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历史街区改造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重点—历史街区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是多层次的,每个环节实质性的工作内容都不能缺损,但是规划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没有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简咐多数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遗产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严重损失。 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遗产大部分以孤立的形态得以保存,能够体现出城市部分历史风貌的就只有一小部分残留的成片的历史街区了,加之历史街区中多数建筑缺少《文物法》对文物保护单位那样明确的法律保护,因而21世纪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结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历史街区未来的命运。
此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层次的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已经完成,保护框架已经明确,保护工作已经向实施总体规划的下一个层次—详细规划转化。因此,紧紧抓住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并设法保证其编制质量便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名城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重点。
总体规划完成后,在其指导下的详细规划其实是有多种结果的,是否选择合理的并有利于保护的方式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谁对历史地段的详细规划以及规划的具体方式和质量进行选择和评定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目前的规划审批制度。
2、现行规划审批制度中对历史街区详细规划的审批存在弊端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制度:“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 *** 报国务院审批。 ……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 *** 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 *** 审批。
……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 *** 审批。……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 *** 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 *** 审批外,由城市人民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由此可见,城市的总体规划是由上一级 *** 部门审批的,而详细规划的制定和审批权在地方 *** 和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并没有特殊的规定。这就是说,历史街区详细规划的质量和具体实施情况都由并仅仅由其所在地的人民 *** 把握。
对历史建筑和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我国现阶段的制度是地方 *** 作拦改纯为付出这个代价的主体,为全国乃至全人类保存这些文化遗产,所以,建筑遗产保护一直面临着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问题。对地方 *** 而言,当建筑遗产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成为经济上的包袱和城市建设中的障碍。
这样,地方 *** 在保护中比较难于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其工作的局限性比较明显。因此,要设法将详细规划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控制,这一范围目前以省为单位来界定是比较合适的。
笔者以浙江省为例来探讨省主管部门对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进行控制的问题。 3、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浙江省是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省份,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它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包括的内容和深度。
其中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的内容”中第六点明确包括了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并要求其中包括重点保护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的深度”第一点明确规定“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阶段的规划,对于保护歼吵规划确定的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需要保护整体环境的文物古迹应达到详细规划深度”。
(注:浙江省称将历史街区称为历史地段,并要求对历史地段划定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 由此可见,浙江省是想在总规阶段对历史地段的详细规划进行控制。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详细规划的控制依然是有效的,并且有利于历史地段的保护。 需要指出的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都不太大,对那些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来说,要求其在总规阶段将每一个历史街区都做到详细规划程度是非常困难的。
在总规阶段控制详规对中小市镇应该是适合的,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还必须探索和尝试其它的方式。
4、控制历史街区详细规划的多种途径 由于全国各省份情况不一,差异较大,不太可能实行统一的政策和方法,现将其简单归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总体规划中控制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规模较小的历史文化市镇,即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中完成对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
由于城市规模不大,总体规划涉及的内容不是很庞杂,使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中有能力深入到详细规划程度。 这样做可以将历史街区详细规划的审批级别等同总体规划的审批级别,即向上推了一级:历史文化名城由省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历史文化名镇则由市一级主管部门审批。
如果省一级的历史文化名镇质量较高,所在省份对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可以规定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由省主管部门审批。这就是第二种情况,由省级的主管部门专门审批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
由省级的主管部门审批历史街区的详细规划可以使所有的历史街区的规划情况控制在省级,。
大连是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
酒吧街应该是丹东街。 正被改造的有高尔基路。
原来这条街很漂亮,现在被拆得灰头土脸的。另外南山的一些日式小洋楼也在陆续拆毁中。
