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你是如何驾驭历史课堂教学的

你是如何驾驭历史课堂教学的

发布时间:2023-05-09 18:41:28

Ⅰ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要把握好历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其次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最后,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编者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材撑握的深度应有分寸。否则是对牛弹琴。显然这里所说的挖掘教材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关键是不要做夹生饭。应做到深浅适宜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二、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
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试教育只注意调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实好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的好坏关键要看调动学生的广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学习之中。从目前情况看,课堂上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仍觉束手无策,在课堂上仍看几个尖子。教师提问,学生发言的,老是那么几个人,对大多数学生从不过问。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师生活动脱节。有些学生即使想主动学习,也因教学目标过高和方法不对胃口,只是腾云驾雾,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个合格的教师。
三、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抓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是落实知识体现学生主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课就做到训练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这样效果就会必然好。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完全没有课堂训练的课很少发现。主要是课堂训练的密度不足,主导和主体一头重一头轻。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讲的多,练的少,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器。
一堂课应该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讲、想、练三者不可偏废,教师讲给学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学生要吸收,消化,让学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这里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学艺术的度就是捉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和我们看电视剧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现,就会给人终身难忘的深刻的印象。
总之,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度,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评价标准,也不失为课堂教学所必须考虑的四个方面。它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你若能达到这一点,你的历史课堂教学更会锦上添花。

Ⅱ 怎样教好历史课

现在的历史教学存在很多困惑,例如学生在课前不能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人们往往视历史课为“副课”,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开设历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轻视历史课,再加上七八年级每周两节历史课,九年级每周也只有三节历史课,在这种情况下想把历史教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我担任的中学历史课教学中体会到,要想把初中历史教好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充分利用和历史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学生对某堂课是否感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学习效果是否优良,导课是前提。

所以,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不感到枯燥。

二、努力钻研,不断丰富积累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以及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

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

只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加上优秀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信服你,在教学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接受,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缺乏心理自由空间,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压制。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根据教学的需要,巧设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出现烂旦答不全或答不上来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冒出一些所谓的奇谈怪论,教师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关键是正确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问题回答错了,不一定是学生错了,也有可能是老师错了,所以得慎重对待。

错携蔽了不要紧,师生互相协商,共同探讨,找出原因,改正错误。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只是引导者,而并不是指挥者,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为学生做好指导和服务。

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其辩历州乐融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闪烁生辉,个性的发展畅通无阻。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历史中原王朝 李秀丽

Ⅲ 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弯差陵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

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也曾说过:“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埋戚导作用。

教师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业务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学会学。

苏联着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庆磨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既有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

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

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

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着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认为,人们对工作或学习如得到满意的结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从而会增强动机,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颖益智的导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教师思维过程的示范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评价、剖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精彩的课堂小结,正确的学法指导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并迅速被遗忘,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历史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

另外,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不能让学生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

为此,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

在探究性学习中,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

而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还要学会赞赏他们。

六、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具体要求有:第一、问题设计不宜过难或过易。

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

第二、准确表达问题。

第三、做到因人施问。

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第四、变换提问方式。

可以采用疏导式提问,即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也可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等。

第五、留出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

第六、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

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

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得到借鉴。

第七、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出评价。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内容。

这样做,一方面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还减轻了教师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的痛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书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试题中就有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有很大帮助。

第二、课本知识材料化、问题化。

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自行阅读并进行探究分析。

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老师从繁琐冗长的讲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借此达到教师的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

第一、开发社区资源,加强历史直观感。

社区教学资源分为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有形资源和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无形资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质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体现历史多样性;第三、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展现历史的鲜活性。

