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桂林光辉村有什么历史文化

桂林光辉村有什么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02 19:40:13

① 桂林历史文明文化

1.桂林的历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

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悉逗颤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

出土遗物中有人睁败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

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

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

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

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

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

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

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

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

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指败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

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们还发现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妇女和幼儿合葬:一个妇女死后葬了,又从其它。

2.关于桂林的文化历史文章

桂林概述

桂林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闻遐迩,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先民早在三万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当步入文明社会后,秦始皇以一道灵渠把五岭化为坦途,中原文明沿漓江而下,与当地质朴的百越文化相融汇,创造了两千年与山水辉映的桂林历史文化。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构建出桂林独特的文化旅游。

建议参考:

地理与历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45'-104°40',北纬24

°18'-25°41'。

2、行政区划: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城市历史

桂林历史悠久。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经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 *** 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3.关于桂林的文化历史文章

桂林概述 桂林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闻遐迩,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桂林先民早在三万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当步入文明社会后,秦始皇以一道灵渠把五岭化为坦途,中原文明沿漓江而下,与当地质朴的百越文化相融汇,创造了两千年与山水辉映的桂林历史文化。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构建出桂林独特的文化旅游。

建议参考: 地理与历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45'-104°40',北纬24 °18'-25°41'。 2、行政区划: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城市历史 桂林历史悠久。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经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

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 *** 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4.为什么说文明的曙光——桂林历史人文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辉灿烂的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游文化又多了一张世界注目的品牌。

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

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

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

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

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

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

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

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

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

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

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

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

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

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

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

“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5.桂林的文明是何时起源的

距今约一万年前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

隋朝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1911年为广西省会。

1914年(一说1912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 *** 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历史沿革:桂林历史悠久。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历史人物: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异水自然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有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近有马君武、李任仁、白鹏飞、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黄现璠、李天佑(以出生年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为“文化名城”桂林的骄傲。

6.为什么说文明的曙光——桂林历史人文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辉灿烂的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游文化又多了一张世界注目的品牌。

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

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

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

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

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

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

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

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

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

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

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

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

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

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

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

“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

7.桂林的文化

桂林,以她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饮誉中外,同时,也以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果说甲天下的山水是一幅画,那么厚重的历史就是一部书。这部书从封面到扉页,从前言到内容,都展示了她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蕴。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

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

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

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

桂林现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46处,其中灵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 桂林历史文化

一、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市是世界着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春桐文化名城.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赞誉.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思想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另外,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赞美.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着名的文化城,众多的爱国作家、艺术家会集在这里,谱写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历代都在桂林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靖江王陵、桂海碑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等.市区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21处.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个人点评:如果单说山,不敢比黄山,如果单说水,不敢比九寨.但论山与水完美的结合,全世界只有这里啦!。

二、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桂林美丽的山水,记录和凝结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桂林,始于秦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是我国首扒简坦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国南方和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的历史文化画卷光辉灿烂: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等,无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如今,桂林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6处。

历史上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像遍布石壁咐谈岩洞,摩崖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达2000余件,成为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馆位于月牙山南麓,由龙隐洞和龙隐岩两处的220余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阁中数十件石刻组成,还收藏了市内外拓本上千件。这些石刻经由唐代直至清代,历时1000多年逐步形成。

历史上在这里兴盛的旅游文化,积淀成龙隐洞和龙隐岩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无怪乎南宋才子陈谠遍游桂林诸山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石刻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赞叹,将之与《诗经》、《史记》媲美。

与以庄严肃穆的庙堂文化为特色、以碑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文化为特色,以摩崖为主体。题刻内容从政治生活、军事征战到开渠筑城、宗教传说,一块块碑刻截取了各个时代的横断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记录了北宋时期一次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的《元党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声的《龙图梅公瘴说》等,不胜枚举。

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游山如读史”。

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三、关于桂林的文化历史文章

桂林概述

桂林不仅以甲天下的自然山水名闻遐迩,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先民早在三万年前就已在洞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当步入文明社会后,秦始皇以一道灵渠把五岭化为坦途,中原文明沿漓江而下,与当地质朴的百越文化相融汇,创造了两千年与山水辉映的桂林历史文化。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构建出桂林独特的文化旅游。

