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1000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1000

发布时间:2023-03-21 00:10:25

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读后感

历史学可以让我们懂得更深重,历史更深重以后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子。对每一个人民,每一个更好的回味过去展望未来。

㈡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初看《历史学是什么这本书》,便觉得通俗易懂,即便不是专业人士,通过此书也能更客观的看待历史。

我觉得此书最妙之处就是理论与史实的完美契合,每一个理论都能对应史实,而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便于理解该观点。作者葛剑雄先生并没有把历史说得多么深涩难懂,把历史束之高阁,而是用平常的语言去讲述历史。

谭其骧“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某种程度上,遗址就是舞台,但在上面演什么剧,还是决定于当年生活在这个遗址的人。其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肯定人民的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现在我们看到的史书里记载的神话,其实是代表了不同民族对自身历史的各种不同的记忆。神话是人们创造并传播的,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人们的认识和观念。

须知作小说者无论驰其冥想至何程度,而一涉笔叙事,总不能脱离其所处之环境,不知不觉遂将当时社会背景写出一部分以供后世史家取材。

㈢ 《历史学是什么》的读后感.要是作文

历史学着作读后感
刘平兄发来这篇座谈话记录稿,要我谈点读后感,我拜读之后,感触良多,不过,要把想说的话都写下,必病累赘,故只谈一点希望不算题外的话。
不知从何时起,“历史人类学”,好像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幽灵,在中国史学这个深潭的水面上,搅起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涟漪。中国史学界好像比较喜欢讨论什么“学”的定义,记得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每次开社会史学会年会,都会有“什么是社会史?”的讨论,到最近几届,这种讨论终于沉寂下来了,但“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又成为新的话题。正如振满兄在这个座谈会上说的,我们不小心用了这个标签,但自己其实并不清楚,也没有兴趣弄清楚,应该如何定义历史人类学。之所以选择这个标签,只不过是觉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么一点历史人类学的味道罢了。我们编了一本刊物,取名《历史人类学学刊》,正因为我们不愿意下定义,所以没有写发刊词,而是先后刊载了张小军、黄应贵、庄英章三位先生谈“历史人类学”的文章,主张各异,目的也是想表明我们的立唱—所谓的历史人类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实践。
至于为何要用这样一个标签,那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有偶然的机缘,也有个人的兴趣,有学术的理路,也有治学的传统。这些,在萧凤霞、郑振满、丁荷生等人的发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谈。想多说几句的,是振满兄提到,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都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同时也都有人类学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影响,的确是不应忽视的。近年来有关历史人类学的议论,制造了一种印象,好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或对话,是一种新潮。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类学从一开始就和历史学结合得非常紧密,而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也从一开始就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学创办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是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放在同一机构中的。解放后中山大学历史系中的着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的学科背景。这些学术渊源,对我们有非常深的影响。今天,大家讲到历史人类学,就会同田野调查、区域研究或社区研究等等联系起来,其实,这些也不是什么新发明,刘平兄在发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遥先生的田野调查,就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历史人类学学刊》在去年专门刊载了当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华北开展田野调查的贺登崧教授的一篇旧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们现在提倡的田野调查,前辈学者已经有非常好的实践,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八十年代中期与人类学家合作开始在乡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激励我们的,不正是顾颉刚、容肇祖这些史学前辈当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广东的东莞考察的身影吗!
近来我常常想,为何大家会产生这种把所谓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视为新东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尔敏先生的《20世纪非主流史学和史家》一书时,好像明白了一点。在学术的社会里,也许有一两种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则被视为“非主流”。在“非主流”没有进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学者视线的时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进入了视线,就可能被视为新潮涌来,然后会产生“新潮”是否会成为主流的疑虑。其实,在学术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这个“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随意泼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脉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学术之“流”的格局,应该像珠江那样,尽管地理学家可能会定义哪条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实际上,珠江水系并无主流支流之别,几条江河并没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难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错,互相混合,最后还是分流入海。如果我们能够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样那样理解学术之“流”,那么,很多争论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后,我想用两句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来归纳我的意见:我相信“史无定法”,但一定要“学有所本”。

㈣ 历史学是什么笔记

1.《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

在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题目吸引了。中国的史学家中,并没有看到就历史本身是什么展开过专题论述,倒是更多的探讨“历史为什么”的话题。这一区别本不是东方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究其根本,应该是东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但确实这一问题是重要的。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要关注历史学家,更要关注历史学家所在的社会。

书的第二章,探讨了历史的社会性,与个人性。其实本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历史是人的行为过程,但历史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过程,我们不能罔顾历史的社会性,而夸大一个人的历史作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能通过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现在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本质上看,历史是社会性的。

第三章,探讨了历史、科学和道德。历史学家和历史资料的收集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而这种历史研究的归纳方法,其漏败实是和科学是相通的,我们要为历史找到不止是一个发生的原因,这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没有这种思想性的存在,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又何在呢?知识本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历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学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本都是哲学的衍生,它们的方法本都是一样的。