综上所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价值追求,历史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Ⅳ 如何打造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历史学科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那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历史课堂高效高果呢?这一直是我们这些历史教师不停地琢磨、探讨的。
一、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因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在备课的阶段我们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要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备一节,所以在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你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上课中,经师生碰撞,你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备“课后课”, 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这种备课方法,我觉得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已经在这么做了。我们一般都要教几个班级,同一节课要讲几遍,你会发现这几个班级你讲得并不会完全一样的,两三遍后基本这个课是最精华的,在别的班发现的问题在这个班几乎都及时纠正过来。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顺便也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二、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一个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给他,过了没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给他,如此反复,他始终依赖于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时候就教会他怎样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学会了取水这一技能,也就不会依赖于你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编导学案要注意:
讲授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这里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学生总说对课文、书本不熟,没时间看书,我们也试了一下,每堂课预铃与正式上课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时间段,让课代表领着学生读课文,至少能读一大段,组织好的话,都能读上近三分之二,时间长了,课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后巩固记忆(5分钟),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5分钟要成绩。而且,不让学生记忆也是不行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提炼记忆。没有识记基础的思维,就象空中楼阁。所以,这5分钟是不能舍弃的。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该讲就要讲,打造高效课堂并不避讳讲,讲得合时、合适,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而言其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要精讲点拨,讲清讲透;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则应放低起点,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问题干脆就不讲,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基础-----这一教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15分钟)最后巩固练习(10分钟左右)设计一些练习题,附在导学案的后面,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运用。这是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二是强化训练,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进行筛选后得出。要针对本节课复习重点,以求达到即时巩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 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试题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目前对复习课来说采用学案导学精讲精练的复习模式效果还是较好的,而对于新授课来说则应注重基础、注重规范、注重技能。总之,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纲,体现知识主脉,体现规律方法,体现能力的培养,新授课的教学则应体现基础技能、体现规范与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借鉴别人的东西,是最快的途径。
应该坚持听校内外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或常规课,同学年的教师互相听课。各级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课堂要随时开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网络这个研讨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发表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教学方法,开阔自己的教学思维,学习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搞好教学课堂的实效。
四、加强课堂上的管理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因为糟糕的纪律之下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听到很多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 迫使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说:“不要讲话”‘“要注意听讲”等。有时我们老师讲课就跟唱催眠曲一样,下午上课经常睡着一片。因此如果学生有溜号、睡觉等现象,要及时纠正。其实想要控制学生也很简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去。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上课时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紧跟老师。比如讲试卷的时候,念完题目后可以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让大家就一起回答。象这种情况让学生跟着喊一喊,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如果总是闷着头听,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让他们埋着头听课。要让学生的眼睛看着黑板、看着老师,耳朵注意听,手要在书上做记号、口要大声朗读、记忆。就像打麻将。麻将是我国国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谓“看着手里的,盯着锅里的”,两只眼睛肯定不闲着;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样样都要动手,有的人连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么牌了,这也是一种本事;口到,打麻将就图个热闹,一边打一边埋怨手气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见面,有什么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说了,玩麻将反而成了一种形式;有人开口就有人听,耳到自然不在话下。最后,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么是生张什么是熟张那是一定要计算清楚的,不然自己听了牌胡不了,还光给人家点炮就损失惨重了。有了这“五到”,你看有几个人打麻将不专心致志的?不仅专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个通宵都不成问题。人感到精神劳累,往往不是由于工作时间长,而是由于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将一样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难感到劳累。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虽然用打麻将来跟听课做对比有些不伦不类,但它们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实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调动起来,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想要成绩,你就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意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什么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学生能学到东西就行。
②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尽量不让他们拉后腿。最好是能稳定住他们的情绪,想办法不让他们在考试中落队。其实所谓的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课堂作业堂堂清,我们要严格监督,不能让他们有拖拉的机会:例如学生的课堂练习必须检查或者抽查,发现完成情况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给予处罚。这种处罚既不能伤害他们的积极性,还要让他们挺难受,挺累的,让他们感到还不如写题了,下回就不想再受这种折磨了,当然,如果我们做不过来还可以请班主任配合,但是千万不要打和骂,别跟他们对着干,要讲法和艺术。其次他们的分数低,往往是在知识、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记忆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应用不熟练。想提高成绩还是让他们回归课本,课本是法宝,让他们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背熟目录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先决条件,绝对没有什么捷经可走,这些东西记不好,就学不好历史。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必须让学生记笔记,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所说的笔记一般分为三种:即课文中划符号,课文旁写评或注,还有课堂笔记。学生在听讲的同时,需用红笔或彩色笔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学会在课本上作符号写批注,既可以使学生听讲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要点,把书由“厚”变“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从而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学习效果。
