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姓恒吗
当然有,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上古,以祖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子孙以“桓”字为姓氏,产生桓氏。桓常被认为是桓氏的鼻祖。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春余君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姜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害以后,他从莒国进入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这一支子孙后来便以“桓”作为自己的姓氏,称桓氏。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卿,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国君叫卿,他死后谥号也为“桓”,历史上称他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氏,形成桓氏的一支。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中有乌丸氏、乌桓氏、桓侯氏、阿鹿桓氏,入中原后,北魏文帝诏令均改为汉字单姓桓氏。得姓始祖:桓常。桓氏之源,根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最早在远古黄帝时,黄帝就有一位大臣名为桓常,他的后人就以桓字为姓氏,称为桓氏。桓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比较早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氏的得姓始祖。迁徙分布:
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桓氏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安徽省亳州)。 桓氏名人
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着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汉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 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桓 荣: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之谓,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尤元(安徽省怀远西)人,官少傅,赐车乘号,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桓 修:晋朝人,桓荣之10世孙,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唐朝时,桓荣之19世孙桓彦范,任至宰相,挟正敢言,为武三思所谗,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手谨“忠烈”。
桓 容:字春卿。东汉时沛郡龙亢人,小的时候在长安学习,后来担任欧阳尚书,教授徒弟数百余人。光武帝的时候被拜为议郎,授太子经,累官太子少傅,后迁太常。明帝即位,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被拜为五更,被封为关内侯,他的门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 温:字符子(312-373),晋朝龙亢人。明帝的女婿。开始的时候是荆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败姚襄,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的时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健康以后,专心于朝政的工作。废了奕帝,立了简帝。他曾经扒薯滚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死去了。终年61岁。
桓 景:东汉名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
桓 谭:东汉学者,他写的文章很好,特别喜欢古文,写书写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论》。
2. 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桓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陆和台湾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3. 桓姓的历史名人
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着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键旁、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晋王芹档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怀远县:怀远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境内有荆、涂两山夹淮对峙,又当涡、淮两河汇流之处,形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我国出现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时,怀远经常成为争夺角逐的战场,因而这片地方的名称,历代迭经变更,归属亦有所不同。怀远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原始社会的唐、虞时期,怀远就设有涂山氏国。夏禹王娶涂山氏女为妻,他治水凿山的遗迹至今犹在。夏禹五年(戊寅,公元前2203年)在涂山南麓的一个村落大会天下诸侯,以后称为“禹会村”。夏、商两朝,全国分为九州,怀远属徐州地。西周时期徐州并入青州,怀远分属青、扬二州地。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天下大乱,连年战争,怀远归属无定,先后属吴、楚之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淮水为界,淮北为泗水郡,淮南为九江郡。西汉时期,仍以淮水为界,怀远设四个侯国、两个县,在淮水南设当涂、曲阳两侯国,属九江郡;在淮水北设平阿、义成两侯国和龙亢、向县两县属沛郡。王莽新朝时期,当涂曾改名山聚,曲阳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宁。东汉时期,当涂国复改为县,沛郡改为沛国,原设之县未动,仅平阿、义成县改属九江郡。