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婵娟的历史典故
屈原有两个学生——男为宋玉,女为婵娟
《屈原》中婵娟的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浮生萦云,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屈原和婵娟的故事
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屈原》:
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反对腐败,推行仁政,对外主张联合抗秦,遭到贵族大臣上官大夫靳尚等的反对。靳尚利用怀王的昏聩及南后的贪婪,收受贿赂,与秦使张仪同流合污。张仪游说以600里地归楚为饵,诱楚绝齐亲秦,受到南后的款待。他们为除屈原,在一次预谋好的酒宴歌舞上,南后佯装酒醉,倒向屈原,屈原无奈搀扶,适遇怀王临场所见,于是屈原被诬革职,囚禁太庙。
屈原的学生婵娟,崇仰屈原爱国的政治主张,闻师受陷,四处寻找,好容易在太庙重见时,已是饥寒交迫,屈原以酒为婵娟暖身,谁知酒中有毒,婵娟身亡。屈原悲愤填膺,长啸天问,并把题有桔颂的纱巾覆盖婵娟身上,以作祭奠,在旁监禁的卫士深为感动,救出屈原,火烧太庙,共谋救国大业。
② 婵娟是郭沫若剧作哪个的主人公
1.唐代诗人李贺写出了着名诗篇《老夫采玉歌》。(对) 2.婵娟是郭沫若创走的历史剧《屈原》的主人公。(对)
③ 婵娟的出现对所在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剧的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歌剧《屈原》是一部根据郭沫若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六幕大型历史歌剧。剧作家为韩伟,作曲家是施光南先生。歌剧《屈原》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极力主张变法图强,连齐抗秦,遭到亲秦的南后和秦国密使张仪的陷害,被楚怀王疏远并放逐的历史故事。无情地鞭挞和嘲讽了贵族及背叛者的虚伪、昏庸与腐朽,讴歌了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高尚气节和风骨。任何成功的歌剧,都离不开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屈原》的成功同样也具备了这个特点。虽然剧中主人公是屈原,但作为屈原精神的补充,作者虚构了另一位女性人物——婵娟。在作品中是最有诗情的,是道义美的形象化。在歌剧《屈原》中,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将大量心血投入到对婵娟的创作上,不惜耗费浓笔重墨着重刻画婵娟这个人物,为其量身定制了三个唱段尤为精彩。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她美丽、纯洁、善良,虽是侍女,却能做到爱憎分明、贫贱不移。她理解屈原内心的痛苦,斥责宋玉的虚伪、背叛,最后她在为先生饮下毒酒贡献年轻生命的义举中完成了对“橘树”人格的追求。通过音乐与剧情的融会以及女高音深情华彩的咏叹,勾勒出婵娟从一个心怀正义的侍女逐渐演变成甘愿为真理和正义勇于牺牲的英雄思想和性格发展脉络。
据此,笔者根据歌剧的演绎和婵娟心路历程的发展状况,可把角色的唱段概括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蜕变期与升华期。
一.萌芽期——《橘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
《橘颂》的歌词来源于屈原的《九章·橘颂》。它借橘树的花之洁白、果实之芬芳与根之秉性坚贞、独立不移的美好质地,象征了屈原及婵娟品质高洁、忠贞不移的爱国之心和美好情操。《橘颂》一辞既是屈原的精神写照,又是本剧的主题所在。
在歌剧第一幕中出现的屈原、宋玉与婵娟的三重唱《橘颂》的音乐表面上似乎屈原当时在以《橘颂》来赞美宋玉。实际上,后来事实证明,宋玉在先生危难的时刻背叛了自己的誓言,他只是一个背信弃义、卖身求荣的卑鄙小人。而真正秉承屈原精神的则是屈原身边的侍女——婵娟。她真正做到了独立不倚、忠贞不屈、为了信仰矢志不移,这也正是《橘颂》所赞颂的屈原与婵娟身上所共有的高贵品格。
此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呈示部,由屈原(男中音)独唱。歌剧第一幕中,屈原抚琴而坐,漫声歌吟。歌曲从慢速中弱起,五声音阶的旋律在悠缓的节奏中舒缓的波动着;第二乐句速度不变,只是节奏、旋律比上一句激越、高昂,最后收至在主音上。这一乐段充分表达出屈原对橘树洁白的花朵,灿烂的果实,清新的香味及它坚定不移的高贵品质的由衷赞美。其配器部分由倍大提琴和歌声相呼应,从而突出与琴歌风格类似的伴琴吟诵式效果。
第二部分为展开部,由婵娟(女高音)与宋玉(男高音)的二重唱。在这一展开部中,音乐将前一部分的素材充分展开,突破前面五声音阶的形式,在中国民歌的音调基础上,使得调性调式更加复杂,富于表现力。男声与女声两个声部彼此交错起伏,速度逐渐加快,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但由于当时屈原赞美的是宋玉,所以婵娟的女高音声部多处于衬托的地位,女高音的旋律线条始终跟随着男高音的旋律线。因为当时二人是屈原的学生共同接受先生的教诲,而且两人都表现得非常坚定,因而女高音的音乐个性并没有突现出来。