拆的老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解放路沿线,这些不多说了。 市区能看到的小洋楼也还有不少,高尔基路东南一侧拆得差不多了,西北一侧的小洋楼有所保留;漂亮的俄罗斯街身后有20多栋原汁原味的破旧不堪的俄式洋楼,每栋都不相同,是大连建市(达里尼市)后的第一个住宅区,为达里尼市政官吏们居住。
那里目前尚未进行规划整治,现在多是外地打工人员租住;南山就不说了,有机会到七七街那一带走走看吧,南山日式建筑和欧式建筑都很多。 至于火车站,启用新火车站之后, *** 也许会对老火车站进行保护性改造吧。
2018年7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北京市 *** 关于“聚焦‘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代表市 *** 作报告时提出,北京将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完成老城整体保护和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五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基本建立起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体系。 同时,北京将创新重点区域文物腾退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强老旧厂房功能性流转和创意性改造,打造融观光、展示、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空间;设立文化创新基金,研究文化体育娱乐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北京市属媒体改革,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会上,针对该办理情况报告,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多项建议。 其中,针对重点文物建筑的腾退和利用,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以疏解非首都功能、向城市副中心搬迁为契机,将空置出的房屋重点考虑用于文物腾退,推动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中有价值的房屋和院落的腾退、恢复性修建以及合理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坛庙、王府、名人故居等重点文物要列出项目清单,拿出腾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还建议,北京应加快研究制定历史街区和名人故居等建筑的认定标准和挂牌标识的工作办法;将古建技艺传承纳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的方案中,扶持首都特色传统建筑技艺的学术研究;妥善处理老旧厂房改建的文化空间在建设施工、消防安监、工商注册等方面的问题,让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在“阳光”下运行。
数据显示,北京目前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是全国入选最多的省市,也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城共有备案登记博物馆179家,是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
北京现有文艺表演团体811家。近四年间,北京每年演出约2.4万场,平均每天上演近70场。
2017年,全市140家营业性演出场所演出收入达到17.17亿元。同年,776家京外院团在京演出。
⑵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差局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也总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人们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城市社会背景、经济结构、生活观念发生了变更,原有的传统街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20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然而在大规模的改造中,也发生了许多毁灭性的开发改造,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也在悄悄地消失。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怎样具体界定好历史街区的内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发展手段如何进行选取等,对于我们在城市化和城市改造当中,厘清拆除与重建,再开发与扩充,修复与保护等等的区别,从而更好地在城市历史保护当中,将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等区分开来和结合起来,既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变得十分必要和急迫。 一、历史街区与旧城有机更新的内涵 (一)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确定历史街区,至少应该包含有以下几个原则:1. 该地区有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或传统建筑群主体并构成一定规模。2. 地段或区域的传统物质环境,即原有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建筑风貌等保存较完整。3. 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街区的划定应有较为严格的标准和明确的地理界限。(二)旧城:是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产物,是指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风格,但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且现在仍在发展的城市生活区域。由于旧城大多是以历史建筑为主、新老建筑结合的有机体,因此,在这一区域内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城市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它的存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和解读城市。旧城中的历史街区是城市风貌中最为生动的部分。从二者的涵盖关系来看,旧城区的界定和腊银地理界限相对历史街区来说更为宽泛,可以说,历史街区是旧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历史保护“不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城市保护、更新和再开发。这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这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片面地鼓励新形式的开发而牺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过分强调保护旧建筑,牺牲城市的舒适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应该的。也就是说,城市保护不仅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且要保存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旧城的有机更新最主要指的是要重视历史、尊重历史,挖掘旧城的历史文化优势,延续城市文脉。旧城区中存在的历史保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只有将其置于一定的周边环境中,才能充分了解它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才能突出其真正的价值。而一旦离开了原有的历史环境,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文物保护单位,而缺少周边与之相协调的环境,历史建筑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可能被人们虚档误解为新建的“假古董”。