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庙村的经济情况
高庙村有史以来均是以农耕为主,解放前全村土地多数集中在地主手里,多数人以扛长工,打短工为生,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人民的生活水腔祥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1957年—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右倾思想浮夸风、共产风,农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60年三反五反运动,党中央颁布了农业60条,村民分到自留地,生活才渐渐恢复,到1962年全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后又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集思广益,多方发展村里经济;学习兰考拉沙治碱,坡地开挖大坑塘,当时的口号是“一亩坑塘一亩田,涝了能蓄水,旱了能浇田,坑塘还能养鱼莲,江北一样变江南”,村上组织副业组、木工组、打鱼打兔,裁缝组、窑业、酒厂等。1978年,架上高压电,原有机井20眼,增至现在的120眼。1980年全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原来的以前全村都是以种粮为主,现在大种经济(种大蒜),搞养殖业,现本村有养拿好鸡棚20座,予制厂2个,养鱼池10个,水面50余亩。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取消农业税,而又对种粮实行补贴,使本村经济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农业达到了机械化、水利化,生活进入了电气化,楼房化,电三轮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现村里有机动车300多辆,大小汽车32辆,全村18道街,户户都是两层小楼,村伍敏搏里全是水泥路带下水道,以来,在经济方面一直都是稳步持续发展,2011年粮食产量2000斤,人均经济收入5000余元。
2. 高庙村的介绍
高庙村位于米河镇西一公里,与小关镇口头村相毗邻,郑洛公路(310国道),长铝铁路专线贯穿东西,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80亩,其中基配键本农田2408亩,自然村庄10个,16个村民组察弯,居住有汉回两个民族,总人口4486人,其中回培没巧民50人与汉民和谐相处。全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建有初中、小学、幼儿园和标准卫生所,特别是中小学校舍新颖,环境宜人,是学生求学的圣地、成才的摇篮,乃为风水宝地。高庙村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富,现存有国家文件保护单位,千年古刹――福昌寺和保存完整的明代戏楼,还有修复一新仿古建筑高庙标志。这些充分体现高庙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灿烂。高庙村新农村建设初具雏形,建成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委办公大楼和文化大院。16个村民组全部通上水泥道路,通上有线电视和宽带 网、电信全部普及。三个规划区的居民住宅楼初具规模,已建成十二幢可居住160户的高层楼房。全村有1800人用上了安全饮用水,其余也全部用上了自来水、环境美化也在逐步扩展,各项布局规划已经完成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3. 高庙村的历史沿革
据村古庙内碑文记载,大明朝时隶属中牟县,清朝至民国属祥符县(今开封县),解放后归属尉氏县庄头乡第五区,解放前的体制是以自然村为小保,设有家长,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联保,设有联保处,1947年10月22日,郑州和开封同时解放,第九散则纵队司令员秦察掘颤基伟帅大军南下之后,上级政府败败即在村里组建了农协会,带领广大贫下中农进行土改运动,打破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调动了村民的劳动激情,土改运动进行的十分顺利。1954—1956年,村里相继组建起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共分三个队,而后又分为六个队,初级社时以队为核算单位,高级社时以社为核算单位,到1957—1958年成立党支部,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又划分管理区,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管理区,高庙为一个生产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变为乡,高庙裴家分开后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83年取消村革委会改为村委会至今。
4. 高庙的地方高庙
概况
