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绥靖政策在多少课

历史绥靖政策在多少课

发布时间:2023-03-18 17:01:43

Ⅰ 轴心国在历史书多少课

文档介绍:第6课邪恶的轴心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九年级下册讲义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内容标准】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了解毕加索瞎灶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共产差早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注意世界历史的前后联系及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使学生认识: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些斗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侵略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二、教材分析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意、日三国走向法西斯道路,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本课围绕德、意、日法西斯在世界范围内制造暴行这一核心内容,主要讲解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侵略扩张的影响。法西斯国家的不断侵略扩张和相互勾结,使得世界战争的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教学重点归纳课本内容的能力。教学难点德、意、日侵略扩张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三、学情分析初中的学生对于希特勒本人了解不多,仅仅通过口耳相传对其有初步了解,对于法西斯的建立更是知之较少,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得磨庆扮出正确的历史观点。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数字、图片分析德国法西斯产生、上台的历史背景。

Ⅱ 急求9年级历史上10到23课,下1到13课考试重点!感谢!

这是下1-13课的 上10-23输不下来我空间看看里面有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P2—6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领导人:列宁 (4)地点:彼得格勒
(5)结果: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P7—11
1.新经济政策
(1)实施时间:1921年 (2)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昌腔蠢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和取得成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苏联的成立 时间:1922年 名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成员:当时加入的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解体:1991年底
3.“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时间:1936年 (2)形成标志:新宪法制定。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形成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5)评价: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所以,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P14—19
1.巴黎和会 目的: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平,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地点: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时间:1919年 参与国:27个。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内容: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2.《凡尔赛和约》的基本内容(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圆判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由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
3. 国际联盟 1920年成立,由英、法控制。
4.华盛顿会议 时间:1921年-1922年 地点:华盛顿
原因: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矛盾尤其激烈。
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中等九国代表。 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5.《九国公约》主要内容:九国签定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华盛顿体系: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毛泽东:“华耐陪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通过凡尔赛会议(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P20—24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特点:(1)涉及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比较长 (3)破坏性特别大
时间:1929——1933年 地域: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影响:(1)生产力的遭到巨大破坏:垄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生产破坏。(2)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
机和社会危机: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
局动荡。各国资本家纷纷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2.罗斯福新政(1933年)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2)特点(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3)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4)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5)成效:(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2)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3)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5)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6)评价: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以后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第5课 法西斯力量的猖獗 P25—29
1.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国会纵火案:制造者:希特勒(纳粹党) 打击对象:德国共产党
(2)反犹暴行的表现:(1)剥夺犹太人的德国公民身份; (2)犹太人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3)不得参军; (4)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5)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6)对犹太人发动袭击,捣毁他们的住宅和商店,强迫他们清扫街道。(“水晶之夜”)
2.三国法西斯上台情况: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 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
日本:1936年,军部法西斯上台(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P34—38
1.慕尼黑阴谋 (1)时间:1938年9月
(2)制造者: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
(3)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4)绥靖政策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5)影响: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大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6)地点:德国慕尼黑。
(7)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英法盟国波兰首先遭德国的进攻,英法也被卷入二战。
2.绥靖政策
原因: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不满,但是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概念: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不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小国利益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具体表现: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没有受到制裁;慕尼黑阴谋;德军进攻波兰,英法虽宣战但没有对德军发动进攻。
绥靖政策的危害(影响):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3.战争的爆发
(1)德国进攻波兰: 时间:1939年9月1日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时间:1941年6月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1941年12月7日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达到最大)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P39—43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时间:1942年1月1日
(2)主要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3)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内容: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跨法西斯国家。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的意义:是打败法西斯的最重要的保证。(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使得二战的性质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援助,协同作战,战斗力加强,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参加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3)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4)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3.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日本投降
(1)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作战双方:苏联对德国
标志(影响):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 时间:1944年6月6日 作战双方: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对德国
标志: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灭亡的进程(使德国处于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
(3)攻克柏林战役 时间:1945年5月2日;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作战双方:苏联对德国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法西斯德国溃亡。
(4)日本投降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
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时间是:1945年9月2日,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原因 P48—51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50—60年代 经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西部、南部繁荣。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广阔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③改进传统工业;
④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⑤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制定适当的政策 。
20世纪70年代 经济受到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 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债务沉重
20世纪90年代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③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根本原因——美国政府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主要原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P52—57
1.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 特点: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原因:(1)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对西欧大量的援助
(2)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
(3)政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1)时间:1993年。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的(前身)。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
(2)概况: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3)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作用:欧盟成立后,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经济上: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5)目的: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应对美、苏两个大国。
3. 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50—70年代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68年) ①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战略的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④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⑤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1974年——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4.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3)得到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P60—63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1964年他被迫下台。
改革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失败原因)。
2.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1985年他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面临的停滞局面,内容: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后果(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1)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2)国家权力分散。(3)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民族分离主义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八一九事变”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权力,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时间:1991年底。 苏联:(1922—1991年)共69年。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P64—67
1.匈牙利的改革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的改革。
领导改革的是: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 特点:东欧最早,效果较好。
内容: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在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2.东欧剧变 (1)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南斯拉夫联盟、波黑、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2)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捷克、斯洛伐克) (3)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P70—74
1.印度独立(印度是英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 时间:1947年 领导人:尼赫鲁。
2.1960年,非洲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1)时间:1990年3月 (2)标志(意义):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4.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收回时间:1999年底 (2)控制国(从哪一国收回):美国
(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终于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P75—79
1.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关键。
(1)冲突双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民族: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2)中东战争开始: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
2.巴以冲突的原因:(详见下册P77)
①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两洋五海三洲之地)
②资源之争:领土之争(争夺的实质问题)、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
③宗教冲突:对耶路撒冷的争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把它看作自己的“圣城”。
④种族矛盾: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⑤大国的介入