也就是说,要强调与周围的环境与景观相协调。同理,城市的再开发更要注重与原有的保护街区之间的协调与过渡。新建街区要在环境、性质、体量、高度、结构等各方面与历史街区相协调。城市的再开发应该是以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为前提的再开发。既要保持城市的特色和风貌,又要通过再开发改善城市和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也体现了城市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正如历史建筑的保护整治应将其置于整个历史街区中来考虑,历史街区的保护同样要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环境中考虑。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展示城市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是以旧城有机更新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也是以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为目标的。 可见,只有立足于城市整体,辨证、系统地认识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旧城有机更新二者的关系,将旧城更新和街区保护置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开发,才能最终推动城市整体的发展。 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的内容分析(一)旧城有机更新: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区有计划地进行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3个方面的内容:再开发:是指在布局混乱、城市功能完全丧失、城市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城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拆除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拓宽城市道路,新建各种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重新安排进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彻底改变原有地区景观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再开发之后的城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理念并与现代化城市有机连接在一起。修复: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拆除不良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尚可使用或具有保留价值的城市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再开发,部分地改变原有城区景观的中等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保护: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强化城市功能、保护城市环境和原有地区景观的小规模城市改造建设。保护的理念应该以原有地区景观为核心来进行。(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其实,历史街区的改造方式也包括保护整治、改造更新和拆除开发三方面内容。只是其对象的范围有所不同。如果说,旧城有机更新是就一个区域内街区之间的协调而言,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它远超出了历史博物馆式、单纯的对古建筑保护的做法,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保护列入城市规划的通盘考虑,还包括了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中各种因素的保护。那么,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则更多的是在地块改造的基础上考虑建筑的改造方式,属于微观的层面。它首先要保护街区的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除建筑物外还包括路面、院墙、景观小品、古树等细节的保护整修,并可对建筑内部进行改善生活的现代化改造。这一过程具体包括:街道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与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与性质的调整等,可以说是对旧城有机更新的进一步细化。 三、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的异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注重历史:在过程中挖掘历史文化优势,延续城市文脉,充分体现尊重历史的规划理念,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2.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考虑环境优先:两者都综合考虑环境功能,包括绿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和风貌的塑造与延续,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都强调公共空间、绿地、城市交通组织、社区服务设施等的整体规划。3.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两者的“无形文化”在于他们通过保持良好的居住模式、组织形态、生活方式等以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环境空间。历史保护给人以亲切感,让人遐想,回忆过去;城市再开发则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4. 两者的目标不同:旧城有机更新是一个集开发、修复、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主要以城市的再造为主,这种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的活力;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则是以保护与整治为主,是人们对于历史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尊重。 5. 两者的层面不同:旧城有机更新从区域角度全盘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纯静态的保护,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则更多地从建筑的角度来考虑环境的整体风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是旧城有机更新的深化。(因为有博友询问芙蓉街拆迁问题,乡八老特意到这个街上看了看,发现这条街已经面目全非了,尽管有些墙体尚存着几块古代的砖头,但总体上已经是一个现代的建筑了。只是看到芙蓉街上的改造,确实是让人心疼,都是一家一户的自己改造,全然没有整体历史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观念。倒是在曲水厅边看到了让人欣慰的景象,但仍然担心,这样的景象还能维持多久?省府前街、东街等等的建设与命名,已经让这片街区受到了非常大的毁坏。所以,政府的意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将两组照片上传上来,作为更新与保护的一种阐释吧)
⑶ 旧建筑改造上会遇到哪些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城市兄塌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包括厂房,仓库)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其他功能的建筑空间的案例很多,已日趋成为开发这类项目的主导方式。目前,建筑界对旧建筑改造更新与利用常采用如下策略: 1. 对于陈旧且无保留价值的大量性建筑采取彻底拆去重建的方式,如:居住区拆迁重建。 2. 对于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物建筑采取在遗址上重建,努力恢复其原貌,如:圆明园工程。 3. 对于在某一区域有一定的标志性/景观性的旧建筑采取整体保护,局部改造或室内更新,使其适于新的功能需求。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环境肌理的条件下,进行改造更新,可以有效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双双造福于市民大众。
