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厦门有多少年的历史

厦门有多少年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1 06:03:27

1. 厦门市有多少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厦门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地,原属同安县。元、明时期为防倭寇侵扰,在此设立防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岛上筑城,名为厦门城,意取“大厦之门”,以显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清代设厦门厅,1933年设厦门市。

2. 厦门是特区还是直辖市 厦门的历史

1、厦孝汪门是特区。

2、厦门经济特区于1980年10月批准设立,面积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半岛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

3、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厦门经济特区是我国的六个经济特区之一,是经扰肆中华人民共和巧李仔国国务院批准实行计划单列,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城市之一。

3. 厦门的历史简介

历史简介: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

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

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

厦门是中国海滨城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美厦门为“东方夏威夷”。 

(3)厦门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厦门市位于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厦门市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等组成。

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90多平方公里。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公里。

厦门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

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4. 用几句话简单介绍一下厦门的历史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迟仔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

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

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码磨汪,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

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

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游灶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

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

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

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

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

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

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

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

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

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

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

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

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

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

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

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

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

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

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

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

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

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

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

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

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

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着作郎陈俦墓”。

陈俦是陈邑的孙子。

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

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

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

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

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

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

陈黯着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

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

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

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

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

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

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

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

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

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源于网络分享。

5.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

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

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

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

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

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

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 *** 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

*** 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镇局则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

自此清 *** 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

清 *** 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

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

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腊亏。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

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

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

设海防通判驻蚶江。

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

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

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

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

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

清 *** 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御棚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

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

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所有泉州府对厦门岛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知道这些历史自然一切都不奇怪了。

6. 厦门鼓浪屿历史

鼓浪屿开拓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圆洲仔”。明朝改称“鼓浪屿”。 郑成功曾以此为军事据点屯兵操练,对抗清兵。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当时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曾占领鼓浪屿,直到1845年撤军。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请列强“兼护厦门”。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段时期,有很多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们建立的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例如: 1898年,英国牧师韦玉振与夫人韦爱莉到鼓浪屿传教时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日光幼儿园)
时间线
宋元时时称圆沙洲,明代始称鼓浪屿。因为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潮拍击,中间冲刷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响,人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得名。据考证,鼓浪石系一亿零八百万年前中粒花岗岩经历漫长岁月受到海水冲蚀逐渐形成的。
宋代有一李姓人氏上岛开发,捕鱼晒网,耕作生息,以后繁衍兴旺,逐步形成内厝拦卖族澳(“内”系“李”字的厦门话谐音),现在是鼓浪屿的一条街。
元代,厦门设立千户所,鼓浪屿当有兵员守御。
明初,厦门设立中左守御千户所,鼓浪屿开始设立汛口,建有墩台,派弁兵防守。嘉靖间,参将玉麟抗击倭寇于鼓浪屿海面。万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题“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这是鼓浪屿正式得名。明未,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建有龙头寨,寨门至今尚存。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简弊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
清初,又设鼓浪屿澳,为厦门五大澳之一,由提标前营管辖,派澳甲管理商船、渔船、渡船。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厦门设立闽海关正口,鼓浪屿设青单小口。这时的鼓浪屿,已相当繁荣了。
1841年8月,英军强占鼓浪屿,前后达5年之久。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 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兴建住宅、别墅,办电话、自来水事业。1942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历史。
1843年11月,英国在鼓浪屿首先设立领事事务所,首任领事就是侵略厦门的英国海军舰长。接着,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等13个国家竞相在岛上设立领事馆,领事们策划成立了工部局,使鼓浪配拿屿沦为公共地界(租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独占了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屿回归祖国。
2003年,撤销行政区,归属于厦门市思明区。区划调整后,鼓浪屿—万石植物园风景名胜区将管辖10个着名风景区,陆地和海域面积达到245平方公里。

7.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8. 厦门的历史有多久

厦门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位处漳厦平原和 泉州 平原的中心,北面与泉州地区南安市、安溪县为邻,西面与 漳州市 长泰县、龙海市相接,东临 金门县 ,处于发源于闽西、横贯 龙岩 、漳平、华安、长泰、 龙海 等地的九龙江口。 厦门市 行政建制始于宋朝,称“嘉禾里”,属泉州府 同安县 ;1912年从同安县划出设立思明县,1933年设立市的建制,1940年又相继设置了城厢(现 大同 )、马巷及灌口三镇,至此,初步形成了市域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即一市三镇(厦门市、城厢镇、马巷镇、灌口镇)的布局格局。此形态直至建国前基本没有变动。建国初期,废除保甲制,建立乡镇政府,1951年市域内除厦门市区外,另设有同安城关及马巷两镇。1953年,集美乡由同安划归厦门市管辖,并设集美镇。1956年,结合区划调整,又恢复灌口镇建制,至此, 基本形 成了一市四镇的市域城镇格局。 1958年后,全市开始建立 人民公社 ,撤销乡镇建制,城关、马巷、灌口、集美等镇都先后为公社所替代,但有些居委会还是保留了下来。这种建制一直持续到1980年,其间虽然行政区划上多有变动,但建制没有变化。 1978年成立杏林区,1980年,同安县城关镇复名,1984年恢复马巷镇建制,同时城关镇更名大同镇。1987年又成立集美区,1991年,市域内所有乡都改为镇建制,1996年同安撤县改区。 2003年,全市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杏林、 鼓浪屿 、开元区,增设海沧、翔安区,至此,全市下辖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六个行政区,17个 建制镇 ,市域行政面积为1565平方公里,厦门本岛面积为133.25平方公里。

9. 厦门历史是什么

1、厦门的由来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1100年前,厦门的先民们给厦门岛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为“下门”。明.万历年间也称厦门为“夏门”过,后来雅化成“厦门”。

2、思明区的名字怎么来的根据民间传统的说法,是“先有思明,后有厦门”,厦门原称“嘉禾里”,后建“厦门城”。明末清初(1650年),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国初年,建制设“思明县”;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划分行政区域时,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把本区命名为思明区。

3、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龙启元年(933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4、清朝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鼓浪屿训练水师,收复台湾,因此在皓月园这里屹立着一座郑成功的雕像。此外,在鼓浪屿的日光岩,可以见到一个石砌的寨门,那是郑成功当年建造的屯兵营寨。寨门右边有块上端平坦的巨石,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那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

5、鼓浪屿走出了中国近代的一代文学巨匠林语堂先生,在鼓浪屿,仍能有其少年及青年时代生活过的故居以及结婚的教堂。协和礼拜堂,鼓浪屿历史上的第一座教堂,百年前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与廖翠凤举办西式婚礼的地方,也是鼓浪屿有史以来第一次管风琴表演(1878年)的地方。

10. 厦门有几千年的历史

厦门没有几千年的历史。

倒是同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幼1700多年历史),管辖地除现厦门全境外,还有漳州的角美和大小金门。

同安区是厦门市的六区之一,别称“银城”,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不久废。

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复置。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属泉州府。

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70年06月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3年06月复析同安县归厦门市。

实施县治,因县城呈束腰银锭状故称“银城”。

历史上曾管辖过金门、厦门两岛及集美、龙海部分地区,解放后行政区域曾几度变更,1973年划归厦门市管辖,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地处厦、漳、泉金三角(闽南金三角)开放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沿海较早的开放县之一。

旧称“同安县”,1997年5月撤县设区。

2003年0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

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

同安区是厦门最大的行政区,是着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连接翔安区和集美 区,距离厦门岛大约40分钟车程。

环东海域位于同安区,翔安区交界处,是厦门市 *** 新规划的北部市级中心。

阅读全文

与厦门有多少年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