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看待苏共执政历史

如何看待苏共执政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22 06:50:51

⑴ 苏共是如何解体的

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据俄罗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什么时期的苏共脱离群众?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当然也不会是斯大林时期,那时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取得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当时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确有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帆亩困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所以苏联解体的确有“苏共脱离了群众”的因素,但应说明这个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认为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这种观点只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态念克思主义的背叛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面;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当然,我们绝不应当低估教条主义在阻碍苏共思想创新方面的危害。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耐辩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认为苏共出现特权阶层和干部队伍腐败导致苏联解体。这种观点值得重视,但对特权阶层、苏共党内的腐败等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 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1998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国家现代档案馆时,副馆长萨哈罗夫曾亲自给笔者展示了这本所谓“特权阶层”的名单,里面大体包含了一定级别的国家机关官员、大工厂负责人、着名集体农庄主席、大学校长、名教授等等。说他们有特权,是这些人工资和一般群众拉开了一定档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当时苏共领导人,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月工资是800卢布,而全国普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200卢布。尽管差距不大,这些领导人享有其他待遇则非用货币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礼品、各地的别墅等等。也必须看到这些特权对损害苏共形象的严重影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权,哪些是必要的差别?把差别说成“特权”,可能不够准确。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录”的人都算成“特权阶层”。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是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说“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略嫌简单。因为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定灭亡,人有重病一定会死。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这里的关键,是看其领导人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⑵ 实行多党制明显会影响苏共执政的地位,为何当年戈尔巴乔夫还要强制推行

首先,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主义中央最高总书记以后,国家政局已经开始动摇,随后他通过强有力的手腕又兼任了国防会议主席和最高主席团委员等多项职务。在这一系列职首庆务变动调整以后,戈尔巴乔夫已经大权在握,在接下来的苏共中央全者团握会中,大会全体讨论达成一致结论:“国家正处于濒临危机状态”。所以,采取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进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苏联共产主义的政权此时已经岌岌可危,再加上戈尔巴乔夫自愿放弃了苏共的绝对领导地位,大力度推进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无疑意味着承认无产阶级的分裂,其结果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瓦解。

⑶ 苏联共产党为什么会失去执政地位

苏共垮台的准确表述应该是"自行瓦解",其瓦解的原因很复杂,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但其最主要、最直接的一点,还是"人心"的涣散,"民意"的冷漠。换句话说,苏共上台执政,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后来的土崩瓦解,也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人民会选择抛弃苏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9个方面:
1、历史评价上的失误:草率腊空地否定党的历史及镇禅主要领导人
2、理论上的失误:陷入教条主义的桎梏
3、用人导向上的失误:任人唯亲,庸才当政
4、接班人上的失误:培养和重用了一批自己的掘墓人
5、基层组织建设上的失误:党员质量与数量的严重不对称
6、"爱护干部"上的失误:特权加腐败使权力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乐趣
7、作风上的失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盛行
8、"民主"上的失误轮旅瞎:前期的过于"保守"和后期的过于"急躁"
9、组织原则上的失误: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

⑷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丧失执政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渣旅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早携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着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

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

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4)如何看待苏共执政历史扩展阅读:

对于俄罗斯来说。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的灾难。许多地区被抛入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性。国家及其结构和制度极为衰弱。贪污之风盛行。

工艺技术、工艺复杂的生产以及整个科学学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中。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遭到破坏。

1997年7月,独立报公布的家庭收支状况显示,十分之九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赤贫状态。到2008年俄罗斯的GDP才勉强超过1989年水平。

⑸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1、根本原因: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计划经济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苏联高速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
2、历史教训:
(1)尊重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重视经济结构改革,重工业要和农业,民用轻工业协调发展。
(3)认识计划经济的不足,以市场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衡坦拆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①,信型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着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着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

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

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咐枣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是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对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原苏共党始终停滞在早先的理论基础之上,就难以辨别各种新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更不用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至于最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模式,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良好进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原苏共党领导人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没有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与发展,使其成为桎梏苏联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

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在现代社会里,执政是每一个政党都必定会选择的基本政治目标,对许多资产阶级政党而言,这差不多就是全部目标。而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他们除了有执政的政治目标以外,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社会革命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无产阶级执政党就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围绕着执政问题,认真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得到真正有效地加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原苏共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始终存在问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一系列改组以后,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执政资源、贺驭全局的能力明显变弱,最终步上败途。

最后,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是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这项战略在苏联演变过程中起了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苏联演变的过程看,由于在苏联国内、苏共内部存在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应力量,他们从内部配合了敌对势力的需要,从而促成了演变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说如果没有内应力量,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即便强大,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及其领导者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应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不留给他们可乘之机。