对旧建筑的改造性设计,是一次在空间与形式创造、建筑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上的尝试,是对多相位品质(观念、生活、技艺、审美等)和多层面知识(建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一次检验。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大片大片拆除旧建筑,城市在向现代化迈进。但是不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就是城市现代化的唯一模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如果一个城市的文脉及其历史连续性遭到破坏,也就失去了城市个性与历史的厚重感。相当一部分旧建筑仍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要予以保留。其中某些旧建筑可以经过改造再利用,成为区域性标志建筑。
位于上海的“新天地”就是用旧建筑演绎新功能并获得成功的例子。“新天地”采用的是保护建筑的一层外皮,改变内部结构与使用功能,颇类似于巴黎等欧洲城市旧空灶建筑改造的方法。“新天地”是位于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斗尘扮区,分为南北两个地块,大片的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特别是花了大量力量和资金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观立面、细部,对建筑内部则做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这个开发项目带有传统建筑保护的性质,受到了专家、舆论界和房地产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了很多好评,取得了较大影响。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在传统建筑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对于建筑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因为这项工作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要为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二者的“协调”是设计的基础,双方的“共生”才是设计的本质。目前,在中国许多城市环境中一大批尚有保留价值但又不是文物遗产的旧建筑,正在或将要面临被无情地拆除。建筑是有生命的,某些旧建筑在现代的不断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某些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与利用是一项迫待探讨研究的重要任务。
⑷ 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缺乏长期投入维护不利影响的有哪些
商业开发过度、经营分散凌乱、城市规模扩张。
1、商业开发过度。对历史文化元素冲击巨大,这是许多历史文化街区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的问题。
2、经营分散凌乱。缺乏统一管理由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大多是个体经济。
3、键陆城市规模扩张。开发力度加大以及房地产价稿轿顷格帆基上涨。
⑸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究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究论文
1概况
双龙巷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东偏北一带,拥有优越的交通网络和地理条件,处于人流散集的边缘地带。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东棚板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西至北兴街、右司官口,东至内环路,面积23.08hm2。双龙巷保护区内的四合院住宅对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该地段现存张坊故居、陈慰儒等名人故居,另外还有白庆激衣阁、观音寺等宗教建筑群,是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完整的历史街区,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段。
2在景观改造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2.1如何挖掘双龙巷的传统价值,保持老街的历史繁华风貌和内涵肌理
双龙巷是开封古城内传统风貌留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历史上开封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繁华尽显之地。如何在设计上融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并且有机结合到当代,使历史的延续和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设侍郑计首要面临的问题。
2.2如何在业态比较丰富的老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
双龙巷街区定位是集旅游、商业、酒店、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为契合这些业态和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双龙巷原有的生活气息,让当地居民依旧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和业态需求。
3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的探讨
老差颂 3.1确立鲜明的“龙”“、宋”主题
双龙巷因宋太祖、宋太宗而得名,双龙巷的景观也以这两兄弟开启大宋为主题。尝试讲述从宋太祖开国到定国、治国的历史,到后来大宋辉煌的历史成就。景观建设强调双龙街关于“龙”、“宋”的元素,展现千年大宋的伟大成就,包括科技、人物、艺术等方面。
3.2还原街巷空间肌理
延续历史街巷,恢复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创造小尺度的开放空间融入历史肌理。双龙巷主巷全长520m左右,这个长度是比较适宜人步行的尺度。每隔130m左右有1个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供游客驻足休憩,同时,依托这5个节点,向外延展,串联起周边巷道。
3.3景观设计手法
双龙巷总体色调为青灰色,充分利用开封当地材料,街道铺装采用有历史感的条石和青砖为主。为烘托出双龙巷老街的气氛,铺装形式建议以采用大条石铺装为主,有利于雨水的及时排出,排水设施也都可以设置在条石下面,不会破坏街面的整体性。在支巷和一些小场景可加入小青砖,采用多变铺装组合方式丰富平面效果。在关键节点适当点缀具有一定意义的地雕。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特色传统元素更是举不胜举,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这些带着浓郁的宋文化特色的元素都可以成为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观。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这些元素,采用仿古、做旧及情景再现的形式,更好地彰显双龙巷所承载的开封历史文脉。
3.4种植设计
为保留双龙巷的老味道,确定现状树在满足市政管线建设的前提下全部保留;而对于现状树普遍缺少养护和修剪的情况,都应加以修剪整枝;更换树形不好的'现状树。双龙巷的街巷相对比较狭窄,缺乏大面积的绿地空间。为了尽量增加场地的绿量,必须采用规格相对较大的新栽树,大树的分支点也应超过3m,以免对沿街的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可移动式树箱,在增加绿化的同时又有灵活多变好组合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亦可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