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市区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
高庙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地方记载(一四○三年至一四二四年年间)已初具规模;另有记载保安寺建于宋代。高庙仅存的一口古钟铭文记载“大明正德丙寅(一四四五年)季秋,陕西宁夏中卫指挥卫镇及旗士人等发人心于“三世佛殿前铸鸣钟一口,永镇边疆,官运人马吉祥如意”,钟身铸梵文字大明咒。由引可见,高庙保安寺在明正德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因中卫川原百里、五谷丰登,赖地理之优越,常为边陲异族争夺之地,明天顺四年(一四○六年)为安全防卫,增筑城墙,三佛殿妨碍筑墙,遂废之。时有祈福祷神之俗,家有读书好学之风,人结群力、村集众资,沿原保悄瞎安寺中轴线紧接城墙之外集土筑台,建设楼阁,命名新庙,上祀社稷,下启童蒙,上院新庙为民众社祭之台,地方教读之塾;下院保安寺为佛教僧众静修弘法之地。
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因强烈地震,高庙保安寺殿堂倾圮,后经四年修整方复原貌。至干隆年间,庙寺再次倾于地震之灾,时由住持广寿法师,率徒续因、续行,启发地方善信,保其存者,补其毁者。至咸丰八年同增建的砖牌坊、东西天池、转圈楼以及山门,广场、影楼戏台全部竣工。地方绅士尊其三教同源之说,将最顶层供奉玉皇大帝,故尔新庙又称“玉皇阁”。一九四二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因庙会失火,高庙保安寺砖牌坊以上的建筑全部付之一炬,次年由信士梁邦振、詹毓麟等助捐募化,陈铭信士提任木工总设计,再与土木,历时四年方完工。新建寺庙因其执事瑶池徒,将瑶池金母和十二仙女之像供于最顶之层,所以新建庙宇又称“高庙”。
建筑
高庙保安寺的建筑特点是集中、紧凑、重叠、回曲、高雅,可以此“宏、伟、瑰、丽”四字冠之。整个建筑设计纵向沿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伸进,升高,平地高台浑为一体。其布局上下贯通,前部分是保安寺,山门建接引楼,简朴淡雅。进山门通院落,迎面是三鳯朝阳的木刻小牌坊,小巧俊秀,亭亭玉立,往北步和古朴大方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各有祠堂,院落左右厢各配殿宇。
通天王殿,登十二级台阶,下有东西贯通的弧形隧道,叫地狱宫,清咸丰八年增建的三孔砖牌坊,巍然屹立在隧道之上。设计别具匠心,砖雕工艺精美,内容丰富多彩。再十二级台阶,通过“华藏玄门”,绕过屏障,迎面是重叠三层的主楼,一层为“大雄宝殿”,二层为“西方三圣殿”,三层为“五方佛殿”。主楼高二十九米,为九转七工程,大层顶腾空拔起,气势宏伟。主楼前建有三层玲珑俊秀的“大悲阁”(俗称中楼),其造型之奇特,雕刻艺术之精美为全寺这精华。其底层为透风过厅,四通殿宇,排列有序的翘首飞檐三层共有三十六个。在三楼脊顶中起一座八角塔,犹如凤冠;在大悲阁东两侧又建双层楼阁(即钟鼓楼)如凤凰之两翼。从整体看,整个建筑似凤凰殿翅,给人以空欲飞的感觉。
高庙整个造型艺术充分体现了东方木结构建筑的特征,重楼叠阁,错落有致,回廊启梁空曲折,清幽淡雅。整个建筑群的墙壁走廊,门窗格扇斗拱上都有许多精工细刻的花卉蔬果,珍禽异兽,琳琅满目,装饰和诣,为研究古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高庙是近代三教合一的典型寺院,如寺内小牌楼有寓意三教合一渣颤的对联∶上联“庙貌巍峨清净通一气”,下联“神灵感应慈悲忠恕不二门”,横批“三教同源”。砖牌坊之砖柱上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下联“天在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殿内塑像有佛像、神仙和孔圣牌位,反映出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和谐相处的状况。
“十年浩劫”期间,历代儒释道神像尽遭捣毁之厄,高庙保安寺除一口古钟和部分建筑物外,殿堂内的设施,经书、法器全部毁坏,荡然无存,寺僧被逐。
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拔款三十六万八千元,信众集资七十多万元,对高庙保安寺进行全面整修。按照佛教内容雕塑佛像、精工彩画,十六位僧人常住,由佛教界自主管理,现成为宁南佛教中心,为振兴中宁夏佛教作出贡献。
现任住持为宗相法师,俗名靳祥希,原籍宁夏中卫县城关镇人;一九四○年礼中卫香岩寺禅净和尚披剃,一九六四年社教逐僧,离寺还行,任生产队保管员;一九八二年落实宗教政策,驻锡高庙保安寺;一九八八年选为自治区佛协常务理事,中卫县佛协副会长,一九九五年选为中卫县佛协会长。
寺址∶宁夏中卫县高庙村
但是古人也留下了这一文化,我们应该好好保护。 ----小辣椒。长年面积稳定在50000亩以上,产量在2100万公斤以上。而且色泽好、椒型正、品质优。
----黄牛系列。黄牛存栏在20000头以上,建设有500头畜位的育肥场两个,100吨位冷库一座,皮革加工厂1个,肠衣加工厂1个,运输车队一支,黄牛交易市场3处。农户圈养黄牛经验丰富。
----肉鸭。年存栏在500000只以上,建设有万只以上养殖场30个。
----食用菌。长年面积在60000平方米,正在建设制种场和加工厂。