建议参考:

地理与历史

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09°45'-104°40',北纬24

°18'-25°41'。

2、行政区划: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个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

城市历史

桂林历史悠久。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经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 *** 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四、桂林的历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

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

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

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

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

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

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

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

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

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

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

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

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们还发现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妇女和幼儿合葬:一个妇女死后葬了。

五、【桂林山水的风景】

桂林山水的特点 桂 林 位 于 我 国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东 北 部 的 桂 林,是 一 个 山 水 秀 丽 的 风 景 区,也 是 一 个 历 史 悠 久 的 文 化 城. 人 们 往 往 把 那 奇 特 的 山,秀 丽 的 水 联 系 起 来.一 提 到 桂 林,在 人 们 的 脑 子 里 就 出 现 那 挺 拔 峻 峭 的 孤 峰、精 彩 出 奇 的 岩 洞 和 倒 影 清 翠 的 漓 江,一 切 都 象 神 话 故 事 那 样 奇 特,怎 不 令 人 神 往! 桂 林 山 水,天 然 美 加 上 人 工 美,是 中 国 人 民 的 骄 傲.从 兴 安 到 阳 朔,绵 延 一 百 多 公 里,水 秀,山 奇,犹 如 画 廊,成 为 很 大 的 风 景 区.这 里 经 常 吸 引 着 大 量 的 游 客.近 年 来,为 了 适 应 旅 游 事 业 发 展 的 需 要,桂 林 旅 游 区 的 范 围 还 扩 大 到 了 花 坪 处 然 保 护 区,花 坪 自 然 保 护 区 在 桂 林 西 北 的 越 城 岭 上,属 于 亚 热 带 的 山 地 原 始 性 天 然 林.这 里 有 四 时 不 谢 之 花,八 节 长 绿 之 草,因 而 人 们 称 之 为 “花 坪”.这 里 的 岩 层 岩 组 成,与 漓 江 两 岸 的 石 灰 岩 为 主 的 情 况 不 同.概 括 地 说,桂 林 山 水 的 特 点 是 山 形 奇 秀,石 色 苍 蓝,并 与 石 灰 岩 区 域 所 特 有 的 碧 流 相 掩 映,还 有 形 态 各 异 的 天 然 洞 穴 和 地 下 水 系. 自 古 以 来,文 学 家 以 脍 炙 人 口 的 诗 句 吟 咏 它,绘 画 家 以 使 人 迷 恋 的 丹 青 描 绘 它,摄 影 师 以 令 人 神 往 的 镜 头 记 录 它.唐 代 韩 愈 的 诗 句 “ 水 作 青 罗 带,山 如 碧 玉 簪 ”,就 十 分 形 象 地 概 括 了 桂 林 山 水 的 特 色.用 碧 玉 簪 来 比 喻 那 些 峭 石 嵯 峨、平 地 崛 起、如 莲 似 笋 的 山 峰,用 青 罗 带 来 比 喻 那 宛 转 回 环、清 澈 碧 绿、澄 江 似 练 的 江 流,是 很 贴 切 的,不 过,桂 林 的 一 山 一 姿,一 石 一 态,多 种 多 样 的 形 状,又 绝 不 是 三 言 两 语 可 以 刻 画 得 尽 的.何 况 桂 林 山 水 经 过 大 自 然 的 雕 琢,拥 有 别 处 罕 见 的 奇 景,象 曲 折 幽 深 的 岩 洞,时 隐 时 现 的 不 识 源 头 来 自 何 处 的 半 头 河、断 头 河、对 头 河 … 就 更 丰 富 了 它 的 景 色 内 容.人 们 看 惯 了 其 他 地 方 一 般 的 美 丽 景 色,再 来 领 略 桂 林 山 水,就 更 感 觉 它 具 有 一 种 诱 人 的 魅 力,所 以,自 从 宋 代 李 曾 伯 写 下 “桂 林 山 川 甲 天 下” 的 赞 语 以 后,这 句 歌 颂 桂 林 的 佳 话,逐 渐 概 括 为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广 为 流 传,桂 林 一 带 各 处 的 景 色 又 各 有 特 色,其 中 以 阳 朔 的 景 色 更 为 奇 特,因 而 又 有 “阳 朔 风光 甲 桂 林” 的 誉 称.溯 漓 江 北 上 到 兴 安,这 里 不 仅 有 穿 岩 乳 洞 的 奇 景,而 且 更 以 古 代 重 要 的 人 工 运 河 —— 灵 渠 着 称.这 样,兴 安、桂 林、阳 朔 等 地 奇 异 秀 美 的 景 色,构 成 了 绚 丽 多 姿 的 桂 林 山 水. 桂 林 地 处 五 岭 (越 城 岭、都 庞 岭、萌 渚 岭、骑 田 岭、大 庾 岭 的 总 称,又 合 称 为 南 岭) 之 南,漓 江 谷 地 介 于 越 城、都 庞 两 岭 之 间,是 南 岭 地 区 的 一 个 宽 大 缺 口.因 此,漓 江 谷 地 一 向 是 重 要 的 的 南 北 通 道.桂 林 一 带 开 发 的 历 史 较 早,桂 林 成 为 有 名 的 文 化 城,历 代 留 存 下 来 的 文 化 古 迹 很 丰 富.据 史 册 记 载,秦 始 皇 于 三 十 三 年 (公 元 前 二 百 一 十 四 年) 设 置 桂 林 郡,命 史 禄 开 灵 渠,沟 通 汀 江 和 漓 江,使 长 江 和 珠 江 起 来,桂 林 便 是 “南 连 海 域,北 达 中 原” 的 重 镇 了.历 代 以 来,桂 林 不 断 地 增 添 人 工 建 筑:在 悬 崖 绝 壁 是 开 山 辟 道,供 人 们 登 临; 在 幽 壑 怪 洞 里 刻 画 雕 塑,供 人 们 鉴 赏; 在 风 景 名 胜 地 修 建 亭 台 祠 观,供 人 们 旅 游.如 果 把 “千 峰 环 野 立,一 水 抱 城 流” 的 桂 林 山 水 比 作 一 幅 浓 淡 相 宜 的 写 意 中 国 画,这 些 建 筑 和 碑 刻 艺 术 与 天 然 美 景 浑 然 一 体,使 得 画 面 更 加 饱 含 诗 意.。

