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平凉有多少年历史了

平凉有多少年历史了

发布时间:2023-03-27 02:24:59

⑴ 平凉的历史沿革

平凉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辖境夏代时期为獯鬻戎狄居地。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商末境内东南部有密(今灵台县境)、阮(今泾川、灵台二县之间)、共(今泾川县境)等方国先后建立。西周时期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国归顺周,周文王筑灵台于今灵台县境。
春秋时期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
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泾阳、乌氏(绝亏慧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治所未详)3县,十年(前315),秦攻义渠,取25城,秦之势力日盛。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置陇西郡(治今临洮),今静宁、庄浪县属陇西郡。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置北地郡(今宁县境),今平凉、泾川、灵台、崇信4县(市)及今华亭北部属之。其后境内分属乌氏、阴密(今灵台县境,原密国改之)(阴密县,史多以为汉县,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作秦县,故从。)、朝那(治今宁夏彭阳县西,今平凉市西北境属之)、泾阳(治今平凉市安国乡)4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区除华亭、崇信南部属内史,其余分属陇西、北地郡。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建鹑觚县(治今灵台县邵寨原)。另有卤县(治今崇信),设置时间无考。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二级。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十一月,置阿阳县(治今静宁城南)。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析陇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县)。元封五年(前106),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陇山以东各县,除鹑觚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华亭东南部属右扶风所领汧县外,多属于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陇山以西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凉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辖。
安定郡领21县,今境内有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今泾川)、阴槃(治今泾川县与陕西省长武县交界处)、安定(治今泾川县东北部及镇原县东南部)、爰得(治今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及月氏道(治今平凉市白水乡与崇信县黄寨乡一带),计10县(道)。
北地郡领10县,辖今境内鹑觚1县(自汉始,政区划分的记载较为完整,但置县时间缺载。另据郦道元《水经注》及范文澜《中国通史》,今华亭境曾于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置安民县,《资治通鉴》注作“成帝永始二年(前15)”,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废,时达百余年,惜无旁史佐证,只能备考)。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于今华亭境内置安民县,废于东汉3郡内迁时。新莽天凤元年(14),改天水郡为填(镇)戎郡。又分置阿阳郡,治成纪。另将乌氏县改名乌亭、月氏道改名月顺,不久即复原制。
东汉初政区调整,将原北地郡的鹑觚划归安定郡。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安定、阴槃、爰得、月氏道、安民等县统辖于安定郡。光武帝建武六年(30)废安定、爰得2县,其地并入临泾。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改名汉阳郡,辖境内陇山西部阿阳县。
安帝永初五年(111)三月,安定郡迁寄于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顺空旅帝永建四年(129)九月安定郡恢复原制,迁治于临泾(今泾川县城西北水泉寺)。原高平县也迁至今泾川县境内。是年,废泾阳入朝那。乌支侨置于今泾川县东。朝那县由今彭阳县地迁至郡治临泾一带。三水县侨置于今灵台县梁原境内。卤、月氏、安民、阴密等失载。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阴槃县并答移至京兆的新丰(今西安市东北临潼县境),其地并入鹑觚县。汉献帝兴平元年(194)于鹑觚县置新平郡(支郡)。建安十八年(213),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成纪、阿阳属雍州汉阳郡。三水、临泾、乌枝(原乌氏)属安定郡。其后,废三水县。
三国时,今辖区属魏国雍州。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泾川辖区的乌氏、临泾、朝那及今灵台辖区的阴密(何时复置待考),皆属安定郡,今灵台境的鹑觚则属新平郡;今华亭境属扶风郡;今静宁县的阿阳和成纪分属广魏郡和天水郡。
西晋初,今辖区仍属雍州。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都卢,新置,一说在弹筝峡水的源头。《晋书·地理志》有此县名,废弃时间无考。)(今平凉市都卢山附近)、阴密、鹑觚(移属),属安定郡。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3州置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罢秦州并入雍州(复置时间待考),成纪属秦州天水郡。广魏郡改称略阳郡,治临渭(今天水市东北部),省阿阳县,其县境及今庄浪境属略阳郡。
十六国时,今地区辖境主要由前赵(汉)、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统辖。今静宁曾一度受西秦、前凉所辖。
前赵初,安定郡尚存,治鹑觚,属雍州,辖今泾川和灵台、崇信、平凉以及华亭北部。东晋大(太)兴二年(319)分安定与扶风郡之汧置陇东郡(治今陕西省陇县与今华亭县区域),今华亭县和崇信县南境属陇东郡。成纪仍属天水郡。前凉张茂在位时,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复置秦州,统天水郡成纪县。前赵光初十年(327),今全境分属天水郡、陇东郡、安定郡及略阳郡所辖。
前秦苻坚移雍州治于安定。于永兴二年(358),“置赵平郡于鹑觚”,今灵台县部分区域属之;前秦甘露二年(360),分司隶置雍州,复爰得县;阴密县属雍州,鹑觚属赵平郡。又于建元十二年(376)灭前凉,随后置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治今宁夏彭阳县境,今平凉市大部分区域和华亭、崇信北部皆属之。
成纪仍属秦州天水郡;今庄浪境仍属略阳郡;西秦更始元年(409),攻占略阳郡,并攻克水洛城。
后赵时,天水、略阳、安定3郡所属各县,大致同前赵。后秦时,秦州统略阳郡,雍州领安定、平原、平凉3郡。大夏时,原安定、平凉2郡所领县属凉州天水郡。夏胜光元年(428),赫连定即皇帝位于平凉,次年于今平凉市东境置平原郡,阴槃县由今陕西省临潼迁至今平凉市四十里铺镇曹湾,郡、县治于一地,平原郡领阴槃。
南北朝时,今辖区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
