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数字是什么样的。
1、中国古代曾使用象形文字记忆数字,见图片所示:
2、后随着通商口岸,罗马数字传入中国。罗马数字是最早的数字表示方式、比阿拉伯数字早2000 多年、起源于古罗马,但它的产生晚于中国甲骨文中的数码,更晚于埃及人的十进位数字。罗马数字用“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表示,但是没有0这个重要数字。“0“在罗马教表邪恶。
3、清朝康熙年间,何国宗、梅谷等人编着的《数理精蕴》,列举了一套专用数字名称:个(100)、百(102)、千(103)、万(104)、亿(108)、兆(1012)、京(1016)、垓(1020)、秭(1024)、穰(1028)、沟(1032)、涧(1036)、正(1040)、载(1044)、极(1048)、恒河沙(1052)、阿僧祗(1056)、那由他(1060)、不可思议(1064)等;其中前几个是十进制、从亿开始为万进制。
《太平御览》称“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京,是京谓之垓,”《孙子算经》称“十垓为秭”,说明存在两种不同的计数方法).比个位小的数,按递减,依次为分、厘、豪、丝、忽、微、纤、尘、埃、渺、漠、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一念之间、六德(《周礼》6种乐器的声音)、虚空(最小可数量)、清静(无限小的数).从选用的词汇来看,显然是用越来越短的时间和越来越小的空间来描述越来越精确的数量的变化了。
4、现在使用最多的是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阿拉伯数字用于计算,中文数字用于文字描述。大写的中文数字则用于财务制度。
中文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中文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
(1)历史上数字什么特点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
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用于经商而掌握,经改进,并传到了西方。
西方人由于首先接触到阿拉伯人使用过这些数据,便误以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后来,随着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播,大家都都认同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实际上是阿拉伯人最早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到欧洲后,欧洲人非常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着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古印度发明的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㈡ 古代历史上最有趣的一个“数字”是什么,寓意深且地位不一般
古代历史上最有趣的一个“数字”是108,寓意深且地位不一般。每个人对于数字都不会感到陌生,而且许多人也都会去给自己找幸运数字,而在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在明代的一本书中《七修类稿》就有着这样的记载:“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侯,正值此数。”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扣钟要扣108下,因为一年有着12个月,24节气,72侯,而三者相加就刚好是108,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也特别的祝愿于其中。
其实有趣的并不是这数字的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它含有的独特的文化底蕴。
㈢ 阿拉伯数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可以全球通用呢
我宽禅茄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大量的阿拉伯数字,缺少这些数字,我们的生活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由于阿拉伯数字太过常见,以至于我们不会去探究它袭樱背后的故事。那么,现在就来看一下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以及传播历程。
在古代,一直有四大文明区域。自从公元6世纪欧洲的希腊文明灭亡后,欧洲的科学发展就陷入暂时的黑暗时期。这时候,来自东方的文明在科学领域突飞猛进,在数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阿拉伯人
看起来,阿拉伯人将印度人的发明占为己有,不过若是没有阿拉伯人的大力传播,印度数字恐怕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使用。另外,早期的阿拉伯数字与今天的阿拉伯数字在符号上有一些不同,阿拉伯人在使用中加以改造,使其更易于使用,这也是阿拉伯人所做的一点贡献。
㈣ 试述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
3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特点
(1). (实用性)《九章算术》收集的每个问题都是与生产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从《九章算术》开始,中国古典数学着作的内容,几乎都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算学经典基本上都遵从问题集解的体例编纂而成,而且它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实际情况和需要,以致史学家们常常把古代数学典籍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典章制度(特别是度量衡制度),以及工程技术(例如土木建筑、地图测绘)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而明代中期以后兴起的珠算着作,所论则更是直接应用于商业等方面的计算技术.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具有浓厚的应用数学色彩,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应用始终是数学的主题,而且中国古代数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着名的十大算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表明“实用性”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合理性的衡量标准.这与古代希腊数学追求纯粹“理性”形成强烈的对照.其实,中国古代数学一开始就同天文历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中算史上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就是来自历法推算的.例如,举世闻名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式组解法)产于历法上元积年的推算,由于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中算家创立了“招差术”(高次内插法);而由于调整历法数据的要求,历算家发展了分数近似法.所以,实用性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之一.