第四章的题目是“作为进步的历史”。其实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历史是进步的吗?进步是什么,进步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的前进,而历史的确有这样的一种方向性吗?这一点我相信,真正倾心历史的人,有着较他人对未来更多的憧憬与责任。历史中的进步依靠的是人类不断的持续的获得性财产的转让,而这一过程便是进步的源动力。进步在于继承,而不是毁灭。对于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信仰,是代表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进步是历史借以编撰的科学假设。换句话说,没有这一假设,历史是毫无意义的。科学的假设的方法,是构建任何知识大厦的必要前提。

2.《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书笔记

一 历史是什么?无数学者消耗着一生一世研读着这个问题。

但我却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没把历史当作历史来看。在个人眼里历史异常简单:历史就是玄幻,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

而我银薯也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梦幻中的人。我从不愿多去理会世俗凡尘的喧嚣嘈杂,我总是喜欢把自己浸泡在浩瀚无际的历史虚无中。

有时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而我却依旧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当我蓦然回首现实时,我就会望洋兴叹,怀念那个早已不复存在的世界。

这就锋搜者是我喜欢历史的真正原因,而我也自然而然的离不开历史。 我不信佛不信道就信历史。

有无数人问过我是不是想回到历史中去,我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其实我很清楚的明白当我接近历史我会清晰的发现其实历史和现实一样残酷。

蒙着面纱的蒙娜丽莎总是最美的。而我也宁愿把历史当作一份镇痛剂。

所以无论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我都会迅速从中解脱出来,去怀念历史,寻访历史人物的踪迹。所以我绝对不会像海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即使想过像海子那样我的这种想法也会很快的小时苍穹。

所以我更加拼命颠簸为未来生计而活着。 人生总是那么的无奈,而历史却是那么的美好! 虚无缥缈间,还如一梦中。

二 曾经我们是威震天下的东方大国,而如今我们却落伍了。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终成过去,纷纷扰扰的世界之中,我们面对的是应该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崛起。

而发展也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古典文化在不断的消融侵蚀,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言喻的西方文明。历史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分支,如今早已被人忽视了。

那一天去了一趟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唐宋诗词鉴赏》,另一本是《泰戈尔诗集》。而和我同行的那位同学却在我付钱时却指着我的《唐宋诗词鉴赏》说到,这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看这个!这是什么时代了?!曾经清华大学光华学院作个一次抽样调查,做了一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人口素质根本不成正比的结论,而我想这其中跟文化类型的推及有很大的关系吧。

我不希望等到这一天,我们中国的经济高度发达了,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反正我绝对是一个始终认为《唐宋诗词鉴赏》比《泰戈尔诗集》精彩千倍的中国人。

但《泰戈尔诗集》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唐宋诗词却没有,或许永远也也没有。这也是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民族的悲哀。

三如今中国社会掀起了普遍的“国学热”,但却遭到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反对。《易中天品三国》、《明朝那些事》、《于丹论语心得》、《刘心武揭密红楼梦》被学者当作是亵渎经典的行为加以批判。

当前面临着西方文明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祖国的精英学者有必要需这么做么!无论走到哪个书店,我们都会惊奇的发现上述中国文学的新式解读着作都出乎意料的列入了畅销书top1、top2、top3,和当前青春派小说《悲伤逆流成河》、《烈火如歌》、《三重门》并驾齐驱,引导着中国文化主流的发展变化。这想必比那些湮没在书柜尘灰中所谓的正说历史好得多吧。

毕竟我们不是研究者,而是涉猎者。历史也是如此。

我爱易中天,爱《汉代风云人物》,爱那个活灵活现的韩信。如今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甚至比我国学者在某些领域更精深,甚至在一些国家新城了一定数量的学派,典型的有《三国学》、《曹学》,其实不乏有经典之作,如《项羽与刘邦》、《曹操》。

突然间想起我父母在我选专业时候说过的话了,要学中文就去学对外汉语,这才有发展前途。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四 我们生活在社会潮流之中,科学技术不断地将我们的生存环境推向高峰。如今电视剧也是越来越多了,但古装电视剧却是越来越少了。

无可奈何之下我只有将期望的目光投向央视,物以稀为贵,我一直期盼着每年哪怕是只有一部波澜壮阔的古装电视剧。而我也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因此才会有了央视关于什么类型的电视剧投票中古装电视剧首屈一指的投票。

但我每一次看见吱吱唔唔的肥皂央剧时还是忍不住黯然神伤。不过还是衷心的感谢央视为我们带来的一年一度的经典。

如今有很多人批判着现在的古装电视剧总是在有意无意的篡改了历史,当然斗争矛头也不可避免的指向了古装剧的龙头老大---央视。其实不然,这种电视剧不仅没有扭曲历史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推动了历史的传播。