北魏神麂三年(430),置泾州(治临泾)辖6郡。安定郡领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等县。今华亭、崇信南部属陇东郡,爰得县与高平县属新平郡,赵平郡(治今灵台县与陕西长武县交界处)辖鹑觚县。北魏初,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置石塘郡,无属县,至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郡为县,属安定郡。同时复置阿阳县(领有今庄浪县境),属秦州略阳郡,成纪县失载。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今平凉市境至今灵台县境,属平凉郡。阴密仍在今灵台县境。
孝武帝太昌元年(532)于今华亭县境置华亭镇。
西魏时,在今地区辖境设总府(亦称总管府),治安定,先后辖泾州等5州。安定郡(治安定县)和平凉郡(治阴槃县)属泾州。今庄浪县境属北秦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境)。文帝大统元年(535),省临泾县,将安定县从高平城移至泾州城内,并新置安武县(在泾川北,原临泾县境)与安武郡,郡治朝那,又将鹑觚县移至今灵台县东南,属赵平郡。废帝元年(552),东阴槃县改为宜禄县,今灵台县东南部属之。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新置平凉县(治阳晋川),今平凉市境大部属之,隶于原州长城郡。废赵平郡,以鹑觚县属安定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全国废郡置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废州置郡。
大业元年(605)曾析鹑觚置灵台县,旋即又省灵台并入鹑觚;又析安定县与鹑觚县置良原县(治今灵台县西梁原乡),同时置华亭县于今华亭县境。
安定郡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辖安定、鹑觚、阴槃、良原、朝那、临泾(移今镇原县治)、华亭7县。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灵台县,与鹑觚县同属麟州。安定郡改为泾州,良原县属之。今崇信县境分属于阴槃县与良原县。平凉县属原州。
开皇初省阿阳入成纪,至大业三年仍属秦州,废秦州后复隶属于天水郡;今庄浪县境分辖于成纪县和陇城县(原略阳郡属地)。
唐初,改郡为州。太宗即位后,全国划为10道。今地区辖境多属于关内道。今平凉县和崇信县境偏北部分属原州;阴槃、安定、良原属泾州;今崇信境多分属阴槃和良原。华亭属陇州,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及庄浪一部分辟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管辖。
贞观元年(627),灵台省入麟游,属岐州,麟州废;鹑觚县划属泾州。朝那县在此前后省并入安定和临泾。贞观二年析新平(今陕西彬县境)、安定、鹑觚3县各一部复置宜禄县,属泾州;以华亭改属陇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改华亭为亭川县,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为华亭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四月,以朔方节度使兼关内道和采访处置使,增领泾、原等12州。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今地区辖境改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郡。灵台县从麟游析出复置;废鹑觚县,其境并入灵台县。改阴槃县为潘原县,皆隶属于安定郡。
肃宗至德元年(756),改安定县为保定县,仍属安定郡。乾元元年(758)改安定郡为保定郡,随后改郡为州,原属县未变。乾元二年六月,泾州属彬宁节度使。此后取消郡建制,置州,州以上道由监察机构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代宗广德元年(763),陇山东、西两侧皆没入吐蕃,但今灵台县境仍属唐管辖,省潘原县并入良原县。大历三年(768),唐收复泾州城,由泾原节度使马麟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百里城。德宗贞元四年(788),恢复平凉县建制,筑崇信城,置崇信军,十一年(795)又复置潘原县于原治。贞元十九年(803),将侨置于灵台县百里城的行原州移至平凉城。宪宗元和三年(808),又将行原州移至临泾(今镇原县),华亭并入汧源县。元和四年,置行渭州于平凉,省平凉县。僖宗广明元年(880),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行渭州改称渭州,仍治平凉。
至唐末,今地区辖境原泾原军节度改为彰义军节度,辖泾州、渭州、武州(从今武都境徙治潘原,即今四十里铺镇曹湾),县制有良原、灵台和保定,皆属泾州。
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吐蕃所据。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泾州、渭州、武州属岐。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置义州于华亭,末帝清泰元年(934),今境多属后唐,今静宁、庄浪境仍为吐蕃所据。清泰二年,以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县,初属泾州,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改属渭州。后汉时,建制未变。后周时,太祖显德二年(955)复置华亭县,与义州同治一地。显德五年废武州,复置潘原县,改属渭州。渭州领平凉、潘原2县。
五代末,今地区由彰义军节度使统领,辖泾州、渭州、原州、义州;今境内泾州领保定、灵台,渭州领平凉、潘原,义州领华亭。
今静宁、庄浪县境仍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据。
宋初,沿旧制,至太宗时,于州上设路。彰义军节度改称彰化军节度。今地区辖境初属秦凤路,至仁宗庆历元年(1041)改属泾原路。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置崇信县,初属秦凤路凤翔府;乾德二年,割陇山三镇置安化县,治今华亭县之西北(安化县,新修《华亭县志》:“析华亭县西北部置”。对其治所,另有宁夏泾源、庆阳等二说。),属仪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改义州为仪州,至淳化年间(990—994),崇信改属仪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仪州,其属县归渭州统辖。
真宗咸平四年(1001)设长武县,治长武寨(今泾川县泾明乡),翌年降县为砦,徽宗大观二年(1108)复升为长武县,属泾州。大中祥符年间,曹玮收复陇山西境,于今静宁城南置静边寨,今庄浪、静宁县境纳入宋之版图。
仁宗庆历三年(1043)置德顺军于陇干城(治今宁夏隆德县西境)。哲宗元祐八年(1093),德顺军移至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置陇干县。
泾州,初领保定、灵台、良原3县,后亦辖长武。
渭州,初领平凉、潘原2县。
仪州,原领华亭、安化、崇信3县,仪州废后划归渭州统辖。
北宋后期,渭州领平凉、潘原、华亭、崇信、安化5县。泾州领有保定、灵台、良原、长武4县。至徽宗政和七年(1117),上述州县,皆隶属于以渭州升格的平凉军节度。至此,今静宁、庄浪境与今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成为一个政区。
金设路、郡、县三级,郡一级包括府、州、节镇等,而在平凉曾设元帅府和行省;陇山以东由凤翔路和庆原路统辖,陇山以西则属德顺州。
太宗天会九年(1131)改渭州为平凉府。熙宗天眷二年(1139)复改称渭州,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升渭州为平凉府,治平凉,属凤翔路,辖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即前所记安化)5县。
泾州,初治保定,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保定为泾川。宣宗元光二年(1223),泾州徙治长武(今泾川县泾明乡),属庆原路,辖泾川、长武、良原、灵台4县。
