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左冯翊的历史沿革
秦以内史掌治京师,汉武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东北),相当于郡守。案《汉书》,共辖13城,户37090,口145195。职掌相当于郡太守,辖区相当于一个郡,辖24县。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东汉移治高陵(今高陵县西南)。三国魏时去“左”字改辖区为冯翊郡,长官名为冯翊太守,移治临晋(今大荔)。晋武帝时(265-290)更名为大荔县。此后地名变更频繁,西魏改为同州,唐天宝初年(742年)曰冯翊郡,乾元三年(780年)复同州。
⑵ 陕西有哪些古称
【陕秦三秦】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从陕西的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的。其实,“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⑶ 古代地名“左冯翊”中的“冯”读féng还是píng
一、古代地名“左冯翊”中的“冯”读píng。
二、简介:
左冯(píng,辅佐之意)翊(yì),官名兼行政区名,汉代三辅之一。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
左冯(píng,辅佐之意)翊(yì),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县二十四:高陵,左辅都尉治。莽曰千春。栎阳,秦献公自雍徙。莽曰师亭。翟道,莽曰涣。池阳,惠帝四年置。
⑷ 清朝有左冯翊吗
“左冯翔”是官名,亦为行政区名。为汉代三辅之一。秦以内史掌治京师,汉武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将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郡守。按《汉书》载共辖:13城,户37090,口145195。职掌相当于郡太守,辖区相当于一个郡,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东汉移治高陵(今高陵县西南)。三国魏时去左字改辖区为冯翊郡,官名为冯翊太守,移治临晋(今大荔)。
由于地名、机构的改制等的变化,由此清代没有左冯翔一官职。参考,可追问
⑸ 扶风县的命名和公子扶苏有没有关系啊所谓的“右扶风”封地是否就是来源于和公子扶苏的关系
楼上那位说的,有些对,有些错。
一、扶风县的命名,和公子扶苏没有关系。这个他说对了。
扶风县的命名,源自该县曾在两汉时期归属右扶风辖境。
所谓“右扶风”,是相对于“京兆尹”和“左冯翊”而言的,如果你像个帝王一样,站在汉长安城,面南背北,扶风县所在的宝鸡地区,就在你的右手这一边,而渭南等地属于左冯翊的地区,就在你的左手这一边。这是当时三辅的左右区别。
这三辅,是西汉时期在关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划分,论等级,和当时的一个郡差不多,但因为是帝国的心脏部位,类似于今天的首都直辖市什么的,所以不称其为郡。
但这三辅,论管辖的地区,却比西汉时一般的郡要大了很多,尤其是右扶风和左冯翊。拿右扶风来说,管辖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安市的一部分,咸阳的大部,宝鸡的全部,还捎带包括了杨凌高新区。
那时候的郡,一般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比右扶风的地域要小多了(注意我这说的只是一般情况)。
而右扶风的治所,就是它的行政主管机构,一直是设在咸阳市区,跟今天的扶风县没啥关系。
从西汉武帝设立右扶风之后,又过了七百多年,到了唐朝第一个皇帝李渊时,刚打下隋家的江山,要对全国的行政区域进行重新划分,过去附近有古县名的,就凑合做继续用,新设立的一些县份没旧名字的,就挖空心思琢磨一个出来。这样就给武功县附近新设立的一个县,起名字叫扶风县,而今天的扶风县,那会儿给了个名字叫“湋川县”,因为县境内有一条湋水,所以起这么个名字。这个时间,是武德三年(620)。
又过了几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又开始折腾了,先把设在今天武功的那个扶风县撤掉,过了几年又把设在今天扶风的湋川县撤销,改湋川县为扶风县。
这就是历史上扶风县境第一次正式改名“扶风”的由来。这个时间,是贞观八年(634)。
后来又变来变去,碰上个好事的皇帝或是大臣,就出馊主意改地名、改建置,总之折腾个没完,除了专门搞沿革地理或是地方志的人之外,一般观众也对那些变动不感兴趣,就不罗嗦了。
但这个问题的结论还是没有变:公子扶苏,既和右扶风的命名没有关系,更与扶风县的命名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因为扶风县的命名,本身就够勉强的了,搞到今天,很多人误以为扶风县就是当年的右扶风,把在右扶风这个广大地域内发生过的事情,都栽到扶风县这一个小县里,闹了很多笑话出来。
二、说楼上瞎掰,主要是这一句话:
“京畿三辅之一相当于清宫戏中的九门提督”。
你甭管是清宫戏还是历史上真实的九门提督,他都只是一个武职,是个军官。正式官衔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管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外带防火啊巡盗啊断案啊这类法律功能,但和两汉时候的京兆尹、右扶风之类最大的区别就是:
第一,主要职能是军事方面的,算是京城御林军的一个统领,官很大,从一品,但对地方文职事务却没有多少过问的权力。
第二,管辖范围很小,九门提督看似很威风,其实出了北京的外城他就什么都不是,只能在内城附近转圈圈儿,威风也只能在这一块狭小的区域里抖。当然,不排除历史上的个别特例。
而我们前面说了,两汉三辅,管辖的范围比一般的郡都要大很多,单论面积,比北京一个内城大了N倍。
第三,地方官和京官,一向有很大的区别,京官虽然清贵,看似衙门楼子很高,官品官阶都威风,但是权力要受到京城里各方面权力的掣肘,京城里有权的人太多了,谁都可以对你管辖范围内的事情说三道四一番。而地方官则是临民的父母官,父母官的意思,一定程度上就是说可以主宰你的生死,说一不二,天高皇帝远的,还没等说情的人来呢,你的脑袋可能就搬了家。
即使同在京城里办公,汉唐的京兆尹,也要算是最牛的地方官,动不动就打板子打死几十个人。没听说过清朝的九门提督有谁敢这么嚣张的。
隆科多算最有名的九门提督了吧?也就是仗着是皇上的舅舅,雍正上台前后站脚助威了一把,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这老小子当时吹牛,说他这个九门提督厉害呀,一声令下能调集两万兵马。雍正没上位之前他吹吹还可以,算是威胁敌对派,没想到雍正都坐上龙椅了这家伙还是照旧这么吹,这就把雍正给惹毛了——你TMD这会儿调两万人来是打算跟老子群殴、另立新君不成?死去!也是一声令下,隆科多就卷铺盖卷儿去畅春园挨囚禁去了,最后就死在那里。
这个故事说明,在中央集权越发巩固的明清时代,京城里的大小官员,你没法儿说他能有多大的权力。那些接近权力核心的,能多分一点残羹剩饭;那些靠边站的,甭管官品多高,都只是个摆设。九门提督在大多数时候,就是这么一个游移在分剩饭和当摆设之间的角色。
