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教学

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教学

发布时间:2023-05-04 02:37:48

① 初中历史与社会怎么学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有很多 ,但是有些并不适合使用,所有的学习方法都是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一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同学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那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因此每位学生在开学伊始,必须制定自己的计划。

1、 制定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是要分析现有的条件,即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已经具备的条件;

第二步,是确定目标。它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空中楼阁。

第三步,是选用措施。它是实现目标执行计划的保证,包括作息时间的调整,各学科之间的调换和搭配,文体活动的安排等。第四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是安排步骤,它要求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2、 计划制定要遵循的原则:

(1)确立明确的目标

任何计划的制定都需要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灯塔,它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作为中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对自己的学习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个大致的设想,对自己要发展那种兴趣有个打算。同时,对于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确立改进的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凡事预则立、奋则进,所以学习的目的越明确,学习行动的意志也就越坚决,尤其是在高尚学习动机支配下的行动目的,更能使我们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辛,不顾各种内部和外部困难,全力以赴来搞好自己的学习。

(2)参照生物钟原则。

"生物钟周期律"对人起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因势利导,在高潮时,增加任务量,提高效率。在低潮时,保持正常的任务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人由于心理和生理条件的不同,其最佳的"生物钟周期"也不尽相同,即其学习的最佳期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正确利用生物钟的调节作用,才能更好地制定一套完美的计划,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难易适度性原则。

计划的制定是以实现为目的的,不能过易或过难,只有基于一定基础之上,遵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最终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应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的选定应据有适当的难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发现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学习动机,完成自主性学习,使之有所进步。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二
科学预习

所谓科学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的关键。

1、 预习方法:

(1)要认真读书。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

(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作点批注。

(3)要虚心请教。在预改头换面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 立的思考(包括查资料),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尽量将总是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问题。

(4)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预习,可适当地做些处选习题,以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和巩固、深化知识系统。如有可能,还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从而为上新课作些必要的准备。

(5)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包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2、预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预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训了保证预习的质量,我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面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二)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能钻透。

(三)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却应该是循着事物的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横的方面说,要由一种学科到多种学科;从纵的方面说,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如从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等。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三
专心听课

听课法即怎样听好教师讲课的方法。听课对学生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无数事实表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和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课并学会如何听课。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有人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口,不集中注意,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这形象地说明了专心听讲在课堂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作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呢?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将获取知识的主要希望寄予课堂。前面已经说过,由于课堂学习在中学阶段具有时间长、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因此,我们要努力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力求通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来减轻课下的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上课才能做到全神贯注而不至走神。相反,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寄希望于课上解决问题,而是专靠课下加班加点,自然就很难做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了。

2、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课堂是一具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张着嘴巴等老师"喂"知识,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苏联当代着名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得:"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长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

3、要理清教师的讲课思路,抓住学科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来学。

思路就是思考线索步骤。是否把握教师的思路,是检验一个学生听课水平高低的标尺。一般来说,教师常用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分类法等,常用的思维规律有形式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辩证逻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量变到质变的思维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为此,要认真学点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有关思维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听课水平。同时,由于每个教师的讲课特点不同,我们的听课方式也应灵活机动。,如有的教师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很少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听课时要特别集中;有的教师板书整齐条理,这就应将教师的板书及时记下来;有的教师课堂上的导语和下课前的小结往往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应对他的导语和小结予以高度的重视。总之,吸有把握住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于重点处下功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不钻牛角尖,做好课堂笔记,争取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往上讲。有时,我们会遇到些听不懂的问题,这时,也不要中断听讲而去死钻"牛角尖",而应先将暂时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后去解决,以保持听课的连续性。否则,如果中断听讲而去死抠某个问题,就会使课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待到你从"牛角尖"中醒悟过来时,老师已经又讲到其它问题上去了。这样就会因一步掉队而步步被动,甚至造成整堂课都听不懂的严重后果。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课堂笔记就是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所作的书面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做好课堂笔记,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坚持做课堂笔记,可以促使我们思想集中,及时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便于课后查阅、复习和巩固;同时,由于听课做笔记需要眼、耳、手、脑并用,因此可使大脑接受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加深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笔记呢?