皇统二年(1142),升德顺军为州,同年升水洛(今庄浪县境)、治平、威戎、通边4寨为县。
州治陇干(今静宁),辖陇干、水洛、威戎、通边、治平、隆德6县。
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陕西西路转运司和陕西东路及西路提刑司于平凉,宣宗兴定三年(1219)置陕西西路行省于平凉,此乃历史上在平凉设置的最高行政军事领导机构。
元初,泾州属都元帅府(曾在泾州设总司,兼辖邠州),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世祖至元后期改属陕西行中书省。
泾州初辖泾川(原长武县并入泾川)、灵台、良原3县,至元七年并灵台县入泾川县,至元十一年又析出复置灵台县,同时将良原县并入灵台县。
平凉府辖平凉(原潘原县并入平凉)、华亭(原由安化县改称的化平县并入华亭)、崇信3县。
蒙古太宗二年(1230),
在今庄浪县境设庄浪路,其辖境位于巩昌府辖区原通边、威戎属地,不领州县,隶属于甘肃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属陕西省。翌年,泾州为直隶州。
成宗大德八年(1304),庄浪路降为庄浪州。原水洛、治平县于元初复并入陇干县。同年后期又并陇干于德顺州,不久又改德顺州为静宁州,辖原静边寨和水洛、治平、隆德3县,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初,仍袭元行省制。洪武二年(1369)始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九年(1376)废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镇原)、开成州(今固原)为县,隶属于平凉府。
洪武三年省泾川县入泾州。
洪武八年降庄浪州为县,属静宁州。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辖3州7县,即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华亭、崇信、镇原、隆德、灵台(属泾州)、庄浪县(属静宁州)。
平凉县城内有明初所置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另有韩王府。
清初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废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同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改名为巩昌布政使司(治今陇西县城),七年(1668)改称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八年(1669),平凉改属甘肃。
干隆四十二年(1777),升泾州为直隶州,领灵台、崇信、镇原3县。次年,将庄浪县省入隆德县。平凉府领有固原、静宁2州及平凉、华亭、隆德3县。
清顺治三年(1646),曾置平(平凉)庆(庆阳)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康熙二年(1663)易名为平庆道;咸丰九年(1859),改为分巡平庆泾固道,辖平凉、庆阳2府、泾州直隶州和固原州、静宁州(系“散州”)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原6县(庆阳府所辖县从略)。同治八年(1869),改称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同治十年(1871),析平凉、固原、华亭、隆德所属边地,置化平川直隶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易名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所辖府、州、县未变。
中华民国2年(1913),改分巡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时领17县,裁府,州皆改为县,并复置庄浪县。
3年(1914),改陇东道为泾原道,治平凉,辖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17县。16年(1927)废道置行政区,次年撤销,改为省、县两级制。20年(1931)甘肃省政府厘定一、二、三等县,平凉、静宁、泾川、灵台为二等县,华亭、崇信、庄浪为三等县。23年(1934),设平凉行政督察区,辖平凉、泾川、灵台、华亭、崇信、静宁、庄浪、隆德、化平、固原、海原11县。25年(1936)7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30年(1941),省政府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各县等级,今地区辖境平凉县为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32年(1943)增设西吉县。36年(1947)2月,甘肃省政府再次厘定县等级,平凉仍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
1949年7月26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在华池县悦乐镇置平凉分区,8月3日徙治平凉县,辖平凉、华亭、灵台、泾川、崇信、静宁、庄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12县。8月6日,静宁、西吉、海原划归定西分区。
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5月25日,静宁、海原、西吉3县由定西分区划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10月18日,化平县改名泾源县。1951年4月,平凉分区更名为平凉区。
1953年5月11日泾源县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3月24日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6月14日,平凉市改为(省)直辖市仍由专署监督领导;同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从平凉析出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专区级)。
1955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改设专区,作为省政府派出机关。同年10月10日,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全区辖平凉市及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隆德、泾源、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16个县(市)。1956年1月,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1958年3月,隆德、泾源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4月4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12月20日,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华亭县,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1月25日,恢复庆阳专区,原所辖7县一并从平凉专区析出。12月15日,恢复华亭、灵台、庄浪和崇信县建制;
1964年6月5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1969年10月1日,改专区为地区。
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至此,平凉地区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7县(市)。
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

