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福州三坊七巷多少年历史

福州三坊七巷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28 22:18:44

Ⅰ 三坊七巷资料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 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着名的要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和衡族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拦昌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唤弊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

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

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清代的着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

陈寓隔壁是现代着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

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

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

”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

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

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

林侗是考古学家,着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林佶精诗文,着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还有诗人、着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着名作家郁达夫等等。

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

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因原来光禄坊旁的房屋都比较老旧,目前该地正在进行整体大修工作,预计2010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杨桥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

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

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

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福州冰心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

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

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

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

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端口。

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着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

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

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

”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

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

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

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

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

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

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

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

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

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

宫巷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

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

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

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

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

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

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 *** 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着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

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

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

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

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

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

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

有关人士说,根据相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

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

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

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

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

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

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

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

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

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

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

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

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

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

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

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编辑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举办的“老城保护与整治———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

宣言就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如下共识和行动倡议: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个城市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不仅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注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应重视建立民众与文化遗产间的情感联系,应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途径,使文化遗产为民众所关注与分享,使文化遗产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

文化遗产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而深刻长远的,是不可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文化遗产的丧失是无法补偿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每个城市都有她应保护的“紫禁城”。

[编辑本段]主题展馆

用于展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博物馆拟选地址现已基本确定,将开辟8个博物馆和3个展示区:

1.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拟选址刘家大院。

理由是刘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国领先的城市公共事业的先驱,又临近光禄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厅”。

2.福州当代艺术中心,拟选址蓝建枢故居。

理由这里紧贴光禄坊公园,对带动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参观都极为有利。

3.当代漆艺博物馆,拟选址南后街中心地段的叶氏民居。

理由是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与老行当和现代生活嫁接的中转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拟选址郭柏荫故居。

5.戏剧戏曲演艺中心,拟选址水榭戏台。

6.茶文化世术馆和国宾级接待中心,拟选址林聪彝故居。

7.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馆,拟选址二梅书屋。

8.楹联博物馆拟选址梁章钜故居(梁章钜是福州先贤楹联学鼻祖)。

拟开辟的3个展示区为:“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闽台亲缘关系;“第一综合展示区”为黄巷至吉庇路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林氏价值的各种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综合展示区”即“三坊”中各展示点有机结合形成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关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还将借助“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的结构,构建不同功能区。

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

“一节点”规划是拟将光禄坊的“光禄吟台”作为三坊七巷南节点。

“两街”为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两片区”规划是结合北入口,将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戏台部分作为旅游集中展示区。

宫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博物馆建筑集中区;文儒坊南北段两侧作为会馆会所片区,以创意和休闲为主。

[编辑本段]坊巷名人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 “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

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林则徐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

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曾宗彦(1850—1972):近代“陆军之父”。

曾宗彦居于安民巷。

他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便于1898年5月,上书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军陆军折》。

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

”即以新法精练陆军。

并提出必须“整顿军队,各省陆军一律政习洋操,尤以东三省为急”。

光绪皇帝十分重视,立即下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操兵第一要着。

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实。

”曾宗彦的奏折,引发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称其为“近代陆军之父”。

冰心(1900—1999),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冰心 。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现代着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在南后街与杨桥巷交界处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1911年),从山东 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

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

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

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

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

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长民(1876—1925):“五四”运动引发者。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与《国民公报》上出现《外交警报告国民》的文章,作者林长民惊呼:“山东亡矣,国将不国,愿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言辞恳切而沉痛。

事情缘于1918年的巴黎和会: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外交总长陆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会,总统徐世昌特设外交委员会,聘林长民为委员会主任兼事务主任。

日本与英法三国秘密约定,战后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既得侵略权益;并同曹汝霖约定,由日本出资建设“济顺”、“高徐”两条铁路,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

林长民知后气愤难平,决定向国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与卖国行径,遂于1919年5月2日发表文章,并由蔡元培校长告知北大学生及北京各高校学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昂地举行 *** *** ,“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陈矩孙(1913—1987):“一二·九”运动组织者。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 *** *** ,史书记载,这是“中国 *** 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运动”,之后波及全国各地。

北平燕京大学学生陈矩孙时年22岁,参与组织了这次大 *** 。

在 *** 的前一个晚上,是他将参与 *** 的大部分学生匿藏在钓鱼台。

在“一二·九”运动前夕,他以学联干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动员工作,将燕京大学的革命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中坚力量。