第一,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记下老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表格、文字说明、关键词语、有说服力的数据、典型事例和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或规范化示例等;同时还要记下自己在听讲过程中迸射出来的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或殊途同归的解题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第二,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但不必照抄老师的原话,否则会因忙于笔记而顾不上听下面的内容。记录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或"关键词"概括老师讲授内容。这样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边听边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重新归纳,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听课效果。当然,对老师所讲的有关基本概念、定理、公式、论点、论据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记录则要准确无误,不能马虎。另外,对尚未完全理解的内容,最好也可简要地记下来并加上记号或批注,以便课后复习时予以解决。

第三,笔记不要写得太密,要留有空白,以便课后补充和修正。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只把记课堂笔记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技巧,实际上它是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过程。记和听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只有听好,才能记好;反过来,只有记好,才能检查和提高听课效果。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听与记的辩证关系,使课堂笔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要想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课上认真观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要将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千万不要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结论。因为概念、定理、规则的表述只是末,而其形成过程才是本。抓住根本,才能学到根本的学问;否则,舍本求末,学到的只是些"死"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转变为能力和智力,在实践中毫无用处。


猜你喜欢:

1. 初中年级各科学习方法总结

2.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3. 初中历史应该怎么学

4. 怎样学习历史 学习初三历史的方法

5. 初中历史该怎么学

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

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

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通过桥档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

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敏老乱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

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

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

这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顾名思义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

历史和社会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

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抽象、总结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教含返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

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的习题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的诗《长征》,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