试想一下,一个傲然崛立的旷世英雄如果没有风花雪月故事的渲染又如何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在这里引用一段《大秦帝国》中描绘商鞅心理活动的文字吧:只有在白雪面前,他那不苟言笑的冷峻才会不翼而飞,才是一个本色的男人,高兴了就想大笑,悲伤了就想流泪。

那是因为她那温柔细腻而又明晰的女儿心总是象潺潺小溪,能够渗透到他心田的沟沟壑壑,激起他的豪情,挽起他的悲伤,点燃他的心灯,化解他的失落,使他情不自禁的现出内心的本色。当热热的泪水涌出眼眶时,内心淤积的阴暗和绷紧的心弦便顿时溶化了松弛了。

我想这也大概也是金庸小说为什么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了,而这些小说同电视剧一样极大的促进了历史的传播。历史本是枯燥无味的,而文学使它染上了鲜明的色彩,而电视剧正式一种将历史与文学融为一体的艺术形。

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章(读书笔记)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学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史学史

4.历史需不需要做笔记

我自己曾学历史专业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适合你否。

历史嘛,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

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 何况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5.历史学专业考研具体要怎么做笔记

记笔记要结合自身实际,不同的科目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的,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策略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本教材都有它的“特性”,从对真题的不断了解当中我们也可以制定出轻重有别的方法出来。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下面我将就通常复习的十一本书给出不同的复习大体策略来: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教材算是写的特别经典的本子了,出版时间也比较早,所以古代史的教材可谓久经考验而且十分经典,整理笔记时可以直接按教材目录来归类,用数字给知识点编码。

2、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也挺经典的。但是近代史的研究这几年屡出新的成果,许多观点和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观整本教材也是以战争史和屈辱史居多,显得太过于偏重,而真题所考的却是文化方面的东西(比如近代历史文献),所以这本书吃透了还得找点精简的书籍来补补课,尤其是教材上少有涉及的知识点。

3、中国现代史:这本书所占分数的比值不大,认认真真过一下就行了。即使考到了也不要太过于后悔,因为历史学这么考试的初衷就是“问你能记住多少”而不是“一个都不能少”,没有谁真的是活字典,历史学两百大几是几乎不可能的。

4、世界史:六本世界史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因为没什么系统的世界史和他竞争了,一大帮子人搞一套教材也不容易,但他的缺陷是有目共知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知识点太乱,无法串联,许多名词解释重复出现。这样就特别不利于考试,所以这时候借助于考纲是有必要的,按照考纲的分类方法将知识点编目就行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考纲其实并没有涵盖所有考点,所以要注意有意补齐。

最后,强调:复习最好将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大题分开做笔记,因为各个题型的命题思路都是不同的,打个比方来说,四个名词(以晋楚之间的四次战争为例)作为考点的话,做选择题出你就只用记住他们的特点(比如会问楚国获胜的一次是?哪一次发生在黄河以南?等等),作名词解释题可以有四种出题方式,做问答题你就要一一列举了(比如会问晋楚之间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归纳起来说选择题主要考你的排异思维,名词解释考你的形象思维,大题目考你的逻辑思维如果按照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大题这样三轮的进度来复习,既可以免去受不同思维干扰的困惑,又可以在每一轮的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把知识点分门别类,还可以免去只是单纯简单机械重复的乏味和单调。至于好不好,相信时间和实践都可以检验的。 收起

6.如何做历史笔记

笔记有很多种:如课堂笔记(又分要点记录,课堂随记),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摘抄笔记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收起来,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这有利于巩固消化已学过的知识,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补充教材,突破课堂的局限,更有利以后复习,勤做笔记,做好笔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怎样做好笔记呢?(一)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问题,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观点,重要结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例,老师板书的知识框架与线索,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许多内容。

决不是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个字,而这样实际上既无必要,又不可能。由于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因此,记课堂笔记时,书写速度要快,对历史名词,概念等尽量简记,对较长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干缩写或关键词,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从而节约时间。

(二)做好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可就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处理,做好课后整理笔记,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回顾、领悟、巩固知识的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

(三)做好课后摘抄笔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而我们的教材,课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

因此,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和手段(图书馆、媒体、网络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历史知识。这对我们学习历史也很重要,开阔我们的视野和知识,培养我们的多向思维,全面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从而弥补教材与课堂教学的不足。

做好课后摘抄笔记,就是把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来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而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学术观点与学术动态。 课后如何复习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就如何搞好课后复习提几点建议:(一)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还未解决的知识盲点,似懂非懂的知识模糊点,课后应及时复习解决,彻底弄懂、懂透。

可以去看课本,查资料,寻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练习题做做,也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寻求解决。(二)课后应及时做好课堂笔记整理,反复研究教材。

(三)适当做些历史练习题以反馈自己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掌握多少,掌握程度,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四)善于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