可是很多学生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笔记。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同学,笔记记得非常认真,还拿一个非常好看的本子记,你翻开他们的笔记本,有时比我们老师的讲义还规范。但他们的成绩却不见得好。原因很简单,课堂上认真听课才是核心,笔记只是辅助手段。笔记应该记得比较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边听讲一边埋头记笔记,老师讲的东西全记在纸上,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这样本末倒置,学习效率怎么可能提高呢?所以记笔记应该只记重点要点,要争取在心里把它弄明白,老师一边讲,要一边动脑筋想想为什么。如果是我们老师要求记的,最好给学生时间。这里我说一下:我个人认为笔记还是抄录在书里比较好,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这样在考试中方便查找和分析,与基本知识点相对应更准确,进而不失分。
五、无论怎样高效,最直接的检验结果还是体现在试卷上。要答出一份满意试卷,培养答题技巧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规范性训练。
选择题重在正确率,选择题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覆盖面广,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所占分值比重大。从近年的试卷看,选择题的难度值低,避免这部分的失分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成绩。解题时,须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解题,如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
材料解析题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几个步骤:先看设问,再根据设问有针对性地读懂读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后按设问要求结合教材分析解答问题。解题时,读懂发问很重要,比如“根据材料”,就说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则要求先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然后依托已知材料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答案基本在书上。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注意看分答题,坚持问什么答什么,语言简洁准确,不必像问答题一样展开回答。
列举题重在仔细,答案要准确、完整。适当运用目录、大事年表或归纳的资料。
这里还要注意应努力避免“两不”问题
所谓的“两不”,就是学生尤其是好学生易犯的错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有的学生基础都不错,拿到一道题目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确,最后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叫“会而不对”;有的学生解题思路大致正确,但丢三落四,不把话写完整,这叫“对而不全”。例如写错别字、不写单位名称等丢分现象。因此,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们培养高分的好学生,更要培养好考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脑子能够快起来,说得实际一点就是做题的速度能够快起来。但这种心理造成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结果慌里慌张,前面的题还没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错得越多,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做,连原本会做的也做错了。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快脑不等于着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细节决定成败,学习“由不会到学会”是一个过程,再由“学会到做对”又是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为细致艰辛的劳动,考试的成败就看这些细节,要想把看似简单的问题完成得完美,关键不是考试时的仔细、认真,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较真,对平时练习中的失误,要小题大做,不仅要分析失误的原因,还要让他们将这些失误记录在错题本上,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再三反思,保证下次不再出错,不能让他们用“粗心”二字一带而过。书写要规范,答案要准确精炼,要努力做到“会又对、对又全、全又美”,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好学生在考试中“会而对”。
六、养成复习错题和典型例题的习惯(这种方法最好在好学生中提倡)
错题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说要贯彻“三个本”的概念:就是课本、笔记本和错题本。其中笔记本和课本用来理清知识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错题本用来理清解题思路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用一个错题本来整理错题。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错题拿出来再认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题思路。中考中的题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绝大部分题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数知识点也是练习过的基础知识,只要我们复习好了错题和典型例题,大部分题目都可以不用花什么时间去思考就知道怎么做了,节约大量的时间来检查。整理错题,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总结中前进,没有总结,只能停滞不前。整理出有价值的错题好题,总结出学习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在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做法的尝试者,因为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最后我再特别说一下初三的复习,怎么做效果更好一点。
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但不论历史中考怎么考,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日常教学要有思想、灵魂,复习指导要有方法、策略。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鉴于初一、初二师资力量缺乏,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甚少,在这个复习阶段更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重点内容一节课仍上一课书,必要时当堂消化落实,非重点内容则上到哪里就停在哪里,下节课再接着上。上课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要盯住学生,随时检查学生书上划书记笔记和课后练习及知识的巩固情况。也可以让班主任配合,决不能让学生落下,或学夹生了。
第二阶段,主题(单元)归类复习,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落实。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要么以单元为单位定期自出试卷,通过练题、讲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要么将重点知识具体化,分主题(单元)让学生熟读、记忆,逐人、逐题落实;理清线索,让同学结合学校自编资料跟着一起复习一遍,主要是已考过、经常考、以后可能会考的基础、重点知识,书本由“厚”变“薄”,知识跃然脑海中。这时期采用上当教学法挺有用的。在教学中不要怕学生错,不要处处不放心,老是抱着、扶着学生走。要给学生思维冲击,在出试题时有意设计点小陷阱,诱发出学生易犯的错误,不要在练习前去指导、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练习后的讲评环节中让学生去分析和认识各种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的错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实际上就能显露了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再通过讲评纠正,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扎实了。
第三阶段,关注焦点、时政热点和重大周年纪念,小专题、针对性复习。
为了把教材学活、用活,还需要打破体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进行一些小专题的复习。同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现世问题。近年中考试题均涉及时政热点问题。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知识的落实是关键。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基础、抓线索、抓主干、抓重点、抓落实;启发性、互动性、整体性、针对性、计划性。知识不可不记,也不能全部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必须要“死”去“活”来。有些知识点,只能“死”记。考试时,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记往的知识灵活运用,这就是所谓的“死”去“活”来。“翻饼烙饼”。学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Ⅳ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植学生热心求知心向
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细化,具体化,既有指导教学的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只有充分正确认识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当教学目标发生深刻、实质的变化,才能在充满确定和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满足不同学生的的个性需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有效学习历史的条件
所谓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发现学习,是知识的构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了,并迅速被遗忘。所以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深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中去,当然原有知识或经验贮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不会自动与新知识相连,需要一个激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条件,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如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个人的经验世界相对照,对学习材料给出合理的“假设”或“解释”,从而构建出客观对象的个人意义。
一堂历史课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学会历史”。历史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历史。
此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缩短了教学时间,如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等媒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Ⅵ 如何让每一堂历史课成为优质课