4结语
通过研究与探析开封双龙巷景观改造设计思路,更加明确在历史文化古街区景观设计中,一定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构成条件,分析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的功能,协调好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统一和互补,协调好景观设施和传统老街生活气息的和谐关系。
;⑹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
保护外貌、整修内部,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不必像文物那样一切维持原状,可以进行室内的更新改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对历史性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那些改动不合理的地方,维修时可恢复其原貌或原来的风格,对有悖于历史风貌的新建建筑可以适当改造,恢复历史原来的风格。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个问题不解决,居民就很难在这里继续生活,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要逐步整治,反对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为了精心设计与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实历史遗存,也是为从容筹集资金,减轻政府压力,更是为保存和延续社区文化,保护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它的保护不是简单的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实践。要特别关注保护实施中的方法和政策问题,总结前一阶段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施。可以认为,凡是需要保护的地区,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资金,所以也不应该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制定了好的保护规划,但由开发商来主导建设,为了平衡资金、追求利润,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是达不到保护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按规划实施。同时,要注意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逐步整治,渐进改善”,这样才可以做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迁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价卖出,或变成有钱人居住的新社区、或变成高档娱乐休闲地、或变成专供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这些都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方向。国外一些城市旧区的成片更新,往往针对的是已衰落的商业区、仓库、码头等,很少有大量迁出原住人口的。从避免社会分隔出发,他们也不赞成“绅士化”的改造。
⑺ 如何体现历史街区的布局特色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根据《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绍兴古城划定了八字桥、鲁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门槛、新河弄等7片历史街区进行重点保护。
越子城历史街区内的仓桥直街和蕺山历史街区内的书圣故里是先行实施修缮保护的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在越子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之内。
该区 域位于古越城的原址,有绍兴知名的府山、环山河和越王台。
围绕 "山、水、台''这三个核心景观的是几条传统尺度的小弄及成片的保护基本完整的传统民居区。
一些有相当人文背景的历史遗迹点缀其中,共同形成了该街区幽远古朴的景观特征。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是以古越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城市人居文化为内涵,集居住、商业、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街区中心线的环山河,北起胜利路,南达鲁迅西路,全长1.5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侨等各 式桥梁,河道东西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为绍兴城内典型的 "有河无街''格局,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布局较为完整统一, 其中有各式台门4 3个,集中反映了本地区的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
与民居相隔的东西两侧,分别铺设有仓桥直街、龙山后街、宣化坊、作揖坊等传统街巷,宽2至3米不等,青石板铺路。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占地面积6。
4公顷,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居民8 58户。
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市区北部、蕺山南麓,西至蔡元培故居,接解放北路,东至中兴路,南至萧山街南。
街区以与书圣王羲之相关的戒珠寺、题扇桥、笔飞弄而闻名,分布了大量从宋至明清,以至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民居,其间包含着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典故。
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主要道路有萧山街、蕺山街、西街,桥有题扇桥、探花桥、斜桥、野拦宋梅桥、香桥等,建筑布局为前街后河,设沿廊、端口头,反映了人民生活对水的依赖,个别街巷如笔飞弄,体现了绍兴狭窄弄堂的特色扮液。
已实施修缮保护的书圣故里历史街区1。
街坊占地面积52398平方米,建筑面积44097.5平方米,有居民4 5 3户。
二、历史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是先期实行修缮保护的两个历史街区,在此以前,这两个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部分建筑质量不佳,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不佳,居住及建密度过高。
解放后,街区范围内的台门式及院落式住宅公有化,名属房管处辖下,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居住人口激增。
房管处缺乏必要的资金维修;老房子年久失修,住户为争取使用面积,对原有建筑分隔改造;并且在天井内搭建临时用房,严重破坏了建筑的原有格局和风貌;由于缺乏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新建筑的色彩、体量与历史街区风貌不协调。
(二)公用设施严重短缺,缺少系统和完善的下水管。
现有下 水管很多是居民自己拉建,排水系统基本用天井内部自然渗水,经常厅脊物造成供水不足和排水不畅;厨卫设施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人家还在用煤炉,刷马桶,在天井里洗涤,做饭。
(三)台门院落内卫生状况差。
公用设施的严重不足,使台门 院落内部的卫生状况较差,阴暗潮湿;人口密度的居高不下,叉使各户住家的通风采光较差;居住在河道边的住户乱倒污水和垃圾,街道上水泥电线杆林立,电线乱拉乱接,杂乱无章;沿街店面色彩混乱,招牌广告平庸化,原有的传统街景被破坏。
⑻ 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1、文化延续;2、选择具有时代特点和胡散历史文化特点的进行局部保护;3、城市更新要注意适应历史街区的建筑和档洞文化行做枯特点.