1.宏观上应把握一个单元(章)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组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与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又有什么联系,下面以第一章为例来说明,第一章共计有七节内容,共叙述了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本章标题揭示历史阶段基本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三个历史事件之间与本章标题的内在联系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鸦片战争加剧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第二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又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打破列强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2.中观上,应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即我们对这个历史事件应了解些什么,以太平天国为例,我应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与发展的经过、结果及其原因、教训、性质,主要历史功绩,特点及其成因等。微观上,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各构成要素的相关知识点,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为例,我们应掌握以下内容:根本原因:阶段矛盾的激化⑴兴起的原因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7.关于历史的读书笔记

近代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而很多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㈤ 历史是什么第六章读书笔记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发展的。 历史的客体和客体都在发展变化。 理性的诞生和发展,运用,为我们历史研究提供了扩展视野的可能。保守主义对于扩展视野 是有局限性的。 关键词:主观意识 理性 保守主义 历史是进步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也是变化的,作为历史事实的研究者,历史学家 们,有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并能让自己的方法和思想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完成 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学家所站的高度,以及视野的广度。那么 怎样才能扩展视野?影响扩展视野的因素有哪些?卡尔, 给出了答案, 即: 理性, 保守主义。 本章从理性的产生,发展,作用,弊端,克服理性弊端的方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 也用了大量的事实解释保守主义是如何阻止我们开阔视野的。
一 理性的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布克哈林说,历史是“由意识的觉醒而引起的与自然的分裂”卡尔认为,历史是人类运 用理智来理解其周围环境并依据环境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人类现在寻求理解,依据行事的 不仅是周围环境,而且是人类自身。人把自己与环境分开来,并对环境,人自身进行思考, 即历史,即进步,以及理性。历史伴随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而自我意识是发展的。意 识的客体,历史事实和世界,以及意识的主体,人的思维,都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所以,自 我意识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和法则不再是那 么神秘只能遵从的天意法则,而是可以用理性来控制和理解的法则。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控制环境,控制自己的能力在逐渐增强。黑格尔也认为,天 意法则在转变为理性法则。 (理性主义: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 上的哲学方法,独立并高于感官感知。 )我们可以在把握天意的同时把握理性,运用理性来 激发人的潜力和社会的潜力。如,利用人们对金钱名利的欲望来催人奋进。对某一目标强烈 的期许而竭尽全力甚至超常发挥克服困难。 比如近代欧洲的崛起,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 响功不可没。
二 理性的进步作用 历史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黑格尔对于理性提出了框架但出于时代局限未具体证 实。马克思则发展并证实了他的观点。他认为, “历史意味着以下三件事情的彼此关系:根 据客观的,主要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的事件的运动;通过辩证过程的相应的思想发展;以 阶级斗争形式表现出来的相应行动,阶级斗争把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调和并团结起来” 表现出来马克思重视规律。号召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夺权,但遇到重挫。 卡尔认为, 世纪转折时期, 理性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理解在社会中支配人类行为的那些 客观规律,而是重新塑造社会,重新塑造用有意识行为组成社会的个人。这反映了理性的进 步,使人类由原来的拘束的遵守,变为利用理性来改造重塑个人,从而来影响社会。这也是 主观意识的觉醒带来的进步。佛洛依德认为,把人和社会割裂开来的历史是不合适的。人更 不是跟社会对立的。社会是固定的,人应该去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

㈥ 大学历史课心得观后感1000字,谁有,高悬赏,百度来的勿扰

以人为镜,可以正其行;
以史为镜,可以治其国。
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历史对现今的重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称为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为中国近代史。
这是一段漂泊的岁月,动荡的岁月,甚至是流血的岁月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道路,在午夜里寻求光明。他们把一生的幸福和国家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全国的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改革,把旧中国那个烂摊子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其中不乏优秀的精神品质和胜利的革命经验,当然也有人民在这些时期犯下的错误,有些甚至是不可挽救的。重视历史的研究,注意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如此,毛泽东同志讲过,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他经常在全国发起“学习一点历史”的号召。新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干部,教育青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这些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从娃娃抓起”这是我国一贯执行的方法,学习历史也不例外。从小刚进学校 老师就教给“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给我们一定要爱国。知道现在上大学了,历史课程还在继续。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的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学习好中国近现代史是非常必要的。
时至今日,这本《中国近现代史》已经跟我一起学习两的月了。两个月中我感受很深,有时跟着他们的成就一起欢呼,有时伴着心头伤疤飒飒落泪。那一页一页历史教材从老师口中婉娩道来,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我仿佛看见了中国人民被鸦片榨的枯瘦如柴,身无分文甚至要变卖家产妻儿;我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杀戮,放火,肆虐;我仿佛看见了大批觉醒的农民放下镰刀锄头拿起钢刀岩拿洋枪痛杀外国贼子;我仿佛看见了中国共产党带着亿万中国人民杀出一条血路,奔向光明。
的确,鸦片导致的伤害惨不忍睹,但没有那惨不忍睹怎能有林则徐等官员虎门硝烟的壮阔;圆明园的毁灭的确震惊中外,但没有那镇震惊中外的大火,怎能换来中国人民的觉醒!!是啊,大火烧醒的是亿万中国人民沉睡的心啊!
1919——1949,中国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此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同外国侵略,中国封建制度的矛盾;农民仍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起来,而最主要的是工人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力量。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富强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那时的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粗禅搭时期,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果之一就是欧洲走向衰败(德国战败,英法虽然战胜但受到削弱),和美袭逗日的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美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威胁到中国。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些逐渐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提上日程。
侵略者的野心是不会轻易被浇灭的。 果然,一战结束不久,二战爆发了。这一次,占世界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无穷的,同时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经过战争的考验,终于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同时社会主义在多个国家赢得胜利。中国经过顽强斗争最后也赢得了美国的扶蒋斗争。
这时中国的经济处于相当不利的局面。外国垄断资本在华扩张,封建经济占优势地位,官僚资本急剧扩张,民族资产阶级经济状况差,处境艰难。不过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经济的独立富强。