(2).(算法程序化)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决定了他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计算技术为其主要目标.不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具体的算法,中国数学都具有程序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是算筹,筹算是以算筹为计算工具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演算的方法.有人曾经将中国传统数学与今天的计算技术对比,认为算筹相应于电子计算机可以看作“硬件”,那么中国古代的“算术”可以比做电子计算机计算的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的思想.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筹算不用运算符号,无须保留运算的中间过程,只要求通过筹式的逐步变换而最终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中国古代数学着作中的“术”,都是用一套一套的“程序语言”所描写的程序化算法.各种不同的筹法都有其基本的变换法则和固定的演算程序.中算家善于运用演算的对称性、循环性等特点,将演算程序设计得十分简捷而巧妙.如果说古希腊的数学家以发现数学的定理为目标,那么中算家则以创造精致的算法为已任.这种设计等式、算法之风气在中算史上长盛不衰,清代李锐所设计的“调日法术”和“求强弱术”等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遗风. 古代数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长于逻辑推理,一种是发展计算方法.这也大致代表了西方数学和东方数学的不同特色.虽然以算为主的某些特点也为东方的古代印度数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所具有,但是,中国传统数学在这方面更具有典型性.中算对于算具的依赖性和形成一整套程序化的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印度和阿拉伯在历史上虽然也使用过土盘等算具,但都是辅助性的,主要还是使用笔算,与中国长期使用的算筹和珠算的情形大不相同,自然也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一贯的与“硬件”相对应的整套“软件”.
(3).(模型化)“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话数学语言,概括的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古代的数学模型当然没有这样严格,但如果不要求“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数学结构”也作简单化的解释,则仍然可以应用这个定义.按此定义,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事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之有关的现实事物叫做现实原形,是为解释原型的问题才建立应用数学模型的.《九章算术》中大多数问题都具有一般性解法,是一类问题的模型,同类问题可以按同种方法解出.其实,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基础,主要依靠归纳思维建立数学模型,强调基本法则及其推广,是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要求数学研究的结果能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分类,对每类问题给出统一的解法;以归纳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倾向于建立基本问题的结构与解题模式,一般问题则被化归、分解为基本问题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未能建立起一套抽象的数学符号系统,对一般原理、法则的叙述一方面是借助文辞,一方面是通过具体问题的解题过程加以演示,使具体问题成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虽然和现代的数学模型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4).(寓理于算)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因中国人综合、归纳思维的决定,所以中国传统数学不关心数学理论的形式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仅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无理论建树.其实中国数学的算法中蕴涵着建立这些算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数学家习惯把数学概念与方法建立在少数几个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数学原理之上,如代数中的“率”的理论,平面几何中的“出入相补”原理,立体几何中的“阳马术”、曲面体理论中的“截面原理”(或称刘祖原理,即卡瓦列利原理)等等.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但正是因为这其中的某些特点,中国古代数学走向了低谷.
4 中国古代数学由兴转衰的原因分析
(1).独尊儒术,蔑视逻辑.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当时注重形式逻辑的墨子思想未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讲究简约,而忽视了逻辑思维的过程.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能找到最准确的说明.《周髀算经》中虽然给出了勾股定理,但却没给出证明.《九章算术》同样只在给出题目的同时,给出一个结果和计算的程式,对其中的逻辑思维却没有去说明.中国古代数学这种只注重计算形式(即古代数学家所谓的“术”)与过程,不注重逻辑思维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禁锢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也有其原因,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主要是在算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发展到以算盘为工具的计算时代,但是这些工具的使用在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求解方法,从而忽视了其中的逻辑思维过程.此外,中国传统数学讲究“寓理于算”.即使高度发达的宋元数学也是如此.数学书是由一系列的数学问题组成的.你也可以称它们为“习题解集”.数学理论以‘术”的形式出现.早期的“术”只有一个过程,后人就纷纷为它们作注,而这些注释也很简约.实际上就是举例“说明”,至于说明了什么,条件变一下怎么办,就要读者自已去总结了,从来不会给你一套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相对原始的做法.但随着数学的发展,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它极不利于知识的总结.如果只有很少一点数学知识,那么,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每个知识点都用一个题目来包装,而不把它们总结出来就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知识.这无论对学习数学还是研究,发展数学都是不利的.