⑵ 平凉路街道的历史沿革

平凉地区具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上海近代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建国初期有大小各类工厂165家;建于1937年的平凉路八埭头,江浦路六埭头,曾以小规模、门类齐全、沿街密布成为东区商业娱乐中心而繁荣半个世纪之久。
上海开端口前,地境属上海高昌乡。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入美租界。同治八年(1869年)9月为英 美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美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隶榆林区。1960年属杨浦区。
地境原系黄浦江边荒僻农村。清代嘉庆至同治年间,先后形成杨家宅、浜湾斗、左家宅等自然村。
同治八年辟筑杨树浦路。至民国19年共筑有巴特维亚路(今平凉路)、华盛路(今许昌路)、韬朋路(今通北路)等11条道路。
地境水陆交通便利,中外客商纷至沓来,开设工厂。光绪十七年(1891年)官商创办华新纺织新局和伦章造纸局。光绪二十一年,英商开设怡和纱厂。光绪二十六年开办瑞瑢船厂。
道路、工厂的兴建,人口激增,推动住宅建设。光绪三十四年天主教会在韬朋路建造房屋八埭以及光明里。至民国22年。房地产商在境内共建61条旧式里弄。其中包括公大、苏伦、裕华、恒丰等工房,面积27万余平方米。之后,苏、皖等地农民来沪谋生,大量搭建棚户简屋,形成大片棚户区。
宣统二年(1910年)境内商店集中在太和街。之后,八埭头成为公共租界东区商业中心。光绪三十三年,韬朋路东建有三星牛奶场。宣统二年,杨树浦路建有菜场。民国9年,开设福康典当。民国10年在巴特维亚路、汾州路口开设菜场,提供摊位。民国13年后,当铺、南货、百货、绸布、鞋帽等商店林立。着名的有同保康药店,沪东状元楼菜馆。民国17年建成平凉菜场(今沪东购物中心)。民国26年前,开设了老大同南货店、丰泰百货店、三泰米店、天然浴室等9家,并开设如意楼茶馆。1949年前,布店有协泰祥、大荣祥等11家,钟表店有天福祥、久康等7家,百货业有同新、九云等8家。尚有茶馆、戏院、书场等文化设施。八埭头一带,入夜,灯火通明,热闹异常。附近有耶苏堂、天主堂、私人家庵和世恩义务小学。日伪时期,房屋遭破坏,耶苏堂迁出,小学停办。市场一度冷落。抗战胜利,始逐步复苏。
商业繁荣的八埭头曾是流氓帮会的混迹之地。本世纪20年代有“薄刀党”、“小凉山”等流氓组织。日伪时期流氓头子江阿芳、吴锦章等勾结伪警人员,组织“侠谊会”,横行不法。开赌、设毒、敲诈钱财,通北路134弄33号江阴茶馆是其活动据点。反动会道门遍及整个地区。
1978年后,改革开放,地区内经济发展较快。上海手表厂1982年产量突破500万只,1985年产值4.2亿元。第五毛纺织厂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总产值为9390万元。上丝一厂、三厂,已成为外销为主的专业厂,1986年的出口占总产量的93%,1989年创利税264.60万元。

⑶ 平凉历史

谁知道甘肃省平凉的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镇兆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胡陪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裤旅蠢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着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 *** 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我爱我的家乡——平凉作文

