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壮侗语族的语言概述
壮侗语族(Zhuang-Dong group)
属于壮侗语族的语言在国内包括壮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佯僙语、莫语、黎语等,有人认为仡佬语也属于这个语族;国外包括泰语、老挝语、掸语、阿洪语以及越南北部的壮泰族群的语言。壮侗语族分布在肆耐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和喊磨湖南南部。壮傣语支的语言,国际上统称台语。使用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中国有2300多万(1990)。壮侗语跟汉、苗瑶、藏缅诸语有一些相似的词汇项目。传统上按照这些特点把壮侗语族归属于汉藏语系;但由于壮侗语族诸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共同词项之间的严格语音对应规律现在还没有找出来,所以这种归属也裂渗春只是一种假设。
❷ 壮侗语系的简介
壮侗语系和南岛语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研究者建议将这两者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澳泰语系”(Austro-Thai),不过,这个见解在语言学家当中仍然有争议。一般认为,壮侗语衡袭系的发源地在中国广西、广东一带。从基本词汇的分歧稿拦友来看,壮侗语系键槐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
❸ 壮语的起源
壮族的起源问题
壮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壮族的先民是我国古代南方的越族,本人认为越族是西南壮族、布依族和我国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越南民族的共同先祖。
壮族的人口和分布
据1990年统计,我国壮族有15489630人。其中有92%的人居住广西壮族自治盯数区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它县、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并分布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另外,越南北部也有相当数量的壮族人口。
壮族名称问题
壮族有“布壮”、“布土” 、“布侬”、“布曼”、“布雅依”、“布衣”、“布傣”、“布那”等等2 0 余种自称,宋代以后的汉文史籍曾将其写作“撞”、“僮”等。本人个人认为,各地壮族人往往以自己的居住地和语言特点自称。“壮族”,以及之前的“僮族”,都是外人(壮族以外和昌的人对“布土” 、“布侬”、“布曼”、“布雅依”的总称),而后,壮族这一称谓渐渐被各地壮族人所认可和接受。
关于“南蛮”,有人认为南蛮是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民族的蔑称,但是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蛮”音“man”,而“man”“mban”“ъan”在壮语里有“村落、村子”的意思,一些地方的壮族人仍然把自己叫做“bu man”“bu mban”“布曼”,就是村子里的人,乡下种田人的意思,“南蛮”中的“蛮”与可能是音译自“bu man”的“蛮”,并非野蛮之意。
壮族的语言文字问题
和其它民族一样,壮族自古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但是各地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方言,而南北方言内部在语音上有不动之处,本人说的田阳壮语和本人一个同学的武宣壮语在语音上就有极大的不同,不能用壮语来沟通。但是,各地壮语在语法上确实一致的。
另外,由于壮民族的开放性,他们能够接受其它民族的语言,多数壮族人都懂得其它民族的语言。广西的很多壮族精通汉族方言的平话、粤语(白话)、桂柳话,这并不奇怪。
壮族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壮族人自古学习汉字,如果说壮族有统一文字的话,那应该是汉字。汉字在壮族的文明史上功不可没,本人认为对壮族人来说没有哪一种文字比汉字更为重要的了。壮族人曾经依据汉字的结构和语音来造本民族的文字,但是由于各地的语音的不同以及汉字的官方正统地位的影响,方块壮字并不得到推广。(本人祖母去世时,曾看到几个道士拿着唤则扒一本用方块壮字写的“道书”)
中共建国后,由于民族工作和所谓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创建了拉丁拼音壮文,但是,本人认为,这种所谓的壮文事实只是空壳子,习惯了使用方块汉字的绝大多数壮族人民并不能够接受这种所谓的壮文,这种壮文并没有得到推广,甚至多数壮族人民并不知道有这么一种壮族文字。本人认为,这种所谓的壮字用于民族语音语言研究和民族文学记录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推广的必要
❹ 壮侗语族的介绍
“壮侗语族”是语言学的一个学术概念,所谓“语族”就是语言相似的民族。“壮侗语族”包含中国及东南亚很多民族,这扰山些雀李拍民族都曾经被汉朝统治过或影响过,因语言中保留了诸多古汉语词汇,而被划分到同一顷羡个语族。汉藏语系的语族之一,又称侗泰语族或侗台语族。
❺ 壮语的壮文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壮族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于五十年代制定通过《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曾一度受到壮族人民的欢迎。50年代老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搀杂西里尔字母以及自创字母,80年代后壮文全部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语音为标准音。