第三部分为再现部,为屈原(男中音)宋玉(男高音)婵娟(女高音)的三重唱。这一再现部分中,旋律线条悠扬、绵长,而音乐中较多出现了由低向高奋进的大跳、长音,从而既表达出歌唱者内心的一种向往与渴望。同时又充满着屈原对青年一代的祝福与期待之情,期望他们能像橘树一样品行高洁、意志坚定,追求真理与日月同辉。而且女高声部在旋律上方音域的支撑,使得整首歌曲听起来流畅、亲切,声音更加丰满、厚实。而后面的高潮部分则充分地显示出女高音明亮、高亢、纯净的音色,坚定明亮的声音则突显了她光明磊落、忠贞不屈的性格,从而与宋玉的卑鄙怯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橘颂》这一音乐既表现出整部歌剧的主题思想,也可作为婵娟的主题音乐来看待。在歌剧结尾处婵娟为真理献身后,《橘颂》音乐再次响起,从而歌颂了婵娟高洁的品格,表明了作曲家是把《橘颂》作为婵娟的主题音乐来表现的。婵娟这一人物形象的诗意补充,是合二为一共同塑造了橘树这一音乐形象的。而在歌剧第一幕中《橘树》中的婵娟还只是一个天真烂漫,听从先生教诲的少女,在此处只是一个模糊的音乐形象,也就是说她的爱国思想在此仅处于一个萌芽阶段。但正是此时的形象基石,烘托了整部歌剧的主题思想。
二.蜕变期——《夜空中银河低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
此是歌剧中婵娟的一个很重要的咏叹调,也是整部歌剧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唱段,对于刻画婵娟的音乐形象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此曲可分为A、B两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可细分为A1A2、B1B2两小部分。A部分是从“夜空中银河低垂”至“先生啊…心相随”。而A段的A1(从“夜空中银河低垂”至“凄凉更鼓声声悲”)中的歌词多为一些情绪低沉的词语,再加上节奏的缓慢、旋律线条的下坠带给人们一种凄凉、无助的感觉。此时,婵娟的语言中无处不表现出她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细微的心理变化,从而使人感到婵娟的孤单无助,但随之对先生的敬仰却给予她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内心的惧怕都化为了对恶势力斗争的勇气。
而B段的的B1(从“啊!想起来多少次”至“风冷人不归”)中歌词对应变为了“灯火彻夜明”、“激情的心潮逐江涛”、“风冷人不归”。而演唱时最初多为沉思中的自言自语,声音深情亲切、悲而不伤,哀而不怨。但语气逐渐由婉转到激动,由低落到昂扬,尤其是唱到“漫步在大江畔,激情的心潮逐江涛,风冷人不归”这一句时,将情绪推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后随着思绪的一步步推进,情绪更显激昂,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不畏险阻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A段的A1和B段的B1部分旋律线条基本相似,主要变化体现在B1在A1的高音基础上将节奏处理得更紧密些,歌唱起来也更加口语化一些。这两部分也多以表达婵娟对屈原的缅怀、思念之情。
而A段的A2(“先生啊…心相随”)与B段的B2(“先生啊…献你一腔深情的泪”)这两部分的处理则是B2模仿A2的节奏。在调整了音区的情况下层层模进,调式的不断更迭意在烘托情绪,使得感情更加饱满,情绪更加昂扬,意志更显坚定,从而表明了婵娟誓要向恶势力斗争,绝不屈服,愿追随先生而去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同时也使得婵娟此刻对屈原的赞美与讴歌之情达到了高潮。
从以上可以看出,婵娟的音乐形象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橘颂》中婵娟只是一个模糊的音乐形象,而此时,通过这首《夜空中银河低垂》,观众却看到了一个破茧成蝶的音乐形象。此首音乐表现出婵娟誓死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叛逆。这也表明了婵娟的内心理想已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发展蜕变成了愿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同时,在此表明婵娟的内心愿望,也为随后的剧情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进一步阐释了歌剧最后一幕婵娟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原因。
三. 升华期——《离别的歌》中婵娟的音乐形象
《离别的歌》是婵娟三首咏叹调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是将婵娟人物形象得以升华的关键。在这首咏叹调中,表达了婵娟对能代替屈原而死的快乐和满足,临死前对先生的感佩之情及报效祖国的志愿。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音乐扣人心弦地唱出了美的毁灭和悲剧惊心动魄的力量,使得婵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本唱段可分为A,B,C三部分。
A段从“先生啊,别悲伤”至“有先生就有楚国”。在A段音乐中,开始是引子部分,节奏较缓慢,婵娟先是安慰先生不要悲伤、难过。剧中切分节奏的运用,增强了旋律的悠长、婉转,又符合婵娟此时气若游丝的感觉。进入正题后,第一乐段在G大调上,婵娟开始用她那甜美、明亮的音色体现出对过去生活美好的回忆以及对屈原的衷心感佩之情,音色要甜美、明亮,气息要饱满、流畅。引子带有一定的宣叙性,多用说的感觉来唱,语言要亲切,是歌唱性与宣叙性的融合。作曲家用弱起开头,长音结束,尤其是句中切分节奏的运用,增强了旋律的悠长婉转,又符合婵娟此时气若游丝的形象。而到了“我幸运地跟随你”之后,节奏变得更加复杂,语气也突显急促。调性转为同名小调,伴奏织体也由三连音代替前面的十六分音符。这段表明的是婵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及由此生发的替屈原而死的快乐和内心满足。而到了“用微薄的生命代替你宝贵的存在,有先生就有楚国”这一句,每隔一两个小节就休止,每唱几个音就换气,节奏渐快而凌乱,伴奏部分也时断时续,从而形象地刻画出婵娟力不从心而又非常急迫的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而“有先生就有楚国”这句更是跨跃了一个七度,唱出了全曲的最高潮,从而极大的宣泄出婵娟的内心情感,使人感受到她内心逐渐增强的勇气和决心。