一个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过去,资本主义难成气候,被扼杀在了襁褓里。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起来了。
发展靠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共八大路线确定了几个五年经济计划,后来主持国家事务的邓小平也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中国正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大国。一口口油井喷出石油,一幢幢工厂产出汽车,一波波港口驶出轮船,新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快速步伐向世界强国迈进。

㈦ 《历史学是什么》的读后感.要是作文

“妈!”我突然扑进了妈妈怀圆肆里,小声啜泣着,心中说不尽的委屈。妈妈对我这突如其来的亲昵行为显得手足无措。“孩子,怎么了,有啥事跟妈说!”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孩子,妈知道,这些天缺袭来因为期中考试的原因,我看你心情一直不好,是不是考试没考好?”她一边给我擦着眼泪,一边爱怜的摸着我的脸。冷风吹,月光暖。
“走,进屋吃饭去!”我拽着妈妈的胳膊,心中有些迷茫。这顿饭,我吃得很少。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逼我多吃。我静伏腔兄静地坐在书桌前,拿出考试卷子,望着这一片片红叉,沮丧的要摇了摇头。月光完全被乌云挡住了,只是隐约透出一丝光亮。不一会儿,月亮就完全被遮住了,充斥着说不出的阴霾。
“咚咚”,“我进来了啊!”妈妈在门口大声叫道。

㈧ 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对古为今用和影射史学的认识

作者深入浅出的论述了自己对历史学的认识,本书通俗易懂。葛剑雄老师在本书中运用大量的例证,从而让读者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该书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历史研究不是大杂烩,也不是记流水账,所以注定要有取舍。过去的事实都可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后人如何记录。

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历史事件就像是一把沉入大海的剑,我们要寻求剑的位置切不可刻舟求剑,海面是平静的,但海底实则暗流涌动。就像三维空间中的时间一样,它在不断的运动,不断的流逝。过去与现实并不是直射关系而是折射关系。

历史是指过去,而且是指离现在相当遥远的过去。历史离开现实要有一定的距离,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历史的真实性。过一段时间,有一定阶段的间隔,形成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说法之后,我们才能把它作为历史记录下来。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目的是为了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而以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只有当“剑”沉入海底戚拿旁,被沙子埋没固定在一定的位置,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认识它;只有当故去的事物尘封在时空中,我们才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更好的去了解它的形。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相隔一定的时间,人们才能冷静下来处理和分析事件。经过分析后的历史究竟要走向怎样的归宿?这是值得思考的。

作者谈到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的区别。以历史应用为目的的历史研究是不对的。“古为今用”中的“用”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并不是绝对客观的,随着主体的不同会发生转变。随着人的认识与社会需要的变化,有用和无用也完全是相对的。从来没有绝对的有用,也没有绝对的无用。当前对待历史最大的弊病,就是混淆了研究历史与运用历史之间的界限,脱离历史事实,一味强调古为今用,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影射史敏蚂学就是这种弊病的产物。

影射史高橡学存在着严重主观性,违背了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影射的过程中先入为主,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最后形成所谓的历史结论。用自己的目标来重新“创造”历史。影射史学的致命缺陷在于,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绝对的重复是不存在的,影射史学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将过去的史实和今天的现实挂起钩来,把古人和今人做极不恰当的比附,而看不到现实绝非过去的循环或重复,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都发生了改变。

影射史学实际上是专制政治下,学术成为政治附庸的产物;或者是在政治高压下,不存在充分的言论自由,不得不掩盖自己的真实思想,才使用这种办法。总而言之,这是不好的风气。

古为今用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为历史研究找的归宿。由于目的性太强,所以陷入了影射史学的迷途,从而失去了历史研究的初心。