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行军的艰难;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综合思维”能力历史培养为契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分析与理解。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③ 历史教师如何备课教学才是有效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眼中有学生。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服务人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所以历史教学的责任应该是关注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学生人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
第二,心中有目标。(前面有叙述)
第三,手中有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2、实现师生课堂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如果不注意师生互动,而是将问题和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虽然结论清楚,易于教学,但却起不到创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师生、生生互动过程的乐趣。
3、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载体。情景教学法规定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1)故事情景——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很容易使他们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缓缓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如在教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时讲到“牛顿”和“爱因斯坦”时,都简单讲述了这两位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时,设问:“从刚才的故事中,同学们觉得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不是天生的天才?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的世界”。再如秦始皇改字的故事、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毛泽东少年言志的故事等等。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就会很快地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问题情景——环环相扣。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维的诞生”。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能否顺利完成课程任务的关键。良好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利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方仙来老师在《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创设了一个案例辨析情境:“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任职期间,没经过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争取连任,特意讨好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再次讨论,最后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再次行使否决权并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1)请找出文中的错误之处。(2)请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恰当,使学生既体会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又学会了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满足了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需求,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3)活动情景——身临其境。
通过活动让课堂“动”起来,将主角还给学生,给他们以展示自我的空间。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教师曾经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而且知识记忆简单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历史活动。讨论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如在上近代史本人提出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我们是如何看待的?“他是个卖国贼”,有同学马上说。“谁说的,李鸿章在近代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又有同学马上反驳。针对学生的看法,老师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如《李鸿章传》的作者连启超写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李鸿章逝世后,时人说:“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日本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着名学者袁伟时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对李鸿章定位则为:“晚清庸众中之杰士;近代化的主要开创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列出以上观点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做到观点趋于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学生也体验到历史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总之,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让课堂活起来了,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有哪些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 学期计划 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及其课程标准解读,通读各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要求个人先拟订计划并经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协商后通过,开学后二周内上交。 学期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所授班级情况分析。包括学校概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兴趣爱好等情况;后进生、优秀生情况及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标要求。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理解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包括综合探究、社会实践活动、复习及检测)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课时计划 课时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①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 ②确定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 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授课班级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同时又要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发展。 3.有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是年级备课组)要组织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任务主要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等。教师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但教师不能照抄照搬集体备课教案。 4.提前撰写教案 认真按课时备课,必须提前一天写好教案,备详案还是简案应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学校要求等来决定,但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也必须要撰写教案,但可以是简案。详细教案是指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都详细地写出来;简案指只写出主要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的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5.精心设计好教案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及作业布置等。教案设计具体需注意: (1)教学目标的设置 ①分析《历史与社会》的课标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 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 ③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等; ④教学目标的呈现应采取行为化的陈述方式,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超标或降格。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教学重点是指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难点即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的处理 课本、图册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若教科书内容充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主要依据教科书展开课堂教学,否则就要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资源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乡土教学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 (4)教学方法的选定 选定教学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对于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 ③要考虑到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既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也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运用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恰到好处,不求形式,而求实效。 ④要力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5)教学媒体的选择 ①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学挂图”“教具模型”“投影图片”等教学媒体; ②更要提倡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cai课件运用等。 (6)板书和作业的设计 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作业设计要少而精、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作业、要有利于巩固与反馈。 (7)写好教学反思 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再教设计,提倡记录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学用书和教具等。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到达教室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和蔼、语言规范、清晰准确,坚持正面教育。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学目标: ①依标施教,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②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内容: ①注重历史、地理和各种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必要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度。 ②坚持直观教学,有机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 ③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④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边生活,有机地渗透乡土教学。 3.教学过程: ①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力戒“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 ②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活动与解决一定问题的具体情境挂相结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③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做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从图表、文字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多维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④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及时地反馈与评价。 4.教学效果: 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 ②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③作业效果好,学生绝大部分能顺利完成作业。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布置 科学布置作业是学生达到良好作业效果的基础,要做到: ①目标明确,作业布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针对性强。 ②份量适中,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做到以质胜量,提倡以课内作业为主,布置少量课外作业,活动类作业可结合综合探究活动,建议每单元一次。 ③难易适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以多数学生的水平为着眼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考虑优秀学生并适当照顾后进生,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作业批改 ①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意面批和课后批改的结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结合。 ②课内作业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认真及时,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其余作业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业应准确无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作业评判结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阅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订正错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建立作业批改档案 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对作业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质量测评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学习过程考查。要建立实施简便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变化,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并在期末学习报告单中予以体现。评价记录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项目评价,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判断;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 2.纸笔测试内容方式。测试内容要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适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和热点材料。整卷以主观题为主,难度不低于0.75。测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进行。 3.命题体现学科特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根据“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学科特点,测试命题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的水平。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情景化命题,考查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适当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4.质量测试目的。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诊断性是为了改进。教师要及时认真改卷,总结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评。提倡教师面批和个别指导,不能公布学生成绩。