六、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1、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

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

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

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

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

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3、桂柳话 广西的西南官话中向来以为桂林话、荔浦话流行最广,实际上,柳州话通行的范围更广。

桂林话存在于桂林及兴安、灵川的一些城镇,其余广大地区,通用的官话都接近柳州话。在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县、平塘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等地的语言也属于桂柳话;还有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贵州省都匀铁路地区及黔桂线沿线铁路职工、家属也说的是桂柳话。

桂柳话细分又有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 、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 4、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参考资料:网络-桂剧 参考资料:网络-桂林民歌 参考资料:网络-桂柳话 参考资料:网络-桂林 参考资料:网络-零零落。

七、桂林的历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

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

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

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

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

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

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

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

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

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

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

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

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

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

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们还发现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妇女和幼儿合葬:一个妇女死后葬了,又从其它。

八、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1、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3、桂柳话

广西的西南官话中向来以为桂林话、荔浦话流行最广,实际上,柳州话通行的范围更广。桂林话存在于桂林及兴安、灵川的一些城镇,其余广大地区,通用的官话都接近柳州话。在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县、平塘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等地的语言也属于桂柳话;还有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贵州省都匀铁路地区及黔桂线沿线铁路职工、家属也说的是桂柳话。桂柳话细分又有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 、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