历史不是单纯的为社会服务,片面强调“历史要为现实服务”,完全是一种实用主义,与影射史学是一丘之貉。历史研究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从具体来讲,人永远无法从历史当中学到什么,但从抽象而言,历史可以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真正的古为今用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历史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正如黑格尔所讲的,没有人能够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到现实问题的具体答案。事件发生的形式是变了,但究其本质实则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可以得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研究者需要在浩瀚的历史事件中抽象出它的本质,它的规律。这个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抽象于过去,着眼于现在,展望于未来。

历史是人们走向归途的脚印,只有不忘来时的路,才会更好的认识当下和未来。

㈨ 《历史是什么》读书笔记

书名: 《历史是什么?》【英】卡尔

出版: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07

ISBN: 7-100-05177-0

作者是外交家出身的历史学家。在这本书中,卡尔讲述了历史学家、哲学家眼中的历史观。

一、历史学家的事实: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

二、历史的双重功能: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

三、历史与科学:向历史学习从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过程。根据过去研究现在也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历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

四、历史的因果:历史学家能使这些因果关系适合其合理说明与解释模式的能力。

五、历史的进步意义:历史是对过去的一种睿智的看法。

六、历史的扩展:历史是由意识的觉醒而引起的与自然的分裂。

第一章 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

实证主义者说,首先确定事实,然后从事实中得出你的结论。

首先,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因为历史事实不以也不能以纯粹的形式存在: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

第二点更加为人们所熟知,即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以透视正在其研究视野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态:

第三点是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

任何一种历史观对于采纳某种历史观的人而言,是惟一的可能的历史观。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第二章 社会与个人

先有社会还是先有个人的问题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在研究历史学家之前,要研究历史学家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是个体,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研究历史的人必须学会从这一双重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学家。

马克思的评论:历史属于无为,它既不拥有巨大的财富,也不进行战争。是人,拥有财富、进行战争的真正活人无所不为。

历史在很大程度物唯带上是数目的问题。个别人的行动常常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采取行动的这些人甚至也不是任何其他个人所打算达到或渴望到达的。

黑格尔:时代的伟人是能把这个时代意志表达出来的人,告诉这个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一切是这个时代的核心与本质;他把这个时代现实化了。

就历史一词两个方面的意义而言——一方面意味着历史学家所进行的研究行为,另一方面意味着历史学家所研究的历史事实——都是一种社会进程,个人在这个进程中是作为社会人而从事研究的;社会与个人之间那种想象的对立,只不过是以不相干的东西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扰乱我们的思想而已。山唯

布克哈特的话来说,历史是“在另一个时代发现的一个时代的值得记录的东西”。

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

第三章 历史、科学与道德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规律(Laws)这个概念。

(1)历史只研究特殊,科学则研究一般;(2)历史不传授教训;(3)历史不能够做预言;(4)历史必然是主观的,因为人在观察自身;(5)和科学不一样的是,历史涉及宗教、道德的问题。

首先,有人断言历史研究的是特殊的事物、独特的事物,而科学研究的则是一般的事物、普遍的事物。据说,这种观点始于亚里士多德,他宣称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严肃”,因为诗歌与普遍真理有关,而历史则与特殊真理有关。

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罩芦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概括的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紧密相关:与历史的教训紧密相关。概括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概括,我们试图从历史中学到什么,把从一整套事件中归纳出的教训应用到另一整套事件中去:当我们在概括的时候,我们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尝试这样做。

向历史学习从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过程。根据过去研究现在也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历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

我要讲的第三点是预言在历史中的作用:据说从历史中得不到任何教训,因为和科学不同的是,历史不能够预测未来。

历史学家肯定要概括;并且在这样做的同时,会为未来的行动提供一般的指导,尽管这些指导不是一些特殊的预言,但却是有效的、有用的。但是历史学家不能预言特殊的事件,因为特殊的事件是独特的,而且因为偶然的因素会进入其中。

我第四点要讨论的是,为了在包括历史在内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划分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来提供一种更加令人信服的论点。

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的互动、社会科学家和其资料之间的互动、历史学家和其事实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而且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似乎是历史学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是社会科学的一个显着特征。

恩格斯:历史大概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了,她引领她那驾胜利战车碾过堆积的尸骨,不仅在战争年代如此,而且在“和平”的经济发展时代也是如此。不幸的是,我们这些男人、女人是如此愚蠢,以致从没有鼓起勇气去争取真正的进步,除非当苦难似乎几近不合情理的时候,才会要求进步。

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都在进行同一课题不同分支的研究:人及其环境的研究、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环境对人影响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加强人对自然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

第四章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当历史学家面临着他必须回答事件的原因时,实践中的历史学家会做些什么呢?