⑤ 浅谈新时期教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基本功

首先,加强历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处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历史绘图能力、多媒体使用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内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贯通古今中外的知识结构和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这是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教材的处理能力需要在大纲和考纲的指导下,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生动、具体、准确、无误,又要逻辑严谨、通俗易懂和富有时代性,这是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要条件;历史教师的板书要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结构,既要实用,又要工整美观,使学生一目了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产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倾向;历史绘图和多媒体技术所独有的动态效果能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这些教学基本功既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又是青年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需要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锻炼,在学习中积累,在总结中提高。
其次,运用好高考题、统练题,提高教学能力的策略。从目前情况看,学校和社会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是会考合格率和高考成绩,如果历史教师不能在两率上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是很难在高中历史教学舞台上立足的。那么,青年教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会考高考成绩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以教材为材、以大纲为纲、以高考题和统练题为课堂教学延伸的标尺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教材和大纲是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教学的主要依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基本的教学方法都有明确的表述,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熟悉,其重要意义不必多谈。高考题是国家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试题的深度和广度是国家对学生能力进行考察的限度,是教学延展的标尺,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统练题是各地教研专家对高考趋向和能力考查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任何一个高中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作为青年教师单纯讲课本的内容,不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展和挖掘,是不能适应高考和大纲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那么,对教材内容延展和迁移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就必须以高考题和统练题为尺度。青年教师只有将教材内容与精选的考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当前历史教学的重点和前沿,也才能知道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到底应该怎样讲。
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将近几年来(最好是十年以内)的高考试卷和统练题找到手,从中查找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问题,无论是选择题、材料体、还是问答题,都系统地做一遍。要对比教材与试卷的内容,分析哪些试题是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哪些内容是教材知识点的延伸,哪些试题与教材密切相关,哪些知识点在考题中多次出现,出现的频率如何等等。通过对试卷和教材重点难点的对比分析,就能解决“教材内容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如“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谈谈农民战争为什么不能赢得中国近代革命的胜利?”,“太平天国运动”是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也谈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要回答“农民战争为什么不能赢得中国近代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不能避开这一问题,否则就没有办法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肩上”的科学论断,所以,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讲清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就是教材要延伸的内容。通过分析高考题和统练题,我们就会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教学中必须把这些问题讲透彻。同时,通过对高考题和统练题及答案的分析、研究,查找自己在知识、理论和答题的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不会答高考题的问题。与此同时,将搜集的资料和价值较高的问题设计记录在教材的空白处,备课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会写出高质量的教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教学目标问题化策略。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一个平台或载体,通过这个平台或载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达成,方法很多,但比较直接、容易操作、效果好的方法就是问题教学法,它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理念。在我看来,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学“内容目标化、目标要点化、要点问题化、问题训练化”,用问题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合作学习的方式,牵动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如“洋务运动”一课。“洋务运动”是课堂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或评价)是要点,针对这些要点,我们可以设计许多小问题,如“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异同?洋务运动兴起有哪些有利条件?”、“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我们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落实在具体问题上,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书、讨论和交流,学习有了抓手,思维有了具体目标,学习也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内容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当然,历史问题要精心设计,应遵循启发性、趣味性、创新性、量力性、梯度性等原则。讲“西安事变”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西安事变是怎样发生的?你认为该如何处置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一二·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西安事变前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又能深刻理解随着矛盾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灵活处理国共两党关系的方针策略,就会收到激发兴趣、化解难度的效果。
加强课堂教学反馈,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考虑不够,只顾自己讲,有的甚至认为教学内容讲完了,会不会是学生的问题,这种思想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益差。“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没有学出效果,就是教师的教学没有效果,就很难成为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教师。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反馈这一环节,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目标的检测方法很多,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等,训练要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通过学生及时反馈回来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加强学习指导,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原则,讲求教学效率,避免课后或高三恶补。
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是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我认为历史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求能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就行了,也就是达到会考程度;而对于一般学生要比会考的要求略高,比高考难度低;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日常教学要接近高考的难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同一问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梯度,如:讲《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节,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冷战”政策能够实行的原因是什么?“冷战”政策开始实施的标志是什么?美国政府如何推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冷战”结束后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谈谈对美国霸权政策的认识。通过这一组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不但抓住了基础知识,同时对问题又有了较为深入地挖掘,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
第四,调整教学反馈的策略。加强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课堂教学检测和信息反馈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每节课的课堂检测、单元检测等,也可以是调查问卷。
教师要“善问”,给学生明确的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要“善问”、“巧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讲“辛亥革命爆发”时,如果单纯地提问“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就会使部分学生思路不清,不知道从哪下手,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变一种问法可能就会更好,“辛亥革命产生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各是什么?”学生马上就会联系两节课的内容去考虑问题,条理也就清楚了,最后还要告诉学生,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调整作业的内容和留作业的方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每天都写作业,一听“作业”就头痛,要教育学生作业是检查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让学生明白通过作业可以检查老师教得怎么样,从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的角度谈作业的意义,作业就不再是学生单方面的事了,而变成了学生对老师“帮助”,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逆反心理。同时要调整作业的内容和留作业的方式,作业不要节节课都留,更不要留抄书的作业。应该留一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开放性问题,如“有史学家说杨贵妃是导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怎样评价‘中体西用’这种观点”,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很感兴趣的,学生要想答好这样的问题,既要复习课本的基础知识,又要查找资料,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主动学习比被动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多了吗?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就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笔谈”,交流思想感情和学习体会,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学生也会有亲切感,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这种情感和智慧“投资” ,能达到其他方式达不到的教育效果,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怎么能不愿意学历史课呢?讲完一个单元或一章之后,可以让学生做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进一步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可以让学生出一套展出和评比的试卷,让学生站在教师或出题者的角度审视所学知识,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挖掘教材,扩展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疏通师生信息反馈渠道,学情及时上达。教学中学生的学是主体,没有学的信息反馈,教师的教也是盲目的。试卷检测只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却了解不到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要求、希望老师怎么讲以及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便于师生的思想沟通和信息反馈。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更多情况和要求,要加大学生学的信息反馈力度。每学期可以进行2—3次调查问卷、个别谈话或集体座谈,诚恳地征求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如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讲还是不讲、怎么讲法、对各种题型怎么讲,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调查结束后,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能做到的要及时满足学生的要求,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不能做到的要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学生体谅和理解老师,进而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增进情感和相互理解,使学生感到老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这种心理上的沟通会使历史课学习变得更愉快。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需要青年教师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工作看成是最好的培训,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积极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⑥ 浅谈加强历史教师培训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加强历史教师培训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教师 培训 目标 专业 素养

