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唐诗: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着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② 古诗有多少年的历史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③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有多少年历史
1、初唐时期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3、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
4、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着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3)中国古诗词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唐诗主要体裁,是古风(五古、七古)、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六言诗,也常出自诗人的笔下。
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写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对皆妙,可称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式,虽非主流,但从汉魏到清代,许多名家均有六言诗佳作传世。而且,唐朝的六言诗对后世亦有影响,及至宋代,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大家均有六言诗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诗人中的大腕,《宋诗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选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有趣的是,齐白石在为人书写篆字时,多次写下这首诗,以表达他久别湖南而居北京,白发苍颜之思乡情切。
④ 古诗在中国有多少年历史文化
从周朝开始,到现在应该是3500年左右吧
⑤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有多少年历史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618年—907年)的诗,但也可以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
⑥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 作业帮
从诗词产生的上古时代开始,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以时间为轴,纵向有诗词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
⑦ 中国诗词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八个阶段。
北岛、顾城、舒婷、芒克、王小妮、海子……
伟大领袖也是现代诗的杰出代表,主席诗词“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⑧ 古诗的历史有几千年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⑨ 唐诗距离现在多少年
唐诗曾经以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到明朝时就已经至少消失了一半。
李白的诗,只留下十分之一;杜甫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只活了五十八岁。
这时候历史上有四个人站了出来,是他们,阻止了唐诗的灭绝。
一
距离今天大约四百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正权势熏天的时候。
在浙江海盐县,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一件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书记,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①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的集子,很难吗,用得着这么发狠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那么多搜索引擎。你要查找一首诗,就要翻无数的书,说不定还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也不一定能抄到。
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集,会怎么样?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你也许以为: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
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呢?
先问一个好像不太严谨的问题:在所有唐诗里,最牛的是哪一首?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嘛。那么它的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
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了?没错,他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吴中四士”之一。要是拿武侠小说打比方,张先生的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的级别了。
然而,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宋代人在编一本乐府诗集时,收录了张若虚的这首诗,②让它得以流传下来。不然,我们压根不会知道这首诗。
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王之涣。
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海上明月共潮生”湮灭失传?
二
王之涣、张若虚同学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③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总数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也许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④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十卷,然后……失传了。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⑤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五十八岁。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大半辈子的诗白写了。
同时期的另一个大腕儿王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开元年间他写了成百上千首诗,最后十成里留不到一成。⑥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一些他的诗文,甚至要跑到日本去找一点抄本残卷,攒成集子,让我们感受王勃的风采。
这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传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专栏里去找几段金庸原文来过瘾,想想都要哭。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仍然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曾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
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糟糕,大家才记不住吗?不是的。即便是名动一时、口口相传的诗文,也照样会亡佚。比如唐代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比汉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水平都高。⑦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又比如晚唐诗人韦庄,不少读者都知道他那首浪漫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韦庄还有一首非常珍贵的长篇叙事诗,叫作《秦妇吟》,详细描绘了唐末黄巢起义前后的历史画面,其中有一句,是写农民军进入长安后的景象的,尤其有名,叫“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可是《秦妇吟》的全文却不幸亡佚了,宋、元、明、清四代人都没能读到它。万幸的是,后来在敦煌石室发现了一首长诗的抄本,仔细一辨认,居然就是传说中的《秦妇吟》,我们这才有机会见到它的真面目。
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何况,过去不少学者编诗集有偏见。有的人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的诗选得很少。有的人只爱选些清汤挂面的诗,粗犷豪迈的一首都不选。
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作《唐诗纪》。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不满意了:“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给记漏了,这也号称是最全的唐诗吗?”⑧
他下定决心:我距离唐朝已经七百年了,再不编一本完整的唐诗出来,我们怎么对得住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
三
有人不解:老胡,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干,凭什么能干成?
老胡充满信心: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
所谓“万卷藏书”,一点儿也没有吹牛。他家有一个巨大的藏书楼,叫作“好古楼”,⑨包罗万象,“收藏图书万余卷”。除了藏书,老胡本人的学问也很渊博,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⑩他还涉猎广泛,连兵书都啃,连当时的抗倭名将“刘大刀”刘铤都是他的朋友。
1625 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来。
“我不但要收录最全的盛唐诗,也要收录最全的中唐诗、晚唐诗、五代诗!
“我不但要收录诗歌,还要整理出每一个诗人的小传、评语,让他们名垂千古。
“我不但要收录完整的诗,还要收入断篇零句,甚至词曲、歌谣、谚语、酒令,什么都不遗漏。”
我读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时,每当读到大高手黄裳写《九阴真经》这一段,就往往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编全唐诗的情景来。
秋去春来,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天,胡震亨放下了笔,完成了这部着作。此时已经是 1635 年,他已整整工作了十年。这部巨着,被取名为《唐音统签》。
这部超级大书有一千零三十三卷,按天干之数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十签,不但收录了当时最完整的唐代和五代诗,以及词曲、歌谣、谚语、酒令、占辞等等,还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
更夸张的是,老胡还不过瘾,又用了七年时间,吭哧吭哧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
这时,已经七十四岁的老人方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这才叫不辜负我的时代。
这样一个人,《明史》中却没有他的传,各类书籍史料中也没见过他的一篇生平传记传世。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着,《明史·艺文志》里收录了他不少书。⑪
四
那么,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还早呢。
第二位牛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作钱谦益。一听到这个名字,估计立刻有人开骂:“呸!大汉奸!千刀万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