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高中历史提纲怎么做

高中历史提纲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3-04-15 00:03:30

A.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我今年复习就是按照先按时间顺序再按事件顺序,在按空间顺序,最枝山兆后按类似事件的顺序唯搏总结历史问题的.
注:不要只按自己的学习进度走,重点在老师,这些都是课下自己做的.
经过这样的几次记忆,对历史事件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现在的高考主要考的是'为什么',所以~这些只能用来辅助你学习,真正的复习,是要考老师的引导来完成的..
加油把~
不好意思,因为实在猛租太多了,我不好一一举出如何复习,对不起啊

B.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一二三 总提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世界政治文明进程

时代 特征 内容








度 夏
(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前1600
----前1046年)
② 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
1.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西周的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春 秋
(前770-前476年)
社会大变革,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 1.诸侯争霸
2.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文侯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古


轮链罩洲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前8~6世纪)
2. 雅典民主政治
奠定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民主: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期:伯利克里改革 民主政治条件:①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②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③奴隶劳动提供了物质保证④亚非文明的影响
2.民主政治的作用:①铸就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②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特征:全民参政、公民平等、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阶段特征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认 识











展 战国:萌芽)(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制度确立 1. 战国七雄
2. 封建制度的确立:
3.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①皇权至上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⑤宣扬“君权神授”。⑥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 罗马共和国时期
《十二铜表法》(前450年成文法诞生)
2.罗马帝国时期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

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作用: 1。(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2。对欧美)是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腊闹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3。(唤码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秦朝(确立):
(前221年-前207年)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奠定二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诸卿 郡县制:
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守、县令均由中央任命。
汉朝(巩固)
前202-220年) 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
新变化 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尚书台—中枢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汉武帝:分十三州,设刺史
东汉末:州郡县三级
三国两晋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尚书省
三省 中书省
门下省
隋唐
(完善)
581—907年 三省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 三省:
中书省—决策机构
门下省—审议机构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兵、刑、工六部) 隋:州县
唐:道州县
北宋
(加强)
960—1127年 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 二府:门下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相行政权
三司—管财政,分相财权 北宋:路•州县

(发展)
1271—1368年 1.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2. 开创行省制度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中书行省

路府州县
宣慰司
明清
(强化、衰落) 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矛盾尖锐,君主专制达到逐步顶峰。 明: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创立
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废行省,设三司





















治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确立: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2. 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3. 完善:普选权的扩大
(可整合选修2第二、四单元相关内容) 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作用:1.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或表述为: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清:1。康康熙设南书房
2.雍正设军机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美国总统共和制 《1787年宪法》
1. 联邦制
2. 分权与制衡原则
3. 总统共和制
(可整合选修2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意义:(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2)它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确立了联邦制,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局限性: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异:他们的政体不一样。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就有。但是,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如美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阶段 特征 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加紧商品输出;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限于器物层面。
推动历史前进仍是农民阶级,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南京条约》(1842年)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③太平天国 运动(开始、全盛、转折、失败) 太平天国(1851~1864年)
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的原则。
B.《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法国共和制 1.(整合选修2相关内容,简略补充法国经历专制—立宪—共和—帝制—共和—帝制的反复较量)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内容①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作用: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③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特别注意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表面上看: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共和制的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从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看: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又有行政大权。德国:德国首脑(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瑗珲条约》 ①洋务运动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列强的政治侵略(战争和瓜分土地)和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为主)并行,并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农民阶级让位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民主革命是主流。 中日甲午战争
(188年—1885年)
《马关条约》(1885年) ①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左宝贵、邓世昌)
②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徐骧)
③戊戊变法

辛亥革命功绩:1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4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失败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德国君主立宪制 1. 德意志的统一
2.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
内容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分为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评价《德意志宪法》
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局限性:①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1901年) ① 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②辛亥革命
(民主思想传播、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①社会条件:1825年经济危机②理论条件: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③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2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
内容①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③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就是通过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1949.9)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突出的特征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大革命。 五四运动
(背景、口号、结果)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力:工人;先锋:青年学生)
影响: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1871年3月28日)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教训:没有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没有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C. 高中历史提纲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亏梁蔽: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渣谨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销州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D. 高中历史会考的提纲