----优质粮棉。小麦以优质强筋品种为主,年产量3000万公斤;棉花以优质抗虫棉为主,年产量保持在200万公斤以上。
5. 河南省台前县城关镇高庙村有什么作文素材
再发一个更加详细的。河南濮阳市名胜、古迹 濮阳市戚城(孔悝城遗址) 在濮阳市城北5公里。俗称孔悝城。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卫成公六年岩肢含(前629年)由楚丘徙都濮阳后,即成为各国诸侯7次会盟的名城,也是晋卫两国争夺的要地。城为正方形,周长1520米,有4门。城墙高出地面8.3米,最宽处为16.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与春秋记载的戚城情况基本相符。戚城上部为汉代加筑。城东36-80米处有东西并列的两个土丘,传系孔悝及母卫良娣墓。城东北700米处传为子路墓址。城址一带历代碑刻甚多。濮阳县回銮碑 在濮阳县城关镇。又称契丹出境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阳),威胁汴京。真宗在寇准的极力主张下,被迫亲征,进驻澶州。寇准亲自督战,大破辽军,迫使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和约签订后,真宗写即兴诗一首,此诗由寇准书写,刻于石上,即“回銮碑”。碑高2.3米,竖刻草体三行,字大如拳,秀丽流畅。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濮阳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的台上村。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旧址 在濮阳县城关镇。“中华第一龙”出土地 在濮阳县城关镇西水坡。忠陵墓 在濮阳县武忠陵村。咸城遗址 在濮阳县梁庄乡。程庄遗址 在濮阳县胡状乡。南乐县仓颉陵遗址 在南乐县。文庙大成殿 在南乐县城关镇。唐槐 在南乐县城关镇。文昌阁 在南乐县岳固村。皇姑坟遗址 在南乐县岳固村。元御史武良弼墓 在南乐县北坟村。辽将韩昌坟 在南乐县韩张镇。五代梁王彦章营垒旧址 在南乐县韩张镇。察院遗址 在南乐县谷村。谷那律墓 在南乐县谷村。古马场 在南乐县谷村。明万历帝老师王指南墓 在南乐县烟固屯。哑驴寺 在南乐县张果屯。凉书台遗址 在南乐县粗笑张果屯。三娘子台遗址 在南乐县梁村北1.5公里。明二仙堂 在南乐县近德固乡。清洪福寺遗址 在南乐县近德固乡。赫胥陵东汉古墓群 在南乐县福堪乡。寺卧寺遗址 在南乐县龙卧村。台前县晋王城 在台前县吴坝乡。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筑军垒,后人称晋王城,简称晋城。野战军“孙口渡河处”纪念碑 在台前县孙口乡。张公艺墓 在台前县。清丰县普照寺 在清丰县城关镇。张饥笑清丰碑 在清丰县城关镇。张果老墓& 在清丰县。“六塔晓月” 在清丰县永固集村。为古清丰八景之一。范县春秋闵子骞墓 在范县张庄乡。丹朱墓 在范县辛庄乡。叶廷秀墓 在范县辛庄乡。明末榆园军起义旧址 在范县颜村铺乡。龙山文化遗址 在范县颜村铺乡。(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明文学家李先芳墓 在范县。明文学家苏佑墓 在范县杨集乡苏庄。明末农民抗捐纪念碑 在范县杨集乡陈庄。
6. 高庙村的历史
在明初大移民的人群中,有一名叫王俊的壮年人,从琅琊领着妻儿来到滕县安家落户。王俊带领全家辛勤拆高耕作,勤俭持家,慢慢发展成为小康之家,孙子还能够入学就读。到明代中后期,他的三个曾孙——王嘉宾、王元宾、王利宾,先后都中了举人。王利宾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后,不幸早逝。王嘉宾与王元宾中举后又相继中了进士,分别被授予知府、御史等职。时人称大御史(大进士)、二御史(二进士)。据明、清《滕县志》与《王氏族谱》记载,御史兄弟“豸冠骢马,花鄂交辉,袖中弹文不避权贵,佥称曰‘朝阳鸣凤’。及弹劾奸相严嵩,直声震天下”,皇帝降旨为王嘉宾建“豸绣坊”,滕县城内绅耆又为他们兄弟三人造“三纳乎凤坊”(因四面一样,又称为四牌坊),以示褒扬。旅茄尺
7. 高庙乡的历史沿革
高庙乡距南阳市中心城区东23公里,北边与红泥湾镇相邻,西边与茶庵乡接壤,东边与社旗县晋庄镇、大冯营乡毗弊盯薯邻,南与唐河县桐河乡接壤。清末分属黄池陂、马庵及雷神庙3保;民国25年(1936年)分属黄池乡、马庵乡及敬业乡;1949年建国后建立高庙区;1951年9月改高庙区为十三区;1958年属茶庵公社;1968年成立高庙公社;1984年社改乡为高庙乡。辖高庙、黄池陂、西张营、上官庄、张堂、谢营、赵桥、南张营、大石碑、小石碑、塔桥、王良庄、典宝、邰庄、张本庄、老薛营、司庄、郭厂、孙楼、下曹、上曹、大刘庄、栗盘23个村委会。地势自北而南倾斜,北部较高,海拔120米,南部稍低,海拔110米。境内有桐河、清河、珍珠河和小黄河。清河、珍珠河于高庙村租者东北汇合则衫后称桐河,南从王庄出境,段长10公里。该河上段坡陡流急,下段弯曲多潭,素有“高庙到桐河,七十二个大潭窝”之称。小黄河横越境内,于薛营村汇入桐河。牛高路、李高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国土资源面积8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万亩,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