⑹ 咸阳在哪个方位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全市文物景点5000多处,国家级文物12处,省级73处。乾陵举世闻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夫妇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昭陵(唐太宗墓)、茂陵(汉武帝墓)、阳陵(汉景帝墓)等27座帝王陵墓和256座陪葬墓,形成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的帝王陵墓群。还有郑国渠渠首遗址、彬县大佛寺、唐昭仁寺大殿、杨贵妃墓等。咸阳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咸阳是我国着名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时,周人曾在咸阳一带长期活动,修筑城邑,发展经济,留下了许多遗迹。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国都迁到咸阳,秦王嬴政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政权—封建帝国秦王朝。周、汉、唐等十一个朝代也都曾把咸阳做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为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咸阳闪烁过灿烂的光辉。
夏代开始,咸阳属禹贡九州之雍州。
殷商时期,咸阳称做“程”。
西周王朝,称毕国。
武王都于镐京,其地在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毕国当为畿内所属。
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栎阳。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阳,筑冀阙
秦都九迁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阳、涀渭之会、泾阳、栎阳、咸阳),而咸阳为其最后定都之地。
秦王朝,首都咸阳。
汉高祖(刘邦)元年,被项羽毁了的咸阳得到恢复,取名新城。七年又划归长安,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临近渭水),属右扶风。西汉早期、中期的七个汉陵,军没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于长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诈昭帝平陵五个陵邑都在咸阳原上,所以汉后把咸阳原也叫五陵原。如刘邦的陵邑叫长陵县,曾显关东豪族万户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达五万户。长陵邑遗址在今市区内韩家湾乡怡魏村。安陵县迁来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充陵邑,遗址在白庙村周围。茂陵县奉陵邑者六万户。这些贵族公子不事生产、豪华奢侈、斗鸡走狗、生事滋扰。当时咸阳五方之音充侈境内,所以古称难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这个特殊阶层的代名词。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而是在汉王朝中央部门设有”奉常“这样一个专门机构,管理陵邑一应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将长陵、阳陵及所属塞国更名为左冯翊,将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属雍国更名为右扶风。
⑺ 汉朝的”左冯诩”是哪个行政区为什么这么叫
左冯翊(冯ping)
官名.政区名.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内史置.职掌相当于郡太守,辖区相当于一郡,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治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
三辅
汉景帝前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不久改主爵都尉)同治长安城中,所辖皆京畿之地,故合称三辅.武帝太初元年改左.右内史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凤.
冯(ping)古通"凭",凭借;依靠.
翊(yi)辅助.
左冯翊就是指京城左边的辅助与依靠,为京畿重地.
⑻ 陕西历史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演变可大致分为史前文明时期、西周时期、秦时期、西汉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陕西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⑼ “左冯翊”所取的含义是什么
“冯翊”同“冯翼”,形容众多而盛大。《汉书·礼乐志》中有“冯冯翼翼,承天之则”的语句,唐代颜师古注:“冯冯,盛满也;翼翼,众貌也。” 古人面南背北,以东为左,“冯翊”在“京兆尹”辖区之东,所以称为“左冯翊”。
⑽ 陕西什么时候叫陕西的那以前叫什么
一、关于陕西行政区划分的问题。
宋代初期。对全国行政区域进行了改革,将唐代已经混乱不堪的道制行政区改为路制行政区。经过反复增设或合并、废除,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始定天下为15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峡西路。这是陕西作为行政区划的第一次出现(尽管包括的区域和现在的有很大不同)。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宋朝将行政区划增至18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增至23路,宋神宗又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并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风两路,这时,陕西的行政区域划分又被永兴军和秦风两路替代。(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这两路是由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
到了元代,当朝将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至此设立了陕西行省。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所以说,真正意义上陕西行政区的划分,是从自元代设行省开始的,陕西的省治也从此以后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
明朝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
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二、关于历史上陕西的行政区划演变。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褒国、扈国、骆国出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
1、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
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2、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 宋代以后的演变请参阅第一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