王冷斋(1891—1960):“七七事变”见证者。

王冷斋,家住福州黄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

在日军攻击宛平城前,他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事变中,王冷斋调动城内警察积极配合驻军,坚决反击敌人,保住了城池。

他还专门举行了一次记者会,向公众说明日军主动攻击卢沟桥的情形。

自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七七事变”的重要见证者出席审判日本战犯法庭,被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

[编辑本段]传统小吃

同利肉燕老铺三坊七巷特色菜:

牛滑·红糟醉香鸡 ·鸡茸鱼唇 ·荔枝肉 ·太平燕 ·佛跳墙 ·白炒鲜竹蛏 ·鸡汤氽海蚌 ·香露河鳗 ·一品蟹抱蛋 ·春卷 ·葱肉饼 ·光饼· 虾干肉饼·蛎饼 ·七星鱼丸 ·燕皮(燕丝) ·芋泥 ·锅边(糊) ·线面

Ⅱ 三坊七巷有多少年历史了啊大家帮帮忙吧。

三坊七巷概况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这些坊巷中最为着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 三坊七巷图
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Ⅲ 福州三坊七巷建于那一年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由此形成。

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也许是千年来偏安东南的缘故,自有一种慵懒闲适、宁静自守的性情。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

1.据已故的南后街原永嘉玻璃店老板洪一棠先生生前告诉我:南后街林觉民、谢冰心的故居,亦是林长民、林徽因父女俩的祖居,因为长民与觉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他们的祖辈已在此处居住了几代人。

2.林则徐三女婿仓山区胪厦人郑葆中的玄孙女郑家纯女士曾告诉我:宫巷沈葆桢、林聪彝故居斜对面坐南朝北的老房子,是郑葆中的故居。

Ⅳ 三坊七巷的由来和历史文化是什么

三坊七巷的由来和历史文化是:

1、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2、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3、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4、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5、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Ⅳ 福州的三坊七巷指什么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晌毁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烂腊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宴历备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Ⅵ 三坊七巷历史意义

1.三坊七巷的意义及影响

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2.三坊七巷的意义及影响

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3.三坊七巷的来历

1、来历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2、基本简介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3、特色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4.三坊七巷的来历

三坊七巷,习惯上先讲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来看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的。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房”。然后隔一条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型结构的街区。三坊从北到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衣锦坊,是三坊里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在它的巷北还留着大小两条“水流弯”的巷名。可惜到了宋代,水巷的景致已经消失,巷子里又出了人当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改地名为禄锦坊,后来明朝的王益祥当了更大的东江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为“衣锦坊”。

文儒坊,在原始状态在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当小山看不见,林荫也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为“儒林”。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

三坊之中,最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宋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首的程师孟为民办事。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路搭桥、民间口碑甚好。当时的巷内玉尺山旁有闽山保福寺,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在池边的摩崖上修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一方文化遗产。后来的作家郁达夫,也曾在光禄吟台旁刘家花厅居住。

七巷从北到南依次为:杨家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辟巷

七巷最北端的一条小巷,俗名叫杨家巷。真的大名叫“登后坊“。女作家冰心回忆她在福州的童年故居,就在南后街靠近杨家巷的古宅大院里。正月初一祖父发放的压岁钱,正月十五外婆送来的花灯与门口热闹灯市,以及家里用大水缸承接雨水泡茉莉花茶的习俗,都是三坊七巷常年风情的写照。

现在的郎官巷内,虽然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居民却是一派古楼。

至于被叫做塔巷的巷子里,现在已经没有塔了。五代闽国之时,这里刚筑起小巷的时候,据说有过木质的佛塔和附属的寺院,后来消失在什么时候连记载也找不到了。

黄巷很古老,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有一书香家族黄氏落户于此,故有了巷名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挥师福州,据说格外尊重文化人,经过此地都是“灭矩而过”,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安民巷的名字,来自于古代此地是官方传统的张榜“安民”之地。

宫巷,里面的小学遗址上古代有过道观紫计宫,也叫“仙居巷”。

三坊七巷最南端的吉辟巷,名字来历最怪,据说是明朝进士郑性之苦读时,曾受到一屠夫再三欺凌、羞辱,等他衣锦还乡时,一怒之下杖毙了那屠夫,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因为惧怕他而急避门户,所以此俗名为“急避巷”,后来因为郑的势力,而改成谐音的雅名“吉辟巷”。

有人说,这一带的渊源,始终是跟古代的士大夫官场文化紧密相连的,因此三坊七巷再雅,也是绝对世俗的。但我不明白官场文化就不是文化了吗?就都是世俗了吗?

