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们是怎样知道历史所发生的详细事情的呢
首先,有很多很多的历史书籍流传下来,首先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二十四史,主要是记传体,也就是记录人物制度等等,也有类似<资治通鉴>这样的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纪录.当中的确记载了相当多的历史细节.
其次是各个朝代都有自己史官,这些史官会纪录帝王将相的言行,然后会根据这些汇总成实录或者起居注.基本上会详细到每天发生的事情。
再次,还有民间的笔记、杂记等等,这些书不一定全部流传下来,但是中国古代很注意图书的整理和保存,所以有类书,例如古今图书集注、永乐大典等等,会把散落的书籍汇编保存。
最后,就是考古发现了,类似于墓志铭、陪葬品等等,还有壁画、出土文物等等。现在考古手段有些很先进,可以利用科学手段检测出年代等等
⑵ 古代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是通过史官记录的。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2)古代历史是怎么知道的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几位史官: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3、纪晓岚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干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由纪晓岚负责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4、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着作。着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着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官
⑶ 史官们是怎样了解当时的历史细节的
细心的小伙伴们会发现,在朝堂中还有这样一位官职,他们是负责记录帝王或者大臣的重要言论。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有评价古人的资料。但是我们也会好奇,有些历史资料明明写了是密谋,那么史官又是怎么知道具体聊天内容的呢?这其实跟当时的史书记载方式多样,将这些方式结合起来,再加上史官的自由发挥,自然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形。
三、史官难做所以古时候的史官,不仅是一位按照事实记载事件的官职,更需要强大的想象力。所以也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史官,必然也是一位绝佳的小说家,具有强大的构建故事的能力。所以史官之所以能事无巨细的记载历史,跟他们的记载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⑷ 为什么现代人可以知道远古的事情,这都有什么根据
历史事件会通过几种方式流传下来。
第一是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也十分看重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史官。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炎黄尧舜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了。
第二是考古发现。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通过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和建筑等。或是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史书,就是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⑸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怎么知道的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河南殷墟的甲骨文可以佐证,其实中国的文明历史还要远远早于这个时候,可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的黄河流域,大量的陶器,手工艺品和人类居住遗祉可以作证。
⑹ 我想知道是怎么知道中国以前的历史的。。可怜的百度没有答案、、、
1、有史官记载。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损益,其名称虽因代而异,而职掌略同。有这些人的辛勤努力,我们就会通晓几千年的大事。
2、有历史学家的着作。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3、对于无文字记载前,依靠地下的考古资料。考古资料泛指古代遗留下来的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册卷等文字资料以及各种器物和遗址。
4、档案。
5、口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