4、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参考资料:网络-桂剧

参考资料:网络-桂林民歌

参考资料:网络-桂柳话

参考资料:网络-桂林

③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陈毅元帅诗云:“ 宁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1982年国敬握山务院公布桂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传统戏剧
桂剧作为广西最具代表的剧种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弋阳、昆山和乱弹等腔就已流传于桂林一带,又叫桂戏或者桂班戏。桂剧采用桂林本地方言演唱,表演细腻贴切、活泼生动,借助身段姿态与面部表情表达情感,着重采用细腻而富于现实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即便是武戏,也多为文做,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桂剧吸取了京剧、祁剧、昆曲等多种戏剧的表演艺术和声腔,唱做念舞占得比重相当,特别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乐曲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要表现形式,兼有昆腔、高腔、杂腔及吹腔等。
当代戏剧
广西大鼓为曲类鼓词分类曲种,于1962年逐渐形成,最早叫做桂林大鼓,曾受京韵大鼓刘派传人张秀颖(小映霞)的指点,表演利落潇洒,特别讲究架子功,刚柔分明,擅长演唱“武段子”。代表的创作曲目有《太平军将军桥大捷》、《特别慰问品》、《好庭长》、《西沙之战》、《雷锋语录》等。桂林大鼓的基本曲调是由旧时乞丐所唱“千家赞”演化而来,逐渐又从“桂林弹词”等曲种之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板式与联曲变化相结合 王昌龄
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李频
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萧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李渤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基本资料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处处皆胜景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漓江风光尤以桂林阳朔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美。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亮中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人在画中游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皮喊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 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象鼻山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着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桂林龙胜龙脊梯田

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这就是龙脊梯田。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虽然南国山区处处有梯田,可是像龙脊梯田这样规模的实属罕见。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在认识自然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猫儿山
猫儿山
猫儿山景区处于桂林“金三角”(兴安一资源―龙胜)旅游区的中央,与县城三大旅游景点(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古灵渠、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园)遥相呼应,成为桂林旅游圈的旅游精品。兴安县旅游客源主要依托桂林,而桂林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1000余万人次。加上猫儿山景区距北海、南宁以及湖南、贵州等周边城市较近,通过铁路专线及高等级公路运输,游客当天即可到达,地理位置优越。猫儿山是“桂林一兴安一资源―龙胜―桂林”旅游环线的精品,主峰海拔2141.5米,号称“华南第一峰”,是漓江、浔江、资江发源地,是桂林漓江山水的“命根子”。景区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经初步调查现有景点75个,其中一级景点13个,二级景点30个,三级景点32个。华南绝顶、穿仙洞、通天道、华南虎、猫岳佛光、睡美人、铁杉荟萃、漓江源、杜鹃花廊、龙潭、十里大峡谷、剑崖大瀑布以及1996年发现的美国二战援华飞机(飞虎队)失事之地等是猫儿山的代表景点,整个景区是集科教、揽胜、探险、猎奇、度假、避暑、竹木经济开发、缅怀革命先烈与纪念国际友人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景区。 坐落在漓江之畔的独秀峰·王城景区,是以桂林“众山之王”独秀峰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为地域范围的精品旅游景区。这里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有保护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阅尽王城知桂林”。登临独秀峰,饱览漓江美景;徜徉月牙池畔,享受桂香碧影。
月亮山