论文摘要: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决条件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所以,我们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闹闹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闷启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着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液罩罩课方式,邀请校内外着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 瞻 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几个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行动上勤于实践,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初贵仁.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2011
(6).
[2]王蕴枫.关于农村教师有效培训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
学报,2011(4).

;

⑦ 教小学生趣味历史怎么备课

历史趣味教学
一、让备课充满趣味性
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必须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在此材料中要尽量针对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进行选择,当然这些材料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联,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公元纪年”这一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年代尺”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假如一个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后16年逝世的,那么这个人在死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岁呢?”通过问题的推动下,促进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经过学生们的计算会有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32岁,一个是31岁,针对这两个结果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对“年代尺”进行仔细的观察以及思考,这样学生会发现,出现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进行公元纪年的正确方法是:16+16-1=31(岁),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不容易的,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更显沉闷,因此教师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的增加趣味,让教学更加生动。初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特别爱听故事,历史教师可以过给学生们讲感兴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一节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狼孩”这个典型的故事,将“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个问题呈现出来。然后给学生讲解我们国家为了培养祖国的后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环境,还有父母们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做到了育人,促进学生刻苦学习,以后努力做国家的栋梁,回报社会,孝敬父母。这样的课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课堂的导入,诱发兴趣
其实经过不断开发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是相当有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程枯燥的原因其实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老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因此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中国红军长征的时候,可以先创设适合课本内容课堂氛围,利用音乐来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借助这首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课堂充满浓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及时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整个长征路程上红军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通过问题的切入,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提出教学的重点,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课堂组织讨论,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适当的融入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颠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过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积极探索的新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善教学观念,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知道课堂的教学活动重点是需要他们参与的。尽量多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应该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置,保障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在提出的讨论问题不仅要有深度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强知识的广泛性。在布置讨论题目时,教师还应该强调讨论题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将需要的参考资料给展示给学生。在讨论进行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迪,增加讨论的趣味性,学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提示,减少学生的紧张度。例如:在讲解农耕文明时代(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连绵不绝的中华重大事件,我会从“生活时间”去引导,去设计讨论题目。学生对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炎黄尧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禅让制、大禹治水。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多为学生布置实践调查
在讲解《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是: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的面积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什么样的便利?整个社区的布局有什么样的优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进行改变。鼓励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改善社区布局的平面图,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设计的平面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关于社会以及社区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在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加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学生可以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真正的充满了趣味性和活力。