也许对于这样一片古建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毕竟每个人都有抬头看星星的权利。但我始终认为三坊七巷绝对不是世俗的。它在今天的福州城市建设发展中,更应加以保护,保护原有的坊巷和建筑精华,还有那古树名木。

三坊七巷,相信你会和福州一起走下去的。

5.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给你些资料吧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 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着名的要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清代的着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着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

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着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林佶精诗文,着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

6.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清代的着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着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

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着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林佶精诗文,着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着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

7.简述福州三坊七巷城市布局的由来及影响

福州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闽江下游,背山面海,山水相抱,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素有“福海宝地”之誉。作为陆地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交汇点的福州不仅有山区、陆地的经济因素,更有着浓厚的海洋经济因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陆地农业文化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而海洋商业文化更富有拼搏开拓的意识,两种文化并存且相互交融,呈现出总体文化态势上的既封闭又开放。

闽清县坂东镇是福州山区的一个具有典型陆地农业文化特征的古镇。闽清县在福州地区的西北部,群山连绵,素称山县。位于闽清县西南部的坂东镇,距福州市区七十多公里,四周群山环绕,中央形成宽6公里、长4公里的平坦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唐末中原汉人带着中原的农业文化南迁至此,从而推动了坂东的开发,使其形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内向、保守、封闭的文化体系。这种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的文化体系,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态势,并在当地浓厚的宗族观念中又得到强化和巩固。坂东是闽清第一大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集镇,每年一度的“十八坂”传统墟市已有180多年历史。

福州城位于闽江的下游入海处,自古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和商端口。明清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福州海外的贸易,也使得民间的风尚习俗更具开拓进取的气息。在漫长的历史洗礼中,福州逐渐形成了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与重义轻利、礼教森严、内向保守的传统农业文化相比,海洋商业文化既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又有外来的东西方文化,呈现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如重利的价值观、冒险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宽容的开放意识等。这种颇为强烈的海洋性格,在相当多领域已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桎梏,适应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福州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位于福州城区中心的“三坊七巷”传统街区始建于唐末,到了宋代,它已经开始成为福州官宦、富商、文人的聚居的“高尚住宅区”。清代,更是发展到了鼎盛,仅清朝一代便住有名人将近三十位。由于“三坊七巷”居住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注定了其民俗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繁杂、豪华、奢侈。作为其中心街区的南后街成为南街以外福州商业最繁荣的地方,清代还被人们称为“福州的琉璃厂”,足可见“三坊七巷”深厚的文化商贸内涵。

8.三坊七巷的开发历史

主题展馆

用于展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博物馆拟选地址现已基本确定,将开辟8个博物馆和3个展示区: 1.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拟选址刘家大院。理由是刘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国领先的城市公共事业的先驱,又临近光禄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厅”。 2.福州艺术中心(闽都文化大观园),选址蓝建枢故居。理由这里紧贴光禄坊公园,对带动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参观都极为有利。 2009年国庆节起向游客开放。 3.当代漆艺博物馆,拟选址南后街中心地段的叶氏民居。理由是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与老行当和现代生活嫁接的中转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拟选址郭柏荫故居。 5.戏剧戏曲演艺中心,拟选址水榭戏台。 6.茶文化世术馆和国宾级接待中心,拟选址林聪彝故居。 7.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馆,选址二梅书屋。2010年春节起向游客开放。 8.楹联博物馆拟选址梁章钜故居(梁章钜是福州先贤楹联学鼻祖)。 拟开辟的3个展示区为:“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闽台亲缘关系;“第一综合展示区”为黄巷至吉庇路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林氏价值的各种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综合展示区”即“三坊”中各展示点有机结合形成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关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还将借助“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的结构,构建不同功能区。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一节点”规划是拟将光禄坊的“光禄吟台”作为三坊七巷南节点。“两街”为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两片区”规划是结合北入口,将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戏台部分作为旅游集中展示区。宫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博物馆建筑集中区;文儒坊南北段两侧作为会馆会所片区,以创意和休闲为主。

名人: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曾宗彦(1850—1912):“近代陆军之父”。

严复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长民(1876—1925):“五四”运动引发者

林觉民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1999),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陈矩孙(1913—1987):“一二·九”运动组织者。

王冷斋(1891—1960):“七七事变”见证者

陈宝琛

甘国宝

左宗棠

9.三坊七巷历史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着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阅读全文

与福州三坊七巷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