必修 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元概述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经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组成。由于受重农
抑商政策的影响,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商业发展却曲折艰难。
2、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演变,而生产关系的演变又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在奴隶社会为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
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二、考点整合
1、中国古代早期农业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2、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的条件、基本特征及作用
含义: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家基本生活的需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征: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③生产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
权的安危。
3、中国古代冶铸、制瓷、丝织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① 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大肢贺量推广。西汉时期的高炉炼铁、炒钢技
术,东汉时期的水排以及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
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 制瓷业: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
白两大系统形成,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
花的青花瓷,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着名的瓷都。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③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着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货品。明清
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丝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
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商人、交子、商帮
“商人”: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而得名。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
“商帮”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①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
②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 草市更加普遍
④ 出现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原因:生产力低下)
② 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实质: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土地所有制 )
③ 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出现,土地兼并严重,井田制遭破坏,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
开始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历键派: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④ 封建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北魏—唐朝:均田制;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但封建
社会不能摆脱土地兼并的命运。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7、“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为大多数统治
者所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
目的:为了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评价:
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由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
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
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成了主要方面,它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
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8、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经济。
影响:
消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不利于科学技术亮中文化的发展,
阻碍生产力进步,从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
积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
第 二 单 元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市 场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一、单元概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时间 相关事件 阶段特征
15、16 世纪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7、18 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19 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 世纪末 20 世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20 世纪 90 年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经济全球化明显加速
二、考点整合
1、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海家
① 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
②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西班牙王室支持);
③ 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葡萄牙王室支持);
④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绕过美洲南端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西班牙王室支持)
注意:美洲是以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而不是哥伦布
(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地理知识和历史教材上的地图从宏观上和空间上了解新航路的开辟)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开始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
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
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
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时间和标志
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4、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
积极影响: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一方面为西欧资本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血腥财富和巨额的原始资本,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宽,也促进
了技术革命的到来。
消极影响: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
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上亿的人口,巨
额的财富被掠夺。
5、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使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2)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懂得享受机器时代的工业文明的成果
(3)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
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4)改变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5)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口猛增
(所以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时还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应用(显着表现):①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出现;
内燃机: ① 内燃机、柴油机的诞生,②发明汽车、飞机;③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发展;
化学工业:①从煤、石油中提取各种物质作为化工原料,②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使用;
传统工业:炼钢技术的进步;
新型通讯: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
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 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
③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④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⑤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
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污染进一步加重。
9、垄断组织的出现: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这些新兴产业生产规模很大,资本需求
日益庞大,因而导致垄断组织产生。
(2)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3)评价:积极——垄断组织有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利于技术改造、有利于
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有利于增加生产的计划性。总之,有利于生产力
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消极——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资产阶级
政府也被垄断资本家所控制,垄断资本主义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掀起瓜
分世界的狂潮,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10.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相同点:① 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电气时代”;
② 两次工业革命都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厂模式的
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不同点: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
工业革命来源于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②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英国进行,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美德等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③ 两次工业革命的起始行业也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纺织业等轻工业,而第二
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能源等重工业。
第 三 单 元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变 动 与 资 本 主 义 的 曲 折 发 展
一、单元概述
(1)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一览表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新型人才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时间 阶段特征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19 世纪末 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较快的发展
二、考点整合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内容: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 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其中主要有李鸿章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
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影响:进步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
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机器生产)
特别注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封建社会、手工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 世纪末、一战期间以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发展的原因
在19 世纪末发展的原因: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在一战期间发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
(短暂的春天)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⑤中华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注意: 前期发展较快,后期不断萎缩)
4、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于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中,再加上后来官僚资本主义压迫,这三座大山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资金、人才、技术落后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 四 单 元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道 路
一、单元概述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时 间 成就(或失误) 阶段特征
一五计划期间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社 会 主 义建设 的起步
二十年曲折发展
(1956—1976) 受 1958 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经济出现了严重挫折;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社 会 主 义 探 索 在曲折中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新时期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1 世纪初基本建立 进 行 中 国 特 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考点整合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时间:1953-1957;
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 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确探索与失误的主要表现
正确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1960-1965年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
失误: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称“三面红旗”。“大跃进”片面要
求大办工业、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
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
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两者的历史教训,很多同学把它们混为一谈。
其实前者是发展生产力,后者是调整生产关系。大跃进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
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发展经济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人民公社化则
是追求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人民群众建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它给我们的教训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相同的教
训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国情)
3、20 世纪 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
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 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
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5、如何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地位: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项制度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只是把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交给了农民。
意义: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
(注意:同学们容易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为由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其实
这项制度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把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交给了农民而已)
6、“南巡讲话”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 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 “南巡讲话”,
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和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
1980年国家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定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8、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 五 单 元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一、考点整合
1、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
②近代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和生活方式;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④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⑤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2、我国航空事业、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和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事件: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
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电影比电视出现要早)
3.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
活的节奏;当然也带来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总之,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方面的。
4.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候,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当然互联网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
第 六 单 元 世 界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政 策 的 调 整
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 间 主 要 政 策
19 世纪 “自由放任”政策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二、考点整合
1、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体原因: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繁荣发展中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
际消费能力的增长;美国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盲目的股票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即生产能力远超过消费能力
2、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③破坏性大。
影响:①经济危机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为摆脱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美
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场的作用)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主要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
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②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引起生产过剩(核心措施);
③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府通过补贴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
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内
需,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⑤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影响: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
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
模式。注意:罗斯福新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危机,它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4、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
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5、美国的“新经济”概念
①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这种经济中,对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起关键作用的是思想、创新的技术被应用
于经济的各个部门的程度,知识与他们创造价值的大小直接联系在一起。
②影响:这种经济推动了美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
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
第 七 单 元 苏 联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一、单元概述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探索过程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不掌握 不掌握 引发了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②1921 年苏俄一个
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私
营经营
③允许自由贸易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
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
③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斯大林模式