三国时期,怀远地属魏境,龙亢改属汝阴郡,义成、平阿、曲阳三县属淮南郡。当涂、向县撤废。西晋太康九年(戊申,公元288年),龙亢改属谯国,复设当涂,与义成、曲阳、平阿三县,同属淮南郡。东晋南迁,将当涂侨置于江南(即今之当涂县境)。后改置马头郡。南北朝时期,争夺剧烈,先属南朝宋地,郡治未变,新设零县。龙亢并人蕲县。北齐时期,淮北地区尽失,属北朝魏地,设已吾县,属马头郡。以后南朝梁又占领,除龙亢属下蔡郡,已吾属沛郡,义成属临淮郡外,又设葛山县。其后怀远复被北朝北齐占据,设荆山郡改原当涂为马头县。已吾、义成并为临淮县,曲阳并人定远。隋朝时期,将荆山郡撤废,改设涂山县属锺离郡。唐朝时期,把涂山县并入锺离县,属锺离郡。五代十国时期怀远属南唐,仍为钟离县。其后周世宗据有淮北时,在怀远设“镇淮军”。北宋时期仍因唐旧制。南宋时期,淮北一度成为金国之地,将怀远改设荆山镇。金国灭亡后,南宋收复怀远,复设荆山县。宋宝佑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于怀远设“怀远军”,辖荆山县,地跨淮河两岸。“怀远”名称亦自此开始。宋景炎元年(丙子,公元1276年)农历2月怀远军投降元军。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农历1月撤废怀远军,与荆山县合并,改称怀远县,属濠州,隶于安丰路。从此怀远县名沿用至今。明朝时期,怀远初属应天府,后改属凤阳府。清朝时期,初属江南省凤阳府,后改为安徽省凤阳府。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公元1914~1928年),属安徽省寿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二嫌亮乱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怀远属安徽省阜阳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怀远属寿县第十行政专区辖县,直到怀远县解放。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部分沦入敌手,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宿(县)怀(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民国怀远县政府逃避到龙亢区的褚韩湖,怀远县城内则有伪怀远县政府盘踞。解放战争期间,在县境内涡河南北建立怀远、宿怀两县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1月17日怀远全境解放,3月怀远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属宿县专署辖县,全县共辖城关、胡疃、河溜、包集、双桥五个区,五十七个乡。1956年怀远县属蚌端口专署辖县,1961年恢复宿县专署,仍为属县,1983年7月起改属蚌端口市辖县至今。 谯国堂:以望立堂。
怀远堂:以望立堂。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字春卿;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龙亢桓氏由此出名。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4. 中国最古老八大姓氏是哪些
上古八姓:
姜、姬、妫、姒、赢、姞、姚、妘(另一说法: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姓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母系社会,也正是因为如此,上古的八大姓氏之中都带有女字。最开始的时候,姓氏主要是作为氏族之间区分的一种标志,后来在人类不断繁衍之下,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姓氏,到了最后,姓氏只能成为大家追寻祖先的一个途径。
1、姬
黄帝之姓,出自皇帝出生所在之地,是周朝的国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曹、鲁、王、郑等一共411个姓氏都是由姬姓演变而来的。
2、姜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吕、许、谢、纪、淳于、东郭、高堂等102个姓氏由姜姓演变而来。
3、姚
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
4、嬴
嬴姓,属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之始。
嬴姓可追溯到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因生于曲阜,因而以嬴为姓。
5、姒
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禹,出自姒姓的国家主要有夏朝、褒国、缯国、越国等。姒姓衍化出去了有夏氏、曾氏、鲍氏、欧阳氏等。
6、妘
妘姓是中国传说时代祝融八姓之一,周朝的鄅国、夷国、逼阳国都是妘姓。
7、妫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高辛氏后裔尧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得姓始祖是尧帝。
8、姞
姞氏是黄帝姬轩辕的直系后裔,《国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这十二姓里的姞姓即由黄帝所赐,而姞氏后人去女傍而改成简写吉氏,才成为今天的吉姓。
5. 桓姓的迁徙分布
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卖启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桓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今安徽唤睁亳州)。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三是由“桓侯”氏简化而来。周代晋国(姬姓)、杞国(姒姓)、曹国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简为桓。四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另,后魏的乌丸氏亦改姓桓氏。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的吕尚之后和配岁,也有发祥于河南的商汤之后,更有一少部分鲜卑族之后。望族居谯郡(今安徽省亳州)。
今辽宁省的葫芦岛市、阜新市、北票县、鞍山市,河南省的许昌市、商丘市柘城县,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洲,山西省的临汾市尧都区,山东省的青岛市、东营市,河北省的沧州市、献县,安徽省的怀远县龙亢镇、滁州市全椒县,江西省的奉新县,上海市的嘉定区,陕西省的铜川市,湖北省的宜昌市秭归县,黑龙江省的北安市,吉林省的怀德县、四平市双辽县、长春市、扶余县,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江西省的宜春市奉新县、江苏省的扬州市宝应县、丹阳市等地,均有桓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