而在A段与B段之间,作曲家在重唱中使用了宣叙性的旋律,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与语气的变化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抒情效果。B段使用了A段的材料,婵娟先是用一首甜美、明亮的咏叹调表达出她对先生的感佩之情以及愿为先生而死的幸福快乐之后,屈原以一句宣叙调将音乐衔接起来,并运用复调的手法配上婵娟重复性的演唱,达到了很好的低音衬托效果。既表现出婵娟情绪的高涨和屈原的内疚、痛惜之情。又使得音乐更加哀婉动人、如泣如诉了。
C段音乐素材是A段引子部分的变化重复。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为了突出婵娟即将来临的死亡特征,有意识的将旋律处理成时断时续的形式。演唱时音色不宜太亮,气息不宜太饱满,乐句也要处理的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婵娟的生命即将终结,乐队的伴奏多采用行进般的织体,仿佛在为婵娟送别。尾声部分将引子发展为重唱,在反复诉说自己的心志,相同的材料重复两遍后,婵娟最后在“真幸福,多快乐”的呢喃声中倒在了先生的怀里。唱段以最弱(ppp)的微弱音响在g小调主和弦上结束。而最后时刻一句句“婵娟”的呼唤更是让人肝肠寸断,从而表达出屈原心中深深的内疚和悲伤。
这一唱段将婵娟的形象塑造的既崇高又悲壮,使人长久沉浸在悲痛惋惜之中。既痛惜英雄式人物的离去,又被其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所深深感染,从而也唤起了观众的“崇高美”与“悲剧美”的审美体验,面对美好事物的毁灭,使得观众的心声与屈原达成了共鸣:“雷啊,你闪烁吧!风啊,你鼓动吧!把一切罪恶的东西都毁灭吧!”此刻,“橘颂”主题音乐再次响起,从而深化歌剧的主题思想,使得婵娟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以完美呈现。
④ 《屈原》这一历史剧中的人物
人物表
屈 原--执着理想、宁折不屈、人格辉煌的诗人
灵 秀--感情忠贞、智慧沉静的少女
南 后--柔媚骄横的贵妇、私重情浓的母亲
张 仪--执着目的、不择手段、多谋善辩的政治家
诚 实--虽有诚实却无坚贞的人
楚怀王--志大胸狭、喜怒无常的君王
靳 尚--追逐权力的奴隶,身居高位的小丑
灵 慧--殉葬的生灵
渔 夫--一个世俗的老者
群 众--若干
⑤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的婵娟,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
没有。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希望能够帮到您,感谢您对永乐票务的支持。欢迎关注永乐票务官网获取最新演出信息。^ ^
⑥ 郭沫若所写的《屈原》中的婵娟是谁
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以“淫乱宫廷”向屈原问罪等等,都参合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⑦ 剧里有叫婵娟是什么电视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我去看一看能能不能收到再告诉你。
⑧ 婵娟是屈原的身边的侍女,对吗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浮生萦云,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8)婵娟是哪个历史剧里的角色扩展阅读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创作背景
在这个热闹的时代,让我们重读《屈原》,回望诗人的命运。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于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七十余年后时代变迁、意识形态流转,这部一度被奉为历史剧经典的剧作,如今自己也躺在历史里,少人评说,更少有人想得起来去排演。它为什么被推上峰巅,又为什么被人冷落?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历史的归历史——是时候用文学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婵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屈原
⑨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屈原有个平直高贵的侍女,他的名字是:1)婵娟2)翠花
是叫婵娟
⑩ 屈原诗里面的婵娟是谁啊真有这个人吗`
在屈原的诗作里没有婵娟这个人,这是郭沫若在他的剧作《屈原》中创造的一个人物。史料中未见有“婵娟”记载,也就是说,她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人物而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当然不排除古代妇女中有叫“婵娟”的,但她肯定与屈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