不掌握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
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见重难透析

赫鲁晓夫改革
(1956-1964) 不掌握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不掌握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导致苏联解体

二、考点整合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
工业方面: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流通方面: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恢复商品贸易和商品交换;
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
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
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2、“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和历史功过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特点: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E. 急求高中历史提纲谢谢

以下的是我以前在资源网下来的,你看对你是否有帮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没磨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滑镇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信察粗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F. 跪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98/sort0128/down-10863.html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必修Ⅰ-必修Ⅲ
■第一单清团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 ......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98/sort0128/down-10862.html
【高中历史必修③第三、四单元复习提毕凳纲】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程标准】: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标解读,需注意的问题】:
1. 近代思想最大的特点是西方资产阶级观念和思想传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
2.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一、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
(一)历史背景
客观原因: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政策,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同时进入
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装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促使了新思潮的萌发。
(二)西学东渐概况:
1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器物”(抵抗派、洋务派)
(1)抵抗派:
a代手正旅表: 林则徐《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史地、科技、政治制度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
c 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2)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a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科技、教育、赋税、武备
......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98/sort0128/down-10861.html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2、 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充满神权色彩
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 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内容: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

G.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2.分封制受到破坏的原因,表现
3.宗法制形成历程,核心内容,突出码毕特点,历史影响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5.皇权至上的内容,特征
6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
7秦朝中央机构的特征
8郡县制的由来,推行,作用
9郡、县机构的简介
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两对内在矛盾,11意义,评价
1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13隋朝的三省制
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
15隋朝的六部制
16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内容,意义
17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18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19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迟搜芹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的史实及趋势
20秦,汉,唐,宋,明五朝监察机构的变化
21古代的选官制度
2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评价
23如何认识古代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2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5内阁创立的原因,创立过程,内阁的地位
26军机处设立时间,始设原因,职能演变,组成,特点,评价
27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历程,原因分析
28内阁阁臣与丞相的异同,内阁阁臣的实质
29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
30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之间的关系
31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比较
32希腊文明的组成
33希腊奴隶制政体类型
34雅典民主制发展历程
35希腊城邦的产生,特点,代表
36梭伦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
37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
38伯利克里改革的时间,内容,弊端
39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40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
41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缺陷和阴影
42雅典民主政治成就取得的原因
43雅典奴隶制文明衰落的原因
44雅典民主政治进步性与局限性
45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具体措施,突出特征,评价,衰败
46罗马法的分类
47罗马法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内容,核心内容,自然法思想
48公民法的含义,内容
49万民法的必要性,创立,主要内容
50罗马法起源的条件
51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的消失
52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5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54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
5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56《权利法案》的背景,颁布时间,内容,意义
57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结构组成,责任内阁的产生程序,首相与责任内阁的职权和特点
58内阁建立的意义
59.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意义
60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初步建立,发展,政权组织形成原因,主要机构职能,制度特点,评价
6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62英国代议制度的进步性
63现代英国代议制度的内容
64.1787年美国宪法背景,理论依据,内容,特点,类型,历史意义,局限性
65美国两党制的政治舞台,基本情况,形成发展,政党性质
66美国联邦制政府的构成
67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68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69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异同
70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
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72法国共和制的构成,意义,影响
73德意志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
7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性质,特点,意义,评价
75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时间,构成,特点,评价,进步作用
76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制确立的特点及成因
77德意志确立联邦制的君子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
78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比较
79英国、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80美国与法国的共和制的异同
81国情政体的关系
82资产阶级政体对于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
83鸦片战争的经过
84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85《天津条约》的内容危害
86《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8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漏虚的含义及形成
88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8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9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91鸦片战争的性质
92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9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内容,目的,特点,评价
94《资政新篇》的社会根源,目的,内容,评价认识
95天京变乱的根源,原因,经过,性质,影响,结果
96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97《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98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99太平天国早期军事斗争取胜的原因
100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101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历史意义
102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
103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四大战役的过程及败因
10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05《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危害
106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