⑹ 谈谈苏共亡党的认识,得出什么样的教训

建党93年、执政74载、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于1991年8月25日宣告自动解散,身后留下最丰富的遗产是一大堆问号。苏共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我研究,苏共的悲剧之源,不在于个别问题上的失误、失策,而在于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上的失败,在于背离了宪政民主的世界潮流。
宪政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是主权在民、公民权利至上,从而与君主专制的主权在君、君权至上相区别。宪政民主的具体内容虽多,其核心内容就是两项:一是民主选举,二是分权制衡。
宪政民主发端于十七世纪,成熟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已经成为世界宪政潮流。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苏俄的政治体制建设,是顺此潮流还是逆此潮流?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新生的红色政权选择了反潮流的道路。于是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苏联国家亿万公民的命运,祸福安危,就此埋下了伏笔。
苏共反宪政潮流,略举四例:
一、“党外无党、帝王思想”
在1917年第一次全俄苏带枝维埃代表大会代表以及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人曾占居多数;后来第二次、第三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及中央执委会中,虽然布尔什维克占多数,但也还是多党制,其他党派都合法地存在和活动。在作为中央政府的人民委员会中,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有7位担任了部长级官员。
从1921年起,苏维埃中的一切非布尔什维克政党均被取缔。次年,俄共(布)“十二大”决议,要求对各种反苏维埃党派和社会革命党以及孟什维克进行镇压。其他政党就此消失,俄共(布)成为唯蠢纳敏一的政党,此后七十年再也没有来自外党的竞争压力与纠错鞭策力了。
二、“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本是社会常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活的绝大部分岁月里都是如此。但是,1921年俄共(布)(以下简称“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专门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毫无例外地解散一切不论按何种政治思想意见纲领组成的派别,禁止任何派别在党内的存在。
“禁止任何派别”,实际上有一派是不被禁止的,那就是党的一把手(譬如说,后来担任党的总书记三十多年的斯大林)自己这一派就不被禁止。不但不禁止,而且他还可以搞“一派茄棚专政”,“合法”地动用一切手段去镇压和消灭自己不能容忍的任何派别。
列宁也许没有想到斯大林会滥用制度的缺陷。但是,党的机体中的癌细胞毕竟已在此时植入!尔后的岁月中,虽有健康细胞的生长,终究难免被癌细胞所吞噬。
就在列宁辞世10年后,1934年党的“十七大”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时,有270多名代表对斯大林投了反对票,而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所得票数竟远远高于斯大林。于是,基洛夫自然而然被视为斯大林的竞争者和反对派。同年,基洛夫被暗杀,兇手也随即被暗杀;杀害兇手的兇手又被暗杀。接着,基洛夫所信任和重用的干部统统被以暗杀基洛夫的罪名处决,后来又陆续将基洛夫在世时列宁格勒的领导干部基本上全部消灭了。这还没有完,紧接着便以追查刺杀者的名义在全苏开展了长达数年的大规模肃反运动。而那次“十七大”的党代表究竟哪些人投了斯大林的反对票,谁也搞不清楚,于是绝大多数人都成了斯大林怀疑和打击的对象。其中陆续有1108人被捕,多数死于狱中。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人(约占70%)被枪决。
世世代代、党内无派,何止千奇百怪啊!
三、以党代法、滥杀无辜
在没有宪政分权的制度中,以党代政、以党代法是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冤狱遍于域中便在所难免了。1934年,苏联各州都成立了“三人小组”,由他们,而不是由司法机关决定了对数十万苏联人的判决。就在基洛夫被暗杀后几天,根据斯大林的提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它规定要从重从快判决,不允许被告申辩和上诉,死刑判决后必须立即执行。这就叫做杀人没商量了。据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米高扬回忆录,苏共“二十大”以后查明,从1935年1月至1941年6月的六年半中,苏联大约有2000万人遭到迫害,其中700万人被枪毙,这还不包括死于集中营及押解途中的人。被杀害者有两万多人是当局为了灭口而处死的特工人员。他们先前曾经是专政工具,尔后根据专政的需要,不由分说就变成了专政对象。
据统计,对十月革命进行过政治领导的24名党中央委员中,有14人先后被斯大林杀害;从军事上领导过十月革命的60名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政委中,有54人被斯大林杀害。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共有15名委员,除了列宁和斯大林以外的13人中,有9人先后被以革命的名义处死。斯大林时期所杀的共产党员人数,让沙皇俄国望尘莫及。岂只是“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它从一开始就是斯大林铲除异己的清党运动。
1988年2月,《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道:在斯大林1953年去世之前,全苏联共有1200万人进了劳改营,2000万反对农业集体化的农民被判徒刑或流亡。
苏共二十大虽然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但尔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仍在继续,党内外持不同政见者被关进集中营和精神病院的消息时有所闻。
苏共和苏维埃政权敢于这样肆无忌惮地给自己四面树敌,新仇旧恨、层出不穷,亡党亡国的祸种就这样有增无已。
四、内定选举、自挖墙脚
民主选举的根本原则是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选举人的意志往往与领导者的意图不一致,怎么办?在宪政制度下,领导者必须尊重选民的选择,否则就是违宪违法违纪;而在斯大林那种集权制度下,领导者往往内定选举结果,然后用各种手段去要求保证实现领导意图。这后一种办法,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大好事。而对选民来说,内定选举就是假选举、真欺骗。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导致权力体系基础动摇。
1918年12月2日全俄中央执委会发布《关于乡与村苏维埃改选程序的指示》,规定所有乡与村的苏维埃均应进行改选,由中央自上而下派出官员建立选举委员会。富农、商人和反革命分子被剥夺选举权,苏维埃代表候选人由上而下征求意见,等额确定,再提交选民公开投票。这种变相指定的选举办法后来成为斯大林时期的一种不成文法。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表面上扩大了选举权,改进了选举法,似乎也搞普遍、平等、直接、秘密选举。然而,上述不成文法依然起决定作用。各级苏维埃代表候选人都是由党组织内部决定,等额交给选民投票,虽说选民可以另选自己的意中人,其实未列入候选人名单的人根本无法当选。
内定选举就像是按剧本演戏,翻来覆去演了70多年,不断地消耗苏共和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
宪政制度下的民主选举好比肥沃的土壤,它能打断腐朽的链条,一茬一茬出新苗,使病树前头有可能出现万木春的机会。而斯大林那种内定选举则是由前任领导指定自己喜欢的接班人,老树培养病树,病树培养歪脖子树,到头来在一棵树上吊死。这使它失去了吐故纳新、制度变革、重振旗鼓的活力源泉。
待到历史翻过了那沉重的一页,民主选举的时刻终于来临,1991年6月12日俄罗斯首次举行总统直选。选民真正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投票了,他们把占总票数57.35%的4559万多张选票投给了叶利钦,使他一举以高票当选为俄罗斯总统。而4位俄共候选人则分别以16.85%、6.81%、3.74%、3.42%的得票率被俄罗斯选民淘汰。
宪政民主,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是吗?