我的家乡平凉,山好水好人也好,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是我成长的家园。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常有名。这里曾是人文初祖伏羲的诞生地,周秦先祖的故乡;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天下道教第一山,景色迷人;天下王母第一宫的回中宫风姿绰约。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秦皇、汉武曾先后登临崆峒巡疆固土;林则徐、 *** 等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平凉资源物产富饶,是全省主要的农、牧业基地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平凉金果”、“平凉红牛”非常有名,华亭原煤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四成以上,平凉的煤还变成了电,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两成以上。平凉是西北公路交通枢纽,312国道和宝中铁路贯通全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平凉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十分好玩,是观光旅游胜地。这里有被誉为“西来第一山”的国家五A级景区崆峒山,还有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景点南石窟寺、云崖寺、龙泉寺、莲花台等。

平凉民俗纯朴,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平凉是秦腔起源和发展地之一,平凉人对秦腔情有独钟。

商贸、旅游节会、婚丧嫁娶都要搭台唱戏。就连茶余饭后啊,都要唱上几嗓子呢;另外像平凉元宵灯会、传统社火,至今盛传不衰,而且越办越红火;崆峒武术更加发扬光大。

平凉风味小吃名目繁多,名不虚传。如锅盔、烧鸡、核桃饺子、麻腐、酥饼、麻花、油糕、羊肉泡馍、罐罐蒸馍、甲鱼等,都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鲜美口味,深得人们的青睐。

如今的平凉,各方面在不断地发展,城乡面貌变得越来越漂亮,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我作为一个平凉人,为家乡的可喜变化,感到无比自豪!平凉,我的家乡,我爱你。

关于甘肃平凉的一些历史!!听说甘肃平凉也有过一点比较大的事件~

甘肃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甘肃平凉有过一点比较大的事件:平凉劫盟,具体如下 平凉劫盟,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事件,指唐朝与吐蕃在平凉会盟时,发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 背景: 唐朝,吐蕃强盛起来,屡次与唐朝发生战争,为求和平,781年双方在清水会盟,确定了边界,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藩镇割据时期,诸藩拥兵自保,不听朝廷调动,使吐蕃在军事上占了优势。

783年,唐朝发生了“朱??之乱”,叛臣朱??攻占长安,德宗出走奉天。 吐蕃权臣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

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784年,唐、蕃联军击破了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

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军收复长安。

吐蕃军并未参与彻底平定朱??之乱。 唐朝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许厚给缯帛。

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并准备乘机除掉唐朝镇守西北地区的三大将领。 尚结赞认为“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787年5月的平凉劫盟事件,就是尚结赞报复唐朝和企图除掉唐朝三将的具体行动。

过程: 786年9月,吐蕃军队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宁(今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李晟将共击退军,10月,再挫吐蕃军于摧沙堡(今宁夏 *** 自治区固原县西北)。

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 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蕃和盟。

12月,罢李晟兵权。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

德宗命崔?燃薪嵩蓿薪嵩抟怨榛寡巍⑾亩荩硎尽俺弦狻保固岢銮胩瞥苫氍{主盟。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

会盟地点几经磋商,最后决定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 事件: 787年5月15日,唐蕃会盟于平凉。

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备。 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会盟的诚意。

致使浑瑊首鼠两端,莫衷一是。 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退去甲胄,入幕更着礼服。

此时,吐蕃军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果断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其余随从将士全部被杀。 此次劫盟突袭事件,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尚结赞又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 影响: 平凉劫盟事件后,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会盟的失误,为尚结赞求和说项的唐将马燧,也被唐德宗罢免了军权。

尚结赞除掉唐朝西北三将的企图终于得逞。 然而,此后30余年唐蕃之间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双方才再度和盟。

平凉的历史文化有多悠久

平凉,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华之地。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出现了“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牛羊衔尾,群畜塞道”的田园画卷,从而也开启了华夏农业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证明,平凉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秦汉以降,由于这里一直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之西北重要门户和丝绸之路东段重镇,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农工商无不发达,建府立州,安营驻军,素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使平凉曾经在传递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丝绸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积淀和一代代人的创造与积累,熔铸了平凉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纪文化、兼容并蓄的崆峒文化、瑰丽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谧文化,领异标新、相映生辉,启迪着民族的心智,推动着历史的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撩去历史的烟云,不难发现,漫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蕴藏并传承于人的血脉精神而外,总会以一定数量的物质的形式留存在其演进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迹。仅以文物而言,在平凉境内就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其中泾川县大岭上距今约20万年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考古学界确认为甘肃之最早;出土于泾川泾明牛角沟距今5万年前的“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早;静宁治平古成纪遗址,是早于黄帝的人文初祖伏羲氏的降生地。特别是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玉质人佣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代表了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明高度,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简述甘肃平凉历史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 *** 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 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 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 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 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

一九一二年即民国元年废府,仍设道。一九一三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一九二七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一九三五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 *** 。一九五零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复华亭县。一九 *** 年元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二零零二年九月,平凉撤地建市。

平凉历史上叫什么

平凉先后用过乌氏、安定、月支、都卢、渭州等名称,但沿用时间最久的,还是平凉之名。

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 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平凉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3)平凉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历史沿革 夏朝,为獯鬻戎狄居地。

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商朝,末境内东南部有密(今灵台县境)、阮(今泾川、灵台二县之间)、共(今泾川县境)等方国先后建立。