月亮山,位于桂林市平乐县青龙乡郡塘村,是目前中国所有月亮山当中最秀丽、最险峻,也是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当地村民正准备把这里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同时,这里也非常适合户外攀岩运动。2011年春节,这里将举行万亩油菜花节。全世界的游客可以一睹她的风采。
八角寨
该景区分布范围82.57平方公里,其发育丰富程度及品位之高,世所罕见,被有关专家誉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观”。整合八角寨景区有“降龙岩”、“群螺观天”、“龙头香”、“龙脊天梯”、“幽谷栈道”等130多处景点,完全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八角寨又名云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个翘角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范围40多平方公里,其发育丰富程度及品位世界罕见,被有关专家誉为“丹霞之魂”、“品位一流”。其山势融“泰山之雄、华山之陡、峨眉之秀”于一体。八角寨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只有沿着西南坡的一条古老、陡峻崎岖的曲径可登山顶。登斯山顶,方晓天地之博大,悟人生之真谛。景区中的眼睛石完全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形神毕肖,令游者和文人骚客浮想翩翩,遐思泉涌。云台山八角,险、峻、雄、奇、秀、幽自然结合,似鬼斧神工凿就。其一角名叫“龙头香”,横空出世,宛若巨龙昂首欲飞、上接苍穹,下临深渊,山势雄伟险峻,堪称一绝。
山顶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宋元时代,始建天心寺。僧侣众多,香火鼎盛,各地香客朝佛览胜,络绎不绝。当地村民又独辟蹊径,于八角寨侧建造降龙庵,为登临八角寨胜增添了一个好去处。穿越东面一线天,上天脊,下天梯, 走栈道,尽览水光山色,饱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气。整个景区有“降龙岩”、“群螺观天”、“龙头香”、“眼睛石”、“宝刀峰”等130多处景点,完全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主峰鸟瞰、危崖峻拔、群峰依次矗立,山间气象万千,经常可见云海、云带、云涛、云湖 、日出、佛光等奇景,迷离幽壑,凡登临绝顶者,莫不击掌称绝,叹为观止。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3A级风景名胜区八角寨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桂林市资源县梅溪乡福竹村境内,地处湘桂交界的越城岒山脉腹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处在广西资源县-湖南新宁县近南北向展布的由白垩系下统紫红色砾岩、砂岩组成的狭长红层盆地。
景区内在1亿4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世沉积了厚达2000多米的巨厚层钙质胶结紫红色砾岩、砂砾岩、泥岩红层,景区东北部红层厚1783.64米,南部红层厚2189.07米。“顶斜、身陡、麓缓”是八角寨景区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发展丰度上有“大、多、长、密、厚”五大特征。
八角寨主峰海拔814米,相对高度500米。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公园丹峰壁立、奇山秀岒、碧水丹崖的独特景观。被地质、园林、旅游专家誉为“世界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观”“高品位的国家级观赏公园”。2005年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八角寨景区以县城为中心,南面有资(源)-桂(林)公路98公里,全部为国家一、二级公路,乘车一个半小时便可到达桂林市;北面资(源)-梅(溪)柏油路直抵景区,与湖南新宁县相连;西南面有资(源)-五(排)公路与龙胜县、三江县、湖南城步县相通,交通便捷,安全。县城到到八角赛景区仅需1小时20分钟。从全国各地到桂林可乘飞机、火车、班车,十分便利。
八角寨景区正常游览所需时间为2.5小时,景区内有大小景点130多处,其中:群螺竞跑、龙脊岭、慧眼含情、降龙庵栈道、人字天龙宫、鲸鱼闹海、万佛朝宗、龙头香天险、仙人下棋等自然景观犹为令人叹为观止。
其他山峰
桂林芦笛岩