怎样的历史课才算是优质课呢?我认为,一堂历史优质课必须具备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三维目标清晰。
(2)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3)课堂和谐、民主、自由,注重教学情感交流。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爱岗敬业,热心本职工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假如我们不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极强的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那么,你所上的课一定不会成功,历史优质课就变成一句空话。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学大纲,挖掘教材,确定每一堂历史课的重点、难点以及三维目标,找出适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口胃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上好历史课。
二、大练基本功,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熟练,做到脱稿讲课。注重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注重板书设计和字体端正,提高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的能力,努力实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三、必须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如下特点:
1、移情和信任效应 师生关系好,学生就会爱其所教学科。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传授的历史知识才能容易接受,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期待效应 师生关系好,教师对每个同学充满信任和期待,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暗含的期待效应,使学生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
3、感染效应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的崇师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会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而言之,历史优质课是充满爱的教学,没有师生之间的爱,就没有优质课的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正当渠道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历史教科书,许多内容图文并茂,直观性较强,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教学内容要新颖 实施历史优质课的前提是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而新颖奇特的东西就能达到此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筛选,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有时真是要“忍痛割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

难易适度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原因。内容较难,会影响信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内容偏易,学生感觉没意思,没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抓住两头,照顾中间,面向全体,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起来能摘上“果子”,学有所得,增强学习的信心。
3、教学内容结构科学
内容结构科学主要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强调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把纷繁复杂的历史教学内容简约化,精要化,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另外,教学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切忌陷入题海之中。目前有些教师还在搞“题海大战”,弄得学生头昏脑胀,教学效果并非理想,事倍功半。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必须使教学的有效信息密度(内容的广度)增大,学生才会越学情绪越高,效果越好。
五、选择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教学过程
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2、讲究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体说就是提倡多种教育艺术的有机配合。如语言艺术、体态艺术、文学艺术、问题艺术等。
3、注意教育情感性

首先要建立教育“情绪场”,使整个教育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其次,要浓化信息的感情色彩,学会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统一和谐优化。第三,教学教育不能只考虑认识过程结构。若把一堂课比作一曲动人的乐章,要力求“起调”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余兴未尽。
综上所述,希望能对我们的同行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并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做一个受学生尊重、家长信任、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