⑺ 居安思危----苏共的特权阶层”,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首先感谢老师给予我这次机会观看《居安思危》,这部片子让我思考了很多,即使我的有些思想十分的浅薄,学生依然想表达出自己的或许不如别人如此高深的些许感受。
总的来说,《居安思危》包括八个章节,主要涵盖了苏共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主要分别从各章内容的分析中,得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内容分析
1.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
列宁执政时间为7年,从1917年-1924年;斯大林执政时间为29年,从1924年-1953年;赫鲁晓夫执政时间为11年,从1953年-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为18年,从1964年-1982年;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执政时间为3年,从1982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止于1991年。
这些苏共最高领导人由于身居高位,对苏联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当然也包括不好的,消极的因素。尤其到了苏联共产党执政后期,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思想等方面的错误,更是对苏联解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
苏共执政初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主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斯大世敏林执政时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对全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实行高度控制。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开始全盘否定斯大林,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怀疑社会主义的原则性错误。赫鲁晓夫之后的苏共最高领导人,使执政模式进一步僵化,尤其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宣扬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制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改变了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方向,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
3.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这个词语曾经被当作贬义词,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抨击。在此,我把它当作中性词看待。意识形态对一个政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其作用不容忽视。而苏共由初期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到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再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开展在全国范围内批判斯大林的运动,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苏联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一再的受到破坏。
4.苏共的党风
苏共执政初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有着良好的领袖风范,以及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优良作风。搜段枝群众接待室可自由进出等如此细致入微的规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而对曾经象征着钢铁般意志和火红旗帜的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风气也日益严重。赫鲁晓夫时代变得更加不民主,日益脱离实际,脱离民众,党风日益腐败,个人崇拜和形式主义盛行,对群众来信不闻不问,将人民群众的意见束之高阁,更有甚者,最高领导人的口吻却是,“不,我们不需要改变”。而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更是喜爱阿谀奉承和金钱。上有所好,下必胜焉。这就难以避免地积累了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苏共最高领导人背离集体领导,完全凭主管决策,甚至沉醉于国外对其伟大开明改革领袖的评价。领导风格是,以说话开始,以说话结束。
5.苏共的特权阶层
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特权阶层燃判,实行特殊的干部政策,领导干部终身制,形成终身任职的老化的领导干部队伍。领导层缺乏活力,容易形成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设置的机构过多且重合臃肿。干部的任用是通过幕后操纵,熟人和家庭关系,是根据对上级个人是否忠实的原则。更令人震惊的是,珠宝钻石走私案牵涉到他的女儿加林娜和儿子外贸部第一副部长尤利。后来的海洋案件,乌兹别克案件等都引起了苏联人民的广泛关注。戈尔巴乔夫时期进一步发展了共产主义贵族,表现的更为明显,其丢弃的别墅都极其奢华,但这种穷奢极欲的个人生活远未反映出特权阶层的本质,他上台后推行的所谓改革,成为演变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催化剂,混乱的改革给特权阶层谋取利益提供的绝好的机会,他们认为挂在身上的共产主义光环都已失去了利用的价值,而资本主义是他们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最合适的制度。他们不仅捞足了经济利益,还身居高位,控制这国家权力,对苏共从内部瓦解起来催化作用。而苏共对其的态度由很少遏制,到不打击,再到庇护甚至纵容,劫夺导致了这一毒瘤在自身肌体上迅速发展,最终为人民所唾弃。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苏共执政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