西周,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国归顺周,周文王筑灵台于今灵台县境。

春秋,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

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泾阳、乌氏(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治所未详)3县,十年(前315),秦攻义渠,取25城,秦之势力日盛。 三国,今辖区属魏国雍州。

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泾川辖区的乌氏、临泾、朝那及今灵台辖区的阴密(何时复置待考),皆属安定郡,今灵台境的鹑觚则属新平郡;今华亭境属扶风郡;今静宁县的阿阳和成纪分属广魏郡和天水郡。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

30年(1941),省 *** 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各县等级,今地区辖境平凉县为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平凉。

有人知道甘肃省平凉市的历史吗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全市总人口2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崆峒区城镇人口18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0%。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各项社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全市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解决温饱这一历史性目标,跨入了致富奔小康的新阶段。

〔自然资源〕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

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薯仔、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 多万张。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150多种。

山药、百合、蕨菜、 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皮毛肉类远近闻名;川区以果、菜为主,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倾,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面积397万亩,森林覆盖率17.98%。

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 野生动物31种。林业资源在省内有较大优势。

矿产资源:从全国来看,平凉属自然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从省内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较优势。市内的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 煤层平均厚度达28.7米,探明总储量34.7亿吨,且煤质优良,具有高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熔点的特性,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石灰岩资源:有资料介绍总储量30多亿吨,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储量约3亿吨, 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和华亭县;庄浪县卧龙寺石灰岩矿床为远景储量,约2 亿吨。对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产水泥、石灰和建筑石料。

另外还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华亭县安口镇一带,开采利用历史较早,目前主要用于生产日用陶瓷、高低压电瓷、灯泡等。 旅游资源: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 (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

平凉也是祖国针炙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着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 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和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隐寺、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旅游业有望培育成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人文荟萃 风景雄秀 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先民就在这块黄土地上繁衍生息,是黄河流域农业经济的开端。

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历史上曾出现过晋代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着名政治家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代名臣慕天颜等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道教第一山”--崆峒山、西王母降生处--王母宫、伏羲诞生地--古成纪、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被誉为“中华之最”。崆峒山道教文化、西王母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

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为中心,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王母宫、柳湖、南石窟寺、龙隐寺、莲花台、紫荆山、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为网点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基础设施 日新月异 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之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宝中铁路纵贯全市,公路形成了以312国道和天水一平凉、银川—平凉、宝鸡—平凉等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支点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便捷畅达,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市2004年电话用户。

甘肃省平凉市的由来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静宁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灵台县)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 (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被誉为"中华之最"。

平凉也是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着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 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和王母宫、温泉、柳湖、南石窟寺、龙隐寺、莲花台、紫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以及明代宝塔、李元谅墓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旅游业有望培育成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⑷ 甘肃平凉属于哪个市

平凉属于甘肃省地级市。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
平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取“平定凉国”之意,置平凉郡,平凉之名自此始。平凉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257处。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
市内有5A级旅悔做游景区崆峒山、云崖寺、南石窟寺等等的名胜古迹,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此前隐风景名胜区。2018年12月,2018魅森厅力中国城十大魅力榜单发布,平凉荣获“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2019年10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⑸ 平凉历史上叫什么

平凉先后用过乌氏、安定、月支、都卢、渭州等名称,但沿用时间最久的,还是平凉之名。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

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兆前枣兵家必争之地”和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平凉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5)平凉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夏朝,为獯鬻戎狄居地。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商朝,末境内东南部有密(今灵台县境)、阮(今泾川、灵台二县之间)、共(今泾川县境)等方国先后建立。

西周,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国归顺周,周文王筑灵台于今灵台县境。春秋,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

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泾阳、乌氏(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治所未详)3县,十年(前315),秦攻义渠,取25城,秦之势力日盛。

三国,今辖区属魏国雍州。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泾川辖区的乌氏、临泾、朝那及今灵台辖区的阴密(何时复置待考),皆属安定郡,今灵台境的鹑觚则属新平郡;今华亭境属扶风郡;今静宁县的阿阳和成纪分属广魏郡和天水郡。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悔陪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

30年(1941),省政府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各县等级,今地区辖境平凉县为族拆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

⑹ 甘肃平凉,为何被说为是隋唐的重要发源地

内蒙古和甘肃都是辖区轮廓非常狭长的省级行政区,皆为南、北窄,东、西长,而且都有个巨大的“尾巴”。内蒙古的“尾巴”是位于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与主体连接的通道是兴安盟。甘肃省的“尾巴”则是位于东部偏南的平凉市和庆阳市,平凉为两个部分的通道。

此外还有一个县级市,就是华亭。开篇提到的甘肃省本部与“尾巴”的通道是平凉,如果具体一点来说,是华亭市(市设于2018年)

⑺ “非着名城市”平凉,藏了多少值得为人称道的“秘密”