10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10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清政府和人民反侵略态度与中国战败的原因
109辛亥革命的背景,酝酿,高潮,失败,性质,意义
110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原因,特点,途径,中心,代表人物
11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12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1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
114中国同盟会建立的背景、目的
115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116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和教训
117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功绩
118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爆发时间,经过,影响,结果
119中共一大时间,代表,内容
120中共二大召开原因,时间,内容,作用
121国共合作原因,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22北伐战争目的,时间,对象,过程
123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124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12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26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2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
128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及其原因
129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30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13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32中共创建的历史意义
133国民革命的功绩
134工农武装起义的背景,原因,特点和历史影响
13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简况,特点和影响
136土地革命的范围,内容和影响
137工农武装割据的背景,内容,作用
138红军三次反围剿的原因,时间,结果
139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原因
140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过程,历史意义
141遵义会议的背景,召开,内容,历史意义
14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
143正确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
144抗日战争的原因,标志,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
145日本的滔天罪行及影响
146全国抗战路线的指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47百团大战的原因和目的,时间,地点,影响
148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背景,措施,作用
149中国七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5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5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深入敌后抗战的原因
15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15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54抗日战争中中共的贡献
155中国抗战的地位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156当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团体称南京大屠杀是个“谎言”,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157识其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158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59重庆谈判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内容,作用
160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
161战略作战的背景,三大战役,影响
16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63北平谈判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164渡江作战背景,简况,意义
16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66空想社会主义盛行时间,主要原因,代表人物,基本思想,历史局限,历史意义
167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间,原因,事件,意义
16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内容,意义
169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公社成立,革命措施,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
170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弊端的关系
17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72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17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74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175二月革命的时间,性质,领导机关,结果
176《四月提纲》的背景,发表,内容,意义
177七月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
178十月革命的背景,原因
179十月决议和十一月起义的史实
180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18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18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83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84俄国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不同
185人民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86人民政协的召开,内容,历史意义
187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
188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史实
189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历史原因,制度创立,历史意义
19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背景原因
192政协建立的标志和作用
193民主党派的地位
194政协职能及新发展
19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建立史实,意义
196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9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比较
198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的唯一选择?
19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时期
200“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
201法律制度逐渐健全的方针和主要措施
20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措施及其成就
203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性质
204民主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影响
205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原因和意义
206依法治国的定义,发展进程,意义
20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208综合认识建国后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失败和启示
209“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内容,实践,评价
2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
21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12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意义
213两岸关系缓和的原因
2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内容,及外交成就
2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经过,意义
216日内瓦会议的背景,目的,参加国,概括,历史影响
217万隆会议的背景,召开,方针,意义
218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19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2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主要成就
22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活动及其突出特点
22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实现原因,意义,中美关系核心问题
223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实行经过,意义,中日关系核心问题
22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225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原因和意义
226我国在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以不结盟政策为主的原因
227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前提条件,历史原因和意义
228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原因和意义
229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
230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
231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
232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条件,含义,作用
233美国“冷战”政策起因,含义,措施
234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原因,成立,作用
23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原因,成立,作用
236德国分裂原因,分裂史实
237朝鲜半岛分裂原因,经过,影响
238越南战争背景,原因,简况
239古巴导弹危机起因,经过,结果
240两级格局的主要特点
241两级格局的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242西欧一体化原因,表现,进展状况,影响
243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4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和表现
24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246中国振兴的过程,影响
247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影响
248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49东欧巨变的原因,含义,实质
250八一九事件的原因,实质,结果
251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实质
252苏联解体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25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表现及原因
25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255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变动的特点