⑼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个问题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几个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焦点和难点,在“十五”期间,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应当认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确立保护原则,利用市场机制,探索新的保护方法,同时对现存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以便为夸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为后人留下资料
1面对“第四次浪潮”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走过曲折而艰辛的历程,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受到过四次大的冲击。虽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但由于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缺乏文物保护的观念,没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北京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迟敬风貌一度遭到较大的破坏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运大铁形成冲击金属文物的浪潮,许多珍贵文物消失在冶炼炉中。文革初期掀起对“封资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图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冲击,大量碑刻、雕刻、经卷、书画毁于一旦,许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极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坏文化标志物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浪潮”。在此期间被当作封建帝都标志的城墙被最后拆除,北京的历史风貌受到很大破坏。“文革”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出现了以破坏文物建筑本身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内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各处对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从9o年代初期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城市的开发方式发生变革,由对单座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演变成对成片街区的剃头式改造,许多文物建筑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化为乌有,“第三次浪潮”演变成为“第四次浪潮”,即破坏历史文化区域的浪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严重挑战。
在北京的历史风貌经历一次次破坏的同时,人们为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的努力也在加强从1957年北京确定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之后,作为对文革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许多重要的古迹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在80年代,保护历史区域的观念开始流行,1982年北京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北京公布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在2000年完成了保护区的详细控规。人们不再满足于文物的点状保护,而要码悄慎实现历史文化区域的面状保护,历史风貌保护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如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任务却仍然十分艰巨,“第四次浪潮”正袭面而来,严峻的挑战并未结束。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
实际上“第四次浪潮”造成的挑战不仅表现在北京,在全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许多地方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都在消亡之中,它是一个时期的现象,是当前历史风貌保护问题的争论焦点,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
北京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街区保存最多、其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一座城市,它的重要性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北京作为首都对于全国也有着示范、引导的作用,它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面成为全国的表率。北京虽然完成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并升始制定相关的法规,但像北京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仅仅保护现有的25片街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街厩和更多的建筑得到保护,需要在那些无法保留的街区中留下必要的标志性建筑。以便尽可能保持和延续古都的历史风貌。
目前北京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房屋的自然老化在不断侵蚀着古都的风貌,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与更新机制和超负荷使用,使许多百年老屋濒临危境。另一方面,在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仍未提到应有的位置。在90年代初开始的旧城危旧房改造中,在没有对危旧房与历史风貌作出明确界定和认真调查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形成大面积剃光头式的旧城改造局面尽管这次大规模改造由于成本过高。在1997年以后减缓下来,但大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已被拆除,众多文物遭到破坏,北京的古都风貌受到严重影响。
晟近北京市提出要在5年内完成“危旧房改造”的目标,同时降低了拆迁补偿标准,如果一切顺利。5年后,除“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其他古老的街区、院落,以及那些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都将不复存在,一些有保留价值的文物、四合院和街区可能会在我们尚未认识它的时候就被匆匆拆除,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北京历史风貌的保护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保护工作艰巨而紧迫,北京能留下多少历史风貌,关键就看今后的5年。
3确立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的基本原则
要在今后5年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尽可能多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不但需要转变过去点状保护的观念,树立区域保护的意识,而且要确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历史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像北京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坚持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将街区整体保护与个体文物保护相结合。因为只有个体保护,没有整体保护,就留不下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风貌。整体保护包括保留城市的基本轮廓、格局和街道、胡同系统。
