出阶级并由此产生阶级斗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度……)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解释社会历史事物的方法论观点和法则。阶级分析基本内容是解开人类文明史一切关系的一把钥匙和进行阶级分析必须研究各阶段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
几种西方史学方法论简介:①人本主义倾向的史学方法论。其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悟释式”的方法,即要对隐含在有关史料中的历史行为者的意识、意志和行为动机进行设身处地的“移情式领悟”,而绝对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采用法则归纳法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的重复性的特征进行数理归纳。领悟而非归纳是他们的方法论的总原则。他们首先运用考证和辨伪的方法对史料进行考察,然后运用“悟释学”方法去领悟隐含在史料中的历史行为者的潜在意识和行为动机。②科学主义倾向的史学方法论。其认为主要研究方法应该是“归纳法”。他们大都倾向于采用跨学科的社会科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和计量史学方法。
(4)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部分构成了历史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本体论在史学理论体系中居于前提、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因为任何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总是隐或显地以某种史学本体论为其立论的依据或前提的。当然史学本体论的发展论也离不开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支撑。
历史学理论有助于把零碎的、分散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大的历史问题,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到社会主义这个社会形态的依次更迭,中间不知道有多少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或活动;在前一个社会形态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往往孕育了后一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然后便是一连串的政治事件和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最后则有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或改革,整个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随之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取代了原来的较低级的社会。
小到一个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就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来看,可能是零碎的、分散的,今年有这样的事,明年有那样的事,但是如果能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活动联系起来,理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有机的生活脉络,看出这一件件事往往看似偶然其实又带有必然的性质;同时还要和他前代人、当代人做的事情以及后代人做的事情联系起来,才能揭示出他一生活动的规律。
历史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实践论》“人们对一件事物‘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历史现象只是这个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理论认识阶段需要在广大的想象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形成概念,经过严谨的判断、推理,才能完成,而理性认识阶段就不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主抓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因为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论的认识。”
❹ 什么叫历史
❺ 历史本体论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事实只是对事物实际情况的一种陈述,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而不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第一,事实具有可靠性。事实之所以是事实就在于它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呈现的如实陈述,是对事物实际情况的断定,因而具有客观真理性。第二,事实具有不变性。事实的不变性是指:其一,事实虽然可以被发现,被创造,但事实一经发现或被创造出来就是不可更改的。第三,事实具有特殊性,具有不可重复性。任何事实都只能是而且必然是特殊的,绝不可能是普遍的。为更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作者探讨了“物”、“事件”与“事实”的相互关系,认为,物是东西,而事实则不是。“匕首”是东西,而“这把匕首是杀人兇器”则是事实。物与事实有着明显的差别:(1)表示事实的思维方式是命题,表示它的语言形式是陈述句;表示物的思维形式是概念,表示它的语言形式是语词。例如,“拿破仑”这个概念表示了一个人,一个特殊的物;而“拿破仑有野心”或“拿破仑娶了约瑟芬为妻”这两个命题则表示了两个事实。因此,通常仅从表达方式就可以大体上将它们区分开来。(2)物“必须在空间上具有三个向度和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它们还必须是我们所拥有的观察手段能够观察到的” 。“东西底主要成分是空间上的居据”;而事实则没有,因为事实只是物所具有的性质或关系,它依附于物,但它本身并不占据特定的空间位置。(3)物是事实的载体,“一件东西是一大堆的事实底简单的所在底枢纽”,“一件东西是一大堆的事实”。事实是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物与物之间具有的关系。物是个实体概念,属于本体论范畴,而事实是个属性概念,属于认识论范畴。(4)东西总要存在,事实可以存而不在。物既可以产生,可以改变,也可以消灭;事实不仅可以存而不在,而且一经产生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改变、不能消灭的。“锤子”是物,“张三用锤子敲钉子”是事件(事情)。事件是围绕着物发生的。一般来说,一个事件就是一个事实。事实不仅可以从“物”中截取,也可以从“事件”中截取。总之,物或事件是事实的载体。事实是从(已经存在的)物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截取出来的,用来说明、解释、证明其他待证事实。既然事实是通过截取得来的,自可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标准不同,得出的事实自然不同;而从一个确定的物或事件中总是可以截取出不同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