芦笛岩洞穴位于着名旅游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头山(又称光明山)南侧,是中国负有盛名的旅游洞穴之一。芦笛岩过去常有野猫和小兽出没,因而叫它“野猫岩”。后来又因洞口附近丛生芦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来音色柔美,如袅袅仙乐,又如山涧流水,于是人们就把洞名改为“芦笛岩”。昔日野兽出没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人间仙境”,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
桂林尧山
桂林旅游景点尧山位于桂林市东郊,距市中心8公里,主峰海拔909.3米,是桂林市内最高的山,因周唐时在山上建有尧帝庙而得名。
来桂林旅游一定要上尧山游玩,不管那个季节尧山的美景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因为尧山是以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四时景致闻名于世,它将桂林山水的四季图表现的淋漓尽致。春天,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将一座层峦叠嶂的大山打扮得姹紫嫣红;夏天,满山松竹、阵阵碧涛、山川竞秀、郁郁葱葱;秋天,枫红柏紫、野菊遍地;冬天,雪花纷扬,白雪皑皑、冰花玉树,别有一番情趣。乘观光索道可直达尧山之顶,极目四望,山前水田如镜,村舍如在画中,千峰环野绿,一水抱城流的桂林美景尽收眼底,峰海山涛,云水烟雨的桂林山水就如同一个个盆景展现在您的眼前。因此,尧山被誉为欣赏桂林山水的最佳去处,在山顶向东南方望去。您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卧佛,犹如释迦牟尼睡卧与莲蓬之上,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卧佛。这里还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靖江王陵,这也是桂林旅游景点较为着名的,它规模宏大辉煌,在此出土的梅瓶名扬四海。
独秀峰
王城内的独秀峰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环列,为万山之尊。南朝文学家颜延之咏独秀峰的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诗歌。其峰顶是观赏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处,自古以来为名士所向往。登306级石阶可至峰顶,峰顶上有独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游有一月有余,却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遗憾。
天门山
该景区方圆10平方公里,山形峻秀,岩壑多奇,源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三十八岩、十九涧、二潭、六泉、八石等构成“百卉谷生态景园”。汇天下本草于一地的百药谷,药香盈溢。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天门壁画”、“天脊”、“一线天”“忘忧泉”、“桃花岛”、“天门古寺”等20多处绝好佳景,汇聚成仙山琼阁之境。
八角寨景区丹霞地貌
①丹霞峰林:山体成片而又相对独立,峰顶标高450米-818米。山峰之间常形成狭窄的“U”型或“V”型谷地,山峰明显呈“顶斜、身陡、麓缓”特征,呈方山、石墙、石柱、陡崖或比较光滑的圆锥状、塔状。如城堡、战壕,内藏千军万马蓄劲待发,泱泱大气,令人豪情大发。
②丹霞孤峰:是丹霞峰林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孤峰四周为比较平坦的谷地或低矮山峰,山峰密度不大,一峰独秀似红杏出墙。孤峰一般为石墙、石柱、岩堡状。
③丹霞峰丘:分布于丹霞峰林、丹霞孤峰以外地区。山体平缓连绵,表面多为风化层覆盖,植被发育,恰似一袭壮锦围绕公园。
④丹霞微观地貌:主要分布于丹霞峰林和丹霞孤峰区域内,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微观地貌有:石寨、石巷、石梁、石槽、凹穴、嶂谷、狭谷、石峰、侵蚀纹饰图案。崩塌作用形成的微观地貌有:石墙、岩堡、石柱、巨石崩塌洞穴、天生桥、孤峰。风化溶蚀形成的微观地貌有:峰窝洞、额状洞穴、扁平洞等。
八角寨的雾景奇观
公园由于地型多样,气候温差变化较大,时常可见各种特异的天象景观。其中最值一提的莫过于八角寨雾景。
清晨登临八角寨顶,浓雾近漫足趾,远连天涯,无边无际,幽谧如仙界,轻风过处,雾如千军万马团团拢来,呼冲唤杀,结伍夺岭,旌旗飘飘,如遮如掩;绕峰游弋的山峦与弥弥漫漫的白雾时分时合,白雾成浪,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云海中的山峰或起或伏,或隐或现,令人陡生:“海到无边天作岸,狂涛吞山我为峰”的豪情壮志,一俟风静,雾海亦波平浪静,待到旭日东升,泼洒万缕金光,映得天红如丹,雾红似火。朝霞伸出无数只娇嫩的手,拉幕般将白雾轻柔的拉开,群峰突云破雾,云涌峰浮,如千帆竞渡,千姿百态的奇峰异岭,曲径通幽的深谷时隐时现,一派大好河山得以展现在眼前。
八角寨景区内重大佛事活动
宋元时始建的天空寺,为湖广两省佛教胜地,香火鼎盛,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庙会之期,人熙人攘。入夜,赶庙会的人们满山遍野露宿山林,蔚为壮观。而平日难得一见的“上龙头香”此时亦可让人心惊胆战、一饱眼福。 漓江
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桂林漓江风景区游览胜地繁多,在短期内只能择其主要景点进行游览,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具有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发源地
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水程,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造化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为优美的岩溶景区。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吊、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诗情画意。经批准开放的漓江游览有三段:市区水上游览、漓江精华游、阳朔漓江水上游,下面将通过“漓江精华游”行程为阁下介绍漓江这一副气势磅礴画卷中最为精彩的点睛之处。

④ 桂林光辉村有什么历史文化

桂林光辉村有什么文历史文化要找当地的村与了解相关情况。

阅读全文

与桂林光辉村有什么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