(2). 崇尚玄学,迷信数术,歪曲数学思想.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其统治地位并未受到动摇.老庄学说和儒家学说相反相成便形成了玄学.玄学原本探究的是有关人生的哲学,但后来与数学混在了一起.古人曾就常常以玄术来解释数学问题,使得数学概念和方法遭到歪曲.张衡是我国着名科学家.当时他虽然已经知道圆周率“周一径三”不准确,但由于他始终相信“周一径三”来源于“参天两地”的说法,一直没深入探究,因而未能将圆周率推算到更精确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玄术和数术充塞数学时,数学已经明显存有落后的隐患.
(3).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拒绝数学符号.中国古代数学是以汉语描述的,历来不重视汉字以外的数学符号,给逻辑思维带来很大的困难,使我国长期不能形成演绎推理的传统,严重影响了我国数学的发展.从明朝开始,中国就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这种行为与小农思想相适应,早在秦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建一条长城将自己围起来,对外面的东西不闻不问.相比之下,西方在度过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后,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扩张、航海技术开阔了西方人的眼界,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18世纪的改革和动荡中,新出现的资产阶级推翻了英、法的君主政治.封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思想被经典的自由主义哲学所取代,这种哲学促进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了西方数学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近代的数学在西方被建立起来,而曾是数学大国之一的中国,在其中却无所作为.
(4). 此外,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迟迟未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停顿的直接原因.从整体上看,数学是与所处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生产力低下,不仅没有工业,商业也不发达.整个社会对数学没有太高的要求, 自然研究数学的人也就少了. 恩格斯说,天文学和力学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而在当时的中国这种动力已趋近枯竭.
㈤ 古人是怎么发明数字的为什么
“结绳计数”是远古时代 的人最常用的记数方法,因为 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阿拉伯 数字,人们在计数的时候,就只能借助外物的帮助了。所谓 “结绳计数” 就是用打绳结的办法来计算物体的数量。当然,除了“结绳计数”外,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办法,比如用利器在骨头上刻下痕迹来计算数字。随着刻痕刻印的发展,渐渐地就出现了纯粹的数字符号。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轿野成的数学着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公元8世纪,印度一位叫堪克的数学家,携带数字书籍和天文图表,随着商人的驼群,来到了阿拉伯的首都巴格达城。这时,中国的造纸术正好传入阿拉伯。于是,他的书籍很快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在阿拉伯半岛上流传开来,阿拉伯数字也随之传播到阿拉伯各地。
随着东西方商业的往埋帆拍来,公元12世纪,这套数字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很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他们以为这是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阿拉伯数字传人欧洲各国后,由于辗转传抄,模样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经过1000多年的不断改进,到了1480年时,这些数字的写法才与现在的写法差不多。1522年,当阿拉伯数字在英国人同斯托的书中出现时,已经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了。 由于阿拉伯数字及其所采用的十进位制记弯羡数法具有许多优点,因此逐渐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所使用。
㈥ 数字的来历
数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1、数字起源于我国,史书上说中天皇君兄弟十三人,号曰天灵,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发明数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
2、亦有另一种说法,数字是发源于古印度,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用于经商而掌握,经改进,并传到了西方。
(6)历史上数字什么特点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滑碧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算筹”,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困搭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信尺举数字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㈦ 中国人对数字的感知有什么规律或者特点
中国人对数字非常讲究,比如喜欢吉利数字,二,六,八,九,五二零;忌讳数字四,三八,二百五。这些数字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都是经常使用。
欢的人表白时,在微信或者QQ上发520。
忌讳数字是人们最不喜欢看到的。因为这些数字,代表着不好的事将要发生。或者就是这些数字有点不好意思。数字四他的谐音是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数字四是人们最忌讳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稿仿改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平安。因此人们都远离了它。三八这两个数字连在一起,在中国它就变成了骂人的话。三、他是专门用来骂人的,又见鬼,又见人,又见鬼。第二个就是二百五,他也在骂。当别人做错什么事或者是头脑有点问题的时候。有的人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二百五。
㈧ 数字的起源是什么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着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数学含义
在相应的记数系统中,数字位置决定了它所表示的值。例如“3”这个数字:
在十进制数37 中,它表示的值为30(十进制);
在八进制数23 中,它表示的值为3(十进制);
在八进制数 37 中,它表示的值为3×8=24(十进制)。
㈨ 数字中的历史:你知道这些数字的含义吗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二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国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世称“二程”。着作有《二程集》。他们从“理”作为宇宙本体而气化万物出发,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心是理,理是心”,客观事物是“心”毕照的结果。
【二王】: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三代两汉”中的“【三代】”指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
【三纲五常】
封建思想: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公九卿】是指夏商时期就出现的中央官制,到汉代是完善,各朝三公九卿的官名有些不同,职能却相似。
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史记》“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冲粗团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汉之三公九卿:
(1)三公并列,太尉专管军事不问政治,丞相作为皇帝的总管处理国凳伏事,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副丞相,而且汉代有个不成文规定,丞相必须做过御史才能升任。九卿制度因循于先秦封建时代,本是诸侯家仆,后来由家散橘而国,成为2000石官员。