Ⅲ 九年级下人教版历史1~9课复习提纲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山洞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二月革命:
⒈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⒉地点: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⒊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⒋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⒈概况: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⒉意义:俄国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它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⑴目的:为了平定国内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⑵时间:1918年开始。
⑶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②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
⑷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⑴背景: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了新的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⑵时间:1921年开始。
⑶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②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③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⑷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⒊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一些苏维埃共和国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1925年,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8年开始,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⒉工业国的建成: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⒊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实行: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严重弊端:①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空唯者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②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程标准: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⒈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对战败国(最主要是德国)的处置问题---对战后的世界斗薯做出安排。(分赃会议)
⒉《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协约国集团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有:①领土方面: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②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分赃会议”);③军事方面: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④赔款: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⒊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①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②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⒈召开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⒉召开时间:1921—1922年 操纵国:主要是美国(受惠最大)
⒊《九国公约》:⑴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⑵影响:《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但核心内容是确立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此外,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签订了《四国条约》;美、英、法、日、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由凡尔塞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体系的实质是建立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课程标准: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以“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的恢复和较快,美国尤为突出。
⒈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⒉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波及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尖锐。
⒋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
⒈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⒉目的:力图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经济尽快复苏(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⒊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②整顿农业。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给农场主补偿;③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④调整工业(是中心措施),通过《工业复兴法》,防止出现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节与控制。
⒋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控制 (“新”的地方)
⒌评价罗斯福新政(作用、影响):①罗斯福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②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③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09中考已考)
⒍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因而不可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第5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课程标准: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22年10月,法西斯党徒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二、德国纳粹党上台
⒈背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是欧洲地区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⒉开始建立:1933年,纳粹党头目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⒊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①制造“国会纵火案”,大肆镇压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②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约600万)。③严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④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⑤撕毁《凡尔塞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的策源地。
三、日本法西斯化
⒈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日本国内矛盾激化。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在军部的推动下,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
⒉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新内阁上台,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课程标准: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一、慕尼黑阴谋
⒈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⒉绥靖政策的影响: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慕尼黑会议后不到半年,德国进一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⒊绥靖政策的实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维护其自身的利益。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
1、时间:1939年9月 2、标志: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三、二战的扩大
⒈德国进攻苏联
①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②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③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它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⒉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最大规模)
四、《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⒈背景:德、意、日不断扩大侵略,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⒉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⒊时间:1942年1月 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地点:华盛顿
⒋内容:签字各国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⒌意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课程标准: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⒈1942年夏,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⒉1942年,英军在北非战场上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使德、意法西斯丧失了在北非战场的主动权。
⒊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军取得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二、诺曼底登陆战
1944年6月,
艾森豪威尔指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三、重大会议
⒈为了尽快击溃德国法西斯,1943年冬,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会议,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决定1944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⒉1945年2月,在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讨论组建联合国。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⒈柏林战役 1945年5月8日 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战败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⒉日本投降
⑴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①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消灭了日本关东军;③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武装开展全面反攻。
⑵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①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②影响:它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⒋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②遏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课标: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09中考已考)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依据其特点可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至五六十年代):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断扩大。由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发生动摇。
第三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阅读全文

与历史绥靖政策在多少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