第二,坚持历史风貌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北京旧城范围内,开发建设应以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文物古迹为前提。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以及城市道路改造、商业中心建设等各项详细规划都要体现这一原则。应将其做为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加以确定:
第三,坚持文物原地保护的原则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本身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它还是原有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体系的标志物。离开了原有的空间。它的文化价值将大大降低因此不论是新建建筑还是道路。在规划设计上都应尽可能绕开文物,个别实在绕不开的。只可在原地做短距离的整体移动,不可做长距离的搬迁。
第四,确立保留历史标志物的原则。对于旧城区的改造,应摈弃简单的“剃光头”式的改造办法,在不得不拆除的旧街区内,应规定老建筑的最低保留数量,保证在原地留下少量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包括文物保护单位,还应包括保存较好的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其他标志性物体,如四台院、会馆、衙署、小庙、碑刻、水井等,以保持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延续性
第五,实行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的原则。在旧城区内,不论是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都是北京城市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保护应与使用相结合,尽可能加以开发利用,通过利用实现保护。
4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机制
目前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争论和冲突最大的,是旧城改造中实行的剃头式改造,用舍弃历史风貌的代价换取市民住房的解困,从而陷入解困必拆房的窘境。然而,市民住房解困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间并非是绝对排斥的关系,能否找到既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又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办法,是当前北京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从北京过去数百年来城市发展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出,大量的住宅建筑在数百年问维持不衰,甚至能为我们今人服务,主要不是靠官府资金的支持,而是由于有大量民问资金的投入,有一套自我更新的机制。解放后形成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房屋所有制形式和低房租政策,使得大量四台院失去了自我维持和更新的机制,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今天要想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四合院,就应该利用市场机制,利用灵活的政策,吸引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包括外省市乃至海外的资金,投向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维护中来,使历史街区走上有机更新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从而摆脱解困必拆房的怪圈。
目前,将四台院投人市场的条件已渐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扑始对传统建筑产生兴趣,看作是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欲将其作为未来可以保值增值的财富。为此,可有步骤地进行公有四合院的改制试验,将房管部门改为房地产公司,将四台院投入市场,在不改变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出售,同时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人们投资于四台院的修缮和保护。为配台四台院的改制,可设立一个政府出资为主的历史文化区整治基金,例如在”十五“期间每年可投人2亿元,5年共投入10亿元,专门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的外迁和历史建筑的修缮。然后将修缮好的或实现原住户迁出的房屋出售或拍卖,以收回成本。对于私房应积极帮助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帮助一些占房户搬迁,逐步提高房租,准许自由买卖,使房屋所有者有能力对房屋进行维护和修缮。政府刚应将重点放在街区内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上,为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为保证在房屋买卖中历史风貌得到有教保护,需要制定一套详细的法规,对房屋买卖和使用过程中的文物与历史风貌保护做出严格规定。
5对城历史街区进行全面的调查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日益加快,大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在没有来得及做全面记录的情况下已转瞬间化为平地,这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十分不利。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许多与历史风貌保护有关的争执,都与历史街区的家底不清有关何况,对于北京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也应该有一套精确的档案记录,以便于后人的研究为此应尽快展开对历史街区的全面的调查,以便摸清家底,留下资料。
历史街区的调查不同于以往的文物调查,它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每一座房屋。涉及每一座房屋的建筑历史、建筑形制、建筑布局、原有的内部装饰、使用状况、居住者状况、相关的历史事件、口述史料民间传说等,同时也包括胡同、街道的立面景观特征,通过文字记录、照片、录像和图纸等形式记录下历史街区和建筑的洋细资料,进行全面的调查,还可以发现一批新的文物和有保留价值的历史街区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历史风貌保护提供依据,并弥补以往文物调查的不足调查可以分区、分阶段地进行,首先调查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街区,尤其是那些马上就要拆除的街区。调查经费在初期可完全由政府承担今后则应要求开发单位在进行改造项目的设计之前,先要对该街区进行详细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供调查报告,这应成为旧城改造工程的必备程序。
开展全面调查还可以为旧城内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依据。1990年,北京市公布丁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000年又制定了25片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使这些街区的保护得到规划上的保障。但目前的规划也存在着隐患,它是被当作终极的保护范围提出的,它预示着那些未能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文化街区可能被名正言顺地拆毁。要使更多的街区得到保护,就要有过硬的保护依据就需要有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这也是历史街区调查应予完成的任务。
目前正值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财力增强,人们保护意识提高,剃头式改造的做法必将被抛弃: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在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面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并面对严峻的挑战。在夸后的5年间,应尽快形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共识,力争探索出一条适台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路子,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