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称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辅音,南部方言有送气辅音。壮语除单纯辅音还有腭化、唇化辅音;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壮族的拼音文字。用拉丁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夹杂的非拉丁字母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着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❻ 壮侗语系的介绍
“壮侗语系”是语言学家划分的一个语群,有7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中纯盯国南部。这个语系之前被归为汉藏语系模没的一个语族,称为“壮侗语族”(或称“侗台语族”、“壮台语族”、“台语族”、“黔台语族”等,见覃国生1997;梁敏、张均如1996),不过现在旦裤纳已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语系。
❼ 壮侗语族的解释
壮侗语族的解释又称“黔台语族”或“侗台语族”。汉藏语系的语族 之一 。主要分布在 中国 和 越南 、 老挝 、 泰国 、 缅甸 等国境内。国内的壮侗语族语言分三个语支: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黎语支。在国外,属于这个语族的语言主要有泰语、老挝语、掸语、岱语、侬语等。
词耐仿盯语分解
壮的解释 壮 (壮) à 大,有力,强盛:强壮。壮士。壮心。壮大森烈。壮美。兵强马壮。 增加 勇气 和力量:壮胆。壮行(妌 )。以壮声势。 中国少数 民族 ,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壮 语族的解释 指包含昌和所有可证明从一个 单一 祖先语言传下的有联系的语言,而这个祖先语言本身不和别的任何语言有联系;详细解释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 印度 、 伊朗 、 斯拉夫
❽ 关于壮族语言的由来
壮语简介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借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 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着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 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着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❾ 有人说,壮语属于汉语,应该不对吧壮语不属于汉语的方言的吧求解呀
壮语北部方言为壮语方言之一,分布在广西的驮娘江、右江、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师宗、富宁、广南(北部)等地。广东连友旅岩山、怀集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70%以上。一般有30个辅音左右,大都有r声类。除连山土语外,一般没有送气的清塞音。韵母多在
70~80个之间。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很少有调类分化。方言内部一致性大,各土语的语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在85%左右。语音稍有差别,但对应整齐。
北部方言分7个土语区:
桂北土语区——广西龙胜、三江、好御融安、永福、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
柳江土语区——广西来宾、柳江、宜州、柳城、忻城(北部)。
红水河土语区——广西贺县、阳朔、荔浦、鹿寨、桂平、贵港、武宣、象州、来宾(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马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
邕北土语区——广西邕宁(北部)、横县、宾阳、武鸣、平果。
右江土语区——广西田东、田阳、百色。
桂边土语区——广西凤山、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云南富宁、广南(北部)。
丘北土语区——云南丘北、师宗。
壮语南部方言是壮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自称有土话、侬话、岱话等种。由于本方言区在地域上与越南接壤,语言上与国外相应的tho、nong、tay
(土、侬、岱)可通。有送气的清音辅音ph、th、phj、khj、
khw等。一般没有r声类,局部保留也只出现在双调数,多数地方没有j,v辅音。韵母有简化的现象,不少地方有声调的分化现象,有些则有合并现象。语法与北部方言差别不大,只有一些实词和词头、词尾的不同。方言内部词汇一致性较小,如德保和钦州壮语固有词的相同率只在63%左右。
南部方言分为5个土语区:
邕南土语区——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隆安县、扶绥县、上思县、钦州市、防城港市。
左江土语区——广西天等、大新、崇左、宁明、龙州、凭祥。
德靖土语区——广西靖西、德保、那坡。
砚广土语区——云南广南(南部)、砚山、马关、文山、西畴、麻栗坡(北部)。
文麻土语区——云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镇蚂)、马关
(东部)、开远、元阳以及滇东南的一些县。
大抵以郁江、右江、邕江为两大方言界线。各土语内部仍分若干小土语区,且常常隔一条河就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村寨都有某些有别于邻村的特点。(《广西网络全书》,《壮族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