第一个特点便是他通常会在同一事件中找到几个原因。这就是历史学家对问题的解释;历史学家以提出原因而着称。一个话题是“历史决定论或黑格尔的邪恶”,另一个话题是“历史偶然性或克列奥佩特拉的鼻子”。

卡尔·波普尔教授在维也纳写了本有关科学新观点的极有影响的着作,该书最近被翻译为英文,名叫《科学探索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Enquiry),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用英语出版了两部更受欢迎的杰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历史主义的贫困》。7这些着作是在反对黑格尔影响的强烈情绪下写就的,黑格尔和柏拉图一道被当作是纳粹主义的精神鼻祖,是在反对相当肤浅的马克思主义的强烈情绪下写就的,这种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左派的知识背景。

亨利·彭加勒(Henri Poincarè)的一部着作中,他注意到,科学在向“多样性、复杂性”前进的同时,也在向“同一性、简单性”前进,这种双重的、显然又是矛盾的过程是知识的必要条件。4这也正好符合历史。历史学家通过扩展和加深研究而不断堆积着越来越多的有关“为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

首先,让我看看决定论,我把这一术语定义——我希望不会引起争议——为一种信念,即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原因或一些原因,除非某事中的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发生了变化,否则不可能以别的形式发生。11决定论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所有人类行为问题。

波普尔教授的断言“在人类事务中,每一种情况都是可能的”这既无意义,也不真实。

攻击的另一个源泉是克列奥佩特拉的鼻子这一着名的难题。这就是这样一种理论,从总体上来看,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意外,一系列由偶然巧合决定的事件,最终可把历史归结于那些最偶然的原因。

马克思:世界历史也就带着很神秘的性质了,倘若“偶然性”是不起作用的。这些偶然性的自身自然地归到一般发展的过程中去,同时为别的偶然性所补足。但是加速和推迟就非常有赖于这样的“偶然性”,其中包括着那些一开始就站在运动前头的人物的性格的“偶然情况”。

首先,偶然性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加速”或“延迟”,但言外之意又不能彻底改变事件的进程。

其次,一种偶然性为另一种偶然性所补足,因此,最终偶然性自我抵消。

再次,个人性格鲜明生动地展现了偶然性。

托洛茨基:整个历史进程是通过偶然事件来折射出历史规律的。以生物学的语言,我们或许可以说,通过偶然事件的自然选择实现了历史规律。

历史是根据历史重要性进行选择的一种过程。再次引用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话,历史是“一个选择的体系”,不仅是对现实认识的选择体系,而且是对现实原因、取向的选择体系。历史意义的标准是:历史学家能使这些因果关系适合其合理说明与解释模式的能力。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前言中一句常被援用、又常被误解的名言:“合理的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合理的。”

优秀的历史学家,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点,都是确信未来的。除了“为什么”这个问题外,历史学家也会探询“往何处去”这个问题。

第五章 作为进步的历史

渴望对历史进行解释是如此根深蒂固,假如我们不对过去提出睿智的看法,就会陷入神秘主义或犬儒主义的境地。

“神秘主义”可能代表的是这样的观点:历史的意义存在于历史之外的某处,位于神学或末世观的领域

“犬儒主义”代表的是这样的观点:我已经好几次引用过这类例子,历史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历史有许多同样令人信服的意义,或者有许多同样不令人信服的意义,或者我们可以武断选择意义,并把它赋予历史。

“对过去的一种睿智的看法”。“当我们撰写历史时,一定要把人类事务的进步当作是科学的假设而贯穿其中”。“未来的时代将表明,不会有什么可以限制人对自然资源控制的能力,也不会有什么可以限制人的为人类福祉利用这些资源的智慧”。

黑格尔把历史、自然截然地分为进步的、不进步的,从而使他遇到困难。首先,我想澄清有关进步(Progress)与进化(Evolution)之间的混乱。第二,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进步想象为一种限定的开始或限定的结束。我要讲的第三点是,没有哪位神志清楚的人愿意相信这样的进步:在一条连续的直线上前进,而这中间没有倒退、偏离和间断,可见,即使是最严重的倒退对这种信仰也不必是致命的。最后,我要谈论依据历史活动而言,进步的本质内容是什么。

历史的先决条件是,人是能够(不是说一定会)从前辈经验中获得教益的,和自然界进化不一样的是,历史中的进步依靠的是获得性财产的转让。这些财产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人的控制、改变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实际上,这两方面的因素是紧密联系、彼此作用的。

历史学家“想象过去,记住未来”。

首先,意味着他有能力超越其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给视野带来的局限

第二,意味着他有能力把视野投入到未来,以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他比那些把观点完全局限在自己当下环境的历史学家更具有一种深入、持久洞察过去的能力。

在未来中找到历史判断的终极标准。据说,这样一种理论暗示成功是判断的终极标准,而且也暗示如果有什么事情现在不正确,将来也会正确这样的意思

黑格尔的着名论断,历史上“只有那些形成国家的民族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曾经适合一个时代的东西在另一个时代已经变得混乱了,并因此遭到谴责。历史中的判断标准不是某些“宣称具有普遍效用的原则”,而是“最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东西”。为渴望的事物而设定某些假定的抽象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谴责过去,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极端虚假了。