(2)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唐代的【三生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
中国三大传统宗教:
儒(即儒教)
佛(即佛教)
道(即道教)
九流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可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却有不一的说法。
上九流
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佛祖、天、皇上、官、阁老、宰相、进、举、解元
佛祖、仙、皇帝、官、斗官、秤、工、商、庄田
佛祖、仙、皇帝、官、烧锅、当、商、客、庄田
中九流
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秀才、医、丹青、皮(皮影)、弹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
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画、僧、道、琴棋
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相、僧、道、琴棋
下九流
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
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
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娼、吹手
巫、娼、大神、梆、剃头、吹手、戏子、街、卖糖
【四书五经】:
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着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着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面八方】:
四面指的东,南,西,北
八方指的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的问题,原创者孟子并未说明五霸具体是说哪五人,因此后人诸多猜测,单就战国及汉代至少已有四种不同的排列:
墨子、荀子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为五霸;
《左传》、《史记》、应劭、赵岐以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为五霸;
《白虎通义》以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为五霸;
《汉书》颜师古注引江以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为五霸。
【六书】
指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的归纳出来六种条例。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 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花之寺僧,祖籍安徽歙县 ,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是金 农入室弟子。一生未做官,好游历。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 ,既继承师法,又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自创风格。作品面目有多 种,尤以画鬼着名。《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 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 漫画。袁枚、姚鼐、钱大昕、翁方纲均为之题咏。兼能诗,有《香叶草 堂集》。妻方婉仪,子允绍、允缵皆善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干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黄慎(1687--1770 尚在),字恭懋.躬懋、恭寿、菊壮,号瘿瓢子 ,福建宁化人。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 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 ,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 变为粗笔写意。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活为题材,也 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 寥数笔,即能形神兼备。亦善画山水、花鸟。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 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 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 左 盲生〗、〖尚留一目着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着有《巢林 诗集》。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好游历,〖足迹半天下〗。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但不少作品由罗聘代笔。又长于题咏,〖每画毕,必 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刻印。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篆刻得秦汉法。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着》,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干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 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 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高翔(1688--1753),号西唐,又号樨堂,一作西堂,江苏扬州人 。终身布衣。晚年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书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 为友。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云:〖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 死弗辍〗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亦 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人、抑园、借 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 罪上司被捕入狱,干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 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官 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着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 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㈩ 古代人们的数字是怎么演变来的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记数法。到公元前后通局绝行起两种数码: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数字中零的符号日益明确,使记数逐渐发展成十进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纪后出现的德温那格利数字。
大约公元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从原来的婆罗门数字导出两种阿拉伯数字:被中东的阿拉伯人使用的东阿拉伯数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后来发展成我们广泛使用的形式。
阿拉伯桐前姿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加上使用十进位制便于运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在Unicode码中的位置是048到057。
(10)历史上数字什么特点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数字起源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悔塌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
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