Ⅶ 如何搞好中学历史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历史科历来被认为是文科,所以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学生强调记忆,这有背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危机引发改革”,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出现了大量的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论文,这是一个喜人的局面。笔者在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和他人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改变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以求与同行们共同探讨。1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1.1改变教育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老师被给予很高的地位,以至于有“天地君亲师”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说法。这种思想对现今教育的不良影响甚大,在学校里老师是管理者和权威,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者和控制者,这与现代教育是不相容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师生之间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和自由地发展”,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教师的职责是以智者、长者和友者的身份帮助我们所教的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老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1.2提高自身素质:何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要求人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但也要看看《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专着,如果文学功底不及,那也要能静下心来翻翻《中国通史》和《外国历史》等专业书籍。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身体力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学就认为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中老师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在诸多的名人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大的一是家庭父母;二是学校老师。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就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努力以渊博的知识教好书,以高尚的情操育好人。2适应时代发展,改革课堂教学2.1改革教学方式: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源于前苏联所提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方式。历史老师典型的讲授方式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阶段,最后就是历史意义。2.2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以前的光学投影仪,现在的电学投影仪、多媒体平台和网络教学等现代的教育技术是直观性教育原则的充分体现。如果我们能科学地应用电教媒体教学,就能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具体、把虚的变实,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我的做法有三:一是利用互联网,对课堂的某个课题搜寻的历史材料,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理解更全面;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演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尤其是历史地图,这样就可以克服在黑板上画费时和照课本讲不明的缺点,让学生了解更明白;三是每学期有计划的选定几个好的课题播放与历史题材有关的音像片段。2.3开展探究式教学: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要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借鉴西方教育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水平和教师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上逐步完善,在实践中慢慢探索。我目前的做法有二:一是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动――动脑、动口和动手。每节课联系课堂内容,备课时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学生在课本上能找到答案,然后照念一遍,这样提问意义不大。而是一些如“太平天国为什么会由胜而败”,“星星之火,为什么可以燎原”等问题,这样才有思考的空间,讨论的余地。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回答,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就布置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继续完成;第二个做法是每个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三个左右的同学走上讲台来讲历史故事。要做到有实效,还得想些小法。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激发学生上台,开始时可鼓励班上对历史科有兴趣的同学带头先讲,以此来影响其它同学;其次,就是要指导上台讲的同学准备好资料,认真地帮他们修改发言稿;最后,就是要搞“赏识教育”,尤其要鼓励成绩落后的学生上台,多表扬多赞赏,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热情。如上学期我教的初二(3)班有个姓林的男生喜欢听历史评书,我就先鼓励他上台讲几段《隋唐演义》,在他的影响下,班上一下就有十来个同学要求上台讲历史故事了。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式。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中学历史教学法》就强调“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指出课外活动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灵活,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加上农村中学条件的限制,初中历史课外活动实际成为了“纸上谈兵”。为改变这种状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课外活动的开展我有以下三点做法:其一,每学期开学初就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写一篇历史读书报告,以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文字表达能力。先对照历史课本,让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选题,然后给他们开出相应的参考书目,让学生充分利用我校图书馆的资源,同时鼓励家中有电脑的同学上网搜集资料,期中的时候要求写出提纲,期末结束之前上交。为保证效果,开始就告诉学生这读书报告计入期末成绩,平时也注意加强指导,多给予帮助,这样期末时各班绝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完成的;另外,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我们学校每个月公开放映一次电影,借这个机会我们历史科组给学校领导推荐放映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开国大典》等历史题材片和历史文献片,以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第三就是组织少数同学参观和进行乡土调研。由历史科组组织我校家庭条件允许的,同时对历史科有兴趣的同学自愿地在周日参观已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的开平碉楼,并开展相关的调研,虽说参加的同学不多,但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好的转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利用目前历史科考试压力相对小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尽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让学生通过历史科的学习,能“知兴衰、辩善恶、明是非”,完成历史教学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智能”三大任务。

Ⅷ 我对如何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上课要抛开教案,对于所讲的内容要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读,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又如何让学生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必须熟记与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长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多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想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教案本上可以简写,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其次,在备课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死”的变成了“活”的,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另外,对高中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 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 第三,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只要遇到与我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我们都应该积极的收集起来,日久天长,我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炼,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 最后,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宜带口头禅,而且语言应抑扬顿挫,把握住节奏,高低快慢、轻重疾徐富于变化,要讲出美感。板书书写力求工整美观,要善于从评书、戏剧、电影、朗诵、音乐、书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为我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我们应当积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我认为也不能过分依赖电化教学,它毕竟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工具,而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老师来完成,老师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永无止境。

Ⅸ 如何有效地教好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Ⅹ 怎样上好历史课

要上好一节历史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

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

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

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

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

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

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

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

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

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

第三,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

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

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

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

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

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第四,注意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言是教师的法宝,教师要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

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使教学遇到障碍。

而生动活泼,充满波浪起伏的课堂语言,会在学生的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使语言充满抑扬顿挫,就需要在课堂下经常性的锻炼。

这次在片区上讲课,评委老师的意见就是语言要尽量抑扬顿挫。

这也需要多读像《演讲与口才》一类的书籍,提高理论知识,加上不断练习,就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充满磁性。

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先要练好发音,要纯正,不要忘了节奏和调,这是抑扬顿挫的基础,这是理论,也是实践。

好了之后,找一些名人演讲,跟着模仿,体会其中的规律和节奏等等。

正音、贯口,即一口气说下去,如何抑扬顿挫,每天对着镜子不下30遍地练。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

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

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

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

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

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

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能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

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

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

以上几点,是我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体会,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

阅读全文

与你是如何驾驭历史课堂教学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