历史的客观性不依靠于也不能依靠于某些固定的、不可转移的当下存在的判断标准,只能依靠在将来积累的、随着历史前进而进化的那种标准。只有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持续不断的连贯时,历史才获得意义与客观性。

事实与价值之间所谓的两分法。价值不能从事实之中获得。这一陈述部分是真实的,部分是虚假的。

历史中的进步是通过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获得的。

真理横跨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并由事实与价值这两者的一些因素构成。

历史的只能是在历史自身中找到一种方向感并接受这种方向感的人写就的。我们自何处来的信念与我们正向何处去的信念紧密相联。

我们的历史观反映我们的社会观。现在我返回到我的起点,宣示我对社会未来的信心,对历史未来的信心。

第六章 扩展中的视野

当人们不是依据自然过程开始思考一段时间——季节的循环、人的寿命——而是依据一系列特殊的事件开始思考,而人类又有意识地卷入其并对这些事件施加有意识的影响时,历史便开始了。

历史,布克哈特说,是“由意识的觉醒而引起的与自然的分裂”。

现代世界的变化就在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说法或许是笛卡儿首倡其说的,他首先把人的地位确立为一种生命,不仅能够思考而且能够就自己的思想进行思考,能在进行观察时观察他自己,因而人便同时是思想和观察的主体和客体。

托克维尔说,法国革命的灵感来自“渴望得到的那种信仰,以源自运用人类理性、源自自然律的简单的、基本的法则来取代笼罩那时社会秩序的烦琐的传统习俗”。

阿克顿在一份手稿的注释中写道,“他们知道他们寻求的是什么,但从不知道寻求自由”;

黑格尔扎根于这样的观念之中:天意法则转变为理性法则。关于世界精神的理性目的,黑格尔写道,人“在每一次行动中都实现了理性目的,使它成为满足人愿望的机会,其意义与原来目的不同”。

马克思的最后推论中,历史意味着三种事情,它们之间彼此不能分割、形成一个连贯的、合理的整体:根据客观的,主要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的事件的运动;通过辩证过程的相应的思想发展;以阶级斗争形式表现出来的相应行动,阶级斗争把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调和并团结起来。

“哲学家只是对这个世界作了不同的解释”,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弗洛伊德的特殊意义是双重的。首先,他的最后一击已经让那种古老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人们断定或相信他们的行动源自一些动机,而实际上这些动机又足以解释他们的行动——这是有一定重要性的负面成就

其次,弗洛伊德补充了马克思的着作,他鼓励历史学家在历史中检查自己,检查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检查动机——或许是隐藏的动机——这些动机指导着历史学家对主题、时代的选择,对事实的筛选和解释;检查决定历史学家视角的民族背景和社会背景;检查那些将要出现的形成他关于过去观念的观念。

让我们从经济学开始这种考察。

㈩ 历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读《历史学是什么》三点感悟

一、严谨规范又通俗易懂的诠释与叙述

《历史学是什么》作竖码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之一,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是它的根本宗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以中国本土学术资源的挖掘为基础,从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等四个方面,用相对通俗的语言,把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普通受众。

例如,关于“历史”的来历。“历史”这个名词来自日语,尽管者两个中文字在中国已经用了至少3000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学概念,其中包括history历史)繁体字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人脚穿过一片树林,表示时空的移动;《说文解字》“历,过也,传也”。《礼记》中将“过也”对应为日月星辰的移动,用来确定年月和季节。有了名词“历法”。史在甲骨文表示一种特殊身份的人或特殊的职位。《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有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记事。19世纪末之前“历”与“史”关系密切,但属于两个系统。“历史”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汇开始使配猛用(1901年,梁启超主持的《清议稿》),实际上日语是借用了汉语古籍中已有的固定搭配。这种严谨规范又易懂的解释有助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尤其启迪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学。如必修三专题六。

又如,今天,“学历史有什么用”这样的话题仍然是不少青年读

者想提的问题。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民族主义是常常应当受到谴责的),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是我所偏好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我以为说到了历史学最高和终极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我们先辈史学家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史籍和史学着作,今天的中国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汉祖、唐宗宋祖、唐诗宋词等等,也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新西兰人,世界上更没有所谓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新史学》中的一段话,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作者辟出了《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一章,从“董狐的力量”“春秋笔法”“太史公的地位”“《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用”“古为今用”“影射史学及其遗风”“走出庐山”“历史的智慧”“从历史看未来”九个方面,娓娓道来,阐发了学习历史的意义。从中我们了解到,早期的史家像董狐、齐太史四兄弟为了秉笔直书历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前赴后继;司马迁“隐忍苟活”,为的是写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余卖哪》。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有赖于这样一批史家的贡献。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1000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