平凉——甘肃版图上最为险仄的“细骨”,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处
这里是西安、兰州、银川地理大三角的中心和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东部要塞。
她像中国无数个非着名城市一样,低调但超级有料。
平凉穿越千年,目睹了襁褓中的中华文明,从蹒跚学步到风华正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宋与西夏......平凉见过了太多的碰撞与回应。
平凉没有西安、敦煌那么显着昭彰,却在无数的“小景观”里藏着上下几十万年的大历史。在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里,你可以遇见人,也可以遇见神。
1.关中门户,战争与和平
在平凉乘车行路,就是在塬的高处和底部之间上下。亿万年来,由于泾河水系和渭河水系的长期切割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在这里形成了沟、梁、峁、壑等多种地貌奇观。
中国人的童年故事,就在这些地貌奇观里。
黄土高原的历史远远长过人类活动的历史,而人类悠远历史的最远端,在平凉却触手可及。
60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存的痕迹。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泾川人”头盖骨,距今3-5万年,与鼎鼎有名的山顶洞人同期。
悠久来自颤穗裂黄土高原的恩赐。凶猛凛冽的冬风,裹挟着大西北的黄沙,撞见绵延于此的六盘山脉,停滞,一层又一层地沉积,深厚可达百米。此时的中华先祖尚且不知铜铁为何物,风积而成的黄土层,疏松细腻,在他们眼中是真正的上天恩赐。此外,极厚的土层又免去了对于土壤失肥的担忧,文明的雏形诞生于此,顺理成章。
平凉的灵台县可以说是平凉漫长历史的首席“亲历者”。当年的灵台是古密须国的都邑所在,这对心存天下的周文王来说如芒刺在背。一场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攻占此地后,周文王在此筑台祭天,灵台因此得名。历史的背影已遥不可及,可这里接连出土的无数青铜器,向世人揭示出时光留下的荣耀。
自古地处交通要冲,平凉的故事中,战争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就连“平凉”这个名字也是源于战争——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就是那个成功统一北方,却在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败给谢安的苻坚)灭前凉,取“平定凉国”之意,置平凉郡,辖今崆峒区大部分区域和华亭、崇信二县北部地区,历经近2000年历史风云变幻之后,如今的平凉下辖崆峒、灵台、泾川、崇信、华亭、庄浪、静宁一区六县。
其中的泾川,自古便是关中门户,被称为“西出长安第一城”,清代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评价泾州(泾川曾用名):“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此之系也。”
历史上,来自大漠草原的政权,南下途中每每经宁夏过平凉进逼族脊关中。西北的诸部族无数次的威胁,也招致无数次的反击。刀兵相见之中,倒也能诞生周穆王讨伐西戎,班师途中与西王母相会于泾川的这种浪漫故事。
由于这种传统的存在,平凉历史上当然是名将辈出:“飞将军”李广,镇压黄巾起义的皇甫嵩,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或许是身体里一直含着那种血性,这里才能诞生崆峒派武术,鼓励着无数平凉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征战之路,除了留下了一个平凉的名字外,还留下了一个文化符号——左公柳,这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和西征期间沿陕甘新漫长的征途上,一路栽植的柳树,最后在黄沙飞扬的西行路上了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如今,在平凉的柳湖公园,可见上百棵当年种下的左公柳。
2.平凉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平凉人对黄土高原的纠结,原因无外乎曾经这里既是文明的核心,又是文明的边界。因黄土高原的天赋,平凉人未曾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较早的人类活动,意味着更长时间的消耗。无休止的伐木开垦与兵荒马乱,时时刻刻侵蚀着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不时以匮乏的姿态,重新面对平凉人。
平凉人喜食小麦,这充分彰显了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文化基因。一样面食,百般做法。平凉人的茄闭餐桌上,面食绝非简简单单的面条。灵台长面、灵台炉齿馍、酿皮子、崇信酥盒子、浆水面......每一样都足以诱杀面食爱好者肚子里的馋虫。
很长一段时间,平凉食俗以粮食为主,肉蛋蔬菜的调剂算不上多,这造就了平凉人嗜酸嗜辣的口味。一直以来,利用调味改善食谱丰富性的不足,都是中国人对生活做出的最机敏的应答。
然而,地道的平凉味道要在一碗羊肉泡馍中寻找。羊肉是游牧民族的心头爱,它被选中来搭配外香脆、内暄乎的面饼。两种文明的标志,就这么在碗中,被热气腾腾的汤浇烫出了和谐默契。
平凉人也爱庄浪暖锅这种丰俭由人的乡土美味。最地道的暖锅是用农家的土砂锅做容器,由肉丸、排骨、土猪肉提供最直接的满足感与冲击感,垫底的白萝卜片、豆芽、薯仔粉、老豆腐等配菜,又将油腻化于无形。各色食材浸入鸡汤之中,炭火慢煨。溢出的香气,已足够让人甘心做个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凡夫俗子。
中国是个最世俗的国家,衣食住行,嬉笑怒骂,永远是不变的主旋律。平凉人未能免俗。千百年来,农耕与游牧碰撞、交融,平凉人就在这种环境中生生不息。
3.黄土高原上的仙境佛国
世俗到极致的平凉人,骨子里有得是西北人的欢脱外向,对热闹有舍不掉的亲近。皮影戏的唱腔高亢激越,拿出一番穿透鼓膜的劲头,唱一通今古传奇,像是要打破时空对情感的束缚。
还有崆峒笑谈。耍笑丢丑,用最随意的方式说唱出最一本正经的质朴道理。平凉人对生活自有其理解,也乐于在夸张中获得警醒。
这类民间戏曲大多寄托着中国人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景,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些不如意。这些磕绊常常驱使人们寻求另一种精神寄托。出世,是中国人对世俗忍无可忍后的退而求其次。
平凉虽紧邻繁华富庶的关中,却依旧是避世之人的好去处,个中缘由在于崆峒山这座道教名山。崆峒山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奇崛,山体终日掩映于青青草木之中,时不时又有云雾缭绕。
平凉这块土地是神话与传说的沃土。相传,黄帝曾问道一千两百岁的广成子于崆峒山。又相传,华胥氏踩上巨大脚印而生伏羲。文明的童年期,与人的童年期如出一辙,总有些天马行空的妙想。不过这也印证了远古时期的平凉,早早因文明的萌芽而勃兴。
自从有了黄帝问道的远古传说,秦皇汉武接踵而至,到此寻访仙迹。这股仙气儿聚拢来清修之人,于山间兴建道观,精巧古拙,乍一看倒像是山上自己长出来的。其实,崆峒山相对高度只不足700米,当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平凉除了“土特产”道教,还有佛教这个“外来户”。
崆峒山以道教名山知名,同时也容纳了佛教寺庙。不过,让人屏息凝神的,还是泾河两岸有绵延上百里的佛教石窟。它惊人的规模,朴拙庄严的风格,足以震撼每个对历史心存敬畏的人。
平凉是泾河流域内的重要节点,泾川县又是平凉辖境内与泾河关系最亲密的城镇,所以这里的石窟最为密集。大小822个石窟,星河般蜿蜒铺洒在泾河两岸的岩石之上,无一不印证着佛光普照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
泾川县城以西的回中山脚下的王母宫石窟,以王母为名,却是整个甘肃东部开凿时间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冥顽的石头在能工巧匠的千磨万击之下,一点一点变身为佛陀菩萨的庄严宝相。中心塔柱式的石窟,集雕刻艺术之大成,亦见证了平凉人对信仰的坚持。
泾河流域的石窟有河西石窟的风格结构,也能看出云冈石窟早晚期过渡的艺术轨迹。但是,平凉人对待石窟并非一味地追随模仿,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南石窟寺就是最佳例证。
南石窟寺始开凿于北魏,是少有的采用“七佛同窟”形制的石窟。此外,根据专家的考证,南石窟寺是从窟顶浮雕开始,一点点向下雕琢。石窟与石像浑然天成,好像工匠不是在雕刻,而只是轻轻拂去石像上的泥土,让它们重见天日。
泾川石窟群的魅力,似乎更应该在那些空窟中寻找。早期佛教有不立塑像的教条。泾川800多个石窟中,有造像的只有35个,其他的空窟除了风化消蚀,更多的本就是出家人苦修的场所。或许,反而是空荡荡的清冷,更能诉说这里的虔诚与沧桑。
不得不说,这座“非着名”城市有股难以名状的吸引力。行走在平凉,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有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不迫。遍及市境的古迹,正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最好注脚。
站在崆峒山上,目力所及,历史以一种慈悲的柔和姿态,抚摸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亘古不变。
参考文献
【1】王蒙《平凉历史掌故选》
【2】刘万民《平凉史话》
【3】《中国国家地理》第664&692期