H. 高一历史必修一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发展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考纲要求: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建立及影响;
3、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了解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高考命题方向:
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唐、宋、明、清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的名称职能上存在一定差别,复习时要注意将其理顺出来。
2、 规律性知识也是考查的重点,很多高考题目侧重考查专题内容的综合性,如从秦、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找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分化事权”。
3、 高考题目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知识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出新课标下高考命题的新趋势。比如,2008年广东历史单科考试卷第一题将农村中存在的祠堂与古代宗法制相联系;2007年山东文综第九题,从服装的角度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日常的生活小知识。
4、 高考命题中,以历史地图或历史图片作为材料的题目屡见不鲜,因而复习时要注意加强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及历史史料的关注,提高自身的识图和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的能力,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
5、 对本单元的考查侧重于选择题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但也不排除主观题的可能性。
★ 单元基本知识:
☆一、夏商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1、 夏朝:(1)国家政权的出现,标志:国家机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现凌驾于社会之 上的公共权利的相关史实)。
(2)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 商朝:(1)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指( );②外服是指( )。③二者关系:( )
(2)政权特点:①充满神权色彩(注意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②商王对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略;③作用: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注意对课本分封形势图的解读)
▲(2)宗法制:①目的:(见课本);②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a、内容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大特点;b、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c、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d、 作用:(见课本)
(3)礼乐制度:要注意它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实质。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春秋时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进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2)战国时,各国竞争激烈,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起来的秦国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体现)。
▲(2)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②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职责及其这种设置的作用)
③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3)巩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严苛细密的法律;②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见课本。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武帝的集权
(1)背景:①汉初分封诸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②汉景帝采取强制削藩的措施引发“七国之乱”;③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中央有能力加强中央集权
(2)目的: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
▲(3)措施:置中朝,设刺史,颁行“推恩令”。
▲(4)作用:① 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的动荡。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
▲(2)措施:①收精兵:a、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军权;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
②削实权:a、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作用(或影响):
①积极: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a、过分集权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b、军队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失去拱卫中央的作用;d、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1)隋唐时期: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要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2)宋代:
①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
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3)元朝时期:①废三省,行一省(中书省)。
②特点:相权得到重新的扩大。
③相权扩大的影响: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
(4)明朝:①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归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b、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③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注意内各大臣权力的变化)。
(5)清朝: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④设军机处(雍正帝时):a、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跪奏笔录;b、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或特点)
1、在中央: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2、与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遭到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六、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两大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③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④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难点: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历史作用、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③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④如何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度。
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 考纲要求:
1、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 了解罗马法律的注意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 高考命题方向:
1、 将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与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相联系,考查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
2、 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原因,说明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 将罗马政体演化的历程与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相联系,考查罗马法日趋完善的社会根源;
4、 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相联系,考查民主法制的一般性价值观,理解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 单元基本知识: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
(1)含义:是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青铜器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特点:产生君主制国家,出现象形文字和宏大的王宫建筑。
(3) 迈锡尼文明的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尚武好战。
2、古希腊城邦:
(1)含义: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地理环境:
① 多山少地,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② 影响:a、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海军力量强大;b、大规模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形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3)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4)政体类型:
①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力的大小。
②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③古希腊城邦的实质:是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5)意义: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过程:
(1)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注意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的轨道。
(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政体(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陶片放逐法)。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注意该特点的具体体现——通过城邦的三大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注意古罗马政体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罗马法的发展:
(1)起源:早期的习惯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成为维护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4)注意:在复习本课内容时,要联系本节教材后面的“知识链接”,并与近代社会有关知识相联系,以明确罗马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四、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古希腊的城邦体制。(2)雅典民主政治(3)罗马法及其影响。
2、难点:(1)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体制的影响;(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表现;(3)罗马法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I. 高中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
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间 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内容 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
结果 最终失败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程及内容 前期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政治上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经济上 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上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另外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目的: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时间:1853----1856
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
经过:
结果:俄国的惨败(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
影响: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2、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
3、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点 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时间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内容 二一九法令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评价 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近代化 作用 局限
经济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政治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农村改革有限
军事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 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近代化
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
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具体来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民粹派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19世纪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这时期的活动主要有:民粹主义小组成立、大规模到民间去和恐怖主义活动。(2)19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3)20世纪初的社会党时期,领导人主要有切尔诺夫等。民粹派运动是体现自恰达耶夫以来俄国东西方道路之争最激烈的社会运动,同时它也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开端,因而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和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影响。

J. 求高中历史知识点提纲(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郑裤: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喊陵简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汪轿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阅读全文

与高中历史提纲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