⑧ 初中历史怎么教

一、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问题,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认真的思考得出准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和教师提出的知识点相吻合,具体来说,教师可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首先,教师要重视教材中有用的素材,并将其充分使用到备课环节中,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等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挖掘教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教材重“林则徐”的图片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收集有关林则徐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给教师节约更多备课时间,给学生提供便利。 其次,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可充分使用新闻素材、资料图片、影像视频等资料来设计问题,借助视频资料在间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开拓和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里的美国篇,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美国刚独立时的背景、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生大体了解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历史以后,再结合课本教材给学生详细讲述有关美国联邦建立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以此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再次,利用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辅助.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历史文献资料,教师在解释完历史文献资料以后,学生相继形成了对历史的理解,在教师讲解文献资料的同时,引_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意识。在历史教学内容中文献资料占据着较大比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利于弓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从而深化学生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唐的盛衰》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有关娄师德、狄仁杰等人的史料,让学生分析武则天时期在政治、农业和科举等方面的措施。 最后,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深人到情境中理解教学内容,如在教师讲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时,出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的目的,教师就可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分别指派九名同学来饰演三省六部的长官,并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职务。如在某年唐朝黄河泛滥,下游百姓无家可归,这时该让三省六部中哪个省哪个部来负责治理水患并安置百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课堂提问技巧的掌握 教师设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主导者,需要借助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基于此,就需要教师严谨看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首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学情来设计问题;其次,巧妙结合重难点问题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一消化重难点知识,设计的问题还要结合课本教材的内容,此外,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提问,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最终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还需要教师严格把控一节课上的提问数量,在适当的时间点提出问题,还要杜绝一直提问,同时,也要重视提出问题的前后衔接,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动普遍是由低潮向高潮发展,基于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整体规律。准确把控合适的提问时机,可以在课堂氛围沉寂或学生思维停顿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改善整体教学氛围。 除此之外,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可对其进行反问,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存在的困惑并寻找有效解决方式。在遇到学生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再提出类似的问题,要求该学生作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师生和生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并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缺少严谨,也需得到教师的认真对待,并给予学生的回答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较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假如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培养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意外收获: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与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实现取长补短;学生在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时,要坚持自身观点,不要随波逐流做墙头.草,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刚正不阿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例如,教师再讲授《生活的时代印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在课下进行资料的收集,与长辈进行谈话,归纳一下不同时代,人们在价值判断、生活情趣上存在的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总结出生活的时代印记。有的学生收集衣服的变化,建国的时候流行军绿色的军装,改革开放.后,服饰有了色彩,样式也丰富起来,进人21世纪,服装越来越时尚;有的学生收集住房方面的变化,建国时期的小土房、70年底的筒子楼、80年代的福利房、90年代的商品房、21世纪的高档公寓等;在出行方面,建国时期基本靠走,60年代出现拖拉机和大卡车、70年代自行车、80年代公交车、90年代私家车、21世纪地铁、高铁、飞机等多元化。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持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显着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和效率。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3期