⑻ 有人知道甘肃省平凉市的历史吗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冲毁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 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 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旅判春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拆耐军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 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 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明朝有平凉通判——油恭。 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 一九一二年即民国元年废府,仍设道。一九一三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一九二七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一九三五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一九五零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复华亭县。一九六四年元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二零零二年九月,平凉撤地建市。

⑼ 谁知道甘肃省平凉的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陆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着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拍此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 *** 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早贺梁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⑽ 平凉一词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你好!我来说说.
“平凉”,是甘肃东部的一个地级市,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拦橡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不说太多,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1,在商、西周时期,平凉这片土地属义渠戎(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无固定地名。
2,在战国时期,由秦昭王纳入秦国版图,正式属于秦国,为秦国本部(和后来新征服的土地不同),当时称为秦国“北地郡”;
3,秦朝至汉朝前期,仍称”北地郡”;
4,在汉朝汉武帝时期,改为“安定郡”;
5,汉末至三国初期(当时平凉属三国中的曹魏,而天水为曹魏与蜀汉交界,多半时期属于蜀汉),仍称“安定郡”;
6,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
7,直至西晋,仍称“安定郡”,但分两县,西称“都卢”,东称“朝那”;
8,然后到十六国时期(东晋只是偏居于南方的小王朝,不能和曾一统三国的西晋相比),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改衡凳化很大(其中建都长安的前秦最为强大,曾统一大片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对峙),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前秦皇帝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都城为今甘核旅肃武威)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从此“平凉”二字登上历史舞台。
总结:“平凉”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阅读全文

与平凉有多少年历史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