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有哪些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 学期计划
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及其课程标准解读,通读各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要求个人先拟订计划并经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协商后通过,开学后二周内上交。
学期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所授班级情况分析。包括学校概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兴趣爱好等情况;后进生、优秀生情况及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标要求。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理解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包括综合探究、社会实践活动、复习及检测)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课时计划
课时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①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
②确定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实际
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授课班级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同时又要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发展。
3.有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是年级备课组)要组织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任务主要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等。教师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但教师不能照抄照搬集体备课教案。
4.提前撰写教案
认真按课时备课,必须提前一天写好教案,备详案还是简案应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学校要求等来决定,但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也必须要撰写教案,但可以是简案。详细教案是指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都详细地写出来;简案指只写出主要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的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5.精心设计好教案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及作业布置等。教案设计具体需注意:
(1)教学目标的设置
①分析《历史与社会》的课标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
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
③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等;
④教学目标的呈现应采取行为化的陈述方式,要防止教学目标的超标或降格。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教学重点是指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难点即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的处理
课本、图册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若教科书内容充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主要依据教科书展开课堂教学,否则就要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资源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乡土教学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
(4)教学方法的选定
选定教学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对于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
③要考虑到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既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也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运用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恰到好处,不求形式,而求实效。
④要力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5)教学媒体的选择
①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学挂图”“教具模型”“投影图片”等教学媒体;
②更要提倡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CAI课件运用等。
(6)板书和作业的设计
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作业设计要少而精、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作业、要有利于巩固与反馈。
(7)写好教学反思
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再教设计,提倡记录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学用书和教具等。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到达教室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做到仪表大方、态度和蔼、语言规范、清晰准确,坚持正面教育。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按照教学进度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学目标:
①依标施教,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②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内容:
①注重历史、地理和各种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必要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度。
②坚持直观教学,有机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
③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④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关注学生身边生活,有机地渗透乡土教学。
3.教学过程:
①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力戒“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
②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活动与解决一定问题的具体情境挂相结合,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③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做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从图表、文字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多维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④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每节课有适量的训练,训练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做好及时地反馈与评价。
4.教学效果:
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
②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③作业效果好,学生绝大部分能顺利完成作业。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布置
科学布置作业是学生达到良好作业效果的基础,要做到:
①目标明确,作业布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针对性强。
②份量适中,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做到以质胜量,提倡以课内作业为主,布置少量课外作业,活动类作业可结合综合探究活动,建议每单元一次。
③难易适度,要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以多数学生的水平为着眼点,强化基础知识,同时考虑优秀学生并适当照顾后进生,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作业批改
①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意面批和课后批改的结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结合。
②课内作业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认真及时,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其余作业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业应准确无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作业评判结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阅评语。批阅评语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要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订正错误。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建立作业批改档案
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对作业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质量测评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学习过程考查。要建立实施简便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较长时期内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变化,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并在期末学习报告单中予以体现。评价记录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项目评价,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判断;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等。
2.纸笔测试内容方式。测试内容要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适当地运用乡土材料和热点材料。整卷以主观题为主,难度不低于0.75。测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进行。
3.命题体现学科特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根据“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学科特点,测试命题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的水平。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情景化命题,考查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适当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4.质量测试目的。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诊断性是为了改进。教师要及时认真改卷,总结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评。提倡教师面批和个别指导,不能公布学生成绩。
5.学业成绩报告单。期末学业报告单成绩单由期末测试成绩40%,平时测试成绩30%,学习态度与习惯(成长过程记录)30%组成。可分档评定学生学业报告单:
序号 档次 分 值
A 优秀 90以上(或占人数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数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数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数的5%)

⑩ 历史教育教学计划

历史 教育 教学计划怎么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教育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育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 方法 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郑历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 经验 。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 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桐丛野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 社会实践 的能力。

四、教学 措施 :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局喊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 总结 成功的 学习经验 ,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 学习方法 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 故事 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历史教育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 文化 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____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 热点 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1)研究怎样实施问题意识教学,即怎样在复习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理论认识能力,即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落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即怎样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怎样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以期切实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4)研究采取那些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放慢速度,夯实基础;二是理清线索,构建结构;三是注重能力,接轨高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全面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五、专业成长计划

本学期继续努力学习,广泛涉猎本学科、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对素质教育和 高效课堂 要有更明确的认识,并积极参加投身教研教改,把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历史教育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 八年级 (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 传说 ,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 作文 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 渠道 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历史教育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历史教育教学计划5

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教研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对本年度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组有如下特点:

一、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在历史教研教学工作中我们发挥传帮带团结协作的精神,经常互相听课,评课。对于新授课老教师总是手把手的教新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编写好复习讲义,如何批阅试卷,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教师设计和指导下,本学期制作了许多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历史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很多学生在课下也主动向我们请教,都得到了很好的答复。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历史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加上历史课刚开始启用新教材,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结合教学内容,印发给学生,

对于教学上的疑难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做到每节课都先听后讲,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后感、 读书笔记 等。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已成为历史教研教学标准,对印发的每一份讲义、每一份练习,备课组长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形成独特的风格。


历史教育教学计划相关 文章 :

★ 历史的教学计划范文

★ 历史教学计划合集5篇精选

★ 历史教学计划精选合集大全5篇

★ 历史教学计划5篇汇总

★ 2020初一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5篇

★ 关于初中历史老师教学计划范文五篇

★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5篇大全

★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2020初一历史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0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计划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